天天看點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青春期—「溝通建議」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

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确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

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1

青春期沖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

文\杜俊鵬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沖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沖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由于觀點的差異,出現争論和沖突是在所難免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意識”,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自我意識出現的标志大概是3歲左右。

假設一個孩子的小名叫強強,學會說話後,他會這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強強要喝水”。

當他開始說“我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也就是和父母的沖突就開始了。

孩子開始努力地發表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采用壓制型或指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沖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緻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孩子終于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征。

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做自己,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訊息表明孩子已經開始越來越成長了。

其次,父母要鍛煉自己看到并讀懂孩子沖突背後的聲音。

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就是給青少年做心理咨詢。這個工作的一個核心就是讀懂孩子的訴求,因為孩子們在無人能懂、無人訴說的情況下,才來到咨詢室的。

在我的咨詢案例中,有一個辍學在家的初二學生,當我問其為何辍學時,他說“我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控制我,我每天的一舉一動媽媽都會知道,很壓抑。”

我在給他媽媽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和媽媽在同一所中學,媽媽是特級教師,媽媽備課的地方是學校的監控室,而教室中的攝像頭正對着孩子。

孩子上課和誰說話,扭頭幾次,睡覺幾次,媽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回家媽媽就會和孩子說他今天的表現,孩子很痛苦,又沒法辯解。孩子和父母沖突的背後可能就是要自由。

還有一個女孩子同樣辍學在家。

我了解情況後知道,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父母每次都責怨孩子說“怎麼不欺負别人就欺負你,你要反思啊!”

孩子開始不再和父母說話,最後發展到辍學在家。

對父母來講,隻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就夠了。

孩子不願意回擊,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性格不喜歡争鬥,有的是怕受到傷害等,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看到,孩子辍學背後的訴求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受。是以,學會讀懂孩子内心的需要非常重要。

隻要父母做到了,孩子的問題可能就會慢慢恢複正常。

另外,父母要鍛煉自己看到并讀懂自己的聲音。如果有機會反思的話,父母可以時常提醒自己看看,驅動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

比如“被老師叫去我感覺好沒面子,都是因為你。”又或者“我辛辛苦苦工作都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

抑或者“你爸讓我難受,你也讓我難受!”“你這樣天天打撲克怎麼能考上大學呢?”等。

有一個成語叫百感交集。我們要在沖突中鍛煉自己看到百感交集中的每一種感覺。看到了,父母就會改變溝通的方式。

就像上面的例子,看到了自己的聲音就會自嘲:

“原來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啊!”

“其實我工作不都是為了孩子啊!”

“哎呀,你爸讓我難受是我的事兒,和孩子你沒有關系啊!”

......

經過自嘲,父母就會放松下來,不再指責。

這裡所描述的心理過程其實是在瞬間完成的。父母就是要鍛煉自己把瞬間變成慢動作回放,這樣才能在将來的瞬間做出正确的抉擇。

最後,我想和家長分享一句話———“把孩子當人看”。

孩子是人,不是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您能寬容孩子,他就學會了寬容自己和他人。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是在感受中生存的。他的感受是自己獨有的,是需要被了解的。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努力,其實他已經感覺很努力了。

有一句話講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喝一杯水,父母覺得燙,可能孩子覺得已經涼了。

是以父母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感受,溝通就會有效。孩子是人,人是會變的。

變化的動力來源于父母的眼睛,如果您認為孩子會越來越好,他就會越來越好;反之亦然。

是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沖突是孩子為了讓你更懂他。懂了,沖突也就消失了,溝通也就通暢了。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2

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

文\蔡蓉

北京資訊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

為什麼會有“青春期”?

曾有朋友向我傾訴:“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和父母什麼話都沒法說到一塊去,問他什麼都不說,你說多了,他反過來吼你一句。

想約孩子一起下樓散步或周末逛公園,孩子一句‘不去’讓人心塞。

孩子的一言一行,總是看起來那麼不順眼,回家總是先玩遊戲,學習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非得拖到最後一刻才草草完成。

孩子有時還愛慕虛榮,服飾鞋子總是需要買品牌,要跟别人攀比,不順着他,就發脾氣。看着孩子各種各樣的毛病,心裡又着急又挫敗。”

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描述一樣,青春期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情緒反應強烈且不穩定,想遠離父母尋求同伴群體認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不足等。

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與大家熟知的身體心理巨變、激素水準的變化有關,也與腦功能發展的一些特點相關。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關于腦發展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時期,大腦成熟度隻有80%,尤其是杏仁核、前額葉的功能尚不完善,而這兩個腦區正好與情緒調節和自控力息息相關。

基于此,家長們也許能釋然一些,孩子某些言行不是故意來氣家長的,好多時候是他“身不由己”。

青春期曾被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視為“急風暴雨”的時期,這意味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可能充滿沖突和沖突。

當然沖突并非都是不利的,有很多實證研究表明低水準的親子沖突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因為在低水準的沖突中,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調節、處理人際關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家長如何來應對和處理與正處青春期的孩子的沖突呢?

不被激惹,穩住情緒。

很多時候,家長會被孩子特異的言行所激惹而暴跳如雷。而當我們自身處于暴怒的狀态下,是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

比如,在上例中提及的“孩子不理人、吼家長”這樣的情形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家長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孩子拒絕,萬一家長碰巧在自身成長經曆中有較多被拒絕的經曆,這時家長的情緒反應可能還會更加強烈;

又或者家長在自己的青春期與自己的父母本身存在很多沖突,而這些沖突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時候,家長青春期的創傷會被觸發,于是情緒将變得失控。

是以我們要随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于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

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

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當然,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絕不意味着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

比如,上例中當孩子要求購買品牌服飾,如果家長認真考慮之後覺得無法滿足或者不想滿足這一要求,可以溫和而堅定地跟孩子說:“我特别了解你想要買這個牌子的衣服,這是在你們同伴中流行的時尚,同學有,你也渴望擁有,可以了解。

不過因為×××的原因,我現在不能給你買。”這樣的溝通,家長雖不能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要求,但是滿足了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溝通雷區,理智避開。

上例中,家長觀察到孩子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遊戲,總是到了很晚才開始急匆匆地應付家庭作業,家長可能的反應有如下幾種:

指令、指揮、控制型:你!現在立刻馬上給我起來,馬上給我寫作業去!

警告、訓誡、威脅型:你要是再這樣,不給你任何零花錢和生活費了,看你還怎麼上網,看你怎麼養活自己。

規勸和說教型:孩子,你這樣是不行的,你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寶貴的,你的同學都在争分奪秒地學習呢。

直接給建議型:我建議你跟你們班學習好的同學聊聊,看看人家回家之後都是怎麼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的。

然後你把每天回家後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等所有學習任務完成了,你再玩。

批評、責備型:你天天就知道上網,玩遊戲,作業根本就一點都沒動,你怎麼就這麼懶?這麼不自覺!你都網絡成瘾了吧!

嘲笑、諷刺型:就你這樣的還有資格玩遊戲?你要是你們班排名列前茅,我也就不說什麼了。可是你看看你在班裡成績倒數,還玩什麼玩,我真為你感到丢臉!

當家長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以上這些表達方式可能就脫口而出了。我們不會去管孩子怎麼想,他心裡是什麼感受。

但是,此時此刻,當我們處于理智平靜的狀态下,我們再來看這些話,會覺得很刺耳,很不舒服。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就這樣越來越遠了。

當孩子在不良情緒狀态下時,情緒性的腦區被激活,大腦皮層被抑制,他們不會去理性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是錯誤的。

也就是說,這些表達絕大多數時候是家長宣洩情緒,卻無法帶來孩子的改變。

雖然勸說和建議的方式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是當孩子的内在感受不被看見、不被接納的時候,直接的勸說和建議也往往無效。

重新聯結,開啟溝通。

很多家長開始尋求幫助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已經放棄跟父母交流了。家長常常熱切又焦急地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開心不開心?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跟我們說說呗……”可是孩子完全不予理會。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會更加着急,更加逼問孩子,孩子更不理睬父母,于是,形成一個不良循環。

事實上,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态,讓自己平靜放松下來,不要因為氣急敗壞而說一些過激的話。

此時應不動聲色地,繼續默默地關照孩子,看到孩子不願意說,就真誠地說:“嗯,我看到你現在并不想說,沒有關系的,任何時候你想說的時候,我都願意聽。”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曾經傷透了孩子的心,是以家長需要回顧一下,自己曾經的做法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然後誠懇地跟孩子說:“我以前做了什麼事,回想起來很不對,我向你道歉,請你原諒。你現在長大了,我也在學習用新的方式與你溝通,我相信我們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好的。”

少講道理,促進表達。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道理,很多時候說的話比較偏頗,隻是在表達和宣洩情緒。如果父母一聽孩子某個偏頗的言論,就開始闆着臉,跟他争論或者直接教育他,這樣很快就“把天兒聊死了”。家長可以嘗試帶着不評判的态度去溝通,可能效果會很不一樣。

共同協商,達成共赢。

當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要求面臨沖突時,雙方都想赢,這是常見的親子之間的權利争奪。

如果父母總是赢,孩子會怨恨或者是将來在社會競争中他不敢赢;如果孩子總是赢,孩子就學會了利用發脾氣或威脅來控制父母,發展出諸多不良行為。是以這個時候可以采用協商共赢的方法。

例如前文孩子一回家就玩遊戲,作業拖到最後草草完成。家長不妨這樣去和孩子協商——

家長:孩子,我注意到你每天都完成作業了,這一點很好,但我覺得你回來玩遊戲的時間很長,開始寫作業的時候,精力已經不足,寫作業的速度和準确性都下降了。我建議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

孩子:我之前每次玩遊戲,你臉色都特别不好,而且還總在旁邊唠叨,其實我也很煩這樣。是不是我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就不這樣啦?

家長:嗯!

孩子:假如我作業都完成後,你是否可以允許我暢快地玩一小時,不幹涉我?

家長:很高興你願意先寫作業,我覺得你玩遊戲1小時還是太多了,你需要早點休息。玩半個小時吧,并且要在11點鐘睡覺。

孩子:那如果我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并且保證在11點鐘睡覺,我可不可以玩45分鐘?

家長:我同意,那我們可以執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再做調整。

在這樣的協商溝通中,因為孩子參與了決策過程,是以他會更願意去執行。當然執行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有問題,家長和孩子還可以繼續協商改進,不斷達成共赢。

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建立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倡導從互動關系的視角看待個體所呈現的問題。

薩提亞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着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隻求消除“症狀”,治療的最終目标是個人達緻“身心整合,内外一緻”。

薩提亞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基本理念: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是以,青春期的親子沖突也不是問題,将親子沖突解決好,對家長對孩子而言都是蛻變和成長。

*本賬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