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間哪有桃花源,心安自在明鏡台

那天看《千古風流人物》的陶淵明篇,頗有感觸,算是真正明白他的《桃花源記》想表達的是什麼。作為名将之後、儒家子弟,陶淵明其實一直是想有所作為的,可惜所遇總不得人,要麼就是遇上了渾渾噩噩的昏官,要麼就是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到最後他也放棄了遠大理想,屈尊去當個小官,就想為一家老小謀塊閑田養家糊口,還要受小人打上門來的侮辱,這才“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而走,徹底去做了一個山野村夫,自己種田,再不問世事。一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讀書人放下滿腹經綸去做了徹底的農民,還寫了那麼一個永遠也不希望被外人找到的桃花源,他對這外面的世界該是有多絕望!

讀書人最怕遇上的事大概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奉命行事,你跟他講正義,他說有槍就是老大。司馬家的晉朝就是這麼一個奇葩的王朝,他們結束了一個亂世,卻有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亂世。他們家号稱世代士族,幹的事卻一點都不講究,曹操都不敢殺名士(哪怕是罵自己的祢衡),司馬家就敢殺嵇康(哪怕人家隻是躲着不想做他們家的官);殘暴如董卓都不敢殺皇帝,他司馬家就敢當街撲殺!别的王朝大滅亡多少還有點外患的因素,晉朝從一開始就是内亂,司馬氏殺司馬氏、權臣作亂、門閥傾軋(正是“八王之亂”引起了後來的“五胡亂華”),最終東晉亡于權臣劉裕的篡位,他一口氣把司馬家殺了個精光!在這樣的年代,你說陶淵明能不逃嗎?

那天和明陽讨論“桃花源”,她理想中的“桃花源”應該是一個理想國,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大家可以憑借信任關系随意組織(去中心化的自組織)共同協作,按能配置設定。恰好那天曉蘭姐就寫了一篇對很多老闆很有觸動的文章《放手吧!老闆》,寫了疫情期間很多老闆無奈的生存狀态,公司開不了門,還得養着上百号員工,最後的結局要麼就是裁員,要麼就是倒閉!她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一個假設:這次疫情對創業者打擊很大,未來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會選擇做自由職業者,Web3.0&DAO時代已經到來,自組織是否會推動新的一輪商業創新?她的問題在Xin使内引起了強烈共鳴,很多人表示就正在推動自己的公司朝着自組織的方向發展,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讓每個人都成為可以擔事也可以成事的戰鬥單元,讓組織可以更好的駕馭市場風險。

因為說的是“桃花源”,我就不禁把陶淵明原義的“桃花源”拿出來和大家讨論,我想那也大概是很多人在看不清時局最容易做出的一種選擇,離開、隐居、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人們心中的“桃花源”大概就是那麼一方淨土,可以忘記外面的煩惱,隻剩下自己喜歡的人,隻需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知道很多投身鄉村振興的人大多是有這樣的情懷的,當他們對城市絕望,就會把目光投向更原始的鄉村,期待在返璞歸真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事想的容易做起來難,短時間好做長期紮根難,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一樣,越現代人就越難與外界隔斷,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沒有人可以逃離他所在的時代,陶淵明做不到的,我們也不可能做到。

顯然明陽和曉蘭姐所說的“桃花源”(自組織)應該是另外一種意義,是以出世來代替避世,是在不确定的大環境中尋找個體的确定,是以個體确定性的行動來推動組織的進化。他們在描繪這樣的情境時,我腦海忽然就浮現看過的一部講遼沈戰役的電影,當時陷入混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王牌軍,被打亂後就群龍無主,結果我軍的一個小分隊就活捉了國軍的師長,那個師長還非常不忿的說:“哪有你們這樣亂打仗的!”其實這正是我軍的一個戰術優勢,随時可以化整為零,随時可以組建機動的戰鬥單元,因為大家有清晰度目标,有明确的組織機制,就不怕被打亂,就不怕失去指揮(大家可以看電影《長津湖》,我軍以明顯劣勢的裝備戰勝世界最強的美軍靠的也是這樣的戰術)。我說這可能就接近理想的自組織模型,不是無組織,而是強自驅力組合下的高彈性組織。

回到當下,現在的世界也許總是讓我們看見一些令人恐慌的事情,離的越近就越是看不明白,但那是否就是真相呢?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确的選擇?好在有HuanXin,就在和我的夥伴們一起讨論最沮喪的事情的時候,忽然大家就找到一個共識,仿佛就有一束光照了進來,它讓我們靜下來,去拉開時間段尺度看問題,去站在更大的高度看遠方,去基于更确定的未來而決定當下的行動。我們決定去做小事,去從自己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去影響我們能影響到的人,一起做好手頭的事情,一起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小環境,做我們自己相信正确的事情,就不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就像同是亂世也是可以有另外的選擇,王陽明選擇的是龍場悟道,當他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就不再外求,也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這就是修行的意義,世間哪有桃花源,心安自在明鏡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