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構“雙核算”考評機制,加速“兩山”轉化

作者:光明網

作者:李曉欣(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十四五”時期,是推動大陸經濟社會實作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對全面綠色發展這一内涵式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有效評價,目前迫切需要将生态建設與社會生産納入同一核算系統,建立起生态價值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相融合的“雙核算”考評機制。

一、“兩山”理論是建立“雙核算”考評機制的理論基礎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兩山”理論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生态文明理論的重大貢獻,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态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大會報告,并作為大陸生态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展現出唯物辯證法中對立統一的重要思想,即生态與經濟是辯證統一的聯系關系,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綠水青山”就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資源财富,要善用自然财富創造無窮無盡的經濟價值,保護生态環境就是涵養環境資源孕育新價值的能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提升環境資源創造經濟價值效率的能力。“兩山”理論要求摒棄過去唯經濟增長論的舊政績觀,樹立起生态優先與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新政績觀,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素。

“兩山”理論實作了生态與經濟發展的内在統一,為核算生态系統的經濟價值和實作生态系統生産總值與經濟生産總值的“雙核算”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生态系統價值核算是建立“雙核算”考評機制的核心

在建構“雙核算”考評機制的過程中,國民經濟核算目前已經較為完備,關鍵在于對生态系統經濟價值進行核算。與反映一定時期内生産活動最終成果的國内生産總值相對應,可以将一定時期内生态系統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的全部最終産品和服務稱為生态系統生産總值。

近年來,生态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圍繞濕地、森林、草地以及農田等各種類型生态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生态系統生産總值理論和統計核算方法,同時,嘗試着對青海省、安徽省、浙江省麗水市等不同省市的生态系統生産總值進行初步核算,其核算結果為推動地方生态建設與綠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生态系統核算報告陸續釋出。2013年,中國第一個生态系統生産總值項目在内蒙古庫布其沙漠落地,并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院釋出了内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态系統生産總值報告;2018年,貴州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了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架構和名額體系,釋出了貴州十縣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報告;2019年,浙江省景甯縣釋出了大均鄉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報告,這是全國第一份縣鄉生态系統生産總值報告;2021年,深圳市釋出了《深圳市生态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這是全國首個針對高度城市化地區的GEP核算規範。此外,國内多個城市正在積極推動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工作。

中國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于2020年釋出《陸地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根據《指南》中釋出的大陸生态系統生産總值的核算方法,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包括了物質産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個部分,其中,物質産品是指人類從生态系統中擷取的可用于市場交換的各種産品,如食物、纖維和木材等;調節服務是指生态系統提供改善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的各種惠益,如調節氣候、保持土壤以及降解污染物等;文化服務是指人類通過精神感受、知識擷取、休閑娛樂和美學體驗從生态系統獲得的非物質惠益。該《指南》的釋出有利于增強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工作的科學性與規範性,能為各地區開展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提供必要的參考。

三、建立健全“雙核算”考評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随着國内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方法的不斷演進和逐漸完善,建立全國(地區)“雙核算”考評機制的條件也愈發成熟。由于生态系統生産總值反映的是生态系統在特定時空的最終産出,國内生産總值反映的則是經濟系統在特定時空的最終産出,二者均通過價值量來核算最終産出,且都為流量名額,是以,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和國内生産總值核算完全具備“并行”核算的理論可行性。

為了順利建構“雙核算”考評機制,還需要正确認識生态系統生産總值和國内生産總值之間的關系。目前,國内的統計學者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分析。由于二者的核算對象顯著不同,核算的起點和内容存在着巨大差異,這就導緻既不能将兩個核算結果進行簡單相加,也不能參照通過資源損耗計算綠色生産總值的方法,而是要堅持二者“并行”核算的思路,從生态文明建設視角和國民經濟運作視角來共同分析和研判社會發展。

以往評價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采用國内生産總值名額及其相關名額進行評價,盡管後期将生态資源損耗考慮了進來,通過對生産總值“做減法”,核算出了綠色生産總值名額,但總的來看,以經濟運作為核心的評價手段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這就直接導緻了在地區發展上仍然聚焦于經濟增長,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設放到優先位置上。依托“雙核算”,将生态系統生産總值名額也納入重點,研究并開發其派生的各類品質名額,并與目前正在使用中的其他各類經濟名額一起,共同建構出完整的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評價架構。

“雙核算”考評機制的重要價值在于切實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實作統計核算工作與經濟評價标準“質”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雙碳”目标實作要求下,在高品質綠色發展形勢下,GDP與GEP“雙核算”考評機制十分必要,GDP與GEP雙核算、雙運作、雙提升是邁向綠色發展之路的必由之路。展望未來,在“雙核算”考評機制下,期待進一步提升和釋放生态環境的潛在經濟價值,積極助推“兩山”雙向轉化,早日實作碳達峰和碳中和,發揮生态優勢切實推動高品質發展。

(本文為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京津冀區域協同下天津經濟高品質發展趨勢研究——基于生态系統核算測度”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