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停了,水在退,留給城市三個問号

作者:MtimeTime.com

北京7月22日電(記者張倪)22日,鄭州市街道水勢逐漸回落,市民日常生活慢慢恢複,鄭州市防洪将防洪一級應急響應降到三級。

這是一場罕見的暴雨,打破了記錄,但當水退去時,人們仍然想問:為什麼風暴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是否有任何不應該支付的價格?

雨停了,水在退,留給城市三個問号

圖為鄭州地鐵5号線沙口路站入口,7月20日晚處于危險之中。中國通訊社記者 李貴剛

降雨預報能更準确嗎?

7月20日晚,鄭州地鐵5号線,腰深的水在地鐵車廂内成為網絡上的熱點形象,不少網友驚訝:為什麼這麼大雨,地鐵還在營運?乘客還打算騎車嗎?

事實上,20日,當全國輿論聚焦河南省鄭州市時,這裡的雨已經下了三天。

引起公衆質疑的是,由于如此大的降雨,氣象部門之前的預測是否準确。

事實上,19日上午11點.m鄭州市氣象局釋出天氣預報稱,鄭州市19日至21日,有大雨。當天中午,分别發出大雨黃色預警信号和閃電黃色預警信号。

.m 19點13分,風暴警告更新為橙色,兩個多小時後,再次更新為紅色。20日紅色警戒繼續發出。

盡管如此,大雨的強度還是遠遠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從20日16:00到17:00,鄭州的降雨量在一小時内達到201.9毫米,超過了該市7月份的年降水量。

擁有37年工作經驗的鄭州國家基礎氣象站站長于翔用"從未見過""滿懷疑惑""不敢相信"來形容,天氣監測儀連暴雨資料都不敢相信,最後選擇手工校對......

考慮到降雨量,以前的天氣預報會更準确嗎?

20日晚,鄭州市氣象局官方微網誌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讨:就大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和不同空間尺度互相作用的結果。目前,提供的暴雨觀測資料和資訊主要針對天氣尺度,而對暴雨直接原因的中小尺度觀測不足甚至非常缺乏。

是以,在大雨的預報中,經常出現"局部"一詞,正是由于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隻能提前預測強天氣可能發生的程度,也無法提前預測其發生的确切位置。

風暴預報的準确性一直是世界級的挑戰。即使在美國等發達國家,24小時暴雨預報的準确率也隻有22%~23%。

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氣象部門在預報大雨時,初步預測降雨中心将處于慢跑狀态, 但最後在鄭州,有點偏差。這是現有氣象科學技術中不可避免的錯誤。

雨停了,水在退,留給城市三個問号

7月22日,中國阿能武漢救援基地水上搜救隊15名士兵在鄭州京廣北路隧道上攜帶兩名兒童和兩台綜合泵,從北向南開展抽水排水作業。中國通訊社記者 張暢

應急機制能否跟上步伐?

一場大雨,讓一個城市在短時間内處于"濕透"狀态,氣象部門發出預警後,其他應急措施要及時跟上嗎?

20日下午,鄭州市防洪應急響應等級提高到5.2小時3級。當天16時30分,最高防洪一級應急響應啟動。

然而,該市的晚高峰時段在大雨中繼續,最終一條移動的地鐵在洪水中被關閉,數百人被困在隧道中。

鄭州早在19日就釋出了紅色預警大雨是什麼意思?

根據《河南省氣象災害預警信号釋放和傳播辦法》,暴雨紅色預警信号對應的防衛指引包括: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做好應急救災工作;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做好應急救災工作;做好應急

顯然,在氣象部門發出預警後,應急響應措施更為重要。

國務院2010年釋出的《氣象災害防治條例》明确規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預案啟動标準、應急組織的指揮制度和職責、防範預警機制、應急措施和保障措施。

此外,地方各級氣象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治工作。

在同年釋出的《河南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中,明确氣象等部門必須首先将天氣預警告知社會。

針對大雨,上述應急預案也明确,氣象部門要加強監測預報,及時釋出預警信号和相關防禦指引,及時增加預測期密度。公安交通部門應當制定水損、積水路段繞行路線,實行交通疏導、控制。

在軌道交通方面,《鄭州市軌道交通條例》提出,當軌道交通安全受到自然災害、惡劣氣象條件或重大安全事故的嚴重影響,安全運作無法得到保證的,軌道交通業務機關可以暫停營運,及時向市交通管理部門報告, 并向公衆公開宣布。

相關專家分析,氣象部門釋出的預警級别最高,但問題是我國尚未形成一套氣象預警應急機制。

天氣預警後,在什麼情況下停産?各部門應如何協調?如何排程各類救災資源?需要采取的真正緊急行動是什麼?一系列問題尚待澄清。

鄭州地鐵5号線事故發生第二天,交通運輸部釋出《關于切實做好城市軌道交通防洪工作的應急通知》。

《通知》指出,營運機關應充分吸取近期雨水暴發事件的教訓,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應急預案、過度設計風暴強度等非正常情況,采取停車、疏散旅客、關閉車站等應急措施。

雨停了,水在退,留給城市三個問号

7月22日,鄭州區消防隊員接到報告,部分被困人員在醫院外的鄭州妍仍需救援。記者跟随救援人員到醫院,到東四環與鄭開大道交叉口,前方涵洞深度無法通行。ChinaNews.com 郎郎

海綿城市建設能緩解洪水嗎?

在這場罕見的暴雨中,有網友翻出了一個關于"鄭州要建海綿城告别'看海'"的"老故事"。

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在全國很多城市,那麼,這場極端暴雨能不能歸咎于"海綿城市"建設呢?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确規定,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将城市發展和建設對生态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農奴70%的降雨将消除和利用。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出台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河南省的情況如何?

2016年5月,河南省釋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确定鄭州、許昌、濮陽、卓等8個城市為省級海綿城市進行探索和試點。

為了更好地建設海綿城市,鄭州釋出了《鄭州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提出鄭州市在主城區規劃191條溢水通道;

《規劃》還提到了建設目标,到2030年,鄭州市主城區要滿足海綿城市建設面積的要求,約占總建成區面積的88.7%。

那麼這樣的海綿城市能承受大雨嗎?有業内專家認為:鄭州市洪災給海綿城市建設,是對海綿城市的誤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夏軍對媒體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在其分散和集中的儲水和排水能力内減緩超标準洪水。然而,超标特大自然災害的損失是無法消除的。

夏軍強調,當發生超标自然災害時,人類能做的就是預報預警排程,運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預防,盡可能減少或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

"風暴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我相信它和鄭州一樣,但破壞的可能性較小。中國水利學會減災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水電工程系教授黃國如評論道。

目前,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仍在進行中。

洪水退去,但留給鄭州和其他中國城市的教訓是永遠的。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到2020年,18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将超過1000萬。在極端天氣下,任何城市都面臨着同樣的嚴峻考驗。

我們如何防止悲劇重演?這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應該考慮的問題。(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