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element admin 動态路由_vue-element-admin 登陸vue-element-admin 登陸

vue-element-admin 登陸

引言

vue-element-admin是vue生态圈中,最火的一個背景管理架構。基于vue和element-ui實作。

這篇文章主要會講解登陸的流程以及我認為這個架構的厲害的東西:動态路由,之前看代碼的時候,總想着一個登陸搞那麼麻煩,後面仔細品味發現原來一個小小的登陸功能涉及到了這麼多的東西。

準備工作

目錄結構

了解一個架構之前,先要從目錄結構入手(這裡直接引用花褲衩大佬的目錄結構)。目錄結構的了解能夠更加清楚子產品功能的劃分。

├── src                        # 源代碼│   ├── api                    # 所有的api請求│   ├── assets                 # 主題 字型等靜态資源│   ├── components             # 全局公用元件│   ├── directive              # 全局指令│   ├── filters                # 全局 filter過濾器│   ├── icons                  # 項目所有 svg icons│   ├── layout                 # 全局 layout│   ├── router                 # 路由│   ├── store                  # 全局 store管理│   ├── styles                 # 全局樣式│   ├── utils                  # 全局公用方法│   ├── vendor                 # 公用vendor│   ├── views                  # views 所有頁面│   ├── App.vue                # 入口頁面│   ├── main.js                # 入口檔案 加載元件 初始化等│   └── permission.js          # 權限管理├── tests                      # 測試├── .env.xxx                   # 環境變量配置├── .eslintrc.js               # eslint 配置項├── .babelrc                   # babel-loader 配置├── .travis.yml                # 自動化CI配置├── vue.config.js              # vue-cli 配置├── postcss.config.js          # postcss 配置└── package.json               # package.json複制代碼
           

permission.js

在登陸這個流程中,permission.js這個是最重要的一環,其實這個檔案就是路由的全局鈎子(beforeEach和afterEach),全局鈎子的意思就是每次跳轉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進行攔截,不讓它進行跳轉。使用場景最常見的就是有些頁面需要使用者登陸之後才能通路,就可以在beforeEach中校驗使用者是否登陸來進行相對應的攔截處理。下面會詳細的講解permission.js的内容。

util / auth.js

這個檔案主要就是設定token到cookie中的操作封裝。

router

這個是路由中的一些設定,了解這個後面看元件Sidebar、TagViews将會事半功倍。

/**  hidden: true                      是否隐藏于Sidebar側邊欄         alwaysShow: true是否顯示在根菜單  redirect: noRedirectBreadcrumb中重定向的path  name: 'router-name'用于keep-alive的Name  meta: {roles: ['admin', 'editor'],目前路由的通路所需要權限title: 'title',Sidebar和Breadcrumb的titleicon: 'svg-name',Sibebar的iconnoCache: true是否設定不緩存breadcrumb: true是否顯示在Breadcrumb上activeMenu: '/example/list'Sidebar高亮時的顯示path  }**/複制代碼
           

其他的一些我就沒有介紹了,比如說封裝好axios的request.js,還有把請求封裝成api,這些可以自行去了解。

view / login / index.vue

省略了一些的細枝末節,直接從點選登陸之後發生了一系列事情開始講起,第一個就是handleLogin方法。

handleLogin() {  this.$refs.loginForm.validate(valid => {    if (valid) {      this.loading = true      this.$store.dispatch('user/login', this.loginForm)        .then(() => {          this.$router.push({            path: this.redirect || '/',            query: this.otherQuery          })          this.loading = false        })        .catch(() => {          this.loading = false        })    } else {      console.log('error submit!!')      return false    }  })}複制代碼
           

可以看到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利用validate方法進行表單驗證,驗證通過則使用this.$store.dispatch調用user/login方法并傳遞這個表單的資料,然後有一個.then()方法,方法裡面有this.$router.push(...),可能有同學就會有疑惑了,this.redirect和this.otherQuery是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從哪裡跳到/login頁面,登陸之後我就傳回到哪裡。

這個user/login是什麼呢?一起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user / login

先解析這個之前,先來補充一點vuex基礎知識:

vuex中使用namespaced:true開啟命名空間,調用mutations或者調用actions,則是子產品名 + 相對應的方法名。

另外actions是異步的,action處理函數之後傳回的Promise進行相對應的處理。

// user.js// 不開啟命名空間const actions = {    login(){}}export default { actions };this.$store.dispatch('login');// user.js// 開啟命名空間const actions = {    login(){}}export default { actions, namespaced: true }; // 注意!開啟命名空間this.$store.dispatch('user/login'); // 子產品名user + 方法名 login複制代碼
           

上面所說的user/login,則就是user子產品中的login方法,核心代碼就如下:

login({ commit }, userInfo) {    const { username, password } = userInfo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ogin({ username: username.trim(), password: password }).then(response => {        const { data } = response // 解構出data        commit('SET_TOKEN', data.token) // 更新store裡面的token        setToken(data.token) // token儲存到cookie        resolve()      }).catch(error => {        reject(error)      })    }) }複制代碼
           

一句話來概括:登陸驗證,登陸成功之後,分别儲存token到vuex、cookie中。

這裡完成之後就會回到之前的view/login/index.vue,當user/login調用完成之後,則會進行.then(...)方法,就是一個路由跳轉的過程(this.$router.push(...))。

Permission.js

這個檔案就如同前面介紹所說,路由的全局鈎子,動态路由的實作這裡相當于是一個入口。來看核心的實作代碼。

router.beforeEach(async(to, from, next) => {  // 從cookie中取得token  const hasToken = getToken()    // 如果有token 也就是已經登陸的情況下  if (hasToken) {    // 并且要前往的路徑是'/login'  則傳回 '/'     if (to.path === '/login') {      next({ path: '/' })    } else {      // 從store中取得使用者的 roles, 也就是使用者的權限 并且使用者的權限數組必須有一個以上      const hasRoles = store.getters.roles && store.getters.roles.length > 0      // 有權限則直接進入      if (hasRoles) {        next()      } else {        // 沒有權限的話        try {          // 擷取使用者資訊          const { roles } = await store.dispatch('user/getInfo')  // 生成可通路路由          const accessRoutes = await store.dispatch('permission/generateRoutes',   roles)          // 将可通路路由添加到路由上          router.addRoutes(accessRoutes)          // 進入路由          next({ ...to, replace: true })        } catch (error) {          // 如果出現異常  清空路由           await store.dispatch('user/resetToken')          // Message提示錯誤          Message.error(error || 'Has Error')          // 跳到login頁面重新登陸          next(`/login?redirect=${to.path}`)        }      }    }  } else {    // 沒有token 也就是沒有登陸的情況下      // 判斷是否是白名單(也就是說不需要登陸就可以通路的路由)    if (whiteList.indexOf(to.path) !== -1) {      next()    } else {      // 其他的一路給我跳到login頁面 老老實實的進行登陸      next(`/login?redirect=${to.path}`)      NProgress.done()    }  }})複制代碼
           

注釋已經寫的明明白白了,這個思路其實使用的特别多,就是利用全局鈎子進行通路的攔截,如果沒有登陸的話,跳轉到登陸頁面進行登陸。

但是花褲衩大佬的這個有一點點不同,可以看到他将登陸和擷取使用者資訊分成了兩步,原因就是保證使用者資訊是最新的。第二個是在擷取使用者資訊之後傳回的roles生成可通路的路由,也就是這兩步實作了動态路由。

用一句話來概括:是否登陸?沒有就給我老老實實登陸。是否有使用者資訊?沒有就給我擷取使用者資訊,并且生成可通路路由然後利用addRoutes進行添加。

這兩步都是actions:user/getInfo,permission/generateRoutes。

可以看到這是vuex中的actions送出,可能有些小夥伴會有點困惑,為什麼有的請求直接寫在api檔案夾,有些就放在actions裡面?這個問題:我的了解就是,如果傳回的資料要儲存在vuex中的話,可以直接使用actions,原因是action裡面可以送出mutation改變store的狀态,可以少寫一些代碼,同時思路更加清晰,如果傳回的資料隻需要在目前頁面使用的話,并不需要儲存到vuex中,那就直接用寫在api檔案夾中引用即可。當然這個是我的個人了解,如有錯誤請望指出。

user / getInfo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user/getInfo。

如上面所說,這是user子產品中的getInfo方法,來看核心代碼。

getInfo({ commit , state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調用getInfo接口    getInfo(state.token).then(response => {      const { data } = response // 解構出data      if (!data) { // 進行資料校驗        reject('Verification failed, please Login again.')      }      // 解構出需要儲存的值        const { roles, name, avatar, introduction } = data      // roles權限數組至少有一個權限      if (!roles || roles.length <= 0) {        reject('getInfo: roles must be a non-null array!')      }      // 儲存到vuex      commit('SET_ROLES', roles)      commit('SET_NAME', name)      commit('SET_AVATAR', avatar)      commit('SET_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 将 data 傳回      resolve(data)    }).catch(error => {      reject(error)    })  })}複制代碼
           

這個就是調用getInfo接口擷取使用者資訊并且儲存到vuex中,為了嚴謹性,進行相對應的資料校驗,然後把data傳回。

用一句話來概括:擷取使用者資訊,并儲存使用者資訊。

permission/generateRoutes

我們來看第二個actions,這個是動态路由中的重要一步,生成可通路路由,根據目前使用者的權限數組,和路由中可通路的權限數組,進行比對生成。

// 判斷是否有權限function hasPermission(roles, route) {  if (route.meta && route.meta.roles) {    // roles.some => Array.some 相當于是隻要有一個滿足就為true           // 判斷使用者的權限于目前路由通路所需要的權限是否有一個滿足    // 比如說使用者權限為 ['one','two']  目前路由通路所需要權限為 ['two','three']  那麼就說明目前使用者可以通路這個路由    return roles.some(role => route.meta.roles.includes(role))  } else {    // 預設是可通路的    return true  }}// 生成可通路路由export function filterAsyncRoutes(routes, roles) {  const res = []  routes.forEach(route => {    const tmp = { ...route }    // 判斷目前路由是否可以通路    if (hasPermission(roles, tmp)) {      // 如果目前路由還有子路由      if (tmp.children) {        // 進行遞歸處理        tmp.children = filterAsyncRoutes(tmp.children, roles)      }      // 将可通路路由放入數組中      res.push(tmp)    }  })    // 傳回  return res}// 為什麼要寫這裡呢,因為後面的Sidebar元件與這個環環相扣const mutations = {  SET_ROUTES: (state, routes) => {    // 添加的路由    state.addRoutes = routes    // 将vuex中的路由進行更新    state.routes = constantRoutes.concat(routes)  }}const actions = {  generateRoutes({ commit }, role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let accessedRoutes      // 如果roles包含 'admin' 直接可以全部通路      if (roles.includes('admin')) {        accessedRoutes = asyncRoutes || []      } else {        // 利用 filterAsyncRoutes 過濾出可通路的路由        accessedRoutes = filterAsyncRoutes(asyncRoutes, roles)      }      // 儲存可通路的路由到store中      commit('SET_ROUTES', accessedRoutes)      // 将可通路路由傳回      resolve(accessedRoutes)    })  }}複制代碼
           

歐克,注釋已經全部寫好了,這個就是動态路由中重要一步,慢慢品味發現也不難,越看越覺得666。

用一句話來概括:根據得到的使用者權限生成可以通路的路由。

動态路由的實作

router.addRoutes(accessRoutes)複制代碼
           

???,沒呢?

對的!動态路由的核心代碼就這一句話,短小精悍,其他的都是為了完成動态路由做的一些 "準備工作" ,user/getInfo擷取使用者資訊得到使用者的roles權限數組,傳回user/generateRoutes生成可通路路由,就是這麼神奇的一步,實作了動态路由。

寫到這裡基本流程就走完了,但是還有兩個注意點。

注意

為什麼項目開啟預設就是登陸頁面

想必通過之前的講解也應該知道了permission.js的作用了,全局路由鈎子,每次路由跳轉都要調用全局路由鈎子(誰讓它是全局的呢),原因就是當頁面加載首頁時也會經過全局路由鈎子,而permission.js判斷目前使用者有沒有登陸,沒有登陸就直接跳轉到/login頁面進行登陸把,就是這麼任性,啦啦啦。

動态路由顯示不出來

有些小夥伴可能會改這個架構的代碼,但是發現顯示不出來?這也是我遇到過的一個坑,需要注意的是permission.js裡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否登陸?第二個是否擷取使用者資訊(判斷是否擷取使用者資訊是根據roles)?有些小夥伴可能是登陸的時候就把使用者資訊擷取了,但是!!沒有更新使用者roles權限數組,是以就一直會擷取使用者資訊,進而導緻顯示不出來。

完結,撒花

其實到這裡整個登陸流程就已經結束了,可以看到花褲衩大佬想的很多,使用者資訊的擷取和使用者登陸的分離,根據使用者權限生成可以通路的路由并添加,這些思路我覺得很厲害,還有這麼多元件可以用,哈哈哈哈。

好的,我們來總結一下:

  1. Login/index.vue點選登陸 送出user/login的actions。
  2. user/login進行登陸驗證,登陸成功之後儲存token到vuex和cookie中。
  3. 回到Login/index.vue跳轉路由,這時就到了permission.js
  4. permission.js進行判斷是否登陸,是否有使用者資訊?沒有使用者資訊就擷取使用者資訊,并且儲存到vuex,然後根據使用者資訊中的roles生成可通路路由,并通過addRoutes進行添加。

看到這裡,相信你對這個架構的登陸流程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了,自己再去理一遍把,啦啦啦啦,那下面這一張流程圖相信你也可以看懂。

element admin 動态路由_vue-element-admin 登陸vue-element-admin 登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