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作者:知識分子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帕米爾高原|2021年7月 圖檔:付雲飛

指南閱讀

最近,有一種觀點認為,變暖,海平面上升和降水線向北移動對包括中國在内的許多大陸國家都是有益和無害的。随着7月底,"塔克拉瑪幹沙漠洪澇"登上熱搜,不少網友甚至釋出了"西北水草恢複、江南沙漠擁堵、中國回歸漢唐"的感覺。

為什麼一直幹燥多雨的新疆南部會下大雨?這是否表明中國西北地區正在經曆溫暖的加濕?如果是這樣,沙漠會成為綠洲嗎?生态環境會逆轉嗎?

《知識分子》專訪新疆氣象局總預報員張俊蘭、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研究員何青、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甯, 甘肅省氣象局沙漠與綠洲生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氣象局幹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向社會公衆解讀上述問題。

面試|馮偉

寫作|馮偉

|陳曉學

●  ●  ●

為什麼沙漠裡有洪水?

知識分子:今年7月中下旬,南疆沙漠地區部分地區發生洪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張俊蘭:新疆沙漠發生洪澇有三個原因,一個是新疆南部山區強降水和暴雨引發的山洪暴發,二是由于升溫、持續高溫融化山雪(冰),三是上遊山地暴雨融雪(冰)混合洪水。由此可見,沙漠洪水不僅僅是由沙漠地區的局部降水造成的。

知識分子:從降水的角度來看,今年南疆整體有什麼特點?

張俊蘭:今年南疆的天氣和氣候比較異常,極端降水事件時有發生。

3-7月,極端暴雨的頻率和強度達到近五年來的新高,極端降水天氣呈現出早發、頻發、強度大的特點,至今已發生暴雨5次,其中4次達到極端暴雨水準,多地降水量超過曆史極端。

其中,3月30日,泸州霸州北部兩個台站破紀錄的日降水量分别達到62.4毫米和61.1毫米。兩個台站Lili和Kurle打破了春季的最大日降雨量,分别達到43.4毫米和24.2毫米。在這場大雨中,霸州、河朔、庫勒、麗麗、阮五個國家氣象站的降水量比同期高出15~40倍,這是3月份同期曆史上的第一次。4月2日,白城創下全年最大日降雪量,全縣積雪深度超過20厘米,新雪深度40厘米。

5月14日,荒漠腹地塔站日降水量為34.0毫米,為全年最大日降水量,相當于該站年平均降水量的1.4倍。

6月16日(20:00-16、15日20:00),洛浦縣、墨玉縣、和田市禾田區日降水量分别達到74.1毫米和59.6毫米和56.0毫米,打破了日降水的曆史極端,并超過其年平均降水量,其中,洛浦縣的日降水量是站年平均降水量的1.7倍。

7月18日至22日,在天山南竹縣北部山區至阿克蘇地區北部前線,累計降雨量107.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78.5毫米,時降雨量最大50.9毫米,全部達到大雨水準。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7月18日至22日,在天山南麓縣北部山區至阿克蘇地區北部前線,累計降雨量107.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78.5毫米,最大小時降雨量50.9毫米,全部達到|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知識分子:7月中下旬,南疆大雨幾乎與鄭州大雨同期發生,兩者之間的氣象聯系是什麼?

張俊蘭:影響鄭州大雨的主要大氣環流系統包括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的位置、北風、台風"煙花"和"查帕卡"水蒸氣的運輸,以及局部地形的錨定。

幾乎與鄭州7月18-22日大雨同時,天山西段,主要大氣環流系統是高海拔100hPa南亞高壓從"東高西低"到"同質雙體船"分布,青藏高壓發展明顯。當南亞高壓"東高西低"時,阿拉伯海氣沿伊朗高壓東風底部先向西,再向北折返,再向東進入南部邊界;

關于南疆暴雨與鄭州暴雨的聯系,我們注意到,兩者幾乎同時發生,除了高海拔西風帶系統的影響外,還有北印度洋天氣系統的參與,但具體過程還有待研究。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張俊蘭,新疆氣象局總預報員,|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哪些因素會影響沙漠地區的降水?

知識分子:幹旱是對新疆的普遍了解。今年的洪水是特别的,還是最近有趨勢?

何青:極端暴雨事件發生的頻率是近10年來南疆氣候的顯著特征,占南疆氣象災害的36%。新疆南部的暴雨的特點是強而持續的增加。

例如,2019年6月24日至28日,新疆南部幹旱地區連續四天大雨極為罕見,28個氣象站觀測到琶洲市25号縣和最後一個縣的大雨,創紀錄的降雨量為48.7毫米(26毫米),皮山縣Takek Akershaw站的降雨量最大小時數為48.7毫米( 達到30.9毫米。

2020年4月17日至24日,喀什共發生17場暴雨和3場暴雨,其中金沙縣克孜勒鄉5個村莊的169.5毫米,5小時内103.0毫米。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研究員何青|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知識分子: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清:一是全球變暖背景,二是影響南疆天氣的大尺度環流形勢,水汽的輸送和聚集機制發生了變化,使幹旱的南部邊境越來越潮濕,降水越來越多。

周天軍:簡單地說,影響氣候異常的因素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自然因素,包括太陽輻照度的變化、火山氣溶膠的影響和氣候系統内的自然振蕩,特别是在海洋中,另一個是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為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自然陰影和人為因素都會對西北氣候産生影響。

但就近幾十年來西北地區的暖濕度而言,研究表明,觀測到的降水變化受到兩個過程的影響。一是熱處理過程中,随着全球變暖,大氣持水能力增強,有利于降水增加,氣象探測站資料觀察到,新疆大氣降水相對增加可達到5%/10年;

研究表明,決定新疆地區濕潤和中亞北部幹燥的主要大氣環流類型是亞熱帶西風急流的南移和強度。基于氣候模型的歸因模拟研究表明,西風急流位置向南移動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而強度的減弱受人為氣溶膠排放增加的影響,即人類活動對大氣環流變化有顯著影響,進而影響中亞降水, 包括新疆。

以上研究工作主要針對平均降水量的增加。極端降水,如今年南疆的暴雨,是否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有待觀察。氣候變化研究中的"事件歸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否會改變這種特定破紀錄的極端天氣事件機率的答案。這些研究需要足夠長的高品質觀測,并且對氣候模式的性能要求很高。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1961-2010年西北地區夏季降水氣候分布(左柱,毫米/日)及其趨勢(右柱,毫米/日/每50年一次)

第一排:來自99個氣象站的觀測;

在氣候平均圖中,隻有18%的天文台夏季平均降水量超過2毫米/天,大約65%的觀測站夏季平均降水量|小于1毫米/天;照片:文學

知識分子:關于洪水形成的第二個因素,季節性高山融雪(冰)的觀察會發生什麼?

張俊蘭:南北新疆融雪澇災害差異有顯著差異,北疆融雪洪澇災害占全境的75%,春汛主季,南疆夏季主要汛期,融雪(冰)洪澇主要出現在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北坡和天山西部, 3月和7月是新疆北部融雪和南疆融雪(冰)的高發地。

近年來,對山地融雪變化的衛星遙感進行了分階段的監測,目前還沒有關于山區積雪量顯著增加和長期維護的報道。具體而言,融雪變化與特定降水和高溫天氣過程有關——當出現大規模降水過程時,山區積雪量會明顯增加,當夏季受到南部邊境高溫的打擊時,山區的積雪會融化,積雪面積會減少。

知識分子:這些極端事件對基礎設施構成了哪些挑戰?

何慶:暴雨引發的山洪暴發對道路交通和水利設施構成嚴重威脅。

2018年,哈密7.31特大風暴中心将有105.4-115.5毫米的降水量,28人将遇難,8700多所房屋和農田、公路、鐵路、電力和通訊設施将受損,僅月溝水庫就損失1.7億元,其他經濟損失7.96億元。

2021年7月28日至29日,強降水覆寫冰雪融化水引發泥石流,導緻喀什地區奧伊蓋茲至白沙湖風景區前線發生三次山體滑坡,中巴公路停運。

目前,極端天氣引發的風險已成為天氣預報和預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整合到應急運作系統中。未來,極端天氣及其衍生災害是區域發展規劃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在特定地區,北部邊境應重點防範春季伊利縣中低山季融雪型洪澇,而南疆地區應密切關注夏季高寒冰湖崩塌型和降雪, 冰川融化型兩種融化雪(冰)型洪水。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2013年6月16-17日,南疆克平、文州大雨|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西北變暖和加濕"是怎麼回事?

知識分子:近日,網際網路熱議"西北暖濕"及其影響,就南疆、新疆和西北地區而言,氣象條件的總體趨勢如何?

周天軍:這不是一個全新的話語。早在2002年,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先驅石亞峰先生就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氣象局共同組織了西北氣候從"暖幹到暖濕"過渡的評估。

當時,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中國學者發現,從1987年開始,西北氣候區出現了強烈的氣候變化信号——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末,中國西部氣溫波動,上升趨勢不明顯;其中,新疆北部是變暖最明顯的地區之一。

另一方面,氣候的濕度增加。例如,經過30多年的水位下降,1987年至2000年間,天山中部博斯滕湖的水位上升了3.5米。2002年8月,湖面海拔1049.26米,超過1958年(195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湖區面積擴大到1000多平方公裡。

根據新疆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資料,1961年至2019年新疆平均氣溫四季呈顯著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30攝氏度。冬季變暖趨勢最為明顯,每10年平均增加0.38°C,春秋平均每10年增加0.32°C和0.30°C,夏季變暖速度最低,平均每10年增加0.23°C。

在降水量方面,總體趨勢正在增加,其中夏季最為顯着,中心值每10年增加2.5%至3.5%。然而,自21世紀初以來,穩步變化和增加的趨勢并不像前一時期那麼明顯。強降水事件顯著增加,暴雨天數每10年增加12%,暴雨量每10年增加約13%。

也就是說,西北地區變暖和潮濕的趨勢确實是一個不争的事實,盡管降水總量仍然非常有限。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圖2:标準化區域平均降水時間序列(黑線:網格觀測值,黑點線:台站資料,紅線:再分析資料),中國西北99個台站夏季平均降水量為0.713毫米/天,1961-2010年夏季降水量增加趨勢為0.025毫米/天/每10年。

圖a:西北(35-50 N,74-96E)區域的平均結果;圖 b:西北地區(西北地區:35-50 N,74-96E)|的平均結果照片:文學

知識分子:既然"西北變暖"得到了氣象觀測的支援,它會改變該地區的整體氣候格局嗎?

周天軍: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國西北地區溫暖潮濕的背景較大,不是局部現象,觀測資料顯示,降水增加的面積可以延伸到中亞東部,而中亞北部的哈薩克斯坦則有明顯的幹旱趨勢。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區的降水量近幾十年來一直在增加,但新疆幹旱氣候的格局不會因為氣候降水量低而改變,平均每年隻有50-70毫米。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中亞夏季降水的長期趨勢(機關:毫米/月/每10年一次)|照片:文學

何清:新疆幹濕變化特征仍存在次區域差異。新疆西北部的塔城、阿爾泰地區、南疆西部和帕米爾高原主要以連續加濕為特征。1997年後,由于溫度升高,潛在的蒸汽量增加,導緻70%以上的地點出現幹燥趨勢。

張強:首先,目前西北地區氣候濕度趨勢對該地區氣候的改變程度不為過,目前,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西部地區降水量平均每年僅增加10毫米左右,西北地區累計降水量30多年來均不超過35毫米。

其次,由于西北西部地區變暖非常顯著,而且變暖程度仍在加快,這将導緻該地區的無效蒸發明顯增加,降水增加相當一部分的潤濕效應,将被無效蒸發增加所抵消,是以實際加濕程度将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得多。

同時,氣溫上升可導緻高山冰川和積雪融化速度更快,進而将一些固體水資源轉化為液态水資源,導緻該區域蒸發量增加,這可能有助于降水增加的趨勢,但可能不會導緻該區域水資源的大幅增加, 但可能會減少。

第三,西北降水趨勢的空間差異很大,西北東部降水量不斷減少,直到上個世紀,隻有最近十年波動性才有所增加,而現在隻有超過低谷(1990年代),與1970年代至1980年代基本相同, 它與西部地區近30年降水增加趨勢屬于不同的時間尺度和不同的形成機制。從年際或較長尺度來看,西部地區西部和東部的降水變化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跷跷闆"效應。前者溫暖潮濕,而後者可能溫暖幹燥。

此外,我國西北地區的降水變化具有明顯的波動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在變暖和濕度的趨勢下,雨量和幹旱年份或寒冷年份也會減少,目前的濕度趨勢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在多大程度上,很難确定。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幹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強|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知識分子:從對當地植被的影響來看,變暖和潮濕的趨勢是否意味着沙漠成為綠洲,西北幹旱地區将成為"河南塞滿"?

陳亞甯:西北幹旱區降水量小幅增加,很難改變西北荒漠景觀格局和幹旱缺水現象。這是因為降水的輕微增加很難抵消變暖和蒸發的負面影響。

自1998年以來,西北幹旱地區經曆了"跳躍"變暖,過去35年平均氣溫為0.93-1.11oC,并且一直在經曆高振蕩。溫度的升高增加了蒸發能力,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補償溫度升高和蒸發造成的水分損失。

而且,雖然西北地區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降水天數并未明顯增加,降水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降水強度或暴雨強度的增加。極端降水機率的增加将加劇氣候災害,增加中國西北地區幹旱和局部暴雨洪水災害的風險。

我們最新的研究分析結果表明,以新疆為主體的西北幹旱地區,自2000年左右以來一直向幹旱發展,荒漠地區的自然植被呈現明顯的退化趨勢。

随着溫度和蒸發能力的增加,土壤水分消散增加,一些淺根系和耐旱性差的植物死亡。1998年,物種數量減少,植被覆寫減少,植被指數反轉,從增加到減少,草原出現灌木叢,生态問題突出。

中亞在幹濕之間顯示出相同的變化模式。自2000年以來,帕米爾幹旱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約65%的區域幹旱加劇,中亞北部、哈薩克斯坦,特别是該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春季天氣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的幹旱地區很常見。春季天氣可能打破季節間地氣水換熱過程的動态平衡,導緻植被蒸散增加,加速地表土壤水分流失。同時,早春天氣可能在氣候的跨季中起到回報作用,導緻夏季土壤幹旱加劇,通過改變地表能量平衡,促進近地表變暖,導緻夏季熱浪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荒漠與綠洲生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甯|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沙漠地區河流"複活"的原因是什麼?

知識分子:沙漠地區的自然植被呈現出明顯的退化趨勢,那麼一些湖泊"複活"和生态系統改善的觀察是什麼原因呢?

陳亞甯:近日,一些下遊江湖"死灰複燃",主要是由于近20年來人工生态輸水造成的,并不是由于"當地氣候變化、降水增加、河南沙漠擁堵"而被很多媒體文章誇大了。

例如,在塔裡木河下遊,到2020年,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已經向塔裡木河下遊進行了21次生态水調,累計供水量為84.45億立方米。泰特馬湖-泰特馬湖"死而複生",地表水體面積455.27平方公裡 河流流經600多公裡,沿河自然植被面積增加181平方公裡,塔裡木河中部的胡揚林三大重點保護區(沙峨、羅塔、巴丘)通過生态補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知識分子:全球變暖導緻了全球極端天氣,比如暴雨的增加,為什麼西北地區的應對措施特别敏感?

張俊蘭:氣候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區對極端天氣事件特别敏感。新疆屬幹旱氣候,南疆較為幹旱,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50-70毫米,生态環境脆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随着全球變暖,幹旱地區的變暖幅度高于潮濕地區,大氣降水量可以相應增加,中國西北地區水蒸氣含量的迅速增加為大雨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發生極端降水事件的機率顯著增加,暴雨頻發。南疆對暴雨等極端天氣特别敏感,是南疆長期幹旱,雨量少,生态環境脆弱,自20世紀50年代建站以來,主要是為了防止風塵危害,但近年來氣象資料顯示,氣候正在變暖和潮濕,暴雨事件明顯增加, 山區大雨容易引發山洪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使新疆南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必須面對更加複雜的天氣條件。

周天軍:根據8月9日釋出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結果,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觀測到的大多數陸地地區都經曆了極端降水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導緻高置信度),而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可能是主要驅動因素。

在全球範圍内,觀測表明,潮濕地區極端降水的增加總量仍遠大于幹旱地區。中國地區也是如此,基于現有台站資料分析表明,就極端降水絕對值的增加而言,東部的濕潤地區遠遠大于幹旱地區,隻是幹旱地區的氣候降水量較低,導緻相對百分比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工作是以現有的氣象台站網絡為基礎,而現有的地面氣象觀測站網絡大多分布在低山區和低海拔平原地區,山地峽谷地區遺址非常稀少,觀測地點幾乎是空白的,我們無法監測山地降水的變化再探究其原因。我們現在注意到的一些極端降水變化本身可能已經存在,隻是因為近年來監測了觀測網絡的改善。

與此同時,有許多極端降水事件可能已經發生,并且正在發生,但很難通過目前的觀測網絡進行監測。資訊問題在這裡特别重要。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帕米爾高原陸地氣體互相作用觀測站|圖檔:何青

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有什麼影響?

知識分子: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有什麼好處或損失?

何清:随着全球變暖,熱量的增加顯然對新疆地區森林果實肥力過程、産量品質、種植體系、品種布局和氣候資源使用率産生了重大影響,但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也增加了森林特色水果生産的不穩定性。

以梨為例,梨栽培的氣候條件較好,最适宜的種植面積向南向西移動明顯擴大,但風災和冬季霜凍破壞的威脅較大,而紅棗适宜種植面積也明顯擴大,氣候産量增加,但冬季霜凍破壞的頻率降低。

張強:這當然有利于整個西北地區的長遠發展,有利于生态植被的改善,有利于社會經濟各方面的水資源補充。

然而,在短期内或局部地區,溫暖潮濕的氣候增加了風暴災害的頻率和強度。一般來說,相對穩定的非極端降水不會造成災害,隻有極端天氣容易形成災害。什麼是極端氣候?随着幹旱的增加,暴雨也會增加,這意味着非降水期更長,但每次降水都更強烈。

周天軍:我非常同意張強研究員的觀點。降水的波動性是應對氣候變化時必須考慮的重要部分。這裡是一個專業術語——降水變異性,是指降水事件可能發生的波動或振蕩範圍,變異性越大,異常降水發生的頻率越高,降水越均勻,極端事件越強,對民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越大。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變暖,未來世界上約三分之二的土地将面臨"更潮濕,更不穩定"的水文條件。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張俊蘭:氣候變化對沙漠綠洲生态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極端天氣和災難性天氣增加,大雨,高溫,大風,沙塵暴,冷潮,低溫和冰雹等災害天氣不時發生,特别是極端暴雨明顯增加;

第二,持續的高溫導緻山區的雪(冰)融化成洪水;

三是大風、沙塵暴、寒潮以及大尺度天氣和小規模對流天氣,如冰雹、雷暴等,對農牧業、設施農業、林業和水果業、交通、旅遊和公共生活産生了嚴重影響。具體來說,春季暴雨、大風、沙塵暴等災害天氣會使春季播種作物遲到、重播,影響森林果實花授粉,夏季暴雨導緻山洪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城市洪流等氣象災害和衍生災害,淹沒農田,破壞村屋、溫室等;

陳亞甯:近年來降水增多的"暖濕化",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以新疆為主體的西北地區幹旱、缺水和荒漠景觀的基本格局。而且,随着全球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将進一步增加,極端暴雨,洪水,泥石流和災難的威脅将增加。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水資源和生态壓力将持續存在,幹旱風險将進一步加重。

知識分子:在目前氣候形勢下,西北幹旱地區整體應作哪些調整?

陳亞甯:水資源短缺仍然是制約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幹旱地區應該堅持喝多少水和做多少。在沙漠邊緣(沙漠-綠洲過渡區)種植樹木是不可取的。

水從哪裡來?大量開采地下水将導緻地下水位下降和自然植被死亡。分布在沙漠邊緣,即沙漠-綠洲過渡地帶的天然植被抗旱、耐寒、耐沙埋藏能力很強,不需要特别人工打理。在沙漠邊緣開展人工造林活動需要澆水和培育,因為平原地區降水稀少,超過50毫米,沒有生态意義,但這樣做,水、電不僅增加了區域用水量,同時,加劇了區域水的供需沖突,增加了生态建設的負擔。

新疆是幹旱地區,這種氣候格局不會改變,從科學發展觀看,我們應該堅持農民,以林澤林、彜田、彜草、俞社社。為此,我鄭重建議:向水性、水性城市、水性綠色、水性發展。

張強:針對這種氣候形勢,對于重大工程設施,要考慮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積極做好抗旱防洪工作。同時,目前大雨也是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嚴峻考驗,在城市防洪排水規劃中應充分開展氣象災害風險的科學論證。

張俊蘭:未來氣象防災形勢将更加複雜,氣象防災任務将面臨新的挑戰,政府和公衆要高度重視,早日應對。防災布局需要從重點幹旱、風沙災害,向防大雨、防洪災害、做好大雨大洪水、山地融雪造成的中小河洪水及其衍生的防洪地質防災準備工作。

周天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測算表明,中國極端降水事件的影響區域将大大擴大,但在複雜地形區域仍存在認知差距。南疆廣袤地區,地形複雜,海拔差大,地面氣象站、高空探測站和雷達監測站相對稀疏,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建議加強各類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建設,科學布局南疆氣象監測網絡,完善山區自動氣象站布局,填補監測空白,提高南疆氣象災害監測水準。同時,加強對南疆暴雨天氣的研究和技術支援,提高對南疆複雜氣象災害形成機制和緻災機制的認識。

何青:荒漠地區發生洪澇的可能性主要來自上遊山區的極端降水和融水。極端暴雨和洪水對當地的農業生産、交通、能源生産和城市運作有很大的影響。建議組織專家排憂解難,提高南疆暴雨細質預報水準,準确預報,及時預警和服務到位,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作用。

同時,加強多部門氣象防災關聯工作。交通運輸、水利和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治工作,形成部門關聯機制,修改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關聯機制。氣象水利等相關部門應依托國家應急預警資訊釋出系統和一鍵釋出平台,及時釋出相關氣象預警和風險預警産品。要注意加強基層防災減災軟實力建設。我們将繼續擴大和推進氣象預警資訊覆寫面,建立以預警資訊為先導的快速高效響應機制,實作氣象預警資訊準确傳遞到"最後一公裡"。

氣候變暖,西北荒漠會是以變成綠洲嗎?

資源

1. 彭 D, 周濤.為什麼幹旱和半幹旱的西北地區在近幾十年裡變得越來越潮濕?地球實體研究: 大氣, 2017, 122(17): 9060-9075.

2. 彭東, 周婷, 張磊, 等.1961-2013年中亞夏季降水量增加對人類的貢獻[J].氣候學報, 2018, 31(19): 8005-8021.

江娟, 周 T. 中亞北部幹旱地區人為降雨減少[J].物探快報, 2021, 48(7).

[4. 蔣娟, 周濤, 陳霞, 等. 熱帶太平洋年代際變異性和大西洋多年代變性塑造的中亞沉澱[J].氣候學報, 2021, https://doi.org/10.1175/JCLI-D-20-0905.1

5. 主編石亞峰,《西北地區氣候從暖幹到暖濕的過渡評估》,氣象出版社,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年,1-124頁,ISBN 7-5029-3538-X

6. 張泰西,2021年:新疆氣候變暖和加濕的特征和影響。中國中亞大湖區極端天空氣候變化的曆史和情景專題研讨會,2021年8月5日,中國北京。

7. IPCC,2021年:決策者摘要。在:氣候變化2021:實體科學基礎。第一工作組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貢獻[Masson-Delmotte, V., P.Zhai, A. Pirani, S. L. Connors, C. Péan, S. Berger, N. Caud, Y. Chen, L.Goldfarb, M. I. Gomis, M. Huang, K. Leitzell, E. Lonnoy, J.B.R. Matthews, T. K.Maycock, T. Waterfield, O. Yelekçi, R. Yu and B. Zhou (編輯)]。劍橋大學出版社

8. 張偉, 周, T. 2019.全球陸地季風區域的極端降水量和與全球變暖的聯系顯着增加。氣候學報, 32, 8465-8488,https://doi.org/10.1175/JCLI-D-18-0662.1

9. 張文霞, 卡莉·富爾塔多, 吳培麗, 田俊周*, 羅賓·查德威克, 查理娜·馬津, 約翰·羅斯特隆, 大衛·塞克斯頓.2021.在較冷的世界中,日到多年的時間尺度上的降水變異性增加。科學進展.DOI: 10.1126/sciadv.abf8021

10. 張偉, 周天龍, 随着全球變暖,極端降水對中國人口的影響越來越大, ScienceBulletin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19.12.002

11. 張強, 楊軍, 王偉, 等.西北幹旱區氣候溫暖與濕化: 多尺度特征及其對生态植被的影響.J Meteorol Res 35,113–127 (2021).https://doi.org/10.1007/s13351-021-0105-3

12. 李智, 陳亞甯*, 李偉紅, 等.氣候變化對中亞植被動态的潛在影響。大氣地球實體研究學報, 2015, 120(24): 12345–12356

13. 陳亞甯, 李志, 方公煥等氣候變化對中亞天山地區水資源影響研究.地理學報, 2017, 72(1): 18-26

14. 陳亞甯, 烏必爾江 烏布裡, 埃克澤姆·阿布拉等分析塔裡木河下遊近20個輸水的生态效益。幹旱區地理, 2021, 44(03): 605-611.

15. 李智, 陳亞甯*, 方公煥, 等.中亞幹旱的多變量評估和歸因。科學報告, 2017,7:131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