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三角如何成為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城市群?

北京2021年7月16日 /美通社/ -- 長三角作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人才的吸引力遠高出國内其它城市群,該城市群的形成壯大,離不開網際網路、制造業等大量産業叢集的形成。

如今,浙江省全國500強民營企業數量高達96家,江蘇也有90家。

《2021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榜單中,上海63家;浙江38家,江蘇24家,安徽9家。這些企業所支撐起的産業叢集,也為長三角地區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據太和顧問司南平台相關資料顯示,處于工作年齡的人群,學曆越高,人戶分離的比例越高,以長三角地區為例,處于流動中的人口大多集中在20-60歲,高學曆占比也相對較高,越靠近一線城市這一趨勢越明顯。

長三角如何成為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城市群?

長三角人才結構(太和顧問)

與京津冀近兩年的人才流出相比,長三角因交通、地域及産業聚集等優勢,不斷聚集各個行業的優秀人才,如今已經成為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城市群,而且長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人才流動更為突出。

經濟發達,發展均衡

日前,全球城市實驗室通過對一個城市的經濟能力、文化旅遊、行政管理等六個方面的考量,釋出了“2020年全球500強城市排名榜單”,中國有39座城市入圍,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均進入100強榜單。

長三角如何成為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差異系數(太和顧問)

此外,作為我國最知名的民企強省,浙江500強民營企業入圍數量高達96家,毫無懸念的排名榜首;長三角地區的另一經濟強省江蘇也有90家入圍,排名第二。

7月5日,21資料新聞實驗室釋出了《2021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榜單中,上海63家;浙江38家,江蘇24家,安徽9家;其中阿裡和拼多多均超過萬億市值。在這個榜單中可以看到,單個城市及省份雖不及北京的100家和廣東的72家,但區域聚集性強,發展均衡。整個長三角總共的入榜的城市仍為幾個城市群中最高。從各個城市入榜的代表企業不難看出,該區域的重點産業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業、內建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

産業區域聚集性強,人才吸引力大

2017年以來全國約100城先後掀起“搶人大戰”,長三角地區的杭州、上海、南京、蘇州在這場人才大戰中都表現卓越。其實,對于城市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僅僅展現在收入,産業的聚集、城市的基礎建設、教育資源、落戶政策等都至關重要。

長三角如何成為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城市群?

長三角人才學曆占比及平均薪酬

結合産業規劃的“頂層設計”是長三角乃至所有城市群解決人才淨流入的核心。人才的頂層設計需要将長三角人才流動的特征與城市人才集聚、城市綜合競争力、産業布局、人才生态環境等相結合進行規劃。這一規劃最需要突破的難點恰恰是産業布局。産業布局不僅僅決定了人才的吸引力也決定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方向。

據太和顧問觀察,長三角的人才流動很大程度受益于龍頭企業的帶動,比如阿裡巴巴、甯德時代等企業通過吸引行業頭部人才進而引入中堅人才有着強大的帶動作用。在區域内城市間,通過産業和龍頭企業對人才流動進行規劃将有助于促進地區内的平衡發展,也有利于區域的整體發展。

區域内人才流動大,但一體化仍需加強

上海人才流向主要是杭州、蘇州、北京、無錫、南京;

流入杭州的人才主要來自上海、北京、南京;

流入南京的人才主要來自上海、北京、蘇州;

除北京外,該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人才流動均為所在城市群内。

上海:

2020年上海GDP規模近3.9萬億、位列全國城市第一。13個行業中上海有5個薪酬位列第一、5個位列第二,其中金融業位列上海各行業薪酬第一。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為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準高,且在疫情防控期間率先提出促進線上經濟發展。但與北京相似,由于人口控制和産業轉移,上海近幾年的人才淨流入比例并不高,長三角城市對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顯著,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中,有杭州、蘇州、無錫、南京、合肥、揚州6個長三角城市,合計占比達34.6%。

杭州:

杭州以電商為代表的産業發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環境、薪酬有競争力,是以,2017-2020年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别為1.0%、1.2%、1.4%、1.6%,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此外,相比較于上海,杭州的人才來源更加多元。主要是來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計占比15.8%。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為産業發展迅速,尤其以阿裡巴巴為代表的電商行業發展較快。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中,長三角占5個,分别為上海、甯波、蘇州、南京、紹興,合計占比達26.4%。

南京:

2017-2020年人才淨流入占比均為0.9%,始終比較穩定,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對穩定,人才流出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入明顯大于流出,主要因為落戶條件放寬且電子通信、制造業等行業增長速度較快。根據各市統計局資料, 2020年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于全國的2.8%,其中以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內建電路産業增長最為亮眼。

南京人才流入的前十大城市除北京、西安,全部都來自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達26.37%。而外流的人才一半以上都流向長三角區域内的城市。換句話說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非常頻繁,部分因為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為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後從南京回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

從國際知名城市群的經驗來看,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壘,形成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必然會需要通過相應的産業布局、城市設施和服務供給一體化來有效拉動人才一體化。事實上,相較于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人才政策也相對寬松,加之交通發達,為人才一體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提。但是,長三角的重點産業仍存在着較多的重合,普遍存在着人才需求重疊和人才惡性競争等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隻能通過市場化機制建構真正能夠推動人才一體化的新型治理主體。

消息來源:太和顧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