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作者:霍妮教育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文|小魚

編輯|知文

近年來,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國小生加入手機使用的隊伍。

01

新奇、豐富的手機内容吸引着國小生的目光,也使得該群體手機使用的時間增加,甚至部分國小生出現了手機依賴問題。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據相關報告表明,城市地區國小生群體存在手機依賴問題以及手機依賴傾向的比例為11%,農村地區為17%。

同時較多研究表明手機依賴問題會給國小生群體帶來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方面的多種危害。

是以為幫助國小生群體克服手機依賴問題,學者們研究高年級國小生的手機依賴現狀及主要影響因素,進而有針對性的設計小組介入方案。

研究發現有大部分高年級國小生存在手機依賴問題。其次,結合對部分手機依賴者及其家長的訪談發現,該群體産生手機依賴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對于手機使用存在認知問題、自制力問題以及父母引導方式問題等。

并在生态系統理論、認知行為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主要從改變認知、提高自制力以及獲得父母合理引導三個方面,設計并實施“克服手機依賴”小組活動。

研究發現小組工作對于改善高年級國小生手機依賴問題的服務成效顯著,具有較強的适用性。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同時,還對此次小組介入服務進行了反思,并就高年級國小生手機依賴問題的解決從多個次元提出了相應建議。

大陸未成年群體上網人數将近兩個億,對于該群體而言,手機是其上網裝置的首選,且對手機的使用比例達到92.2%。

目前科技飛速進步,智能手機基本上實作了普及,幾乎人手一部,越來越多的國小生群體接觸到了手機等電子産品,并且目前的手機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功能。

主要有通訊、娛樂及學習功能等,手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樂趣,同時手機也受到了國小生群體的青睐。

02

豐富的手機内容代替了國小生群體很多現實活動,增加了其使用手機的時間和頻率,也導緻了部分國小生出現沉迷手機的問題。

據研究,相較于年齡偏大的青少年群體而言,高年級國小生群體的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其自制力較差且好奇心理較重,相對而言更容易出現手機依賴問題。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手機依賴問題會對兒童青少年群體的成長發展帶來多方面的危害,導緻個體出現手指、脖子、脊椎疼痛等生理問題,還會形成焦慮、抑郁以及認知錯亂等心理問題。

此外,手機依賴還會對國小生群體的人際交往、學習成績等帶來不良影響。高年級國小生群體的手機依賴問題不及時解決,将會對其健康成長發展帶來很大危害。

基于此,研究人員對高年級國小生的手機依賴問題進行研究,結合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的手機使用及手機依賴情況,分析手機依賴的危害以及導緻高年級國小生群體産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并從主要影響因素入手,使用小組工作方法進行介入,以幫助該群體改善手機依賴問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目前,國内外學者對于手機依賴概念的界定,仍缺乏統一的看法,多數學者從醫學角度、心理學角度以及社會學角度等對手機依賴的概念進行定義。

首先是在醫學角度,學者認為手機依賴是一種醫學上的疾病症狀,會對存在手機依賴行為的個體造成生理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損害。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手機依賴是一種神經疾病,手機依賴問題形成的主要根源是個體大腦海馬體連接配接功能失常。個體長期、過度使用手機,表現為癡迷狀态,對其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方面造成損害。

其次是在心理學角度,較多學者認為手機依賴問題屬于心理疾病範疇,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導緻手機依賴者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态。

有學者将手機依賴定義為個體過度沉迷于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對手機使用産生強烈、持續的渴求感與依賴感,并對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造成危害。

03

手機依賴主要是由于個體對手機反複過度使用,進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方面的依賴行為。相對而言,目前學術界對于手機依賴的此定義使用較多。

最後是在社會學角度,有少部分學者認為手機依賴屬于社會現象的範圍。

研究發現手機依賴者自控能力很低,并且在做其他事情時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并且會出現較多的社交沖突。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手機依賴是個體對手機使用沒有節制的一種現象。

國内學者根據研究得出,手機依賴指個體将手機用于社會交往的一種工具,并對該工具形成心理及行為的依賴,進而認為該行為是一種社會現象。

手機依賴的危害

目前,手機依賴不斷向國小生等低齡群體擴充,手機依賴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多種不良影響,國内外學者就手機依賴問題的危害展開了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危害。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手機依賴問題會對個體的身體産生多方面的危害,包括對眼睛、脊椎、精神等方面。個體過度使用手機會對其手指、手臂、脖子、脊椎等關 節造成傷害,出現多見的關節發炎問題。

而且長時間使用手機還會對使用者造成輻射,導緻使用者出現紊亂、内分泌失調,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産生問題,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除此之外,青少年群體的手機依賴問題還會緻使個體的睡眠品質下降,并導緻長時間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群體出現頭疼症狀。

其次是在心理方面,在目前的新媒體社會中,手機會給人們帶來生活中的各種便利,但是手機依賴問題也會導緻個體出現多種心理方面的問題。

還會緻使手機依賴者出現焦慮、抑郁以及認知錯亂等情況,以及對個體的睡眠等造成危害。

此外,青少年群體的手機依賴問題還會導緻其出現孤獨感與疏離感。

最後是在社會功能方面,手機依賴問題會對個體的人際交往造成影響,由于個體依賴于手機進行社會交往,會使得個體出現社交回避化,導緻其出現人際交往困難,而且手機依賴還會對個體的家庭和諧造成影響,影響其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同時,在校學生群體的手機依賴問題,還會對其學習成績造成嚴重影響。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此外,如果該群體長時間使用手機,則會導緻存在手機依賴問題個體的注意力不集中,對其學習效率與學習狀态造成負面影響,并且學生過度使用手機還會降低其閱讀能力,對其學習能力造成危害。

還有研究發現存在手機依賴問題的大學生群體, 在學習上更容易出現拖延行為、倦怠以及厭學情緒。

04

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目前,國内外學者從多個方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群體手機依賴問題的成因進行研究,總的來說,影響因素包括個體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

(1)個體因素

個體的人格特質、心理動機、情緒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和手機依賴問題存在較大關系。

國内外研究發現,首先在人格特質方面,相對自卑、内向、自尊程度較低的個體更容易出現手機依賴問題。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個體的性格與手機依賴問題存在密切關系,性格内向的個體出現手機依賴問題的可能性更大,其更傾向于生活在網絡虛拟世界,包括網上聊天等。

此外,個體如果存在強迫行為,會引導其反複檢查手機,相對容易出現手機依賴行為,還有學者研究得出個體的性格越沖動,就越容易出現手機依賴問題。

其次,個體情緒與手機依賴存在密切關系,孤獨感強、情緒穩定性差的個體,為了減少孤獨感,其出現手機依賴問題的可能性更大。

大學生群體的社交焦慮水準越高,出現手機依賴的可能性就越大。

(2)社會環境因素

此外,有學者指出個體疏離感也是導緻個體産生手機依賴的主要原因之一,疏離感高的個體更易産生手機依賴問題。

再次,在心理動機方面,根據國外學者Walsh對兒童及青少年群體手機使用的調查顯示,有85%的兒童及青少年使用手機是出于與他人進行交往的目的,且手機是該群獲得自我認同感的重要工具。

手機依賴問題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消極影響

抑郁也是導緻青少年手機依賴的重要因素。

同時,國内學者通過對中學生群體研究調查發現,存在手機依賴問題的中學生群體對手機使用存在四種方面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導緻中學生群體産生手機依賴問題的重要因素。

最後,在個體自制力方面,研究表明兒童及青少年群體的自制力相對于成年人群體而言較差,而且好奇心理較重,相對更容易産生手機依賴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