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終于看懂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互黑

作者:子玉史院
終于看懂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互黑

文 / 子玉

江湖上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沖突渲染得是沸沸揚揚,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兩人是聯手故意在慈禧面前上演了一場戲?

還确實是這麼回事。

同治三年(1864)7月19日,随着天京城破從廟堂到湘軍,各方的神經都緊繃到了極點:

慈禧害怕曾國藩複制太平軍的路,曾國藩害怕朝廷導演兔死狗烹的劇情,都緊張。

但誰也沒想到,左宗棠卻于此時瞞着衆人悄悄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折:

“太後呀,您可千萬别信曾國藩的話,天京城破之後幼天王洪天貴福并沒有死,而是逃亡了。

還有,天京城内的太平軍并沒有被全殲,有好多都突圍出去了呢。”

慈禧大怒,直接就是一陣狂風暴雨向曾國藩瘋狂輸出:

“你上報說洪天貴福已經死了,這事原來是假的。”;

“南京城内的太平軍已經全部被肅清,這個消息也不靠譜,給我仔細查,到底跑了多少人?”;

“将那些防範不力的将領的名字都給我報上來。”

而且,這道聖旨是慈禧親自上手批示的,可見她對湘軍簡直就是如臨大敵。

曾國藩呢,瞬間就被從剿滅太平軍的喜悅中切換到惶恐不安的恐懼狀态中,再一次失眠。

8月30日,曾國藩向朝廷上奏解釋了相關問題,同時也向慈禧參了左宗棠一本:

“太後呀,左宗棠也不幹淨,杭州城坡時有數十萬太平軍成功突圍了呢,而他卻騙您說隻有數千人。”

曾國藩和左宗棠終于從此前因性格以及對事物認知的不同由經常互相嫌棄的模式發展到了明面上的攻擊。

結果是,這兩人後來八年都沒再來往,直到曾國藩去世。江湖上給兩人友誼的定義是:

徹底失和。

實際上這正是左宗棠的聰明之處,誰都知道,鹹豐和慈禧防範湘軍跟防賊似的,如今,太平軍被剿滅,湘軍就事實上成為了慈禧睡不着的覺。如果曾國藩或者說湘軍往前再走一步,後果将不堪設想。

是的,曾國藩的個人标簽是“漢人督撫”,湘軍的标簽是“民間武裝”,都是能夠随時刺痛慈禧神經的存在。

終于看懂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互黑

▲慈禧當時還沒見過曾國藩 圖源/劇照

事實上,慈禧也早就在做着防備曾國藩以及湘軍的一系列工作——

欽差大臣官文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武昌,控制了長江上遊;

僧格林沁率兵駐守安徽、蕪湖;

富明阿統率大軍鎮守在鎮江、揚州,控制了長江下遊;

京師附近還駐守着幾十萬八旗和綠營;

金陵城内的湘軍被朝廷大軍從各個方向監控了起來;

同時,這些人也接到了慈禧的密令:如果發現湘軍有什麼異常舉動,馬上動手。

對,這是湘軍和朝廷之間的戰争,隻不過目前還處于暗處的角逐。

同時,朝廷也開始着手調查太平天國财富去向的問題,并要求曾國藩将湘軍各營曆年來的開支列成明細報上來。

說白了,慈禧根本不是要給湘軍報帳軍費,了解湘軍内部的底細才是真實目的。

怎麼說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甚至比與太平軍的武力角逐更驚心動魄,時時牽動着曾國藩的神經。

而湘軍内部也因為朝廷的咄咄逼人滋生了各種不滿情緒,大家都在勸曾國藩複制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的劇情。當時江湖上紛紛傳言:三千裡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挂曾字旗。

曾國藩簡直慌得不行。又是内外交困。

作為慈禧,她其實就是以這種方式逼曾國藩造反以測試他的底線。

當然,面對這種危險的局面,曾國藩也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牌——

同治三年(1864)8月21日,曾國藩将自己的嫡系部隊由曾國荃統率的吉字營五萬人一次性裁撤掉一半,剩下的兩萬五千人,一萬人守南京城,一萬五千人外出打遊擊;

将滅掉太平軍的首功之臣曾國荃裁撤,強制讓其回湘鄉老家休假;

對于手下将領的瞎起哄,曾國藩以“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這句話來亮明底牌;

......

一套組合拳打完之後,慈禧終于眉開眼笑,看來,老曾确實沒那個心思呀。

當然,讓慈禧内心放松的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左宗棠的态度。試想一下,如果左宗棠緊密團結在曾國藩的旗幟下,湘軍、淮軍加楚軍的組合對大清來說絕對是災難。

舉個例子吧,左宗棠就相當于楚漢相争後期的韓信,韓信倒向哪邊哪邊勝。

終于看懂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互黑

▲左宗棠和當年的韓信一樣重要 圖源/劇照

是以,當左宗棠第一時間站出來舉報曾國藩時,慈禧内心緊繃的弦已經松了一半,接着又看了曾國藩的表演,她更是全身心放松下來。

一場巨大的危機就這樣化解過去。

通過這個事件,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左宗棠對局勢的通透認知,當湘軍攻下天京城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想到了兔死狗烹這一步。是以,為了挽救曾國藩,同時也不使自己被連累,左宗棠果斷舉報了曾國藩。

其實換個角度想,洪天貴福逃出去的事朝廷遲早會知道,還不如自己說出來,如果讓别人上報朝廷,他和曾國藩都會沒有好果子吃。

想透了這一點,左宗棠幾乎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這一消息告知朝廷。

但還是有人會說左宗棠不講武德,說他嫉妒曾國藩的軍功。

其實吧,左宗棠舉報曾國藩這件事曾國藩是提前知道的,也早就做好了應對方案,因為,左宗棠當時給朝廷的奏折專門抄了一份給曾國藩提前送去了。

這是他兩打的配合。曾國藩和左宗棠比誰都清楚,隻有他們兩站在對立面,彼此才都能夠安全。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他兩的精明:

曾國藩和曾國荃都是地方督撫,左宗棠的楚軍朝廷根本就沒動,左宗棠後來帶着這支部隊是南征北戰。

左宗棠甚至還被慈禧引為心腹,并将他麾下的楚軍轉正,将其列入了大清的正式編制。

是的,既然大清的天下已經形成了外重内輕、漢人督撫強勢崛起的局面,那最好的牌就是:

以湘制湘。

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表演進一步讓慈禧認識到了這個方案的可操作性。

怎麼說呢,像曾國藩和左宗棠這種功高震主的角色最後能成功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在曆史上都是機率事件,好像也就範蠡、張良等寥寥數人能夠做到吧。

這個,确實需要智慧,還需要那麼點魄力。而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那種既有智慧、又有魄力的人。

那些年,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對曾國藩和左宗棠關系的結局仍然是失和的認知,但他兩雖然八年沒有通信,卻一直彼此惦記着對方,并給予了對方最大的支援——

曾國藩将手下猛将劉松山推薦給了左宗棠;

在兩江總督的任上,曾國藩每年給左宗棠的西征軍提供的軍饷超過兩百萬之巨;

晚年的曾國藩經常給家人提起左宗棠,語氣中滿滿的都是肯定,并且斷言,“左宗棠的千秋偉業還在後頭呢”;

......

想想,如果兩人真的失和,曾國藩會時時關注左宗棠并給予其最大支援嗎?

不可能。

終于看懂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之間的互黑

▲曾國藩對左宗棠的評價一直很高 圖源/劇照

另外,左宗棠如果真的想搞倒曾國藩就絕對不會提前向其透露奏折的内容,也不會将其寫在工作彙報的奏折中一筆帶過。

隻能說,外邊的人看的都是熱鬧,隻有城裡的人自己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同治十一年(1872)3月12日,曾國藩于南京兩江總督署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收到消息的左宗棠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在腳下彙聚成河。

對于曾國藩的葬禮,左宗棠特意安排長子左孝威帶了四百兩銀子去參加,并帶去了自己親筆寫的挽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這已經是知己的節奏。

與之相呼應的是曾國藩生前對左宗棠的評價:

“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

國家能有左宗棠這樣的人是件幸事呀。”

對于外界的種種傳言,左宗棠從不去解釋,因為他知道,沒必要。

有些事,隻能當事人保持默契。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