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開放走向控制的網際網路

我家附近是赫赫有名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從前的書店都搖身一變成了XX風投、YY孵化器,在附近的咖啡廳坐上一杯茶的時間,網際網路、APP、IOT、O2O、可穿戴、AI 、VR、流量、入口、體驗、變現、雲、大資料等詞語就像霧霾一樣彌漫在你的周圍。

太多人想挖網際網路金礦了。

談何容易?現今網際網路的馬太效應如此明顯,财富集中、資本集中、注意力集中、強者愈強,富可敵國,赢者通吃,那些掌握話語權的政府和企業在利用手裡的金錢和權力加緊對網際網路的控制力,同時盡可能擴充自己在網際網路上的勢力範圍并對競争對手進行扼殺和圍剿。

網際網路曾經是開放的,從起初的準軍事網絡到學術網絡到INTERNET,開放造就了今天的網際網路繁榮,從1969年最初的阿帕網4台機器互聯到今天連接配接整個世界,推動了資訊化時代和數字化生活的繁榮,友善了人們的溝通和生活,無數的idea,無數的商機,知識和财富的流動,以及大公司們都在誇誇而談的digital transformation。

但網際網路開始被越來越緊的控制在某些人手裡。基礎設施、資訊、流量、隐私...

基礎實施始終被控制在少數人/公司手裡,DNS、BGP這些網際網路膠水是這樣,通過對根DNS伺服器和BGP AS路由的控制,可以輕易的從網際網路版圖上抹去一個國家;

伺服器、路由器、CPU、晶片是這樣;

作業系統、資料庫、辦公軟體、PKI/CA是這樣;

網際網路主幹流量是這樣,流量通常不是走最短最快的路徑,而是走最便宜的路徑,比如全球1/4的流量會走英國,流經美國比例則更高,是以棱鏡門(prism door)才會有實作的基礎。

使用者體驗被控制在少數CDN廠商手裡,不用他們的CDN加速,你的遊戲網站就容易卡,電商網站就容易被DDOS;

社交入口被控制在少數公司手裡,無論是使用電腦還是手機,而通過你的注冊資訊、分享資訊、社交資訊,這些網站甚至比你的家人更了解你;

流量入口是這樣,大部分人上網首先打開的是什麼網頁?當然是搜尋引擎,在國内,你用的是哪個引擎?有沒有選擇?

各種公司都在拼命的想控制流量入口,各種網站的注冊資訊希望你的資訊暴露的越多越好,但關于如何保護你的隐私、是否不經你的許可就不會利用你的隐私進行商業活動卻模糊含混。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INTERNET,短短20多年時間裡我們的生活因為網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享受網絡的同時,安全、隐私、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行為和思維開始被少數公司所控制。這些公司以各種名義、各種手段或公開或私下的擷取你的各種資訊,操縱你的網絡行為,并借着道德、法律和倫理所存在的空白地帶和灰色空間利用你的資訊來挖據你的商業價值以謀取利益,有的行為可能會直接傷害你的身體甚至生命,你用網絡用的越多,給他們貢獻的價值就越多,你的隐私就暴露得越多,他們對你的生活影響就越大,而你面對這些問題,完全沒有話語權甚至人權,你的生活籠罩在少數網際網路巨頭構築的烏雲裡,你無可奈何但又不得不從。

他們一方面信誓旦旦的告訴你絕不會濫用你的隐私資訊,一邊轉手肆無忌憚的去挖掘出售你的資訊;一方面給你秀各種ISO 27001/PCI-DSS/HIPAA/GLBA/SOC1/SOC2認證證書來證明他們對你的安全和隐私是多麼的重視,投入是多麼的大,一方面各種資訊洩露和駭客入侵事件層出不窮。而在做到所謂due diligence後,他們可以免責,哪怕你因為資訊洩露被騙錢、被人肉。

如果事物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那麼網際網路的劉易斯拐點和邊際效應可能很快就會到來,就是在經曆爆發式的發展後,網際網路給人帶來的便利和正面價值已經開始遞減,而負面的影響如安全、隐私、控制等問題越來越大,無法繼續吸引人們更多的投入和使用網絡,人們也厭倦了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是以幹脆不再選擇。直到人們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解決了安全問題、隐私問題、倫理問題,或者是采用類似clean slate這樣的意圖重塑網際網路的解決方式。

20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隻是一種warm-up,更大的還在路上。

區域網路控制在網管手裡,廣域網控制在CXO手裡,網際網路控制在一幹寡頭手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