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暴雨倒灌緻12人死亡,鄭州地鐵何以至此?

作者:财經雜志

進水口、車站由排水、地鐵防洪兩道防線在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前損失

暴雨倒灌緻12人死亡,鄭州地鐵何以至此?

|财經記者 王靜義 齊占甯 郭宇為劉東峰對本文有貢獻

編輯|史志良

7月20日,鄭州下大雨,雨水傾瀉進地鐵地下隧道和車廂,一列火車被迫停下隧道,造成12人死亡,鄭州地鐵網絡暫停。

鄭州市委宣傳部通報,強降雨造成鄭州地鐵5号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地區嚴重積水現象,7月20日18時,水沖出入口線水牆進入正線區間,導緻鄭州地鐵5号線列車在海灘廟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暫停。

7月20日18時10分,鄭州地鐵釋出全網停運令。同時,組織部隊疏散群衆,共有500多人撤離,其中12人獲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死傷人員已被送往醫院。

"鄭州的這場強降雨已經超過了一般城市的應急響應能力。一位隧道工程師告訴《财經》,隧道的設計通常以50年的大雨為設計值,這将成為隧道的排水能力,超過這個值,隧道就會被淹沒。為什麼不把百年一遇的雨水作為設計價值呢?除了安全之外,還應考慮隧道建設的成本,設計價值越大,成本就越高,幾何形狀越高,隧道壽命結束時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大雨。

鄭州市氣象局統計,7月17日20點至7月20日20點,三天降雨量617.1mm,接近年平均降雨量;

"三天的強降水不一定是最嚴重的,關鍵是幾個小時的高降水導緻嚴重的洪水。一位研究城市洪水監測預警預報系統的學者向《财經》解釋說,由于鄭州的大雨是台灣風雨,台風軌迹不确定,是以天氣預報和降水預報難以預測。

當大雨落在繁忙的地鐵線路上時,就會發生災難。鄭州軌道交通5号線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開通,裡程40.7公裡,全區最長線路,日客運量約50萬,是最繁忙的線路之一。

據當地媒體《大河日報》報道,5号線被許多人稱為"健康線,生命線",因為32個地點中有6個位于醫院旁邊,即鄭州市人民醫院,省人民醫院,兒童醫院,省骨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截至2021年5月19日,5号線累計營運約894萬公裡,累計客流量2.48億人次。

事發後7月21日,交通運輸部釋出緊急通知,要求經營者充分吸取近期傾雨事件的教訓,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應急預案、過度設計風暴強度等非正常情況,采取停乘列車、疏散旅客、關閉車站等應急措施。

副标題1:第一道防線:進水防水

根據微網誌-鄭州的新聞稿,積水隧道段位于鄭州地鐵5号線的灘廟站和沙口站之間。

除了當天極端的暴雨天氣外,隧道的低窪地區也是積水的重要原因。據公開消息,灘廟站和沙口站之間的隧道位于鄭州北站附近,地鐵在兩條火車軌道下經過。鄭州北站早早建成,位置不高,後來從下面把地鐵建得低。此外,地鐵車輛在緊急停靠期間位于兩個車站之間,并且低于站台。

上述研究城市防洪監測預警預報學者告訴财經記者,水是從地鐵進出口的,是以施工現場會選擇較高的位置,遇到大雨天氣,地鐵站一般會從進出口開始防水,通過放置沙袋,打開閘門,高度到一米左右不容易入水。"鄭州的大雨來得太快,太快,從業人員可能無法放置防洪裝置,水進入隧道,隻能通過自己的排水系統和應急泵排出。

如果隧道的一端或兩端都有一個與陸地相連的出口,水也可以通過兩端排出。但鄭州地鐵5号線是一條環線,不能從港口排水,隻能依靠自己的排水系統。

地鐵站一般分為地鐵站、地面站和高架車站,其中地下車站是地鐵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防止無屋頂或屋頂漏出入口,而且防止站外更多的水沒有通過入口台階,即雨水倒入車站。

超過5号線,正在建設的地鐵也面臨洪水泛濫的危險。7月20日,鄭州市在建地鐵12号線龍子湖地鐵站周邊道路坍塌,道路坍塌造成市政自來水、雨水管道斷裂,道路自來水和自來水進入施工坑,施工機關人員全部安全撤離,無人員傷亡。以上資訊顯示在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釋出的通知中。

公開資料顯示,鄭州地鐵在7月20日早高峰時段已啟動防洪應急預案、惡劣天氣應急預案。措施包括組織客運、車輛、施工等應急救援隊駐紮在車站和相關安全重點,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加大車站内外巡查力度;

地鐵站作為開放的入口,通過加高障礙物等實體措施來防止雨水進入是防洪的優先事項。例如,石家莊地鐵北國貿站站長郭峰以地為例,地鐵站地面入口台階高60厘米,加上路面約80厘米,以上也可随時添加55厘米防洪擋闆和水泥沙袋,防止雨水進入地鐵站。

據《财經》報道,從7月20日15時40分開始的三小時内,鄭州地鐵官方微網誌共釋出了21條關于地鐵站出入口暫時關閉的通知。

天津地鐵營運有限公司陳波在《地鐵車站防污染措施探讨》一文中指出,地下車站是防洪工作中最薄弱的環節,需要重點關注出入口(特别是出入口建設)、應急疏散通道、風亭、風井、電梯地面出口等部位, 雨水很容易從車站附近的這些區域傾瀉而下。

事發前7月20日下午16點-17點,據鄭州市氣象局統計,一小時降雨量達到201.9mm,是鄭州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7月20日17時起,鄭州市防洪指揮部将二級防洪應急響應更新為一級。

副标題2:第二道防線:排水站

防止雨水進入車站是第一道防線,車站内的排水措施是第二道防線。

郭峰介紹,一般來說,地下站圍牆溝,會将收集的雨水輸送到整個站的污水泵房,污水泵房可以自動啟動水泵,内部水位達到一定水準,會自動啟動排水,保證站内不積水。地鐵的水最終進入市政網絡。

"太重了。"中鐵隧道局負責建設高鐵地鐵的一名員工告訴《财經》,地鐵的防洪設計主要由地鐵出入口防水闆、集水坑、地下車站大廳漏地、隧道泵房等組成。地鐵入水後,流入下水道,集中排出。但當時的地鐵裡沒有電,如果有電,通過水泵排水會好一點,隻能說雨太大了。

大雨傾瀉到地鐵站,以前也發生過。2012年7月21日,北京有79人在大雨中喪生。其中,五條地鐵線路中有12個車站因漏水或進水而暫時關閉,機場線路從東直通閘至T3航站樓暫停。2016年6月3日,廣西南甯遭受持續大雨的困擾,由于短時間内河水量巨大,大量雨水傾瀉到未完工的百花嶺地鐵站,車站洪水嚴重,車站成為"地下河"。

地鐵水會帶來各種風險,包括硬體損壞、觸電和密閉缺氧。隧道工程師向财經解釋說,地鐵進水時,火車和車站設施會被氣泡水損壞,車站還有各種供電系統,如果太晚切斷可能會對人造成觸電。而一旦地鐵站切斷電源,車站内的通風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部分隧道通風由列車運作驅動,正負壓由通風樓排出空氣,車站停電後,隧道将成為密閉空間, 氧氣濃度降低使内部員工缺氧。同時,高水位引起的水壓會使人員呼吸困難,人員可能因水冷而失去體溫。

根據交通運輸部2019年釋出的《城市軌道交通組織管理辦法》第32條,因雨水、積水等原因車站被淹,嚴重影響旅客服務的,交通排程員可以按照車站申請,釋出車站停運令,組織列車過車站。當線路在軌道表面上有水時,火車不得通過。

事發後7月21日,交通運輸部釋出應急通知,要求做好城市軌道交通防洪工作,從安全隐患排查、調整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處置等方面開展工作。

具體而言,重點調查低窪站、過渡段、生長區等重點區域排水裝置設施容量、容量不足,要及時加強,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處理,檢查在建線路與現有線路連接配接的堵塞情況,防止雨水流過在建線路澆築站區域, 加強地面高架沿線的邊坡檢查,針對疏松土體、山體滑坡等風險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核查沙袋、擋泥闆、排水泵等各類、數量的應急物資,彌補相應裝置設施的補充。

7月21日,鄭州地鐵官網改為黑白。

副标題3:大雨,大于應急響應能力

就地鐵隧道而言,它們的洪水能力通常隻夠應付兩三百年一次的大雨。"廣州的地鐵通常能夠在兩三百年内防止大雨,有些達到500年,而深圳計劃到2025年能夠在三小時内防止200毫米的降水。鄭州這次遭遇大雨,比深圳2025年規劃标準都高。上述研究城市洪水監測預警預報的學者告訴《财經》。

這還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毫米-2500毫米,而在鄭州,年平均降水量隻有600毫米以上,暴風雨天氣更是出乎意料。罕見的極端降雨無疑超出了鄭州地鐵正常排水和應急計劃的容量。

中國民大學公共行政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生應急響應系統建設專家王宏偉告訴《财經》:"應急預案不是針對非正常事件,主要是基于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預測。鄭州暴雨太極端,超出了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預測,是以應急預案沒有完全奏效。"

同時,王宏偉認為,事情非常複雜,不僅要考慮應急預案,還要考核應急規律、應急資源排程和綜合應急響應能力。

工程師告訴《财經》,這樣的暴雨已經超過了一般城市的應急響應能力,但一些常年遭受暴雨和暴風雨襲擊的城市,長期以來一直用海綿城市的概念來改變城市的排水系統,比如上遊洪水(修建多條直徑達4米的雨水排水隧道), 中遊蓄洪(建設蓄洪池)和下遊改善排水(定期維護和改善排水系統)。

海綿城市的概念并不新鮮,早在2012年4月,海綿城市就在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上提出。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在《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指導意見》中對海綿城市進行了界定:利用滲流、停滞、蓄水、淨、使用、排水等措施,消除和利用70%的硫化蓄降雨。

鄭州市又稱2016年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并于2018年初釋出了《鄭州市總體規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投資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但隧道工程師黃本對規劃的評價是,工程規模小,效果有限。

根據規劃,到2020年,鄭州市主城區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将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2.5%左右。到2030年,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主城區面積将占建成區總面積的88.7%左右。

作為河南省海綿市的試點城市,鄭州已建設了近五年。公開資料顯示,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鄭州市共淘汰了125個易受洪點,消除率為77%,截至2020年7月,鄭州市已完成項目107個,在建項目42個。那麼,鄭州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什麼不能防災呢?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7月,鄭州已完成項目107個,在建項目42個。其中,鄭州市中心已完成海綿城建設面積110.8平方公裡。但面對這場風暴,鄭州市的海綿城市項目似乎全是"失敗"了。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大雨的降水和強度遠遠超過計劃範圍。根據規劃,城市區域和航空城市防洪防控設計重新出現周期為50年,其他規劃區域的防洪控制标準為20年一次,海綿城市規劃區域防洪标準為200年。

雖然鄭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在2019年公布了金水區海綿城市示範區,距離地鐵隧道水直線不到4公裡,仍難以承受大雨。

暴雨倒灌緻12人死亡,鄭州地鐵何以至此?

資料來源:鄭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網站

該隧道工程師告訴财經,大型基礎設施的排水系統應根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對超過設計荷載的後果(包括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進行風險評估,進而平衡經濟與安全考慮,如隧道通常以50年的暴雨為設計價值, 也就是說,隧道排水能力,超出設計負荷隻能根據應急預案排空,如沙袋和泵。

"為什麼不設計更高的排水能力呢?"由于考慮到了施工成本,設計價值越大,成本将是幾何形狀越高,并且在隧道壽命結束時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大雨。"

不會有這麼大的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