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作者:魚鹹李

三國時期,從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之後的大約100年的時間裡,中原群雄并起、戰亂不斷。

按照常理,這種時期處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往往會興兵南下,給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威脅。

秦朝末期,匈奴就趁天下大亂的時機南下,收回了之前被蒙恬所奪的河套地區。

西晉末年,同樣是匈奴趁“八王之亂”,直接出兵滅掉了西晉,開啟了血腥的“五胡亂華”。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則南下奪取了幽雲十六州。

但是三國時期是個特例,當時中原都打成了一鍋粥,但是北方的異族卻始終沒有南下侵擾中原。

即便是處于北方的曹操經曆過赤壁之戰這樣的大敗,匈奴人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要知道,一百年後統一北方的前秦天王符堅,經曆過淝水之敗後,直接導緻亡國。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問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三國時期,中原各部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

衆所周知,三國時期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時代。

有很多的名臣良将一直被後人銘記,無論是戰場下的運籌帷幄,還是戰場上的征戰殺伐,都令人驚心動魄。

但是這些被後人廣為傳頌的事迹,幾乎全部是在中原各部勢力互相征戰時發生的,對外族作戰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

同樣,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将,也沒有多少出征異族的戰績。

其實這是因為當時中原各部對外族作戰統統都是碾壓,幾乎用不着什麼名将,也發生不了什麼可以稱道的大戰役。

當時在中原的北方,主要有南匈奴、烏桓、羌胡等少數民族國家。

但是這些遊牧民族,在中原各股勢力的輪番打擊下,根本沒有任何興風作浪的空間。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一、南匈奴

由于漢朝長期對匈奴作戰,打的匈奴部落不斷的向西遷徙,最終在中原的北方,隻剩下相對弱小南匈奴。

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邊境上,匈奴已經不是規模最大的遊牧民族。

東漢末年,脫離了東漢政府控制的南匈奴經常出兵進攻司隸、冀州和兖州地區,深入中原腹地劫掠。

202年,南匈奴單于呼廚泉與袁紹聯合共同對抗曹操,被曹操擊敗後,南匈奴直接被曹操接管。

南匈奴歸附後,曹操将匈奴單于呼廚泉扣押在邺城,委派右賢王去卑監國,自此匈奴已經名存實亡。

為了便于對匈奴的管理,曹操将内遷的南匈奴分化為五部:以居住在太原故茲氏縣的1萬餘戶為左部;

以居住在祁縣的6千餘戶為右部;

以居住在蒲子縣的3千餘落居南部;

以居住在新興的4千餘戶為北部;

以居住在太陵縣的6千餘戶為中部。

每部雖然仍由本部落的貴族進行統帥,但是曹操在每部都派遣漢人擔任司馬,對匈奴進行嚴格監督。

南匈奴歸附之後,為曹操控制的北方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曹操讓匈奴人不再放牧,而且改為農耕,進而使土地不再荒蕪,保證了農業生産。

而且曹操還大量征用匈奴人參軍,以用來與中原各方勢力以及北方鮮卑人作戰。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二、烏桓

烏桓又被稱為烏丸,和鮮卑族同屬東胡人。

秦朝末年,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分别退至烏桓山和鮮卑山。

長期下來就分為兩個民族,一支叫烏桓族,一支叫鮮卑族。

東漢末年,烏桓擺脫了東漢王朝的節制,并聯合袁紹擊敗了控制中國東北境的公孫瓒,并與袁紹進行了聯姻。

袁紹被曹操擊敗後,烏桓接收了袁紹的殘存勢力。

烏桓首領蹋頓多次襲擊曹操勢力的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戶。

207年,曹操為了徹底清除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烏桓這一北方邊境的心腹大患,親率郭嘉、牽招、張遼、徐晃、曹純等遠征烏桓。

當曹操率前鋒騎兵行軍至白狼山(遼甯葫蘆島市建昌縣境内)時,突然遭遇蹋頓、袁尚、袁熙率領的二十萬騎兵的襲擊。

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的烏桓騎兵,曹操手下大将張遼力勸曹操趁烏桓陣型未穩,快速進攻。

曹操采納了張遼的建議,随後張遼率三千精騎殺入烏桓陣中。

一番激戰之後,烏桓被全線擊潰,就連以“骁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也被當場斬殺,二十多萬烏桓軍隊繳械投降。

曹操随後将幽州、并州各郡烏桓共萬餘戶徙居中原。挑選精壯人員編入自己軍中。

218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曹操派曹彰、田豫平叛并輕松擊敗叛軍,烏桓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

殘留在故地的烏桓,因屬地不久被鮮卑所占,均與鮮卑融合。

而内徙的烏桓人,則漸漸被漢人同化。

烏桓這個國家和民族,漸漸的退出了曆史舞台。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三、鮮卑

鮮卑族在三國時期正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況,實力非常弱。

在三國前期各路軍閥混戰的階段,鮮卑各部落被中原軍閥公孫瓒壓制的死死的。

公孫瓒是東漢貴族出身,被東漢朝廷派到遼東的一個屬國當長史。

在那裡,他多次帶兵與鮮卑人發生過戰鬥,多次殺的鮮卑軍隊丢盔卸甲,最後公孫瓒被朝廷封為都亭侯,成為了鎮守遼東的封疆大吏。

在遼東,公孫瓒組建了一支名叫“白馬義從”的輕騎兵,這支軍隊全部騎乘白馬,“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号‘白馬義從’”。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白馬義從”一直是鮮卑族的噩夢,公孫瓒也一度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諸侯。

後期,雖然公孫瓒被袁紹擊敗,但是鮮卑族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多少。

曹操大破烏桓之後,把鮮卑各部都吓傻了。

他們深知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于是他們開始主動與曹操交好。

鮮卑部族首領步度根與轲比能都開始向朝廷進貢。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還将轲比能封為附義王。

到了後期,轲比能的實力越來越強,擁有十餘萬騎,開始為害魏國邊境。

而且轲比能還打算繼續整個鮮卑部落,建立鮮卑族政權。

于是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将其刺殺。

剛剛有所起色的鮮卑政權立刻崩潰,再次陷入混戰。直到五胡十六國期間,鮮卑部才真正崛起。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四、羌族

羌族位于中原政權的西方。

早在東漢時期,羌人就鬧得很兇,東漢為了平定羌人耗費了巨大的物力财力。

但是羌族始終沒有形成多大氣候,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出現過一個能統一所有部落的首領。

按照《後漢書》記載,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150多個,單是涼州附近規模龐大的羌族部落就有十多個,其中還有親漢人的部落。

是以在三國時期,羌族始終不足為患。

三國初期,羌族人被馬騰所壓制。馬騰是蜀國五虎上将馬超的父親。

他的祖輩就是東漢大名鼎鼎的“伏波将軍”馬援,他的母親是羌族人,所有他有一半的羌族血統。

馬騰于漢靈帝末參軍,由于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

他先後投靠韓遂、董卓、曹操,但他的勢力範圍始終在涼州一帶,在維護涼州一帶安甯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國志》中這樣評價馬騰“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士進賢,矜救民命”。

到了三國鼎立時期,與羌族部落有接觸的魏、蜀兩國對羌族部落采取了不同的對待方式。

曹魏是堅持對羌族實施打擊。

建安十九年,馬超、韓遂等人率領羌、氐人組成的數十萬聯軍反叛,圍困城池,截斷道路。

曹操當即命夏侯淵率軍出擊,夏侯淵采取“抛棄辎重,大膽突擊”的戰術,孤軍奇襲,轉鬥千裡,“虎步關右,所向無前。”

一舉擊破韓遂、宋建、馬超、氐王等反叛勢力。

此後羌人對夏侯淵一直是服服體貼。

但是蜀國則一直想把羌族拉為盟友。

諸葛亮北伐時,曾派人去聯絡一些羌人部落,打算與羌族結為同盟,一同對抗曹魏。

是以說,本國時期,羌人隻不過是各個割據勢力的雇傭兵或者是盟友而已。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那麼,在那個名将層出不窮的三國時期,是誰在北境鎮守中原呢?

主要有四個人。

一、曹彰

曹彰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生的第二個兒子。

和曹操的其它兒子不同,曹彰不太喜歡文學,反而武藝過人,因為其胡須黃色,被曹操稱為“黃須兒”。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被封為北中郎将、行骁騎将軍。

曹彰先後平定了烏桓的叛亂,又降服了鮮卑首領轲比能的幾萬大軍,在鎮守曹魏北方邊境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曹丕即位後,曹彰封為任城王。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二、閻柔。

閻柔自少在烏桓、鮮卑為俘虜,後來被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推舉為烏桓司馬,曾經大敗公孫瓒将領鄒丹,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

後來閻柔歸附了曹操。在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閻柔跟随出征三郡烏丸,并在白狼山之戰中,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張遼的指揮,擊破烏桓。

因為在鎮守曹魏北方上的作用和貢獻,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将其視若兄弟。

閻柔一直負責鎮守北方,統帥幽州兵馬。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後,拜閻柔為度遼将軍。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三、田豫。

田豫曾經跟随公孫瓒在遼東對付鮮卑,公孫瓒敗亡後,田豫歸附曹操。

田豫曆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

和曹彰、閻柔等人一樣,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烏桓臣氐反叛,田豫率軍大破烏桓,随後又揮兵前進,擊敗前來支援烏桓的鮮卑軍隊。

烏丸王骨進對官府不恭敬,田豫僅率領百餘人到了骨進的部落,将骨進斬首。

田豫做并州刺史後。境外胡人聞知他的威名,相繼來朝貢獻。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四、牽招。

東漢末年,牽招歸附于冀州牧袁紹,袁紹死後,他又追随袁紹之子袁尚。在曹操平定袁紹勢力後,又歸降曹操。

曹丕即位後,拜牽招持節護鮮卑校尉,駐紮昌平。

牽招擔任雁門太守、護鮮卑校尉期間,他采取分化鮮卑各部的方式防止外族做大。

鮮卑首領步度根、洩歸泥等與轲比能有沖突,率三萬多戶百姓請求歸附。牽招下令還擊轲比能,殺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羅侯。

轲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轲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轲比能。

牽招随後又與河西鮮卑等十餘萬家相聯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館城,在此屯戍兵馬,威震内外,遠近胡人,都心悅誠服。

三國時期中原大亂,曹操仍能輕松碾壓北方異族,不愧是一代枭雄

縱觀這四名守護北境的大将,無論戰力還是知名度,都不能和張郃、許褚等名将相比。

但是他們依然能夠輕松碾壓北方異族,打的他們心服口服。

是以在三國這個動蕩的時期,縱然中原打的亂成了一鍋粥,但是鎮守北境仍然是精兵強将。

外族就算再兇悍,也敵不過這些久經沙場、能征善戰的将領。

反倒是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卻被外族輕而易舉的滅掉了。

看來,亂世出良将的确是個真理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