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劉曉燕 飛針走線繡出手藝創新

作者:京報網

“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這樣贊美京繡的華美生動。京繡,又稱宮繡,其用料考究、色彩華麗、樣式高雅,處處展現雍容華貴的氣度。

如今,京繡早已走出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劉曉燕的手上,它可以是旗袍等中式服裝上的點睛之筆,可以制作成耳墜、胸針等首飾,還可以開發成新潮的文創産品。多年的熱愛讓她對京繡更添一份使命感,不僅要傳承技藝,更要傳播文化。

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劉曉燕 飛針走線繡出手藝創新
劉曉燕用3年時間完成的作品《雲起龍升》,靈感來自于清代龍袍胸背的正龍。

耳濡目染邁入京繡大門

手撚繡花針,一縷蠶絲線上下穿行,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一片飽滿厚重的牡丹花瓣呼之欲出。劉曉燕在工作室裡安靜地做着繡活兒。房間裡擺滿了她從小到大的刺繡作品,一針一線都是親手縫繡。

“我外公就是裁縫,小時候一到寒暑假,我就待在外公身邊,自己拿小布頭縫着玩,外婆做刺繡時我也跟着看,慢慢地會做些小玩意。”童年的耳濡目染,讓劉曉燕對于刺繡文化始終帶有一份特殊的喜愛。

在一次展覽中,劉曉燕被一組刺繡作品深深吸引。“跟旁邊的從業人員一聊,才知道這就是咱們北京的刺繡,叫京繡。”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劉曉燕對京繡的親切感油然而生。“以前就是繡着玩,這次知道了京繡,一定要找到師父好好學。”2008年,劉曉燕正式拜師來自京繡世家的吳蘭春,成為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

跟着大師學活,劉曉燕逐漸摸到了京繡的門道。“從針法、排線到配色,京繡都有自己的章法。單拿配色來說,亮面的花是一個樣,暗面的花是一個樣,葉子受光、背光的配色也不一樣。”學得越深入,劉曉燕越明白,京繡的背後是對手藝人綜合能力的考察。“既要學會觀察生活,從身邊的花卉草木中找靈感,更要對文化背景有了解,因為每一個作品都不能脫離它的文化環境。”

謹記師言一針一線打磨

京繡的工具有繡針、繡繃、繡架等,繡線為金銀線、絨線,主要針法有圈金、平金、打籽等。與蘇繡等溫婉的南方刺繡不同,京繡的風格端莊大氣,圖案厚重飽滿。“比如最常見的花卉,京繡在繡的時候是套層的,層次分明,顯得特别整齊飽滿,蘇繡的不一樣,它是那種暈染開來的效果,追求自然的過渡。”在配色上,傳統京繡講究的是五行五色,即青、黃、赤、白、黑,鮮豔華麗。

一幅完整的京繡繡品,技法不止于“繡”。在正式刺繡之前,需要完成的工序還有不少。

“首先就是繪圖,将線稿描在紙上,然後開始紮稿,用針按圖紮出細膩的小孔。”劉曉燕拿出紮好的硫酸紙,每個紋樣上都以密密麻麻的針孔勾勒。“雖然紮了這麼多孔,但你摸着紙的背面是平的,這是用砂紙打磨過,不然就會影響後面刷稿的效果。”所謂“刷稿”,就是用刷子刷上一層特制的粉,粉從小孔漏出,紋樣便留在布料上,然後才能上繃、配線、刺繡。

雖然全職做京繡是近五年的事,但劉曉燕手上的繡活兒二十多年來從沒停過,經常到半夜兩三點鐘還在繡衣服、繡花。“我媽都說你老弄它幹嗎,怪累的。”劉曉燕笑着說,刺繡對她是件很療愈的事,“一天不繡,就感覺缺點什麼。”

在劉曉燕的工作室裡,她十幾年前做的荷花扇還被精心安放于桌上。“這都是我這麼多年一點點做,攢出來的。”劉曉燕說,刺繡是細活兒,比如衣服上的一團花,每天8小時,也要繡上一周的時間。“這是基本功,必須紮紮實實。”她一直記着師父的叮囑:“不管以後有沒有名氣,必須手裡有活兒,這樣到哪兒都不怵。”

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劉曉燕 飛針走線繡出手藝創新
劉曉燕的工作室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鎮良各莊村,多數作品都由她親手繡成。

探索創新做好技藝傳承

近幾年,劉曉燕不僅制作傳統的京繡作品和服裝,也将京繡元素融入精巧的飾品中,獲得年輕人的青睐。

“有一天我在家繡花,忽然有一隻蝴蝶落在我的架子上,我一想,蝴蝶雖然是一個很傳統的紋樣,但好好設計,也能做出新意。”劉曉燕以蝴蝶的側影作為造型,将其設計成耳飾,用京繡技法呈現,而且左右耳采取不同樣式,佩戴後于耳間搖曳生姿,富有韻味。

之後,她又設計了江山系列、花神系列,都是成套系的首飾。她的飾品很受年輕人歡迎,不用付出昂貴的費用,就能擁有一件手工刺繡品。

古為今用,有所變,有所不變。在劉曉燕看來,技藝的傳承不是原封不動,作為一門藝術,一定要展現創作者的所思所想。

“比如這幅龍的繡品,它的紋樣還是傳統紋樣,但是細節上我做了一些微調。”劉曉燕舉例,比如孔雀羽線,以前是要用它把整件衣服給鋪滿,叫“鋪翠”,展現宮廷繡的華貴。她略做調整後,依然保留了孔雀羽線,但不是用做底色,而是用在龍的鬃發上,既符合鬃發本身的質感,也顯得更加威風凜凜。

除了京繡制作,劉曉燕如今還承接了不少非遺教學、體驗的課程,京繡主題書籍的編寫也在醞釀。“剛開始做繡的時候感覺很輕松,現在接觸得越多,反而感覺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寫書也是希望這項技藝能夠有據可依,給後人留下一份資料,我覺得這也是傳承的一部分。”

對于未來,劉曉燕希望可以依托工作室,讓熱愛這項技藝的夥伴有一個交流學習的基地,讓更多人接觸刺繡、愛上刺繡、投身刺繡,把這門古老技藝發揚光大。

(原标題:吳氏京繡第五代傳承人劉曉燕 飛針走線繡出手藝創新)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陳雪檸

流程編輯:u02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