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少軍:人工智能,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作者:芯榜
魏少軍:人工智能,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人工智能正在經曆第三輪浪潮。

上世紀的40-50年代,通用計算機的出現,帶來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探索;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日本第五代計算機成為重要标志的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通過“通用推理”方式實作了部分人工智能。目前,我們正在處于機器學習帶來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

在本輪AI浪潮中,一個突破性的變化是,人工智能已經在多方面超越人類。

随着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使得算力規模不斷擴大、算力需求持續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地配置、共享、排程并釋放更多算力,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新的挑戰。

9月14日,在2023全球AI晶片峰會(GACS 2023)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表示,未來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從終端應用出發,以應用定義軟體,再用軟體來定義晶片,以滿足各種人工智能終端裝置的定制化需求,并提升算力的供給。

魏少軍教授認為,工業革命延伸了人類體力極限,資訊革命延伸了人類感覺極限,而正在發生的智能化革命即延伸了人類的認知極限。

如今,智能化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以谷歌為例,谷歌的智能玩家比人類專業玩家能力強10倍,智能唇語識别的精準度達93.4%,語音識别的錯詞率隻有5.9%。由機器學習推動的第三次AI浪潮,出現了突破性變化,即機器在多方面超越人類。

AI需要“軟硬”協同的晶片架構

人工智能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人工智能晶片向前演進。從早期功能晶片到性能專用晶片,再到追求靈活性的可重構AI晶片。而随着大模型的出現,人工智能晶片的發展目标又轉向高算力。

在魏少軍教授看來,盡管智能化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人工智能依舊存在兩個現實問題。第一,算法在不斷演進,新算法層出不窮。第二,沒有統一的算法,隻能一種算法對應一種應用。

現有的條件是,晶片制造完成後其實體結構基本特性随即固定,難以兼具高能效和高靈活性,來滿足人工智能算法演進變化的需求。是以,亟需變革晶片架構和設計範式。

如何設計兼具高能效和高靈性的晶片,這就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架構。魏少軍教授認為,新架構要同時考慮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在計算機工作的過程中,晶片是承載智能運算的底層硬體,而軟體則承載智能功能的實作。

“如何在軟體和硬體之間形成有效結合?基于軟體可程式設計性和硬體可程式設計性,我們将這兩者構成AI晶片的坐标體系。比如,處理器放在第二象限,專用內建電路放在第三象限,FPGA放在第四象限。而第一象限,即是具備軟體和硬體的雙可程式設計性,通過軟體和硬體之間的有機融合,來用軟體定義晶片。”

魏少軍:人工智能,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在硬體結構方面,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利用軟體來實作,将軟體轉換為一個可以與硬體結構比對的大小分塊。之後我們将推出一個分塊軟體系統。當硬體架構運作時,軟體與硬體将實作映射。硬體功能不斷根據軟體程式設計結果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由此獲得一個具備軟體和硬體的雙可程式設計性的智能架構晶片。

魏少軍認為,“通用”仍然是人工智能晶片的主流架構,然而此通用非彼通用,未來的通用人工智能晶片,需要在通用的基礎上,變得更加“智能”,以滿足各種各樣終端應用的定制化需求。

目前,大陸在“軟體定義晶片”的方向上做的比較好,實作了晶片架構和功能的納秒級重構,使硬體電路可随軟體算法的變化而快速變化,在確定靈活性的同時,大幅提升能量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高性能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已經進入E級時代,即每秒可進行百億億次數學運算的超級計算機。未來還将進入Z級時代,比E級還快1000倍。但在追求高算力的同時,在功耗和資金投入上花費都是巨大的。

2022年,世界第一的超算 E 級(1018Flops)美國Frontier超算的GPU晶片使用了先進的6nm工藝,可以達到1.1億個Flops,若算力再提高到1000倍(z級時代),即使技術能達到3納米,想要實作Z級計算,功耗為8000兆瓦,相當于2021年北京市總電力負荷的三分之一。

那麼,8000兆瓦是8000萬度電,一度電要花費5毛錢,用一個小時的400萬人民币。前沿計算機花費了6.6億美元實作了E級計算,相當于40億人民币。

此外, CPU、FPGA、GPU等現有的計算晶片也難以滿足下一代計算的要求,一是計算晶片計算資源占比低,僅不到0.1%;二是技術資源使用率低,僅不到5%;同時,資料傳輸能耗高達90%。

“在人工智能完全智能化的發展中,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晶片自學能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如同人類接受教育和學習成長一樣。但晶片并非如此,晶片出廠即巅峰,後面逐漸衰減。是以晶片在實體上無法實作不斷學習成長。但智能軟體是實作智能的載體,應具備自我學習能力,通過軟體賦予硬體持續疊代的能力。”是以,在強大算力需求的推動下,若想讓晶片變得更通用、更智能,可以以應用定義軟體,再用軟體定義晶片,保證晶片在具備靈活性的同時兼顧效率提升。

最後,魏少軍教授總結了智能AI晶片應具備的基本要素:

1、學習能力、接受教育并成長的能力;

2、算法和軟體的自主演進能力;

3、自主認知、自主判斷、自主選擇和自主決策;

4、可程式設計性:适應算法的演進和應用的多樣性;

5、架構的動态可變性:适應不同的算法,實作高效計算;

6、高效的架構變換能力:<10 Clock cycle,低開銷、低延遲;

7、高計算效率:避免使用指令這類低效率的架構;

8、高能量效率:~10 TOPS/W;某些應用: 功耗<1mW;某些應用: 識别速度>25F/s

9、低成本:能夠進入家電和消費類電子

10、體積小:能夠裝載在移動裝置上;

11、應用開發簡便:不需要晶片設計方面的知識

芯榜:榜單評選.人工智能/AI晶片 企業榜單(點選參與)

魏少軍:人工智能,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點選看:1、無錫晶片36條(全文)2、榜單釋出!恭喜中科芯、思瑞浦、複旦微電、芯馳科技、芯擎科技等企業上榜(芯榜)3、聚焦汽車半導體:2023年第五屆太湖創芯峰會成功舉辦(芯榜)

4、第五屆太湖創芯峰會重磅釋出:全球智能汽車産業圖譜及報告

魏少軍:人工智能,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