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作者:财經思享彙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電動自行車的想象空間在哪裡?

作者 | 劉亞傑

編輯 | 管東生

2023年,電動自行車行業過得并不順遂。

回顧上半年,春節、五一、端午等重要節日,消費回暖迹象已經非常明顯;十一假期期間,各地商家紛紛促銷,電動自行車商家尤甚。店面門庭若市,各種優惠琳琅滿目,理論上業績應該有一次爆發式增長。

可從結果來看,不僅爆發“爽約”,原本向上的沖勁兒也在消退:以雅迪控股與愛瑪科技兩家公司的業務資料來看,營收和歸母淨利潤仍然維持向上的趨勢,可是增速已經出現明顯下滑。愛瑪科技沒能重制2022年的輝煌,雅迪控股的營收增速加快,不過淨利潤增速正在下滑。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某種程度上,增速類似于鐘擺:當它足夠快,其中蘊含的勢能足夠誘人;當它慢下來,也會加倍反噬。

資料展現出來的勢頭減弱會是反噬的信号嗎?會不會隻是光明前路中短暫的坎坷?經過一番走訪調查,我們來探尋可能的真相。

壹 | 特殊時期的剛需

沒了增速,就會有人說,市場飽和了,使用者疲倦了。很多人在電動自行車市場套用這套理論,可是在業内人士看來并不正确。

先來檢視艾瑞咨詢釋出的統計資料。電動自行車的快速增長,似乎有些蹊跷:明明2020年新冠疫情對衆多行業産生負面影響,偏偏電動自行車成了異類,收獲了29.3%空前的銷量增速。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那次高速增長,與市場是否飽和,使用者是否疲倦,沒有多少關系。”談到那次突然的波動,國内某電動自行車企從業人員張俱(化名)表示,電動自行車市場始終維持着相對平穩的發展,隻是偶發事件打亂了平素的節奏。

基于當時的情形,個人短途出行成為新問題:乘坐公共交通,要考慮健康問題;乘坐私家車或打車,要考慮使用成本帶來家庭負擔;短途可以步行,奈何距離稍遠又會疲勞。使用者需要一種廉價、高效、安全的代步方式,電動自行車剛好填補空缺。

“特殊時期,電動自行車就是必需品。”為友善出行,李明(化名)在2020年9月以3000元購置一輛電動自行車。相比其他出行工具,電動自行車是一種“說走就走”的理想方式。

“因為出行的剛需,2020年海量消費者購買了第一輛電動自行車;因為使用體驗非常理想,這些人開始為家庭成員購置第二輛、第三輛......,帶動2022年的快速增長。”張俱這樣解釋2020年與2022年的兩次快速增長。

參考美騎網釋出《2022年中國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2022年電動自行車以10.9%的占比,很快成為第三大日常出行方式。“可能沒有哪一個群體,比電動自行車使用者群的需求更加明确。”張俱表示。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138.72億元,同比增長38.1%;産量約為5894萬輛,同比增長8.3%。一時間,電動自行車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新金礦。

既然是偶發事件,總有回歸平常的時候。進入2023年,新冠疫情管控政策調整後,人們的出行方式逐漸向傳統回歸。雖然2022年市場增速仍然達到15.2%,但是參考艾瑞咨詢給出“2023年出貨量5400萬輛”的預估,增速已經下滑至7.8%。

口碑的心口相傳,還會繼續拉動銷量,然而無論如何,特殊時期的超高增速已經成為過去式。

“電動自行車已經回歸2020年以前平穩發展的常态了。”張俱補充說。

貳 | 内減外增

很多時候,市場平穩發展了,故事也就失去了精彩,在電動自行車市場更是如此:市場競争仍然激烈,隻是方式手段都會略顯雷同,總結起來,不過“内減外增”四個字。

據智研咨詢釋出的統計資料,2022年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CR5為68%,其中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别為雅迪、愛瑪和台鈴,市場佔有率占比分别為26.9%、18%和14.7%。頭部企業間差距并不大,規模相對有限的企業之間差距也不大,大家就是在一個圈子裡“卷”。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一個是電池,一個是生産,電動自行車的成本集中在這兩個環節。”九号公司從業人員表示,其多款電動自行車産品價格在5000元以内,配套的動力電池價格超過2000元;在所有零配件采購完成後,生産與銷售的費用同樣較高。于是各大廠商的研發費用,主要指向降低内部成本。

國元證券釋出報告顯示,雅迪控股核心戰略在于圍繞電池、電機、電控和充電器“四電領域”展開研發,通過平台化、标準化、歸一化、規模化實作供應鍊管理,研發投入的思路,更多集中在底層動力技術和流程管控環節,通過“節流”的方式提升利潤空間。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愛瑪科技身上。這家公司以“科技、時尚”成為主要定位,研發投入主要是聯合夥伴自研“三電”——電機、電控、電池系統;同時搭建起裝置自動化、物流智能化、管理資訊化的工廠。

因為沒有雅迪控股和愛瑪科技的規模,新日股份的“卷”并不深入:在電池端推出“雙芯雙動力”系列産品、開發新一代鈉電車技術,在廣東、天津等地建設智能化工廠,提升生産制造技術——思路大同小異。“主流的電動自行車,在功能上沒有明顯差別。”某電動自行車經銷商表示。

由于産品内部沒有明顯差異,提升銷量就要在外部尋求突破。在這方面,企業執行“強營銷-多産品-廣管道”的路線,而且投入增幅十分明顯。

電動自行車行業,品牌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頭部企業皆如此。以雅迪控股為例,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2022年卡達世界杯、2023年女足世界杯,這家公司都是贊助商,外界預計每個身份的成本都在億元水準;這還不包括上春晚、贊助綜藝、聯合推廣《滿江紅》《三體》《狂飙》等影視作品的投入。

愛瑪科技更是如此,2009年為邀請明星周傑倫代言,費用高達兩年3000萬元;或許覺得還不夠,2019年又邀請了《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主演範·迪塞爾站台。從各家廠商的表現來看,他們顯然相信,營銷投入帶來的增量,必然高于研發投入的降本效果。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出名以後,關注度自然水漲船高,如何滿足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成了一門學問,此時,智能手機市場的經驗給企業很大的啟發。“一款iPhone打天下”的蘋果難模仿,不過推行“機海戰術”并不難。于是電動自行車廠商推出了不同門類的海量車型。

面向高端使用者、女性使用者、山地路況、年輕使用者等不同客群與需求,愛瑪科技推出A、Q、F、X等多個系列;雅迪控股産品線更為複雜,面向高端出行、長續航、裡程焦慮、便捷收納等不同需求,推出VFLY、冠能、換電、折疊等多個系列産品。無論使用者多刁鑽,總有一款适合你。

可是與智能手機市場不同,電動自行車市場空間很大,需求卻頗為分散。誰能更廣泛深入地鋪貨,誰才能掌握主動權。彙總頭部企業網點資料,組織經銷商與建設銷售點工作中,大家不遺餘力,頭部企業經銷商數量均已過千,銷售點數量破萬已是常态。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截至目前,企業仍然在“内減外增”的環境中拼殺。

叁 | 兩大機會

通過研發跟成本死磕,加大營銷争當流量網紅,隻要能奏效,“内減外增”戰略就值得繼續堅持。隻是問題在于,真的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2019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實施,該标準取代了在1999年實施的老國标,是以被稱為《新國标》。自訂制執行以來,《新國标》對電動兩輪車參數要求、資質認證、工廠考察等方面更加嚴格規範,大量不達标的中小型企業加速出清。

鑒于電動自行車強大的使用者粘性,舊款出清自然需要新款補位,這就形成了天然的增量機會。雅迪控股董事長、執行董事董經貴預計,2021至2025年,兩輪電動車每年有6000萬台銷量,其中4000萬輛為符合新标準的車輛。

目前,國内已有衆多地區結束更新過渡期,對不符合标準的車輛展開一系列處理工作。在外力的推動下,車企也開始改進銷售工作安排,其中“以舊換新”成為重點工作之一。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7-9月期間,綠源電動車舉行以舊換新活動,原價2099元的綠源MOC已經降至1599元,原價4699元的綠源S70折扣疊加換新後價格降至3499元;

9月末天津電動自行車協會舉行的“天津市‘新國标’電動自行車換購宣傳周”上,愛瑪科技更是喊出“不限品牌、不限車型,換購指定車型一律抵1000元”的優惠。“通過以舊換新,一方面鞏固老使用者,一方面拓展新使用者,廠商一箭雙雕。”張俱表示。

還有一條路來自産品創新,這個被企業忽視的角落。

之是以沒人願意在産品上花心思,是因為很多時候這是一個費力不讨好的工作。

北京九号公司經銷商表示,與其他市場使用者不同,人們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十分明确: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安全,這些是“雪中送炭”式的存在;至于手機解鎖、頭盔導航、音樂播放……不過‘錦上添花’。“你把ChatGPT給電動車接上,誰用啊?”該人員補充說。

然而無法與過于超前的創新融合,不代表電動自行車就應該創新失位,已經有廠商開始嘗試,将更多沒那麼“超前”的創新融入産品設計中。既然與手機連接配接,實作解鎖、導航、定位等功能已頗為普遍,一些“微創新”似乎更有效果。

某電動自行車企研發人員表示,其最新的産品已經具備識别功能,既能根據路面斜率,指定發動機輸出功率,又能識别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為力量小的使用者提供适當助力;在應用創新上,企業計劃融合更多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務)業務,讓電動自行車與線上服務相結合。

這些創新不會改變電動自行車的硬體架構,也不會大幅提升制造成本,不過經過深入溝通,終端使用者回報普遍比較理想。“廉價、高效、安全三大核心需求提升空間有限,優化使用者的體驗還有提升空間。”該研發人員表示。

END

電動自行車“花哨”背後,每年5000億還能再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