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作者:極目新聞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雙減”政策實施後,學生在校時間變長,在最後一節課後服務時間裡進行怎樣的課程設計,才能讓孩子們既不疲累又有所樂有所獲呢?極目新聞記者12月26日了解到,武漢市江岸區長春街數學組的課後服務開展,數學組的老師們根據各年級孩子的特點、學科的特點,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課後拓展服務課。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一年級教室裡的撲克牌

為了做好課後服務,長春街國小的數學老師們用盡了“十八般武藝”。如,一年組的數學老師根據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在每周一節的課後服務中帶領孩子們大量使用撲克牌做遊戲。這不,在學習“20以内的加減法”時,老師們設計了一個玩撲克牌湊20的遊戲。孩子們熟悉遊戲規則後,玩得那叫一個興奮。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瞧,教室裡4人一個小組,有的把頭湊在一起看牌的點數,有的坐下來做記錄,有的翹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師請教。因為牌上有實物點,對于計算暫時不熟練的孩子,還可以借助數點數的方法來計算。對于大部分孩子,隻要小組長的兩張牌一出手,“等于多少”的話音還未落,就已迅速搶答出得數。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這樣的遊戲,孩子們玩得嗨,又在不知不覺中熟練了計算方法,提高了計算能力。”一名家長評價說,遊戲中全情的投入讓孩子甩掉了一天學習的疲累,又不着痕迹地收獲了練習的效果。

二年級操場上的數學

二年組的數學老師希望課後拓展時間能夠把孩子們帶到操場,通過操場上的活動解決數學學習中的易錯點,讓孩子們在室外活動中身心放松得有所悟,有所得。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在學習“解決有餘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時,有老師發現孩子們總是機關名稱出錯,為此,老師們設計了一節有意思的課後服務——操場上的數學之一。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課後服務時間,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來到操場。當大家得知這節課主要是做“喊數抱團遊戲”時,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熱身運動後,全班45個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圈,老師站在中央,伴随着輕柔的音樂,孩子們開始轉圈。“5!”老師的聲音剛落,全班45個孩子已經快速地分成9組。

“剛才這一過程哪位同學能用一個除法算式來描述?”

“45÷5=9。”

“如果給這個算式加上一個機關,應該是什麼?”

“組!團!夥!”

在笑聲中孩子們開始了新一輪的遊戲。老師大聲喊出“6”,大家快速分組,但最後還是有三個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一個組願意“接納”他們。

“哪位同學能用一個除法算式來描述剛才這一過程?”

“45÷6=7……3”

“要在7和3的後面分别加上一個機關,你認為應該加什麼?”

“7組,3人。”

随後,老師請一位同學站到中間來喊數,并提問其他同學如何用完整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喊數的同學總是喊一些不能被45整除的數,或許他們更喜歡這種挑戰帶來的樂趣。

三年級故事裡的“你知道嗎”

數學教材中作為介紹數學史料的“你知道嗎”如果就在課堂上單純地讓學生讀一讀,似乎有走形式之嫌,如果不教又覺得可惜,裡面畢竟有學生感興趣的内容。怎麼辦呢?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三年組的數學老師認為課後服務時間進行創新拓展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位三年級數學老師介紹,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後面的“你知道嗎”,隻是簡單地介紹了有關年的知識,孩子們通過閱讀“你知道嗎”,了解了為什麼有平年、閏年之分。“這時老師們就把有關月的知識結合年的知識一起寫進故事裡,在課後服務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讀故事,讓學生在故事裡了解這些知識規定背後的内容。”這位老師說。

如《馬丁的數學之旅——年、月、日》(節選):

“我們羅馬帝國的曆法太混亂了,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31天……”

“凱撒大帝!”馬丁在心裡喊道。

原來,馬丁來到了公元前46年的古羅馬。

“我們必須制定新的曆法,這樣才能讓百姓的生活有序。”凱撒大帝說。

這時馬丁看見凱撒大帝旁邊的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說話了:“據我所知埃及人以太陽的周期作為曆年的标準,發現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我們可以改用埃及的陽曆,然後每4年閏一次,這樣的話,百姓就有據可依,也就不會出現時序颠倒的情況了。”

凱撒大帝采納了索西琴尼的建議,于是新的法律規定:一年分為12個月。因為凱撒大帝是7月份出生的,帝王出生的月份應該是大月,是以逢單的月份為大月(1、3、5 、7、 9、 11為大月),每月31天;逢雙的月份為小月(2、4、6、8、10、12為小月),每月30天。這樣一年裡有6個大月和6個小月,一共有366天,但是平年隻有365天,這多出的一天怎麼辦呢?羅馬帝國判處死刑的罪犯都是在二月處決的,于是就将不吉祥的2月減去1天,2月就剩下29天了;當閏年的時候,再把減去的1天加上去,2月也是30天。

馬丁眼前的景象又一晃,奧古斯都大帝登場了。

……

把教材中的“你知道嗎”融入故事,在課後服務的時間裡讓孩子們聽故事、講故事,了解數學史料,感受數學的文化韻味。知識從故事裡獲得,好玩又好記。

高年級“舞台上的數學秀秀秀”

“數學課後服務40分鐘,精彩又輕松!”當孩子們歡快地喊出這一口号,就開啟了高年級每周的數學課後服務之旅。現在的高年級孩子有想法、愛表現,于是高年級的數學老師把數學課後服務時間變成孩子們上台自我展示的時間。形式不做限制,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單獨上台或者和小夥伴們一起團體展示。大家都很重視每周的這40分鐘。他們會提前查資料、交流、做PPT、排練。

有的孩子準備了數學謎語讓大家一起來猜成語,例如1×1=1(一成不變)、2468(無獨有偶)、23456789(缺衣少食)等。有的孩子準備了一副對聯,讓大家一起來猜一猜老人家的年紀,上聯:花甲重逢,又加三七歲月,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也有的孩子帶來了趣味數學題:一隻蝸牛白天向上爬3米,夜晚下滑2米,他要爬上10米高的樹幹,需要多少天?當學習質數、合數時,就有孩子為大家帶來哥德巴赫猜想,當學習物體的體積時,就有孩子用“阿基米德巧辨真假皇冠”的故事,勾起大家的學習欲望……

老師巧設趣味遊戲,同學們在玩中學數學

一學期、一學年,寒來暑往,看着孩子們的PPT從簡單到精美,内容從單調到豐富,表現也從剛開始上台的躍躍欲試、緊張不已,到後來的落落大方、從容自信。孩子帶領孩子們一起認識了數學王子高斯、盲人數學家歐拉、東方幾何第一人蘇步青……知道了“一筆畫”“雞兔同籠”“曹沖稱象”“古老的方程”“幾何的由來”等經典的數學問題。在這幾十節數學課後服務裡,老師給孩子們舞台,讓他們自信展示、精彩呈現!

“‘雙減’的目的是釋放學生的主體活力,讓學生有意願、有時間空間個性化成長。課後服務是學校工作中實作這個目的的重要一環。學科老師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學科味道、能吸引學生又能釋放學生天性的課後服務活動,讓學生遊戲着、愉快着、收獲着——這是‘雙減’對老師的要求,也是老師的追求!”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學校供圖)

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 整理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