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上篇文章,我們淺聊了政府大手以旅遊為契機刺激消費需求,淄博和哈爾濱的先後爆火,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購房需求的創造。

刺激消費和刺激買房,邏輯是相通的,本質都是大家捂緊錢包不花錢後,宏觀層面以經濟發展大局為重,強行出手,創造需求。

說穿了就是,你喜歡存錢,我就調降存款利率,讓你的錢變毛,逼你花錢。你不喜歡買房,那我就各種放松調控,降低準入門檻,鼓勵你加杠杆。

抛開政策功效不說,現在各地主打的就是“出手迅速”。

這段時間,地産相關的新聞層出不窮,個人覺得,重要的資訊有三個。

參透這三個資訊,才能明白地方對房地産的依賴更新,才能領悟2024年大規模救房地産的核心打法。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一是1月9日,海口釋出了6條房地産優化政策,支援居民家庭合理住房需求。外省戶籍,隻需2年社保/個稅即可在非限購區購房。另外增加了公司可以購買住宅、離婚按現家庭計算、商品房限售年限也由五轉二等新規。

為什麼說海口優化房地産政策很重要?因為海南曾誇下海口,始終堅持“房住不炒”和“全域限購”主基調,以壯士斷腕之決心擺脫房地産依賴。

現在看來,海口也屬于向現實低頭了,松綁限購本質上還是對房地産有所依賴。尤其是過去兩年,在賣房、賣地、房地産稅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海口急需完成地産突圍,因為這是地方财政不可替代的解藥。

潑冷水的話,我就不說了,我隻想提醒一句,警惕海量個例。

近期南京下調首套房貸利率,重慶11區釋出購房補貼政策:涉及契稅補貼、消費補貼、人才購房補貼等,其實和海口的做法如出一轍,都是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強行創造需求。

事實上,這隻是開始,接下來武漢、成都等地也會有所行動,依據是這些地方的新房都賣不動了,比如武漢,2023年新房銷售是下滑的,全靠二手房上漲40%左右在撐,至于二手房成交量激增,很大比例是“換貸”貢獻的。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二是廣州“房票安置”政策正式落地實施。

何為“房票安置”?簡單來說就是,拆遷不再發安置房或者發現金,而是發房票,它是一種結算憑證,上面會寫明房票類型、購房位址、票面金額、政策性獎勵金額、有效期限一年等資訊,可由本人或其直系親屬購買“指定”建立商品房。實施房票安置後,城中村改造項目原則上不再建立安置房。

廣州實行房票安置後,過去的“拆房補房”模式可能就徹底終結了。但是如果一年期滿後,拆遷戶仍然沒有在“指定”商品房中選到中意的房子,也可以提出貨币補償。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值得一提的是,繼廣州成為首個落實房票安置的一線城市之後,浙江嘉興、廣東佛山也相繼推出房票安置政策。

嘉興的房票政策有所不同,有效期為2年,但有效期内未購房的,不得在房票有效期内兌換貨币。

至于為什麼這麼多城市熱衷房票安置,而不是貨币化安置,我覺得原因有二:一是貨币化安置成本太高,二是房票安置的可操作性更強,隻能購買本市指定樓盤,用意有兩個,既能盤活資金短缺的項目,不需要新增,又能做到讓肉爛在鍋裡,而不是便宜少數有價值的頭部城市。

三是央行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銀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PSL)3500億元,主要投向保障房和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PSL其實就是低息貸款,熟悉2015-2019年貨币化安置政策的人,對此都不陌生。直白點說就是,央行印錢透過三大政策銀行,以棚改的形式發放給被拆遷戶,這些人拿到錢後,再到市場上購買商品房。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這一次與之前不同的是,隻瞄準全國21個一二線重點城市。明眼人應該都看得出來,這是典型的“保大放小”,底層邏輯其實全國為數衆多的三四五線城市已經拆不動了,其根源是需求已經挖掘殆盡了。

城中村改造也好、房票安置也好,PSL低息貸款也好,本質上都是指向同一個目标:拆你的老房子,給你房票、給你貨币,讓你再去購買指定商品房,強行創造購房需求,增加市場交易,盤活樓市。

進一步了解,這其實就是在給開發商去庫存:房企卸下肩上的庫存負擔,有了銷售回款,才能化債自救,才能到土地市場拿地,進而為地方創造财政收入。

有人說,看不懂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政策,其實我們隻要明白一點就行:我們預想的經濟增長模式都是以地方财政為基礎,是以救房企、鼓勵居民加杠杆,歸根結底是為了維穩地方的财政收入,這是幾十年未變的底層邏輯。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房地産是典型的“擊鼓傳花”遊戲,維持其運轉的核心是一直漲和永遠有人接盤。過去房企瘋狂加杠杆擴張,本質上是踩準了人口紅利周期,即在所謂的正周期拼命借錢,攤子鋪得很大,結果周期一收縮就瞬間崩塌。

《繁花》裡,爺叔跟阿寶說:紐約的帝國大廈,從底下跑到屋頂要一個鐘頭,從屋頂跳下來,隻要八點八秒。電視劇裡的描述,簡直像極了我們過去二十年的地産波瀾起伏。

正周期不僅僅房企賺錢,地方、金融機構,甚至是依托房地産的各種理财公司、信托機構,都賺得盆滿缽盈。其中地方城市對土地财政的依賴不亞于任何一方,從去年到現在,很多城市都暴露出了财政不足的問題,即便強如上海,也顯現出了财政的隐憂,開始通過上漲自來水價格未雨綢缪了。

有人說,地方缺錢為什麼不加大力度賣地?這就要提到房地産“沖突三角”了:既要嚴控新房供給,又要維穩土地财政避免地方債務失控,還要穩增長確定總債務處在合理區間。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懂得這段時間宏觀層面祭出的“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PSL”組合拳打法的高明之處了,在不能拼命造新房子的情況下,在走舊模式徒增供應的情況下,通過房票+PSL的方式曲線向被拆遷戶發放購買力,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這波攻勢明顯,理論上做到了“一箭三雕”:提升了購買力、創造了新需求,同時為開發商完成了去庫存任務。

但有一點必須明确,那就是廣州在城市更新方面一直都遵循“原址回遷”,現在突然實行房票安置,即搞淨地出讓,毫無疑問阻力不小。說穿了,市民也不傻,哪種方式對自己有利,他們還是拎得清的。

當然了,這是政策之初的正常回報,我相信上面既然打算兵行險着救市,就一定有一整套的打法,比如到期後房票打折或者廢棄,比如徹底堵死拆遷發錢這條路等,核心目的隻有一個:維穩地方财政,把超發的貨币往樓市裡趕。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很多人問我2024年地産會不會好?即2024樓市會不會迎來大變?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好不好取決于有沒有信心。

回溯過去幾輪房地産牛市,無一例外都是居民部門信心爆棚的時候,2009年的四萬億放水,2016年的棚改貨币化安置,住房供給不足的年代,又拼命印錢發給老百姓,買房的信心自然是有的。

最典型的如去年一季度,疫情放開,陽康之際,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幻想在新的一年大幹一場,成竹在胸,誓要奪回失去的三年。結果是拼搏了三個月後,發現越折騰越賺不到錢,越努力越沒有業務,于是就開始向現實妥協。尤其是民間投資,從信心爆棚到信心喪失,也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

說回到現在的地産行業,我沒看到足以讓群眾2024年跑步進場買房的信号出現,直白點說,工資收入增速的信心沒有出現,财富增長的信心也沒有出現。前者決定了大多數人的消費行為,後者決定了少數有錢人的投資邏輯,現在這兩點都沒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信心從何而來?這個話題我們聊過,概括性地說,信心建立在安全感之上。這個安全感既包括政策的穩定,切忌朝令夕改,也包括企業有訂單。前者是企業經營下去的保障,後者是企業利潤的來源,當然也是就業者工資收入的來源,這是購買力的源頭。

我用文字闡述這一切極其簡單,但真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平心而論,未來房地産很難托住中國經濟的成長性了,這就像即便我們現在想提振生育率,大力度鼓勵年輕人生育,也改變不了人口負增長的形勢。這是整個基本面決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放大到全局,現在房地産遇到的難題,根子上跟老齡少子化、貧富差距加大、需求銳減等有密切關系。說穿了還是供需的問題,是以其實是無解的。如果隻看出生率,我們未來長期人口壓力是巨大的。

國家再次出手,強行創造購房需求,2024樓市會好嗎?

當然了,不能忽略的是中美脫鈎、日本高通脹加息、俄烏沖突等重大事件,對國内的投資邏輯也造成了沖擊——受宏觀行情不景氣影響,這兩年國内資産處于貶值通道,國内資金正在加速從房股中抽離,跑到海外尋求庇護。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不僅要面對國内人口、住房等新形勢的變化,還要時刻警惕全球局勢對國内投資邏輯的牽連。是以,眼下救市切忌拖拉,而是應該一鼓作氣,加大貨币投放,把貨币的乘數效應徹底發揮出來。

好消息是,有傳聞說下周一要降息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之前出台的房地産政策效果不障,尤其是接下來是傳統的春節假期,按照慣例,市場會進一步冷卻,另外考慮到三四線城市樓市承壓,是以很可能會在近期下調貸款利率。

是的,這又是出口轉内銷的消息。但我個人覺得可信度很高,一方面三周前商業銀行已經集體下調存款利率,做足了準備,另一方面,從提振房股、刺激消費的角度來看,降息的預期已經達成一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