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想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新規的利弊需要了解

父母想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新規的利弊需要了解

01、心理咨詢行業魚龍混雜,亂象頻發

去年年底,2023年12月28日,《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詢師水準評價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正式釋出。

我的執業範圍是精神科醫生,是一名臨床精準精神心理醫生,獲得國家人社部頒發的三級心理咨詢師、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參加過許多心理咨詢師的繼續教育訓練,可以說,我對于《規範》有獨特的發言權。但是,我并不是一名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咨詢師”,因為我在臨床中使用的是精準化心理幹預技術,能夠深入到人的内隐記憶層面,對于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心理咨詢的範疇。

不過,看到心理咨詢領域出台了新規範,我依然感到很欣喜。因為整體來看,《規範》的出台是利大于弊的。

先來說說有利的那一面。

在2017年9月以前,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考試和證書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并核發的,是國家人社部認定的職業之一。隻要擁有心理學或相關專業大專學曆或以上;或者非心理或相關專業的大學學曆,經過相關教育訓練并達标後,即可報名考試。

2017年9月以後,國家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考試認定(已獲證書者仍長期有效),将相關考核資質轉移給心理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和企事業機關。

簡單來說,就是從那以後,如果想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話,不再是參加國家人社部組織的考試了,而是參加心理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和企事業機關的資質考試。參加考試的管道更多了,不過權威性還是有所差別的。

目前來說,權威性最高的心理咨詢相關證書有中國心理學會核發的“心理咨詢師專業能力課程證書”,還有中國科學院開展了心理咨詢教育訓練項目後核發的證書。

上面的《規範》就是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研所聯合出台的。

雖然考核機構換了,但是有一點基本沒有變化——心理咨詢行業的準入門檻還是比較低的。

這樣的好處是允許大量非心理專業、但能力和素質優秀的社會人才可加入該行業。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導緻心理咨詢師的素質參差不齊,整個行業魚龍混雜,有很多不規範現象。以下這幾個就是我從網絡以及不少患者、家屬口中得知的情況:

第一,有些心理咨詢機構用非人道的方式,希望改變來訪者的性取向。

他們為了讓來訪者的性取向從同志變成主流性取向,即異性戀,竟然對他們使用未經改良的電休克療法或者電擊療法。當同志者對裸露的同性照片産生生理反應時,就對他們進行電擊,令他們感受到巨大的疼痛,非常痛苦。

這種方法非常殘忍,容易對同志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導緻其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簡直就是“電擊狂人”楊永信的翻版。

這些所謂的心理咨詢機構完全沒有顧慮到同志者的心理感受,沒有真正認識到同志的原因,隻是為了滿足來訪者父母的盲目需求。有不少深受其害的同志者已經将這類機構告上法庭。

第二,有些心理咨詢師為了利益,作出突破職業道德倫理底線和邊界的行為。

國内的心理咨詢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在大衆中仍未十分普及,是以,大部分心理咨詢師的收入并不穩定,依靠心理咨詢的費用往往朝不保夕。

而且,有很多心理咨詢師個人能力不高,所掌握的主流心理咨詢技術的療效也很低,難以真正留住來訪者。他們還需要參加不少教育訓練班、請督導老師,這也是一大筆經濟支出。

是以,整體來說,對于原本經濟條件比較一般、生活壓力較大的人來說,心理咨詢師并不是一個十分合适的職業,很多心理咨詢師在執業初期入不敷出。

那如果有一些心理咨詢師三觀不正,急功近利的話,就很可能會抛棄職業道德與操守,出現不當行為。

比如有的心理咨詢師不斷在來訪者面前惡意诋毀同行,甚至對來訪者進行PUA;又或者明知道自己跟來訪者的情況不比對,也不願意中止服務,把來訪者轉介出去。

有的心理咨詢師采用的是精神分析流派,這個流派認為心理咨詢師不應該與來訪者有肢體接觸,更不允許産生個人感情,而且離開了咨詢室就不能私下聯系。但有些心理咨詢師卻擁抱異性來訪者,有意無意地傳遞出暧昧信号。有的還添加來訪者的微信,表面上說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但實際上卻為了讓來訪者能繼續心理咨詢。

還有一小部分心理咨詢機構利用了來訪者及父母“病急亂投醫”的心态,故意誇大心理咨詢的效果。

第三,很多心理咨詢師自身也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有人格異常,如果他們并沒真正康複,很容易會把來訪者“帶偏”了。

不少心理咨詢師之是以入行,是因為他們以往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曾經是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心理咨詢的技術進行“自救”。

他們的初心是好的,可是,其中有很多人本來就有一定的人格異常,比如自戀型人格傾向,如果他們受到一些心理學流派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影響,他們的自戀型人格傾向會更加嚴重,達到自戀型人格改變,甚至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這種嚴重的人格異常會使他們逐漸走向“康複”,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特别優秀,遇到困難挫折時會完全地外歸因,認為遇到的人“太爛”,自己不值得與之計較,心裡鄙視他人和社會。

這種認知如果走極端了的話,因為嚴重缺乏自我檢討意識和能力,對其自身反而是有害的。

如果這部分心理咨詢師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的話,他們就會引導來訪者用同樣的方式擺脫心理困惑,讓他們越來越自戀,進而表面上以“自戀”來擺脫自我懷疑或自卑帶來的負性情緒。

比如,當來訪者遇到人際沖突與沖突的時候,這部分心理咨詢師會反複向來訪者強調,“那些人是白癡,你這麼優秀,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這是一種對内完全内歸因、對外完全外歸因的錯誤歸因模式,當取得一定的成績時,他會認為自己非常優秀,可遇到挫折及困難時,他又會将責任都推卸給他人和外界,很容易導緻來訪者也出現自戀型人格改變,甚至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來訪者表面看起來情緒改善了,變得“更自信了”,但其實缺乏真正的自信,隻是活在自以為很優秀的幻想中。他們之前出現心理問題背後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未得以修複,這仍然是個很大的隐患。一旦這顆“雷”爆發,來訪者又會出現嚴重心理問題,而且更加自我否定,問題會愈演愈烈。

第四,有些心理咨詢師違法接收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患者。

根據大陸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機構中的心理咨詢師隻能接待有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不能接待精神障礙患者。

而醫院中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隻能在精神科大夫的指導下,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心理咨詢或者心理治療。

此外,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都無權對精神障礙患者下診斷,也都沒有處方權,隻有精神科執業醫師才可作出診斷和開具處方。

換言之,嚴格來說,沒有醫療資質的心理咨詢機構是不能接待被診斷為精神障礙的患者,包括抑郁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障礙,更不用說精神分裂症了。

不過,因為醫療機構中的心理治療資源比較緊缺,如果精神科大夫給患者開了相關醫囑,比如“建議接受心理咨詢或心理疏導”等等的話,患者可以憑醫囑找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

可要是心理咨詢師明知道患者沒有開具相關醫囑,就接收他們作為咨詢個案的話,這涉及“非法行醫”。有的心理咨詢師甚至給來訪者下精神障礙診斷,就更加是違法行為了。

心理咨詢行業的亂象還有很多,後續有機會我們再撰寫文章與大家詳談。

是以,《規範》釋出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對心理咨詢人員進行水準評估,令國内的心理咨詢師隊伍更專業、更規範,更職業化,促進大陸心理咨詢行業健康發展,這個出發點非常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面的亂象。

父母想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新規的利弊需要了解

此圖為AI生成

02、心理咨詢師新規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不過,這個《規範》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性,又或者說,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第一,該《規範》隻對社會上沒有醫療資質的機構的心理咨詢師有效,對醫療機構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還有精神科醫生都沒有限制力。

第二,該《規範》将心理咨詢師分為4個水準等級,由低到高分别是助理心理咨詢師、三級心理咨詢師、二級心理咨詢師和一級心理咨詢師。

可即使是二級心理咨詢師、一級心理咨詢師,他們也難以為來訪者提供高效的心理服務。

國内外的心理學流派有400多種,可是,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流派往往隻能從外顯記憶層面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也就是人們能想起來的記憶。它們難以深入到人的内隐記憶層面,是以無法高效化解決來訪者深層次的心理根源問題。

包括心理咨詢師的督導,雖然理論上更高一級,但所掌握的同樣也是仍停留在外顯記憶層面的心理學低效知識。

對于有一般甚至嚴重心理問題的健康人群來說,心理咨詢确實是有一定效果的。對于病情較輕的抑郁症、焦慮症患者,如果能遇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話,也能有所獲益。這是值得肯定的。

可是,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來說,心理咨詢就非常低效了。有的患者說接觸過的心理咨詢像“心理按摩”,雖然能在短時間緩解負性情緒,可并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患者在現實中很快就打回原形。

而且,有的青少年患者接受過一兩次心理咨詢之後,就不願意再去了。父母覺得納悶,“一開始明明是孩子自己說要請心理咨詢師的”。他們問孩子原因,孩子很不耐煩,對“心理醫生”嗤之以鼻。

其實,現在的青少年是數字星球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從小通過網絡接觸了不少資訊,知識面非常廣,有些青少年還見多識廣,知道的知識比很多心理咨詢師更多,心理咨詢師甚至心理專家在他們心目中的權威性大大削弱了。如果後者不但沒法解決他們的問題,說的話還讓他們覺得幼稚、空洞的話,他們内心甚至會鄙視這些心理咨詢師。

是以,如果孩子出現了一般或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礙,父母和孩子可以抱着開放的心态嘗試一下,但不宜對心理咨詢抱着很大期望。

當然,如果孩子能遇到投契的心理咨詢師,那是非常幸運的。如果孩子的問題緩解了,這不一定是哪種心理學流派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是這名心理咨詢師提供的長期陪伴、了解、包容等心理支援。

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隻是一塊敲門磚,并不能代表真實的心理咨詢能力。

如果心理從業人員想更好地在這個行業立足,需要不斷學習、提升,尤其是學習能更高效地幫助來訪者解決難題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了解要深入到人的内隐記憶層面。

比如,進入到精準精神心理學時代後,精神心理從業人員需深刻地意識到,無論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還是精神障礙、重性精神障礙,其背後的主要根源往往都是病理性記憶。

如果病理性記憶比較少,性質不太嚴重的話,往往會以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果個體遭受的病理性記憶事件比較多,性質比較嚴重的話,則可能會令個體患上精神障礙,甚至重性精神障礙。

如果精神心理從業人員能夠精準化地修複來訪者主要的病理性記憶,來訪者的問題能夠快速得到解決,大衆自然會對這個行業刮目相看,有高度的認可度和信任度。

要是還能做得更好的話,精神心理從業人員還可以對來訪者的家人進行家庭治療、婚姻治療等,讓來訪者有更好的社會支援體系,後續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容易再出現心理問題或精神心理症狀。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就算未能找到能高效解決問題的心理咨詢師,但如果遇到的心理咨詢師能夠從人的内隐記憶層面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話,也能讓孩子和父母有積極啟發,甚至豁然開朗。父母再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家庭治療”,積極主動地改善家庭氛圍及親子關系,這起到的作用将超過目前的主流心理咨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更好地走向康複,回歸正常的成長軌道,這也是非常值得慶幸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