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向上丨陳玥瑚:90後研究所學生紮根一線養殖 助力智慧漁業發展

作者:央廣網
青春向上丨陳玥瑚:90後研究所學生紮根一線養殖 助力智慧漁業發展

陳玥瑚,西南大學在讀研究所學生、共産黨員,先後吸引帶動40餘名同學投身鄉村振興。申請發明專利、軟著等3項,主持、主研市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共計9項,深度參與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區漁業資源調查項目,入選2022—2023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标兵”,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賽金獎、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等榮譽二十餘項。

央廣網重慶5月4日消息(記者陳靜 實習生方蕾 張梓欣)“關關難過關關過,遇到問題就逐一克服。”重慶90後碩士研究所學生陳玥瑚紮根一線養殖,觀察魚群攝食行為,選擇環境影響因子模組化,探索魚群攝食規律,建立标準化的攝食行為譜。不同于市面上功能單一的智能投餌機,研二的陳玥瑚将目光聚焦在工廠化集約養殖。

創新創業 獲榮譽二十餘項

2018年,剛上大一的陳玥瑚在一次實地調研中發現魚塘的水質污染和漁民過量投喂相關聯。當時,不少人将“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和農作物養殖聯系起來發展“智慧農業”,不僅效率高、污染也小。

青春向上丨陳玥瑚:90後研究所學生紮根一線養殖 助力智慧漁業發展

陳玥瑚和團隊成員一起為養殖戶開展技術服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可以做智慧農業,是不是也可以發展智慧漁業呢?”在渾濁的魚塘邊,看着漁民一桶一桶地将飼料倒在魚塘裡,陳玥瑚第一次萌發了做“智慧漁業”的念頭,并開始自學相關課程,強化相關理論知識,為發展“智慧漁業”時刻準備着。

2019年冬天,功夫不負有心人,陳玥瑚在實驗室裡遇到了摯友廖玉琳,兩人一拍即合,組建大智若漁團隊,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深耕智慧漁業領域。陳玥瑚表示,利用大資料判斷魚餓不餓、什麼時候餓、有多餓,然後利用機器智能投喂,不僅能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生産效率,更能減少水質污染。

她說,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業正在向智能化、精準化、少人化轉型,大學生應該認清現實、把握社會需求、努力學習新技術、攻克卡脖子難題,将自己培養成一個适應行業發展的人。“大陸是一個水産大國,距離水産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埋頭苦幹掌握新技術,發展智慧漁業,我們很有可能會彎道超車。”陳玥瑚向記者介紹到。

從大學到研究所學生階段,陳玥瑚堅守本心,奮發向上,申請發明專利、軟著等3項,主持、主研市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共計9項,深度參與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區漁業資源調查項目,榮獲獎項二十餘項。

做新時代水産人 以實際行動助力智慧漁業

踏破鐵鞋行千裡,叩敲大地繪新圖。陳玥瑚為采集不同食性的魚在工廠化養殖條件下的群體攝食規律,溯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上阿裡無人區、青海果洛、青海海南等高海拔地區,到北京、張家口等華北平原的河流水庫,調查野外漁業資源,研究魚類攝食行為,将模糊的人工養殖經驗轉換成計算機能分析的魚類群體行為量化名額,并通過機器學習進行數學模組化,根據魚群實時行為的關鍵參數評估魚類的饑餓程度,使投喂效率提高30%,魚塘每畝增收5300元。她說:“這是一個實踐性特别強的學科,如果不動手,不做實驗,就無法切實地幫助漁民解決困難,也難以從中汲取創意靈感,更好更快地發展智慧漁業。”

青春向上丨陳玥瑚:90後研究所學生紮根一線養殖 助力智慧漁業發展

拉網給匙吻鲟進行繁殖育種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陳玥瑚積極響應國家号召,紮根一線養殖,摒棄傳統喂養方式,具體分析魚情和水質狀況,聚焦科學喂養,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實作自給自足。陳玥瑚表示,作為新時代水産人,她将繼續深耕“智慧漁業”,同時聯合團隊持續深化技術研發,将漁業養殖技術應用于長江上遊珍稀魚類保護,以實際行動守護“一江春水”,為抓實大保護築牢生态安全屏障貢獻青春力量。

青年應有淩雲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要将個人的理想融入到國家的前途,做到乘着東風飛翔。”陳玥瑚的話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她始終熱愛水産養殖事業,把時間和生命奉獻給水産,真正做到學一行、幹一行、愛一行,想漁民所想,用專業特長助推智慧漁業發展,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激勵着更多的年輕人,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夢想、勇攀高峰。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