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指數增強基金是什麼?指數增強強在哪?

作者:博望财經
指數增強基金是什麼?指數增強強在哪?

文|咚夏

來源|财富獨角獸

近年來,随着市場整體調整,指數基金憑借系統性、紀律性、分散化等投資優勢,魅力越發凸顯。其中,指數增強基金在指基家族異軍突起,受到了投資者青睐,實作數量、規模雙增。

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大陸公募全市場指數增強基金共計486隻,總規模超1900億元,相比2020年底204隻的數量和超1400億元的規模,基金數量翻了一倍多,規模也大幅增長。(資料來源:Wind,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

那麼,指數增強基金是什麼?“增強”到底強在哪?投資者應該如何挑選指數增強基金?

01

指數增強基金是什麼?

衆所周知,普通指數基金主要是複制跟蹤指數建構投資組合。而指數增強,就是在指數基金的基礎上,争取實作“強”于指數基準的超額收益。

一般而言,指數增強基金會将80%的資金複制标的指數,而剩下的20%資金會由基金經理和投資團隊采用精選個股等政策,力争增厚産品收益。

簡單來說,指數增強基金就是指數基金的Plus版,既複制指數走勢,賺指數漲跌的錢,也通過主動管理,賺選股的錢,是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的有機結合。

02

指數增強基金表現又如何?

通常情況下,為了實作更好的“增強”效果,指數增強基金主要有兩種政策來擷取Alpha超額收益:

  • 基本面增強:通過對宏觀、行業、公司及其他影響個股價格的因素進行分析,主觀決策超配一些盈利能力比較強的股票。
  • 量化增強:通過技術面、基本面等分析找出市場中的超額收益因子,例如股票的成長性、價值、規模、盈利、波動等建構一個量化因子模型,通過這個模型挑選出優秀的股票,講究投資的紀律性。

軍營裡常說一句話,誰英雄誰好漢,訓練場上比比看。同理,說一千,道一萬,指數增強基金具體成績怎樣?

資料顯示,過去十年,寬基指數基金漲幅為86.23%、年化收益6.41%,增強規模指數基金漲幅為135.23%、年化收益8.92%。可見,指數增強基金确實能帶來一些Alpha收益。(資料來源: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截止日期:2024年3月31日)

指數增強基金是什麼?指數增強強在哪?

資料來源: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不同類型公募基金長期業績評價報告(指數法)(20240331)》;過去十年為2014.4.1-2024.3.31。

03

滿足投資者多元配置需求

中銀基金全面布局指數增強産品線

作為國内量化領域的先行者,中銀基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量化團隊,經過10多年的深耕和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團隊架構。據了解,中銀基金量化團隊的成員均來自國内外一流學府,學科背景豐富,涵蓋統計分析、金融數學等,自主建構了因子庫和多個模型,内部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量化投研體系,為投資者的産品保駕護航。

在強有力的投研實力支援下,目前中銀基金正全面布局指數增強基金産品線,已完成多個寬基指增及風格指增的布局。

在寬基方面,中銀基金目前已有代表大盤風格的中銀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增強基金、中銀中證100指數增強基金、中銀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中小盤風格方面有中銀中證1000指數增強基金、中銀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

需注意的是,不同的指數增強基金跟蹤不同的标的指數,這些指數會有不同的特點,大家在選擇時要仔細了解、比對好自己的投資需求。畢竟馬兒跑的快不快,除了與精心養護有關,馬的品種基因才是關鍵,選擇指數增強基金也一樣。

除了選擇标的指數外,一個成熟的團隊也是選擇指增基金需要關注的方面。中銀基金量化團隊負責人趙志華是中銀基金助理副總裁,這位金融工程博士有着19年證券從業經驗,超8年公募基金管理經驗。同時,趙志華也是國内量化實盤投資先行者,有着嚴謹穩健的投資風格,堅持邏輯主導、立足基本面,在量化投資的方面有着深刻的積累和經驗。

在趙志華看來,指數增強産品介于主動投資和被動指數之間,短期受β影響較大,長期看阿爾法可以适當熨平市場波動風險,即短期買貝塔,長期看重阿爾法。對于指數增強産品,團隊的投資理念是嚴格執行量化模型,努力提供穩健的阿爾法。

據悉,未來中銀基金可能還會布局部分特色的指數增強産品,争取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盡職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産,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在少數極端市場情況下,基金投資存在損失全部本金的風險。指數基金所跟蹤的标的指數過往表現也不預示指數基金的未來表現,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請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前,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産品資料概要等檔案,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産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比對,并按照銷售機構的要求完成風險承受能力與産品風險之間的比對檢驗。文中觀點不構成中銀基金的投資建議或任何其他忠告,并可能随情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