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吃藥也能降血糖?是的,中醫這種方法就能做到!

作者:健康之路Plue

近年來,大陸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到人民群衆的健康。

不吃藥也能降血糖?是的,中醫這種方法就能做到!

中醫将糖尿病歸屬于"消渴"範疇,這種疾病在中醫學發展曆程中就已經出現。

中醫在消渴(糖尿病)的治療上采用了多種方法,除了中藥調理外,還包括耳穴貼壓、按摩、臍療等。這些中醫特色療法不僅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的症狀,還能預防和治療并發症,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

中醫如何解讀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狀包括多飲、多食、多尿以及無力、消瘦,還會出現尿液有甜味的情況。現代醫學可以通過檢測血糖值來簡單快速地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

導緻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飲食不當、情志失調、過度勞累、先天禀賦不足等。此外,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後也出現了血糖升高的情況,這也值得關注。

中醫治療糖尿病有什麼好方法?

今天介紹一個不吃藥也能降血糖的方法——艾灸,不但簡單、友善,還能降低長期服用降糖藥所緻的毒副作用,值得被大家知曉。

1.胃脘下俞。糖尿病的首選穴位,就是"胃脘下俞",這個穴位是糖尿病的經驗用穴、特效穴。出自《龍銜素針經》,又稱為"胃下俞"或"胃管下俞",也被稱為"胰俞"。《千金翼方》中記載:"消渴,咽喉幹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壯"。

具體位置是: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開1.5寸的地方。通常使用艾灸5~15分鐘。

這個位置恰好在膀胱經的背俞穴循行線上。背俞穴是身體内髒器官在生理或病理狀态下的體表反應點。通過精準地刺激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促進相關髒腑的功能,甚至在疾病狀态下幫助它們恢複。

這與背俞穴和對應髒腑之間的神經分布密切相關。例如,胃脘下俞穴主要受T8神經的支配,而胰腺的感覺神經也主要是T8,運動神經則是T6至T10,這表明胃脘下俞穴與胰腺在神經分布上有着密切的聯系。

是以,胰腺疾病患者在胃脘下俞穴區域常會感到明顯的壓痛。動物實驗也證明,針刺胃脘下俞穴不僅能降低實驗性家兔的血糖水準,還能顯著改善胰島細胞的形态和功能。

胃脘下俞穴的降糖作用,是通過刺激身體自身提高胰島素水準來實作的。

2.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有一個穴位。通常建議溫和灸5~15分鐘。

《類經圖翼》中提到,脾俞穴主要用于瀉除五髒的熱,與五髒俞穴的作用相同。而《針灸大成》則指出,脾俞穴主要用于治療腹脹、飲食後胸背痛、多食體瘦等症狀。

在這裡,脾俞穴的作用是瀉除肺胃之火,而肺俞穴的補益作用則有助于和中養陰。

不吃藥也能降血糖?是的,中醫這種方法就能做到!

3.關元穴。位于下腹部,臍下3寸處,艾灸時也建議溫和灸5~15分鐘。

關元穴則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彙的穴位,是人體元陰和元陽能量的集中地。艾灸關元穴旨在滋養人體的元陰。

4.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通過艾灸3~7分鐘,可以溫和地調理身體。

太溪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被稱為原穴。在中醫理論中,原穴是治療五髒六腑疾病的關鍵點。太溪穴的刺激有助于滋養腎陰,增加體液,緩解幹燥。

消渴症(糖尿病)與肺、胃、腎三個髒器密切相關,但腎髒的作用尤為關鍵。太溪穴和關元穴的刺激,意在滋養腎陰,補充腎氣,強化筋骨,培養後天的生命力。

長期患糖尿病可能會引發周圍神經病變,這種病變通常表現為下肢發涼、麻木、沉重和疼痛。這被認為是由于長期疾病導緻的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氣滞血瘀,絡脈受阻,筋脈失去營養。

通常,這種情況以氣陰兩虛和血瘀為主要症狀。長期下來,陰損傷及陽,導緻陽氣不足,無法溫暖血脈,造成寒氣凝結和氣滞,絡脈不暢,進而引起疼痛。

當出現神經病變時,除了上述穴位的艾灸外,還會增加三陰交和腎俞穴的刺激。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氣血交彙點,能夠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滋養肝腎。而腎俞穴則進一步滋養腎陰,增強後天的生命力。

艾灸不僅可以調節血糖,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同時在降低血糖的過程中,還能調整血脂名額(如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對糖尿病引起的脂質代謝紊亂也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不吃藥也能降血糖?是的,中醫這種方法就能做到!

日常生活中,還應當注意什麼?

控制糖分攝入,維持心情的愉悅和積極,以及進行适量的體育鍛煉。

另外,不應該過度限制飲食。有些人在發現血糖升高後,為了避免長期服用降糖藥物,會嚴格限制飲食,幾乎不攝入主食,隻吃蔬菜。

這樣雖然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内,但可能導緻營養不足,使人看起來蒼白無光,身體虛弱。長期營養不良和元氣不足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

艾灸可以有效降低血糖,這種方法不僅成本低,操作簡單友善,還能減少長期服用降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這是非常推薦的。

除了艾灸,還有其他多種方法,如按摩、耳穴療法、中藥方劑、腹部針灸、溫針灸以及臍療等。可以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選擇一種或多種适合自己的療法,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上調整身體,以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