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作者:海安同鎮生活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

——《王銀人生哲學》

從一名普通農家子弟到順力集團掌門人,他拼盡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将一個租用1800平方米廠房的加工作坊發展成擁有26萬平方米生産基地的跨國企業,他整整打磨了28年。從南京起步,他将自己的産品銷往全世界86個國家,從巨型船舶到海洋工程,從跨越天塹的橋梁到高聳入雲的大廈,順力集團的冷彎型鋼征服了全球一個又一個“超級工程”。

他就是順力集團董事長王銀,中國冷彎型鋼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鋼闆樁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市海安商會會長。他還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護欄闆的設計和研發者。

深耕鋼材業多年的王銀認為,人生如同鋼材,能夠塑造出任何想要的形态,隻有經過各種磨砺,才能變得堅韌耐用,應對所有壓力與挑戰。

把客戶的痛點

當作創新的起點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當問及王銀多種身份以何為傲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工程師”。對于工程師而言,追求卓越是骨子裡的東西。

通常情況下,企業開發新産品需耗時3至6個月。然而,王銀卻曾以驚人的速度,僅用15天就成功研發出一款新産品。秘訣就是王銀既當管理上的“一把手”又做技術上的“一把好手”,他始終堅持将一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行業最前沿技術和市場趨勢的研究。“創新不能閉門造車,研究人員不能不知道市場行情、不知道客戶需求。我喜歡挑剔的客戶,客戶的需求是新産品創新生産的源動力,企業現在幾乎一半以上的新産品都是客戶‘刁難’出來的。”正是從客戶稀奇古怪的“刁難”中,順力真正實作了“銷、研、産”一體化,先後榮獲50多項國家發明及新型實用專利,推出了12000多個規格的産品,每年設計生産新規格産品3000多個,實作了每年30%的産品更新率,持續推動着企業的創新發展。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品牌的高強度海洋工程鋼闆樁,是順力的一張王牌。為提高京杭大運河的航行能力,前些年國家啟動拓寬改造工程。通常河床是V字形的,拓寬需要進行兩岸大開挖,這樣河岸兩邊的居民就要拆遷。據測算,運河改造的拆遷成本要占到總成本的50%左右,有的河段可能還要更高。得知資訊後,順力積極跟有關部門機關溝通,避免采用傳統的大開挖方式,提出新設計方案,把V形的河床兩邊垂直打下鋼闆樁,一根一根的鋼闆樁連成一堵牆,變成槽型,這樣在河床不拓寬的情況下,一邊就可以增加兩個航行道。這個方案得到各個部門的認可,并在江蘇、上海、浙江大運河沿線均采用了這種方式,既提高了運河的通行能力,又節約了耕地資源,降低了整個工程的造價。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鋼材是堅硬的、冰冷的,但在王銀的眼中,鋼材是随和的、易于馴化的。在順力集團展廳,随處可見“鋼筋鐵骨”,展區擺放着的一個個U型、Z型、M型、C型鋼闆樁都是王銀帶領團隊研究設計出來的成果。“冷彎型鋼可以廣泛用在汽車、倉儲物流裝置、鋼結構工程、機械制造、建築工程等行業。從基礎建設到大國重器,鋼鐵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王銀說,執着于這個行業,還有個原因是鋼闆樁可以重複使用,是綠色低碳的利器。“冷彎型鋼可以實作‘以鋼代木’‘以鋼代鋁’,現在很多領域都通過使用冷彎型鋼來降低鋼材的用鋼量,節省成本,順力将不斷提升産品含‘新’量,激發更多新質生産力。”

砸掉“鐵飯碗”

做自己的人生規劃師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1983年,王銀大學畢業,被分到寶鋼集團南京軋鋼總廠,從事産品設計工作。

王銀踏實肯幹能吃苦,是以,上司經常把一些難的任務壓到他身上。當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護欄設計任務落到軋鋼廠時,王銀勇敢地承擔了這項任務,并成功設計,項目圓滿完工,該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而他也一路從産品設計、工程師做到了銷售科科長。

就在一帆風順、事業小成之際,王銀卻砸掉了自己的“鐵飯碗”。1996年,他揣着從親戚朋友那借來的7萬元錢還有自己的夢想,在南京市長虹路租了1800平方米的廠房,開啟了創業之路。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所有的職業中,王銀覺得當老闆是最辛苦的。他永遠記得自己的第一筆訂單。當時運氣不佳,簽單沒多久,原材料就漲價了。如果繼續履行合同,他會虧損幾十萬,這對于當時剛創業的他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如果就此放棄,又可能會失去客戶,損失信譽。他選擇了一絲不苟地繼續履行合同,也得到了客戶一句“順力能打交道,王銀能打交道”的評價,最終成為這個客戶的獨家供貨商。王銀始終将誠信放在第一位,賺到第一桶金的王銀跳出了前期的創業困境,依靠過硬的技術,推開了鋼鐵世界的大門。順力成立28年來,始終堅守制造業,堅定“做強主産業、做大相關産業、不做無關産業”的發展定位,嚴格執行“産品0庫存、原材料0庫存、應收款0欠款”标準,在冷彎鋼闆樁行業市場占有率超過60%,成為行業的開拓者、領跑者。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我們要按照經營産品的流程來努力地經營自己,既要做産品研發,又要樹立品牌形象。”王銀認為,人生如産品,人人都是自己的人生設計師,隻有堅守初心,方能行穩緻遠。

“技術男”王銀有着一顆“文人心”,在忙碌工作之餘,他喜歡思考人生、總結工作、感悟社會,融合自己涉獵的哲學、心理學、科學、管理學、文學、曆史等衆多領域的知識,集結出版《王銀人生哲學》一書。

無論身在何處

始終不忘根在海安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王銀出生在海安市角斜鎮五虎村,姐弟6個,排行老五。6歲那年,他不幸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養活六個孩子,一年到頭為生計而奔波,起早貪黑隻為多掙一些工分。年幼的王銀便在假期時參加生産隊的勞動,幫助家庭減輕負擔。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養成了向善向上而又不甘平凡的性格。

海安曆來有崇文重教、尊師厚學的優良傳統。母親深谙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對王銀寄予了厚望。而王銀也是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斷取得學業和事業的成功。家風代代傳承,王銀非常重視對女兒的教育引導,塑造女兒的成長之路。女兒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在順力集團負責銷售工作,她像父親一樣,不僅對待每一個工作環節嚴謹細緻,更是嚴格遵循契約精神,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王銀說,這些都是海安人與生俱來的特質,每一名優秀的海安人,身上都帶有樸素務實、踏實苦幹、誠信重義的品質。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母親的淳樸堅毅深深影響了王銀,即便有了今日的成就,他的身上卻找不到一點浮華。他的辦公室,看不出寬敞氣派,沒有豪華裝飾,地面就是普通而耐用的瓷磚。直到接受采訪時,他才把腳上一雙沾着灰塵的皮鞋換了。他笑着說:“有人說我低調,但實際上這就是我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你讓我浪費,我就有負罪感。”

可以忽略“自己”,但王銀并沒有忘記“他人”,在捐資助學、鄉村振興等社會公益方面捐款捐物,他還将自己的著作《王銀人生哲學》一書的稿費捐贈,資助孤兒及單親家庭孩子完成學業,他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溫暖。他出資修建了家鄉道路,在去年得知家鄉大白菜滞銷時,毫不猶豫出手購買10萬斤大白菜,幫助菜農走出困境。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王銀說,無論身在何處,自己始終不忘根在海安,永遠是海安的孩子。在外奮鬥的時候,他時常想起自己的家鄉,想起自己長大的那個美麗鄉村,想起給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以及家鄉那令人難忘的“斜角”與海鮮等美味。每次回鄉,除了味蕾上的滿足,更讓他驚喜的是家鄉的巨變。

“海安擁有堅實的産業基礎和優渥的營商環境。目前,順力正在整合資源,探索如何在海安延伸産業鍊,助力家鄉的持續發展。”2023年8月,王銀成為第二屆南京市海安商會會長,并創辦了南京市海安商會商學院。他借助商會平台,服務會員,助力家鄉海安的建設發展。他還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搭建甯海兩地經貿、資訊、文化交流平台,協助組織相關交流活動,為業界經濟合作與産業發展牽線搭橋。

王銀,懷揣“匠心”“初心”“家國心”,帶領中國鋼走向了世界,書寫着獨特的鋼鐵人生,乘風破浪,一路向前。

人物名片

海安之子 | 王銀:步履铿锵 久煉為“鋼”

王銀,江蘇海安人,順力集團董事長、中國冷彎型鋼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鋼闆樁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市海安商會會長。

來源;海安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