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作者:漁樵灬耕讀

持續學習中的你,或許也有這樣的體驗:閱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籍,浏覽了無數篇文章,還撰寫了厚厚的讀書筆記。

然而,盡管付出了這些努力,你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

對此,你感到苦惱和焦慮。古人曾經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讀書沒有帶來明顯的提升,原因在于你的知識還停留在收集的階段,還沒有通過實踐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能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将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例如,如果你在閱讀一本關于溝通技巧的書籍後,可以嘗試将其中的技巧運用到與同僚的交流中。這樣,你就能将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進而在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王雨在大學期間主修影視後期專業,成績優異。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贊賞,同時也榮獲過幾次相關獎項。此外,他在校期間就開始在網上承接一些零散的視訊制作任務,得到了客戶的良好回報。

然而,工作後,他之前所建立的自豪感被徹底打破。當他完成的作品被送出給上司時,上司經常用一句“拿回去改,還達不到商用的水準”來徹底否定他的努力。

他平時很勤奮,經常上網檢視優秀作品,并閱讀了很多相關專業的書籍,然而專業能力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這讓他十分困擾。在當今資訊高度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擷取知識的成本越來越低,但真正掌握知識并将其轉化為實際能力卻變得越來越困難。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例如,看完一本書後,雖然我們可能會有很多感觸,但當被問及“這本書講了什麼?它給你帶來了哪些收獲?”時,我們往往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仿佛無從說起。

大多數時候,通過閱讀、觀看視訊或音頻課程擷取的知識僅停留在表面了解和接觸的層面,并未将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更不用說将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是因為我們僅僅是消費了這些概念或知識,而沒有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認知重構。這就像是将具有無限智慧的人類大腦視為隻能儲存而不能輸出的硬碟。

實際上,人類大腦最傑出的方面在于其邏輯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将收集并儲存的知識進行了解、組織、重組,并将其轉化為内在的、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構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最終将其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能力。

要想實作從資訊到知識的轉化,再讓知識助推能力提升,就需要身體力行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它賦予我們重構知識、驗證知識真僞的機會。

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了解,還能将其内化為自己的認知。實際運用中,我們會将切身感受融入已掌握的知識中,這一過程正是對知識的解構與再建構,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體系。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經過多次實踐,知識将為我們所用,我們的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那麼,如何才能實作這一最終目标呢?

(1)主動輸入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知識輸入的行為,例如每天閱讀新聞、微信文章、影視作品,甚至觀看廣告也是知識輸入的一種方式。然而,這些管道擷取的資訊并不能完全稱之為知識。

為了獲得更純粹、高品質的知識,我們需要采取主動的方式去擷取,例如主動閱讀書籍、參加教育訓練課程、收聽廣播或觀看視訊等。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夠以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輸入知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吸收群組織知識。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2)知識的解構和了解

知識的輸入固然簡單,但若要深入到知識的解構與了解,卻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一個重要的标準就是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以讀書為例,來解釋一下知識的解構與了解:我們都知道,讀書有泛讀和精讀之分。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人僅僅停留在了解概念的層面,而有些人則能夠發掘出概念背後更為本質的東西,進而獲得更多的收獲。

深入到知識背後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解構。将學習到的知識與自身經驗相結合,互相印證,是了解知識的最有效方法。這就像禅宗裡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3)輸出

輸出的過程就是通過寫作、口語表達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資訊表達并分享出來。

例如,作家創作小說就是一種常見的輸出方式。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環節,輸出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隻要能夠做到輸出,就意味着你已經将知識融入了自己的思維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輸出方式,可供參考:

閱讀一本好書後,你可以撰寫書評、讀書分享,撰寫《某某書的讀書感悟》;

旅行後的正常輸出方式是拍照,并整理成文字圖檔以及感悟,形成《某某去處的遊記》;

在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你可以整理常用的文檔模闆并輸出《某某文檔模闆》。

請記住,不斷精進的你應該時刻關注将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并形成能力。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超越書本:如何通過實踐讓知識真正屬于你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裡,願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

我是(漁樵耕讀),歡迎關注#夏日生活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