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作者:微昭通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先說幾張笑臉。

在大關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趙鑫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闵行派出的老師那裡得到了答案,她開心地笑了:“離我的昆明大學又近了一步”。

1997年出生的女教師劉雪瑤是這次闵行區對口幫扶教師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總是會微笑着向每一位遇到的學生打招呼。

沈凱是上海闵行區七寶中學的骨幹教師,在這裡,他是大關一中的校長。在抖音上的一條短視訊,這位身着白襯衫黑西裝的年輕男子抱着一把木吉彈唱着,笑得十分迷人。

近一年來,大關縣第一中學悄然發生着變化,這不僅僅展現在校園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與更新,更展現在辦學理念、管理經驗、教學方式、學習風氣的新氣象,而這一切的改變與一支隊伍的到來息息相關——他們就是對口幫扶大關一中的闵行區“組團式”教育幫扶團隊。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2023年8月,對沈凱來說,是人生難忘的轉折點。他與其他9名闵行區的教師被派往大關縣組團幫扶。帶着使命和擔當,他們背起行囊,正式開啟了跨越山海的教育幫扶征程。

從沿海到山區,從城市到山城,在大關,光是每天要爬很多梯步,對于這群老師來說,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适應。

大關位于滇東北烏蒙山區,是經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改善辦學條件,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成為“組團式”幫扶的重要目标之一。

“嶄新的足球場上,少年們在草地上飛馳、飛馳、飛馳,足球在大山裡騰空旋轉、跳躍,投入天地的懷抱……”這是寫在大關縣第一中學運動場邊的一首詩,作者是2023年來大關支教的闵行中學國文教師夏建軍,而這首詩的題目,叫做《三十八年的等待》。就像詩裡所寫的,大關一中的孩子們盼望着,在學校的運動場上酣暢淋漓地踢一場足球,已經等待了38年。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大關縣城依山而建,城内幾乎沒有一塊平地,最大的廣場僅有三四塊籃球場大小。大關一中始建于1939年,學校初建時,占地面積不足10畝。曆經數十年的發展,到2017年,學校占地達到了60畝。師生最多的時候,學生就有4700餘人,與教師緊缺、班額超大相對應的是學生運動場地嚴重不足,全校師生僅有兩個籃球場大小的運動場地。軍訓時,學生們總是分散于學校各個巷道。

事實上,學校從1985年開始就想要建設一塊運動場,其後38年裡,還拿出了多個設計圖紙,曆任縣委、縣政府上司和學校8任校長曾為此事多方奔走,但都因拆遷、征地、投資等原因屢屢擱淺。38年來,大關一中建設運動場這個願望,成了每一屆學生進來時的希望,離開時的遺憾。

轉折發生在2021年——當年6月24日,上海對口幫扶昭通的滬滇協作正式簽訂,上海援滇幹部聯絡組昭通小組正式入駐昭通,闵行成為與昭通遠隔千裡卻心意相通的“親戚”,從資源上、資金上給予了巨大支援。

2022年9月26日,大關一中運動場破土動工。2023年8月15日,運動場趕在開學前投入使用。建在半山腰的新操場仿佛橫空出世,一邊是高聳的山坡,一邊是落差數十米的峭壁,讓人啧啧稱奇。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項目的投用,一方面,展現了東西部協作、中央定點幫扶的累累碩果,更重要的是為大關一中學子乃至全縣群衆,提供了一個運動休閑的空間和場所。”闵行援滇幹部,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李恺軒說,現在的運動場已經成為大關縣城的一處地标性建築,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和群衆會享受到它帶來的舒适和便捷。如何提高學校的教育品質,做到“軟體”“硬體”全面同步提升?在進駐大關一中開展幫扶工作的短短3個月内,沈凱和來自上海的教師團隊建立起了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搭建了教師成長平台,引入了師徒帶教機制,每一位有經驗的老教師帶教3名年輕教師,通過日常互相聽課、互相評課議課,在業務上進行密切交流,有助于年輕老師更快地适應工作崗位,業務能力得到更快提升。不足一年,大關一中從工作兩三年的青年教師,到工作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師,每人聽了近200節課。從中發現兩地教育的差距——在上海,孩子的教育是一家人的事,但對大關不少家庭來說,父母外出務工,許多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的家庭教育這隻翅膀就顯得太過單薄。沈凱說,“我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得最多的就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既有學校教育、又有家庭式幫教的學習環境,以此來讓學生愉快地學習,開心地生活。這就需要老師有更大的耐心、更精細化地管理。”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于是,沈凱把在上海探索運作了多年的寶貴經驗——全員導師制在大關一中推行。由學生選擇導師,每位導師負責10—15名學生,導師覆寫了全校2700多名學生,讓導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交心的師生關系、朋友關系,有效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有傾訴的地方。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高三學生趙鑫說:“我選擇張瓊老師為我的導師,決戰聯考之際,心理壓力大,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跟我的導師交流,學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成績也有了很大提升。”

“我特别喜歡陳老師的英語課,将她在國外的經曆分享給我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看看更大的世界。”高二的張瑞說,之前畏懼的數學,也在童倩老師的輔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是因為老師不僅上課方式新穎,而且還是學生的“朋友”。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在這裡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劉雪瑤向記者提起一個小故事,班上的一位學生最近學習态度忽然有了巨大轉變:開始認真學習,上課也積極回答問題。這位學生,曾經自卑厭學,甚至不敢擡頭看老師的眼睛。劉老師在跟他談心中驚訝地得知,轉變的機緣竟是由于與學生在校園遇到時,劉老師會微笑着向他打招呼,一個善意的無心之舉,一個如朋友般親切的年輕教師,讓孩子的心靈灑滿陽光。“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在這裡的收獲很大,體會到‘教書育人’四個字,‘育人’的分量更重,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變得更有自信,比提高成績意義更大。”劉雪瑤說。

“教學上我們不能完全照搬上海的經驗,要因地制宜地與當地教師一起研究找到符合學生學情、适合學校長遠發展的道路,潛移默化,靜待花開。希望3年後,大關一中的教學品質和精神面貌都将煥然一新。”沈凱說。

在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下設了學科中心教研組,聚集一個學科教研組内的核心力量,形成集衆智、補短闆、共提升的教育教學機制。目前,學校共設定了涉及考試科目的10個學科教研組和音體美教研組。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我們想方設法積極帶動和提高當地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實施水準和積極性,希望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沈凱說。從今年9月起,每學期将舉行大關一中學術月活動,在這一個月裡,每個教研組推出2—3節精品課,作為公開課向昭通市各縣(市、區)開放,打造大關一中教學的品牌課堂。同時,在學校推行競聘上崗制、績效考核制,不斷提升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推動形成良性互動的教育教學環境。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闵行援滇幹部,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委常委、副縣長唐祎告訴記者,自結對幫扶大關伊始,堅持每年援建教育項目。其中2021年援建大關縣複興中學綜合樓,幫助大關縣建立高品質教育教學的标杆;2022年援建大關縣一中綜合運動場和翠華中學綜合樓、運動場,縣一中運動場圓了幾代一中師生的球場夢;2023年援建天星中學綜合樓,為大關縣人口第一大鎮整合、盤活教學資源提供了支撐。與此同時,還積極對接上海各類社會組織、慈善機構、企業關心支援大關教育事業發展。近2年來,共牽線各類社會資源在大關縣開展教育幫扶項目21個,折合資金約240萬元。

今日推薦

來源/今日闵行微信公衆号 記者 毛海萍 大關縣融媒體中心監制/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嚴家佳 編輯/李建芹投稿/[email protected]

滬昭一家親⑧ |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微昭通 域内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者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注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系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注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援,謝謝配合!

警告:即日起,“微昭通”微信公衆号(wei-zhaotong)所推發圖文資訊,未經許可,嚴禁任何媒體平台、自媒體賬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轉載推送,一經發現,嚴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