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作者:周帥博士

歐盟關稅即将落地。如此歧視中國電動車企業,卻還想學習中國技術?中國電動車企業提前在歐洲布局,又展現出了中歐新形勢下的多少無奈?歐盟向赢家通吃,中國已經備好大棒!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中國電動車技術?

現階段,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相當的微妙,一方面,出于打壓中國發展,保護本國汽車産業的政治需要,歐盟在今年6月4日宣布,将從7月4日開始對中國的所有電動汽車征收進口關稅。盡管具體的稅率沒有定,但這件事已經是闆上釘釘,另一方面,由于俄烏沖突持續,歐盟也加深了對美國的依賴,但這并不符合歐洲的戰略自主路線,是以,歐洲也在一些地緣政治的問題,諸如俄烏沖突上,也選擇與中國進行合作,以平衡美國的影響,突出的就是一個又當又立。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而在宣布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征高額關稅之後,首當其沖要面臨沖擊的并非中國的電動車企業,而是歐洲的制造業大國德國的傳統車企,因為可以預見,中國勢必會對歐洲的行為進行對等反制,對歐洲的燃油車征收高額的關稅,相當于歐盟在前面叫陣,傷害卻打到了德國的頭上。

與此同時,德國的汽車專家也發出警告,用關稅阻止中國的電動車進入,不僅會讓德國國内的消費者無法獲得足夠廉價的電動汽車,還會直接影響到德國本土的新能源産業轉型,促使德國國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下降,再加上德國本身是一個傳統燃油車的生産大國,最終隻是落得一個不上不下的結果。

更加令人感到疑惑的一點是,歐盟在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産生如此強烈的敵意之後,卻還希望中國的電動車企業能夠前往歐洲進行設廠。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歐洲國家想要中國電動車設廠,背後的心思不得不防

根據英國路透社在6月10日的報道稱,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現在積極推行激勵措施,以吸引中國電動車企業的投資,并在當地建立生産線,其中,比亞迪與奇瑞這兩家公司打算在歐洲開設第二座工廠,而上汽集團則已經确立了兩座工廠的候選地點。

報道進一步指出,盡管中國的電動汽車在中國國内的生産成本極低,但為了建立品牌效應以及降低運輸成本,中國的電動車企業依舊熱衷于在歐洲設廠,一輛在中國售價為1.5萬歐元的電動汽車,往往需要付出500到3000歐元的額外成本用于運輸,同時,中國的企業也深知一點,那就是想要自身的産品能夠引起歐洲消費者的興趣,那麼這些汽車就必須是歐洲制造的。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種種因素結合之下,我們就能了解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真實原因,那就是通過這種歧視性的貿易政策,來調整歐盟汽車市場當中的中國電動車比重,用超高的附加關稅,拉高中國本土制造的電動車進入歐洲的成本,逼迫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在歐洲部署産業鍊,學習中國的電動車技術,進而推動歐洲境内的新能源轉型。

站在歐盟的角度上來說,這顯然是一種“赢家通吃”的路線,既沒有徹底将中國的電動汽車拒之門外,同時也間接提升了歐盟本土的電動車制造技術,在性質上,相當于中國過去幾十年來與外資企業所建立的合資車。是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一路線實際上是接受了中國在電動車企業上的技術優勢,并且想借中國的“雞”來生歐盟自己的蛋,算盤可以說是打得非常的響亮。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盡管通過這種合作,中國的電動車企業也能順勢在歐洲完成一系列布局,并獲得實打實的歐洲市場準入許可,但在歐洲的利潤很大一部分,将被用于創造歐洲本土的就業崗位,其間還涉及相對敏感的技術轉移協定,加上歐盟内部的政治環境較為紊亂,尤其是在今年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之後,歐洲的集體右轉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其本身所具備的排外特性,将極大地影響到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正常經營,西方主動破壞貿易規則已經有特朗普這個先例,對于這些潛在的小心思,中國不得不防。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與此同時,在歐盟的認知當中,他們似乎将對中國汽車征收的關稅,視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認為中國會打碎牙吃下去這個啞巴虧,但這顯然想得太美,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對抗與合作,向來都是一碼歸一碼。

早在前幾日,環球時報就已經表示,中國國内的乳制品行業已經向主管部門送出請求,對歐盟的部分乳制品進行相關的反補貼調查,而在2022年,中歐雙方的乳制品貿易總額達到了22億歐元的規模,一旦最終裁定歐盟的乳制品違反了中國的市場競争規則,那麼歐盟也能切身體會到貿易壁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而言,中國不會允許歐盟“赢家通吃”,中國提前已經備好大棒。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反正歐盟的這一舉措我們也能看出,在中美雙方已經完成産業布局的當下,歐美極其渴望入局新能源汽車這一藍海行業,但同時又不願意成為美國的附庸,是以隻能尋求中國的幫助,但礙于過去幾十年來技術領先的地位,我們始終不願意拉下臉來,主動降低姿态尋求對華合作,是以就出現了追加關稅的這一損招,逼迫中國的企業按照歐盟的意願,在産業布局上作出相應調整。

從短期上來看,歐盟的這一行為能獲得相當豐厚的報酬,但從長期的角度上而言,卻也讓中國的電動車企業看清了歐洲的真實嘴臉。

歧視中國車企,還想學習中國技術?歐盟想得太美,中國已備好大棒

現階段,中美兩國固然在諸多的戰略領域存在對抗,但雙方在電動車行業上卻幾乎沒有較大的沖突點,因為本就貿易額稀少,拜登先前宣稱的高額關稅也更像是一種政治表态,而且美國燃油稅極低,工業化之後,又沒有碳排放的負擔,大排量汽車随處可見,加之美國還有本土電動車企業特斯拉作為支柱,美國的汽車市場本身就是鐵闆一塊,是以,或許在下一階段針對歐洲的行動當中,中美兩國或許存在一定的共同語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