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天限号3個,挂号費1元!多地大三甲新開門診,會成為潮流嗎?

作者:美輯科技

本文作者:Origami

不要 198,不要 88,隻要 1 塊錢,就能挂上國家級專家和省級專家的号?

最近,吉大二院推出了隻要 1 塊錢的「教學門診」,一個上午限号 3 個。患者在看病時,主要面對的是專家團隊的學生,但最終由專家進行把關。

據吉林大學的從業人員表示,教學門診剛實施就很火爆,基本上一号難求,甚至還有當地的網紅約号去做抖音短視訊(已拒絕,沒有成行)。

而橫看其他省份、城市,這種新穎特别的門診正如雨後春筍,逐漸成為大三甲必備的新門診。

教學門診,真的香嗎?

教學門診,協和花落百萬家

教學門診是一種特殊的醫療門診形式,它不同于傳統的門診教學,也不同于普通門診。在教學門診中,住院規培醫生主導接診流程,而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帶教老師負責指導和決策。這種模式允許年輕醫生在資深醫生的監督下進行實踐,同時為患者提供服務。

據《中華内科雜志》,較早開設教學門診的醫院可能是北京協和醫院,2017 年,北京協和醫院内科恢複了以往的傳統,發展了住院醫師教學門診。

但很長時間裡,教學門診的熱度并不高漲。真正發現教學門診真香的反而是很多口腔醫院。三年前,我們曾就華西口腔醫院開設教學門診寫過一篇小樣本調查報告。發現對于口腔科而言,教學門診好似「量身定制」。(點選可檢視往期内容:3 塊錢就能在華西看病?這波大三甲們學不會)

在許多醫院的口腔科,「花了大幾百塊錢挂專家科的号,最後卻是由學生來操作」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默契。

教學門診就可以解決一部分名義上的扯頭。醫院通過加量、減價的方式,與患者做好了事前的約定,患者在提前知曉的情況下進行選擇、交易。高水準醫院提供醫療資源,同時也能讓自己的學生收獲大量實踐操作能力,減少醫患糾紛的風險。

2023 年 5 月,國家醫政司釋出了《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方案(2023-2025 年)》,其中表示,鼓勵醫療機構開設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門診,提供更加豐富的門診診療服務。

半天限号3個,挂号費1元!多地大三甲新開門診,會成為潮流嗎?

國家鼓勵開展門診創新模式

資訊來源:衛生健康委網站

天時地利下,一大批三甲醫院陸續開設教學門診。

「學生坐診,老師坐鎮」,也正逐漸成為不少三甲醫院教學門診的标配。有的醫院還推出挂号免費或隻收取普通門診就診資費,甚至獲得專家門診的現場預約,或下次就診的優先加号權等優惠條件。

一魚多吃:去教學門診,開主任盲盒

吉大二院不是第一個開設教學門診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之前我們曾經讨論過,教學門診在實際應用上的問題,其中比較引人擔憂的點是患者對于教學門診的态度。(點選可檢視往期内容:3 塊錢就能在華西看病?這波大三甲們學不會)

不管是在正常醫院還是教學醫院,其實患者對醫院臨床教學的态度大多比較暧昧。有一部分患者會認為自己到醫院來,隻是單純「解決困難」——在病痛纏身中還要成為教材,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随着教學門診的普及和增加,也經過幾年的認知沉澱和網際網路的傳播發酵,患者對于教學門診的态度開始從醫院的嚴肅性中剝離,重新解構成一種新的認知。

在短視訊平台上,有一種說法很是火熱,即「與其費勁心思去搶專家主任号,不如直接躺平去找普通門診」。如果看的是小病,大三甲醫院的主治也可以治療;如果是大病,主治就很可能搖人,搖來某些神秘大佬出手。

「去教學門診,開主任盲盒。」這種頗似剛入少林寺,就遇掃地僧的經曆經常在各路短視訊平台傳播分享。

教學門診的設立,對于現在高強度沖浪的患者來說,是一次新型的保底大盲盒。畢竟主治醫生還有可能偷懶不從專家池子裡抽卡,但是教學門診可是官方欽定有「保底 SSR」。

半天限号3個,挂号費1元!多地大三甲新開門診,會成為潮流嗎?

圖源:社交平台截圖

一位釋出教學門診 plog 熱度很高的部落客表示,教學門診這種在網際網路上少有的奇妙冒險式選題可謂是流量密碼,「甚至我收到了來自醫院宣傳部的感謝。」

一魚多吃,醫院又「赢麻」了。

精緻但不能食用的花,反哺臨床需要時間

那麼,真正需要教學門診解決問題的醫生們赢了嗎?

醫學這樣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必然需要通過臨床教學的形式進行傳承。對于還不能獨當一面的規培醫生來說,教學門診無疑是一次極好的門診鍛煉機會。

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教學門診對于臨床教育來說更像是一朵精緻美麗的蘭花,而不是一顆吃了就能頂飽的大洋芋。

首先,教學門診的号數實在是比較少。

不管是哪個三甲醫院,都沒有将教學門診的号數進行擴大。浙江某三甲醫院規培醫生唐風(化名)表示,教學門診對于他們來說,不像是正常的練習,更像是一場難以捉摸的考試,「能學到東西但學到的非常零碎。教學門診後,主任的點評都會留下相應記錄,但是每個主任的診療思路都不太一樣,可能自己剛剛有所領悟就結束了。」

其次,教學門診目前并不适配所有的科室。

廣州某三甲醫院的行政王爾立(化名)曾在一家以教學門診小火一把的三甲醫院做調研。對方認為,教學門診問診時間普遍較長、較細,患者和醫生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同理心,是以全科門診和部分兒科門診是一個比較好的試驗地。

江蘇某三甲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于思淼(化名)也給出了一樣的觀點。于思淼在的醫院最開始商量要在婦科開一部分教學門診,她持很強的反對意見,「婦科門診量很大,教學也基本都在實踐中完成,我覺得沒必要耗費那麼多人力物力新弄一個所謂的門診,反而浪費時間。」

此外,相比于正常門診,患者對教學門診的預期落空,也會反過來影響對臨床的信任度。

在社交媒體上,一部分患者釋出教學門診的「避雷貼」,因為他們的實際體驗可能全程都是規培醫生或年輕醫生在主導診療,真正期望中的大咖參與度并沒有那麼深,「甚至直接不見了。」

王爾立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有兩種,一種是教學門診目前并不是一個穩定的問診模式,「究竟該注重教還是注重診,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确的認知。」另一種原因則在于患者對于教學門診的認知受到了宣傳的影響,「很多患者是被花小錢找主任的宣傳模式吸引進來的。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患者,進來就說,我隻想讓主任說話,年輕人不要說話。」

參考資料:

1、https://rs.yiigle.com/cmaid/1022016

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