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作者:美輯科技

本文作者:缇娜

近年來,學術不端、論文造假事件頻頻發生。但如果,被質疑造假的人,還能以一己之力成功「翻盤」呢?

一名醫學大佬,在論文遭到撤稿、基金也被追回後,潛心幾年重新研究,以另一篇頂刊研究「打臉」質疑者,還和早已勢同水火、對簿公堂的科研基金機構達成了和解。

他是如何做到的?被質疑的資料、被撤稿的論文,又是真的沉冤昭雪了嗎?

突然撤稿!基金會質疑權威大牛

Niels Birbaumer 是德國圖賓根大學醫學心理學與行為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一名教授,同時也是全球腦機接口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主要研究方向是解析嚴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腦電活動,尋找新的治療方法。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圖源:scribepublications.com

2013~2014 年,Niels 和同僚為 4 名患有嚴重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患者植入了腦機接口裝置。裝置較為簡單,功能僅限于讓患者能回答外界問題。經過康複訓練後,其中一位患者回答外界問題的正确率達到了 70%,這一結果也成功得到了功能神經影像學檢查的證明[1],并于 2017 年發表于學術期刊 PLoS Biology 上。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論文截圖

當時,許多媒體報道将這項研究描述為「突破性的」。「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與這些患者建立可靠的溝通。」Niels 說,「經過 30 年的努力,當療法真的成功時,這是我人生中最滿意的時刻之一。」

然而,2019 年,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突然以「涉嫌學術不端」為由,對 Niels 的這篇論文開展調查。

DFG 是德國負責資助科學研究的非盈利機構,其在德國科研領域的地位,相當于美國的 NIH 和中國的國自然基金會。在 Niels 的研究中,DFG 也是主要的資金贊助方。

DFG 調查認為,Niels 的論文存在資料僞造、披露不足等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堪稱嚴厲的懲罰措施[2],包括剝奪 Niels 在 DFG 基金項目評審專家身份、5 年内禁止申請新的 DFG 基金項目、建議期刊撤稿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追回已使用的資金。

随後,PLoS Biology 編輯對涉事論文進行撤稿[5],而 Niels 供職的圖賓根大學也和他産生了嚴重的合同糾紛,決定解除 Niels 的教職。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論文撤稿頁面截圖

但這場雷厲風行的學術打假,并沒有就此結束。

資料僞造、披露不足?雙方對簿公堂

Niels 到底造了什麼假?根據 DFG 發表的調查結果[3],認為 Niels 的文章存在 4 點涉嫌學術不端的行為:

1、選擇性資料分析:沒有建立明确且可核實的資料選擇标準,導緻部分資料集因技術問題和進階教授的個人決定而被排除。

2、資料和腳本披露不足:文章中提供了資料連結,但必要腳本缺失。此外,後來提供給調查組的資料也未能驗證文章中的陳述,并且關鍵資料集,例如腦電圖(EEG)資料也缺失。

3. 患者資料不一緻:文中聲稱在四名患者(晚期 ALS)身上使用了他們開發的腦機接口技術,使用天數根據患者不同而有變化。但是,調查組發現團隊提供的實際可用資料的天數,與文章中提供的評估結果所述天數不符。

4. 不正确的分析:患者使用腦機接口時生成的原始資料通過電子資料處理進行了分析,但團隊沒有向調查組透露用于評估的關鍵軟體元件。是以,無法确定資料是否得到了正确的驗證。而在此之前,一名 Niels 團隊的前雇員曾在 2015 年 11 月指出,該團隊研究從資料上無法證明任何統計上顯著的結果。

受到嚴厲質疑的 Niels 并沒有坐以待斃。

他很快在 PLoS Biology 上釋出了回複質疑的文章,還接受了 Nature 記者的采訪。Niels 指出,由于接受研究的重症 ALS 患者時常需要吸痰等護理,神經功能學檢查可能被迫暫停,是以收集到的結果不連續也很正常。

針對被 DFG 質疑的資料問題和研究方法問題,Niels 則表示,研究處理方法是「學界公認的」、「根據研究特性所專門制定的」。比如腦電圖,患者腦電圖頻率可能會受到機械通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是以研究人員采用特異性高的資料進行分析,是完全合理的。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Nature 2019 年報道

Niels 認為,DFG 提出的質疑觀點在醫學上完全沒有根據,甚至是一種「明顯的錯誤」。而自己的文章隻需要補充部分研究資料即可,并沒有學術不端行為。

但 Niels 的努力不僅沒有說服 DFG,反而,PLoS Biology 在撤稿他的研究論文時,把他的回應文章也一起撤了。

随後 Niels 向法院提起訴訟,依然堅持自己并沒有學術不端行為,認為 DFG 所作出的懲罰并不合理,雙方對簿公堂。

反轉!3 年後他帶着新研究殺回來了

然而,這場訴訟卻遠沒有撤稿來得利落,庭審延續多年遲遲沒有結果。在此期間,甚至有媒體報道 Niels 已經被迫離開德國,不知所蹤……

就在大家以為 Niels 已經銷聲匿迹時,2022 年 3 月,他以共同通訊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一篇題為 Spelling interface using intracortical signals in a completely locked-in patient enabled via auditory neurofeedback training(完全閉鎖病人通過聽覺神經回報訓練實作的利用顱内信号的拼寫界面)的論文[6],幾乎複現了他此前被撤稿的研究結果。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論文截圖

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了「閉鎖狀态患者可以靠腦機接口和外界溝通」。

研究中,Niels 納入了一例因 ALS 而處于完全閉鎖狀态的患者,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隻能靠呼吸機維持基本生存。在植入腦機接口後,患者基于聽覺回報調節神經放電率,逐個選擇字母,可以形成單詞和短語。

「匈牙利牛肉湯和甜豌豆」、「我愛我酷酷的兒子」……通過腦機接口,患者成功實作了與家人的對話。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Science 對這次研究的報道

Niels 在接受醫學媒體采訪時[8]表示,這項新的研究并不是為了挽回自己的名譽而做。「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好玩,或是為了發表論文,我們隻是希望這些患者能活下去。」

此研究一出,不少業内人士都認為,Niels 的「翻盤」機會或許已經來了,他很有可能将頂住壓力,繼續在 ALS 領域深耕。

2022 年 4 月 5 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見刊後的不到一個月,DFG 官網釋出公告,與 Niels 簽訂和解協定[7],此前針對 Niels 的一切懲罰措施,即刻全部解除。

權威學者被認定造假失去工作,3年後他帶着Nature子刊殺回來了

DFG 官網截圖

但 DFG 同時表示,并不認可 Niels 所宣稱的「平反」。「DFG 針對 Niels 教授實施的學術不端調查的程式符合規定,為了避免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雙方達成友好和解。」

随着和解協定的簽訂,法院停止了對此事件的進一步審理判決,是以,Niels 被撤稿的文章到底有沒有造假,這個問題最後以「無解」告終。

如今,Niels 在圖賓根大學的教職得以保留,他還接受了意大利一家醫學科研機構提供的研究崗位。但經曆一系列事件後,他所發表的論文數和論文署名通訊作者數已不比當年。屬于他的榮光,或許已不能再現。

題圖來源:論文截圖、scribepublications.com

參考資料:

[1]Chaudhary U, Xia B, Silvoni S, et a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Base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letely Locked-In State. PLoS Biol. 2017;15(1):e1002593. doi: 10.1371/journal.pbio.1002593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62-4#ref-CR2

[3]https://www.dfg.de/d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19/pressemitteilung-nr-46

[4]Chaudhary U, Pathak S, Birbaumer N. Response to: "Questioning the evidence for BCI-base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lete locked-in state". PLoS Biol. 2019;17(4):e3000063.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0063

[5]PLOS Biology Editors. Retraction: Response to: "Questioning the evidence for BCI-base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lete locked-in state". PLoS Biol. 2019;17(12):e3000608.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0608

[6]Chaudhary U, Vlachos I, Zimmermann JB, et al. Spelling interface using intracortical signals in a completely locked-in patient enabled via auditory neurofeedback training. Nat Commun. 2022;13(1):1236. doi: 10.1038/s41467-022-28859-8

[7]https://www.dfg.de/en/service/press/press-releases/2022/press-release-no-09

[8]https://www.statnews.com/2022/03/22/niels-birbaumer-brain-computer-interface-research/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