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作者:旭華說史

«——【·前言·】——»

明代中葉吳中琴人楊季靜,現存文獻中幾乎沒有記載,關于這位琴人的事迹,是通過明代吳門畫家的筆墨流傳下來的。那麼,楊季靜都有哪些成就呢?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畫作·】——»

吳門“社會精英”的群體成員,身兼“文人”“官宦”“隐士”“書畫家”等多重身份,他們的藝術社交網絡極其複雜廣泛,與當地琴人楊季靜常有交往。

據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楊季靜赤膊赤足的穿着與畫像磚中的嵇康、榮啟期、阮籍等人很相似,具有魏晉文人典型的不拘世俗禮節,“相與散發裸身之飲”之意。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琴士圖》中有兩組人物布局。主體人物楊季靜頭戴青色葛巾,着白色衫子,墨色腰帶,赤膊赤足席地盤膝而坐,置琴于腿上撫琴,右手孤顧群勢,左手按弦,目視遠方。

"文伯仁跋語曰 :"以素為或曰楊子之像象耶? 文子曰象也。”我們無從考究,身處明代的楊季靜是否經常穿着魏晉之際盛行的衣冠遊走于山林之間,也不能确定畫面上楊季靜的容貌是否寫實。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畫者唐寅對于具有魏晉風骨的陶潛等人非常推崇,為楊季靜作畫時,對“楊季靜”和“陶淵明”進行了時空置換,用陶潛的“琴之意不在弦上”來刻畫超凡脫俗的高士境界。

二月琴師楊季靜赴金陵,唐寅寫《南遊圖》為贈。畫卷一高士騎驢慢行于山間小路,身後童子抱琴相随,近處榆樹、槐樹等交錯雜陳,山路平緩曲折,小河環繞。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山路上有販夫走卒推平闆車往來,飽含風霜之色,更映襯出畫面主人公楊季靜的氣質與身份。唐寅題畫詩雲:“江上春風吹嫩榆,扶琴送子曳長裾。相逢若有知音者,随地芟茆好結廬。

嵇康舊日廣陵散,寂寞千年音調正,今日送君遊此地,可能按譜覓宮商。”祝允明題《招風辭送彈琴楊三遊金陵》詩和之曰:"玄桐挂朱絲,碧轸黃金徽,獨抱登高台。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坐石上,時一揮,清商不如清角悲。鳳來歸,鳳來歸,高台紅日麗秋晖。秋晖欲落兮,鳳來不來。”袁永之題曰:“欲奏雲和谒帝鄉,鐘山麗日五雲祥。

«——【·南薰一曲民康阜,絕勝周見鳳凰·】——»

畫面下方三分之一為楊季靜小像。高大的芭蕉樹下方是石頭假山,石頭下方,楊季靜頭戴方巾,身着白色長袖長袍,墨色長腰帶自然下垂,盤膝坐于一塊長方形的毯子上,琴置于腿上,目視前方,穩重安詳。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楊季靜右手挑弦做賓雁銜蘆勢,左手按弦,身前和身側有小石和蘭草幾簇。芭蕉粗大,高于山石,用墨色淡染,山石用墨稍微重染,畫面整體呈現淡雅脫俗之意。

該圖畫面部分為紙本,文伯仁題跋卻寫在絹上,是以推測,原圖最早應是小立軸。現該圖本為橫軸,由引首的文徽明題隸書“琴士楊季靜小像”開始,中間是楊季靜坐像,最末端是吳中衆多文人題贊。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畫面中的楊季靜坐凳上,儒生打扮,米白寬袖儒袍,領、袖、袍底部為墨色,琴置于腿上,雙手撫琴。用筆簡潔而吳昌碩于 1917年題跋:“待诏隸古金錯刀,偶書琴賦情尤豪。

用筆真有漢魏意,為喜楊子能操。十洲寫圖亦絕技,布置香與棐幾,讀畫應識弦外音,流水高山各在耳。丁巳二月杪,二峰先生屬題跛道士持贈黃武磚研成之,吳昌碩時年七十又四。”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此作品是受到楊季靜委托,“不能辭”而做,并非出于藝術創作的本意。藏家高士奇、吳昌碩對該作品的評價亦着重在仇英的繪畫和文徽明的隸書上,而幾乎忽視畫中楊季靜的存在。

«——【·楊季靜與吳門文人的書信往來·】——»

“繁華自古說闾門”,明代中葉的姑蘇之地,經濟高度發達,在“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兩水西東”的影響之下,地方權貴、地主等紛紛斥巨資修建私家園林,邀請知已赴自家園林雅集暢飲賞玩書畫。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這無疑增加了當地文人精英的活動範圍。文人們互相饋贈書畫作品,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這樣的交流往往會橫跨年代和家族而繼承。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号召力的文人。

互相之間撰寫“傳”“祭”“序”“贊”“墓志銘”“記”“字辭”“題跋”等刻闆的文學形式,在各類場合詩詞唱和,以書畫為饋贈,是文人精英規避不開的現實。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他們往往巧妙地運用這類交流,為自己的政治和藝術,拓寬人際網絡,增加自身的社會價值。幹淨,人物面部表情豐滿,眼睛傳神。有求于人,在楊季靜與明代文人的書信中。

有一類是表現楊季靜拜求某事的。祝允明緻楊季靜信:“質庵之号用否?示知。仆初四日欲往鄉間,其事可促成之,隻好在明後日了之甚佳,或先交四物亦妙。草草!允明拜手。季靜老兄足下。”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吳奕緻楊季靜:“斯事無可成之理,望明示知之。幸勿屢以口出回報。空令人往返可也。昨之扇子不曾奉納,今去乞收。弈白。季靜契家。”

祝允明寫給楊季靜的信中所謂“仆初四日欲往鄉間,其事可促成之”

楊季靜拜托祝允明去求人某事,而且允諾事後給予此人一定酬謝,故允明提出“或先交四物亦妙"。 吳奕緻楊季靜信中明确“事無可成之理”,又雲“扇子不曾奉納”。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明中葉吳地的市民經濟繁榮,商業社會發達,吳門畫家會面對不同階層的求畫者。祝允明在文徽明贈送好友潘崇禮的《灌木寒泉圖》上題詩《題徽明寫贈潘崇禮灌木寒泉大幅》。

沈周詩《糜生求畫》中寫道 :“糜生好畫真成癖,東家西家遍求索。大軸小軸裝吳绫,重疊江山開素壁。近來再四扣老夫辭之不能不能得。秋溪為寫釣竿手,落葉清波照顔色。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風過便無浪”一句頗令人玩味,“風”,可推測是楊季靜于某種特殊的、比較合适索求詩作的場合,向祝允明提出求詩要求,有可能是雅集之時,或是席間祝生酒醉之後。

而“浪”代指“吟賦諸詩”,可見季靜未按時收到作品,擔心祝允明“風”過而忘記,或不履行當時的承諾,對其進行催促。清人盛大士《溪山卧遊圖》中對“求畫”之人這樣評價。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凡刻期索畫,必是天下第一俗人:若如期作畫又是畫師中第一賤工。予畫甚不工,然終不肯為人服役,客有索畫者,閱數日而催促之,則滿拟今日即畫。

近代楊時百在《琴學叢書·琴餘漫錄》中寫道:“古器中最可寶者,莫如琴。夏鼎商彜,古書名畫非不貴也,然鼎彜隻能陳設,不适于用,非若琴,按弦則鳴,如與古人晤談一室。”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作為背景的古琴在明代繪畫作品中頻繁出現,我們無從考究這些畫中人是否能夠鼓琴,僅能證琴在明代文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代中葉的繪畫作品中,琴人安坐于琴桌前彈琴的記載不多。

繪畫素材中最多的是,主人拄杖緩緩前行,琴童抱琴随之,為訪友行走于巍巍山林之間、清溪山泉之畔。這些文士随身攜帶的并非書箱文房,而是古琴,明代古琴在文人交流中的位置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作為藝術交流的琴,出現在不同場景的雅集圖中,還原了明代古琴演奏家和文人雅集的盛況。明代中期出現的此類畫作有沈周《南山祝語圖》《魏園雅集圖》,文徵明《東園圖》《洛原草堂圖》等。

現場演奏古琴,在這樣的精英文人社交雅集不可或缺,琴人楊季靜憑借高超琴技跻身于此無可厚非。《聽帆樓書畫錄》中記載:弘治甲子,六月,祝允明訪友文微明,在悟言室書試卷。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結語·】——»

楊季靜在文人相會切磋詩書畫藝時,扮演的角色僅僅是“琴師”楊季靜本身的文學修養确定了他與其他精英文人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很大差異。

彈琴是他的家傳藝術也是他唯一擅長的、超越在場所有文人的一項技能。文人小聚品詩論畫,離不開古琴音樂演奏,而楊季靜恰恰需要跻身于文人精英群體的社會身份證明。

被董其昌評為第一高手,出身低微卻改變山水畫史的一代大師是誰?

資訊來源:

《吳派畫家筆下的楊季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