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作者:旭華說史

«——【·前言·】——»

楚漢相争時期,範增的出現直接影響當時鬥争的走向。範增的智慧才略令他的對手感歎,劉邦說“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是以為我擒也。”範增都起到什麼作用了?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的政策·】——»

在反秦過程中,其政策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加速了秦的滅亡;楚漢相争時,其政策未能被項羽采用,且最初的政策又被破壞,以至于範增忠憤而離走,不幸中道而亡。

項羽因誤中陳平離間之計驅逐範增,不幸自刎于烏江岸。在《論曆陽侯範增》及《亞父及亞父文化》中對範增多有論述,但對其政策也未集中論述,似有缺憾。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作為口号和奮鬥目标,的确具有号召力。宋代王應麟《通鑒答問》卷一《坑諸生》說“壞秦者非妖言而壞于楚南公'三戶亡秦’之一語。”可見口号的作用。

确定“立楚懷王号令天下伐秦”之策。陳涉時,各地已經有不少立諸侯六國的後代為王或自立為王。陳涉未立楚後而自立,結果被殺而亡。

當時人們的觀念認為唯六國後人有資格稱王,其餘都不能稱王。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政策獲得項梁的贊同,也得到薛城之會包括劉邦在内的衆多反秦之軍采納了。範增一出場,就拉開反秦的大序幕。“從民所望也”,是其核心。

這個決策源于民間,順從民意,口号也好,立楚懷王也好,都是從人民意願出發。這是反秦的根本大策。可惜熊心後來被項羽所殺,破壞了範增的政策,被對手劉邦作為讨伐項羽的理由。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的目的是從民所望,建立大楚之國。立熊心為楚王就是這個目的,可惜這一計劃未能實作。

«——【·雲氣的變化·】——»

雲氣的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在古代頗具神秘,似乎有老天的種種暗示。《授時通考》卷四“《望氣經》:六月三日有霧,則歲大熟”《授時通考》卷五“《望氣經》:七月三日有霧,歲熟”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望氣”很快成為古人的一種宗教活動,常常用于兵事、《墨子》卷十五:“凡望氣,有大将氣,有小将氣,有往氣,有來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兇。”

“望氣”常常望地域之氣,判斷王者之氣;望人之氣,推斷人的富貴。但更多是根據地域之氣和某人之氣,判斷是否為天子之氣。秦漢之際流行““望氣”,常常與“王氣”“天子之氣”相連,不少與地域相關。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作為統治者,最當心的是具有“天子之氣的人代替他。《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日'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遊以厭之。”“厭”《索隐》引《爾雅》雲“厭,鎮也。”

可知秦始皇巡遊與“東南有天子氣”直接關聯。當時,秦始皇攬方術之士,“候星氣者至三百人”,包括了一些“望氣者”。秦對楚地的統治終究不放心。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陳勝、項梁、劉邦三者的确起兵于東南。劉邦後來果然成為大漢天子。可見,"望氣”在當時社會的深刻影響:此後各個朝代很重視天子之氣,很多行為都是“望氣"造成的。

範增不僅是将軍,而且是軍事家。家在于有遠見,善于觀察,具體分析,能預計未來發展的趨勢。他從“望氣”角度推測“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同時并不單一依靠“望氣”之法規勸,而是先具體分析劉邦動因與外在表現,提出有力的行為證據。采用對比方法:劉邦在山東之時,貪财好色,沒有大志;而今入關,不貪财,不好色,此志向不小。

這的确能說明問題。加上令人望氣,形為龍虎,色為五彩,這種形與色就是天子之氣。這與秦始皇“東南有天子氣”又聯系起來了。項羽不得不相信,于是準備第二天攻打劉邦。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可惜被項伯出賣了,沒有攻打成。範增借用望氣想除掉劉邦,這是他的政策之一。從奪天下來說,這種政策不存在對與錯。鴻門宴上想讓項莊刺殺劉邦,又因項伯阻攔而未成功。

采用分封諸王之策,以限制劉邦。範增欲推翻秦朝,目的已達到;欲建立大楚之國,“能複立楚之後”,尚需時日。他原定于懷王為天下之主,懷王為帝,分封諸王。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政策評價·】——»

範增的政策,曆來評價不一。以蘇轼為代表,認為範增是人傑; 以洪邁為代表,認為範增非人傑。漢相争時代,首推漢高祖,他認為“此三者(張子房、蕭何、韓信),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也。

陳平認為“項王骨鲠之臣亞父”,“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内相誅”,陳平實行反間計後,果然奏效,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漢王及其将領都認為範增是奇士、人傑、賢将,隻是不被項羽重用,這是項羽失敗的原因。叙說殺宋義時,并沒有點明範增在場。宋義、項羽、範增為将領,三人各有營壘。

出令軍中之時,範增應屬于諸将之列,此時才知道。是以洪邁《容齋随筆》指責“羽之伐趙,殺上将宋義,增為末将,坐而視之””是沒有道理的。當然,項羽殺宋義并未錯。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清人說“步步為其掣肘”對手說項羽負約。懷王之約是:先破泰入鹹陽者王之。懷王這條約定沒有具體施行的方案,隻是一般性的約定。項羽攻打正面兇悍之敵,即章邯部隊--項梁曾經戰死于此部,

範增與項羽的分歧主要有兩點:第一,範增立懷王,想建立大一統的楚國。項羽卻廢棄楚懷王,自立為王,分封諸侯王,想做霸主,而非做天子,蘇轼說“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早已看出劉邦是将來奪項王天下之人,故要消滅劉邦集團;項羽雖然也知曉劉邦是他的敵手,但對劉邦下手優柔寡斷,存有“婦人之仁”。

範增與項羽在性格方面有許多互相抵牾。範增本是項燕手下大将,忠于項氏,精心為項氏謀劃:項羽貴族後代,有許多貴族基因,能征慣戰,但剛愎自用,用人以項氏為主,非項氏之人才不重用。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鴻門宴信項伯之語,而絕範增之意,就是明證。範增已是古稀之年,經驗豐富,雖有計謀,但缺乏耐心勸說,常常以長者之身份訓誡項羽,一不如意,就發火,罵“豎子”。

項羽年少任性,殺宋義、敗章邯,勇猛過人,威震諸侯,但很少能納谏。韓信原在項羽帳下,“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之陳平原在項羽帳下,後來都跑到劉邦那裡。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範增恨秦,是大楚亡國之恨,是國恨,意在複立楚國之社稷;項羽恨秦,是項氏家族之恨,爺爺項燕、叔父項梁均被秦所殺,項氏一族四處亡命。項羽對秦顯得特别仇雠而兇暴。

«——【·結語·】——»

他的政策設計直接影響戰争的走向。“從民望是其設計政策的基礎,在今天具有參考價值在反秦上,他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口号和“立懷王孫心”的政策。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其功勳在反秦的戰争逐漸顯現。範增反對自立為王,要立楚懷王,建立楚國大一統,然而項羽違背範增的意圖與政策,放逐懷王,弑殺義帝,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諸王侯,征伐不斷,以緻未能建立大楚之國。

範增考察劉邦前後行為,“結合”望氣,認定劉邦是奪項羽天下的政敵,這是著名的家的預見。有鑒于此,範增要求項羽攻打劉邦,鴻門宴上試圖殺劉邦,荥陽圍攻劉邦,非緻劉邦死而後快。

“好奇計”的範增,在楚漢之争中,有什麼稱得上“奇計”的謀略?

資訊來源:

《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