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敬之将軍簡介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何敬之,曾用名何明誠。四川萬縣太龍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江西紅軍獨立二團排長,紅六軍第一縱隊二團排長,紅軍學校第三分隊副隊長,紅一軍團偵察隊隊長,第二師四團通信主任,師司令部管理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管理科科長,師直屬隊供給處處長,師供給部副部長。1942年起任山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解放戰争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第四處處長兼前方後勤主任。1948年任東北野戰司令部四處處長。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第四處處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運輸部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一,他本是國軍士兵,打了敗仗加入紅軍,後來卻成為開國少将

在我軍曆史上,有不少出身于舊軍隊的将領,開國少将何敬之就是其中之一。

何敬之,原名何明誠,1904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萬縣十九區大龍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中有十幾口人,僅靠一點水田、幾塊河坡地的收成維持生活。

盡管如此,為了家裡能有人粗識幾個文字,父親還是把他送到私塾,一面讀書,一面參加各種勞動。雖是半耕半讀,但在兩年後生計更艱難,他不得不棄學專務種田。

以後為生活計,他還當過雜貨店學徒,做過小生意。後因生意不景氣再度棄商務農,這時他家庭更是貧困交加了。于是他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到萬縣船政局幫人家推船,以極其廉價的勞動報酬貼補家用。但半年後又被船政局解雇。

1927年适逢國民革命軍招兵。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招兵的人發現了,看他年輕而且尚還強壯,随即令他當兵。

何敬之本來沒有這個準備,當時堅決不從,是以遭到禁閉。出于無奈,就這樣當了兵。

他在舊軍隊裡,先後在程潛部、楊森部、朱培德部當士兵、班長,1929年随部在江西甯都一帶與紅軍作戰時被打敗,何敬之等幾個國軍士兵被帶到了紅軍隊伍。

接待他們的是紅軍的一位團長。這位紅軍幹部對他們噓寒問暖,關心備至,一邊與他們拉家常,一邊給他們講紅軍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和共産黨上司廣大勞苦大衆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末了,還熱情地端出飯菜。

何敬之本是窮苦人,為了混口飯吃才被迫走進了舊軍隊。他聽了紅軍團長的一番話,心裡頓時翻騰起來,認定紅軍才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于是欣然參加了紅軍。

何敬之先在江西紅軍獨立二團當通訊員,不到半年即被提升為班長、排長,1930年1月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當年6月,紅軍7次打吉安時,何敬之勇敢作戰,在戰鬥中負傷。在醫院休養兩月後,他任江西北露辦事處青年幹部訓練隊副隊長。

“富田事變”後,何敬之在紅軍總司令部随營學校做管理工作。

1931年紅軍進行第三次反 “圍剿”期間,在高興圩戰鬥中殲敵兩幹餘人,但自身傷亡較大。這時,何敬之奉命擔任臨時成立的紅軍後方醫院院長工作。他組織醫務人員和臨時組織的救護人員,克服缺醫少藥等種種困難,及時搶運和救治了大批紅軍傷員。

1931年底,何敬之進入紅一方面軍總部參謀訓練隊學習,結業後任紅一軍團司令部偵察隊隊長。以後又先後在軍團司令部作戰科、情報科,通信科工作過。這期間,他認真學習各項軍事知識,軍事素養有明顯提高,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

1932年他又被調任紅一軍團二師管理科科長。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他調任二師四團通信主任。長征途中,每到一地,他都親自帶領戰士架設線路、安裝電話,并組織力量刺探敵人行蹤,保證了部隊通信聯絡的暢通。

長征到貴州後,他改任管理主任。當時,吃飯是最為嚴峻的問題之一。作為管理主任,他每次行軍都要走在部隊的前面,部隊到達一地之前,就要把吃飯的問題解決好。當時搞飯吃真是困難重重,但何敬之仍然克服重重困難,用多種多樣的辦法盡可能地保證了部隊的需要。

長征到達陝北後,何敬之任紅一軍團二師管理科長。

抗日戰争爆發後,何敬之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管理科長,曾參加平型關戰鬥。1938年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直屬隊管理處處長,同年随一一五師主力東進山東,參加了開辟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鬥争。

為了解決部隊經費問題,何敬之被派往費(縣)北辦事處任财務科科長。這項工作既要發動群衆,又要争取民主人士,還要與頑固分子打交道,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有些民主人士内心贊成抗日,擁護共産黨、八路軍,但害怕公開的支援将會遭來敵人的報複。

針對這種情況,何敬之不急不躁,耐心向他們做說服解釋工作,以促使他們的自覺行動,進而争取了一批民主人士和中間派,獲得了這些人的各種方式的支援。

對待頑固派分子,何敬之則寸步不讓,同他們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争。

這段時間,他通過各方面的工作并通過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籌集了一批款項,解決了建設抗日根據地的部分需要。

1939年底,何敬之升任第一一五師供給部副部長。1942年起任山東軍區供給部管理科科長。

在日僞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對山東區進行頻繁的“掃蕩”、封鎖、蠶食以至“鐵壁合圍”等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和機關其他同志一起深入發動依靠群衆,為部隊及時提供了保障,為粉碎敵人進攻、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的鬥争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争勝利後,何敬之随山東軍區主力一部在羅榮桓等率領下挺進東北。在東北期間,他先後擔任東北軍區司令部第四處處長兼前方供給主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第四處處長,參加了解放東北的曆次重大戰役的後方供給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敬之任第四野戰軍、中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運輸部部長。1955年起任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并被授予少将軍銜。1957年8月起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委。1965年離職休養。

二,何敬之回憶我軍解放本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共産黨、國民黨,還有蘇聯勢力都開始角力東北地區

1945年11月1日,國民黨13軍在美軍31艘軍艦護運下在秦皇島登陸集結,開始進攻山海關;13日國民黨52軍也在秦皇島後續登陸,16日占領山海關,随後又海陸空并用,将新六軍運抵東北。

東北局調兵遣将,高崇民出任安東省主席,闫寶航出任遼北省(四平)主席,張啟龍出任吉林省工委書記,周保中為軍區司令,萬毅為第一副司令,陳大凡在北安任黑龍江省主席,于毅夫任嫩江省委書記,郭維成任護路軍司令,王鶴壽任黑龍江省工委書記,陳雲任北滿分局書記,高崗任吉黑軍區司令,林彪到遼西前線指揮作戰。

11月21日國民黨軍占領興城,22日占領錦西,蘇軍又同意将中心城市沈陽、長春移交國民黨軍接收。林彪為避免我軍被各個擊破,彭真、羅榮桓同意林彪的意見,23日将東北局遷往本溪。

11月13日山東軍區司令羅榮桓率軍區機關和警衛隊4000人,羅華生率二師7500人,一師梁興初7500人,羅舜初9000人,松田支隊1000人,大批山東兵進入東北,與國民黨全美裝備的部隊拉開大戰的序幕。

小山城本溪成了東北解放戰争的指揮中心、新聞中心。

東北局遷往本溪這也是震動東北的大事,東北的心髒在本溪開始跳動,全國全世界的目光開始關注這座山城的一舉一動。

1945年11月25日,東北局、遼甯省委、省政府遷入本溪市,分别在宮原工字樓、溪湖東山鶴友俱樂部、河西街日本尋常學校辦公。小小山城成了東北解放戰争的指揮中心。《東北日報》、《本溪新報》創刊發行,本溪也成為東北的新聞中心。

16軍分區、本溪市委、市政府、保安司令部都積極行動起來,培養青年幹部和國高未畢業學生,組建了本溪軍政幹校,由市委書記李力果任校長,朱誠是從業人員。一大批軍政幹校學員如施承芳、樸明霞、樸文放、劉鹹一、樸風、劉金犁、馬熙剛、尹傳聖等,都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擔任了比較高的上司職務。本溪也成了培養革命青年的搖籃。

東北局要來,軍政幹校須遷出鶴友俱樂部,趕緊找房子搬家,政府事務由王玉波去辦。王玉波是本溪人,東北大學學生,流亡北平,後在山西參加薄一波上司的“犧盟會”工作,把“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光榮傳統也帶到那裡。此後,一生緻力于本溪的發展建設。

11月24日,彭真、陳雲還在沈陽三經路,待本溪安置好才能遷到本溪。主持遼東管轄本溪軍事黨務的是後來的肖華,由肖華任遼東省委書記、遼東省軍區司令,江華為副書記,程世才、白堅、張學思、劉瀾波、羅舜初為常委。肖華掌握的軍隊有主力第三、第四二個縱隊(韓先楚、胡奇才均在其中),三個軍分區,有6萬多人。

掌握駐本溪16軍分區部隊的是曾克林和唐凱二位将軍,肖華是我黨我軍著名的少年将軍,肖華到本溪部署任務後,又匆忙趕往鳳凰城去了。不久,我黨的進階幹部彭真、陳雲、羅榮桓、林楓、凱豐、伍修權、李富春、林彪雲集本溪,又分頭到一線。遼甯省政府主席張學思、高崇民也住在本溪。山城一時色彩紛呈。

一)、彭真、肖華巧對軍調處調查組

1946年新年前,美蔣為了得到喘息時間,平息毛主席代表全國人民建立聯合政府的要求,美國特使馬歇爾的北平軍調處成立。由美國特使馬歇爾、蔣介石代表鄭介民、共産黨代表葉劍英組成,人稱“三人小組”。東北調停執行組第二十九小組由共産黨代表許光達、國民黨代表郭崎、美方代表德萊克三人組成。随行有一大批中外記者。

從沈陽出發,經撫順到達本溪。本溪市組織了上千人在本溪湖火車站廣場舉行歡迎大會,夾道歡迎“三人小組”來本溪。群衆手中舞動彩旗,高呼口号:“歡迎三人小組!”“要和平,要民主!反對内戰!”“還東北和平!本溪和平!”随行二十多位各國記者見到這既熱烈又有秩序地歡迎隊伍,既驚喜又感動。

“三人小組”到宮原北地工字樓下榻,受到了東北局、遼甯省政府、駐軍的熱情接待,本溪特産小雞炖蘑菇、豬肉粉條、小河魚讓美國佬喜上眉梢。東北局首長彭真、肖華在一間會議室接見了“三人小組”,彙報了我黨我軍渴望和平、反對内戰,以及蔣軍頻繁的軍事進攻,欲攻打本溪的現狀。最後商定第二天由“三人小組”和各國記者接見群衆代表。

第二天,群衆代表團二十多人到達工字樓。團長是市委宣傳部長李澄,副團長是民主建國會主任王家堯,教育界老前輩、“東北甘地”車向忱(後任遼甯省副省長)、青年代表李侃,婦女代表張和、王覓、樸葦,工會代表王寶仁、高崇一,教聯代表高玺山、李振泰,原國民黨青年軍人貴州未畢業大學生張築貴、冉金山、鄧先德,農民、勞工、學生代表早已等候那裡。

當遲來的美蔣代表高傲地聽取意見時,原來被抓來當兵的大學生陳述了國民黨把他們當炮灰進攻共産黨的事實。代表們提出:既然要和平,新六軍、二十五軍、五十二軍為什麼要進攻沈陽,準備攻打本溪,請蔣方作出解釋,美蔣代表無言以對,許光達将軍立即向他們提出嚴重交涉,郭崎萬分尴尬,第二天就取道遼陽返沈陽了。

二)、丁鐵石出任市議會議長,車向忱向程議員緻哀

戰争,是手術刀,使社會頑疾手到病除。執政,是住院療傷,撫平創傷才能康複。

剛剛光複的山城需要人民政權來上司,撫平社會創傷。

在東北局、省、市委上司下,各界推選了59名臨時議會代表,特邀9名知名人士,于1946年1月18日在本溪市民主政府樓上召開了“本溪市第一屆臨時會議”。

主席台上坐着三位令代表矚目的人物,一位是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身着一身合體的軍裝,端坐在那裡。張學思時任遼甯省政府主席、遼甯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任,是張作霖八兒六女中唯一的共産黨員。1933年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年10月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3年任晉察冀平西軍分區副司令兼參謀長。(建國後任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海軍參謀長,少将軍銜。)

另外兩位,一位是高崇民副主席,遼甯開原人,時年55歲,留日學生,早年加入同盟會,46年入黨,後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位是教育家車向忱,都是遼甯籍在全國有影響的著名人士。

會議宣布開幕,王玉波市長滿臉沉痛地向代表講話:“各位代表,剛剛接到警察局報告,大峪選區的農民代表程宗海同志今早在來此開會的途中,行至張家堡子新立屯水泉子時,遭國民黨特務暗算,被黑槍打死犧牲。請全體代表起立,為程代表默哀三分鐘。”代表們很驚訝,紛紛起立默哀,以示哀悼。

代表落座後,王玉波心情悲憤地向大家介紹:“程宗海同志原籍山東省富縣人,僞滿時在本溪湖礦當礦工,受盡三年多的欺淩,“9.3”勝利後被選為大峪區工農會長,為工農謀利益。這次來開會途中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說明蔣介石非要把反人民的内戰打下去,在這小小山城國民黨特務何等猖狂!我們全體代表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堅持團結合作,保衛和平、制止内戰!”張學思、高崇民、車向忱都在大會上做發言。

車向忱講話有聲有色,很吸引人。他先從重慶大後方國民黨要員怎麼“接收”發國難财說起,講他們“五子登科”的醜劇,蔣介石怎樣認賊作父,下峨眉山摘桃子,打内戰的罪行。他的講演使與會代表耳目一新,更認清了蔣王朝的反動本質,更加對共産黨民主政府擁護。

大會由王玉波市長宣布了民主政府的施政方針,通過了貫徹中共中央《減租和生産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訓示精神,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産,支援和保衛解放區,救濟貧苦農民,開展除奸、清算僞滿債權債務、清算血債累累的封建把頭、漢奸。

會議通過了成立市清算委員會的決議;通過向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發出的通電;通過了擁護林楓同志提出的《中共對東北時局的十條具體主張》,以實作民主政治。

會議選舉由冀返鄉的溪湖回民革命軍人(回民支隊司令馬本齋入黨介紹人)丁鐵石為本溪市議會議長,荊可獨為副議長,擁護王玉波繼任本溪市市長。

三)、程世才與醫護人員聯歡

1945年9月末解放軍駐進了本溪,把鋼鐵公司工源、彩屯、湖山三個醫院改為陸軍一、二、三醫院,專門治療傷員。

縱隊衛生部長和曾克林司令到醫院來給員工講了話,大家很受鼓舞。藥品、白菜、洋芋、大豆腐都有的吃了,增加了醫師、裝置、汽車。傷員多是戰場上下來的,工作雖然忙但很有新氣象。

1945年初冬一個晚上,來了一批首長,有程世才司令、衛生部白堅副部長、白希清教授、劉毅協理員,與醫院的主要醫生護士們,在醫院最大一個房間(現本鋼總院制劑室)舉行了一次首長和醫護人員的聯歡餐會。

程世才司令當年隻有34歲,已經是有名的進階幹部。他是湖北省大悟縣人,少年參軍,土地革命時期就擔任團長兼政委、後任師政委、紅軍三十軍軍長,參加長征。時任東北軍區三縱司令,安東軍區司令(解放後任沈陽衛戌區司令,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1953年授中将軍銜)。

程司令向大家講了話,一點架子沒有,醫護人員又跳舞又唱歌,首長和醫護人員打成一片,真是心裡暖暖的,覺得共産黨和國民黨、小日本真是不一樣,官兵一緻,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大家無拘無束,談笑風生,觥籌交錯。

事隔多年,程世才将軍的音容笑貌還留在本鋼醫院見過他的老一代醫護人員的腦海裡。

四)、舒群一進本溪

舒群是一個大作家,與林楓、伍修權先後來到本溪。舒群是帶着東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來的,伍修權是東北局遷本溪時來的。

林楓是黑龍江望奎人,早在1927年入黨,擔任過北平、天津市委書記,當過劉少奇秘書,到東北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組織部長,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是個文人。

伍修權則是位文武兼備的人才,湖北武漢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1933年任共産國際李德的翻譯,長征時任三軍團副參謀長,到東北後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軍調處執行部27小組組長,與美蔣談判,1947年還當過沈陽衛戌區司令員,著有《我的曆程》、《往事滄桑》、《回憶與懷念》,是以很支援舒群的文藝工作。

舒群是全國文藝界很有影響的共産黨員,在延安毛主席召開文藝座談會時就是組織者,建國後任全國文聯副秘書長,以後他又長住本溪,是本溪人很熟悉的大文人。

延安文藝工作團的骨幹都是非常有名氣的文藝工作者,如《兄妹開荒》的主演王大化,張平、于蘭、劉熾、田芳、李百萬、歐陽秋等都随舒群來到本溪,在本溪公演《東北人民大翻身》、《氣壯山河》、《血淚仇》等大型話劇和活報劇、街頭劇。

本溪市從禮堂到大街、從機關到學校,熱熱鬧鬧,文化氣氛很濃。青年勞工、市民、學生熱血沸騰,青聯、學聯、聯中、總工會、婦聯相繼成立,呂正操、張學思、兼任了本溪市總工會的名譽主席。

東北局主要上司分合有序地從本溪到東北各地去,張學思到小市參加群衆大會,劉瀾波給青年幹部談話配置設定工作,三地委三分區王一倫、張捷勳、焦若愚組織建軍,任志遠組織部隊衛生工作,市縣上司李力果、王玉波、丁鐵石組建本溪保安團,趙儉組建縣大隊打擊日僞殘餘和國民黨特務,準備迎接本溪保衛戰,真是熱熱鬧鬧,這段珍貴的曆史時期使本溪成為真真切切的東北跳動的革命心髒。

五)、羅榮桓深情教誨羅舜初

進入東北的部隊以山東部隊為主,山東軍區司令兼政委羅榮桓已患腎癌多年,仍堅持在前線指揮作戰,他的妻子林月琴還把先期去東北的肖華的女兒肖雨代養着。肖華的妻子王新蘭随肖華擔任電台台長。

羅榮桓接到中央電令,12月24日,從臨沂出發,第二天到諸城,因尿血,隻好坐擔架從黃縣龍口乘船從貔子窩登陸,先到沈陽與彭真、陳雲、林彪見了面,這次移師本溪,他們幾位又先後從沈陽來到本溪。

在本溪宮原北地一個高崗上,有一座巨大的工字型連體樓房,一樓有一條封閉通道,将前後二棟長形四層辦公樓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工”字,是以叫“工字樓”,每層樓臨窗是一條長走廊,每層有近30間房間,前後樓加在一起有170多間辦公室,餐廳設在一樓,大小會議室,取暖鍋爐自備,一應俱全,是日僞留下的建築,日本人叫它“大和寮”,東北局機關就選在這裡。

盡管東北菜酸菜白肉粉條初吃不太習慣,吃久了也很爽口,後勤處長何敬之也就坦然了。一天,山東三師師長羅舜初到本溪羅榮桓家裡彙報請示工作,羅榮桓對羅師長說:“現在東北的部隊是從各地調過來的,叫做民主聯軍。是以,要特别注意兄弟部隊之間的團結。山東來的部隊較多,是個大山頭,要特别警惕,防止山頭主義。以後彙報請示工作,不要老是找我,要多找東北局和總部的其他上司同志。”

羅舜初将軍生于1914年,福建省上杭縣人。1929年參加閩西農民武裝暴動。1931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争時期,任軍委總參謀部二局局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參謀處長、山東縱隊參謀長、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魯中區委書記。

解放戰争時期,駐紮本溪時任山東部隊三師師長,後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南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政治委員、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長、第二副司令,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解放戰争期間駐紮本溪、戰鬥在本溪的中國著名将軍之一。羅榮桓的教導使羅舜初同志進一步明确了今後應該怎麼做。

六)、羅榮桓夫婦深夜為戰士送寒衣

有一天深夜,本溪飄起了鵝毛大雪,室外寒冷,有零下二三十度,羅榮桓在家裡挑燈起草一份檔案,妻子林月琴在一旁為孩子縫補一件衣服。從窗外傳來嘎吱嘎吱踏着冰雪的腳步聲。羅榮桓放下筆,凝神聽了一會兒,腳步聲一會兒近,一會兒遠,這是哨兵來回踱步取暖。

羅榮桓連忙對林月琴說:“你去招呼衛兵進來烤烤火。”林月琴放下衣服,出去喊哨兵,誰知那哨兵說什麼也不肯進來,他說:“連裡有規定,哨兵不準進首長屋。”林月琴回來向羅政委報告,羅政委搖搖頭,走到床前,拿起自己那件舊羊皮大衣,林月琴明白,接過來出門去給哨兵穿上。羅榮桓又給管後勤的何敬之和葉季壯訓示:“要設法搞幾件羊皮大衣、幾頂狗皮帽子,給崗哨專用,以免夜間把崗哨哨兵凍壞。”

1946年2月10日新六軍占領了台安、遼中,進而又占領了法庫、大虎山、新民。

3月13日,國民黨軍占領了沈陽。杜聿明把東北剿總司令部設在了現在的太原街一号。

4月,國民黨13軍89師四個營進駐阜新東北方向的鹜歡池、彰武、法庫間的秀水河子。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二個主力師,六個團的兵力發起秀水河子戰役,一舉殲敵1500餘人。又在盤山以東沙嶺子與新六軍22師發生戰鬥,殲敵400餘人。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馬歇爾又到東北視察,而蔣介石指令杜聿明大舉向我軍進攻。

陳雲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指出:“美蔣全力北來,而東北我軍已無獨占東北可能,下決心放棄獨占東北打算,應立即執行中央建立根據地的訓示,除将适當數量的主力以遲阻蔣頑北進為目的引進作戰外,将必須數量的主力和幹部分散到東、西、北滿帶領新部隊,清除反動勢力,建立根據地,如有猶豫,将既不能獨占東北,又無依靠的根據地。”

在東北局的上司下,這些訓示從本溪傳遍東北,整頓部隊,清剿土匪,反奸清算,建立政權,發展黨組織,吸收新兵,建立根據地,既阻止國民黨軍北進四平,又在東北全境盡可能的鞏固陣地。本溪發揮了重要的曆史作用。

1946年2月底,東北局在本溪近四個月,由于形勢發展,由本溪遷往撫順,後遷梅河口、長春、哈爾濱。

中央東北局遷到本溪的日子裡,這也是本溪曆史上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