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能彬将軍簡介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何能彬,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将,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湖南省平江縣嘉義鎮人,1912年3月出生。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8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後由地方遊擊隊轉為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5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八軍八團班長,紅三軍團二師衛生隊指導員,紅三軍團随營學校指導員,紅軍大學上幹隊指導員。參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圍剿”,在長征中參加了直羅鎮戰役。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團總支書記,晉察冀軍區第二分區區隊長,獨立營營長,冀東軍區十八分區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平型關戰鬥、晉察冀春季大掃蕩、秋季大掃蕩。解放戰争時期,任冀東十四旅旅長、十七旅旅長,1946年11月任冀察熱遼熱北軍分區司令員,1947年7月任第四野戰軍騎兵五師師長。參加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1月任天津公安總隊總隊長,1951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學校校長,1951年7月任武漢公安總隊司令員,1953年2月任湖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1956年2月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58年起,兼任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和省體育學院院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他是湖南省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一,英勇善戰 開拓進取——記開國将軍何能彬二、三事

 2012年是湖南省第三任體委主任,開國少将何能彬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何能彬同志秘書曾紀榮、葉光揚,在何能彬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前夕,特撰文回憶,并提供了大量第一屆全運會期間的珍貴照片。

2012年是建軍85周年,又是開國将軍何能彬少将百周年誕辰,特地撰寫何将軍二三事以飨廣大讀者。

  何能彬,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6月29日(農曆五月十五日)出生在平江嘉義區,謝江鄉荷包州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何景春,母親吳友蘭,生四男二女,何能彬排行第五,因家庭貧苦,隻讀到高小半年被迫停學,開始放牛、砍柴和做田裡工夫。1926年春(14歲)開始跟叔叔何明初,地下黨員塗正坤一起打土豪分田地,“二月樸城”1928年11月,何明初介紹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6月參加紅軍,開始了戎馬生涯,同年9月由鄧南、聶俊介紹轉入中國共産黨,曆經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曆經千辛萬苦為建立共和國建立了不朽功勳。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68年離職修養,為副兵團待遇,在長沙東湖幹休所安度晚年。1989年1月25日長沙陸軍醫院病逝終年77歲。筆者曾經在他身邊工作多年,雖然離開23年了,但他那種慈祥的面容,和親切的語言,依然曆曆在目,深深刻在我們的心坎裡,在他百周年華誕之際,撰寫此文以此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

  建立騎兵師

  1946年12月中央軍委根據當時形勢需要決定組建騎兵師,并調熱北軍分區司令何能彬任師長,部隊由熱北分區林東騎兵支隊(6個連,每個連人馬各100餘人建1個團);從熱河分區機關抽調大部分幹部和各縣抽調一些騎兵部隊組建一個團,從冀察熱河軍區騎兵獨立團抽調6個連組建1個團,還從冀察熱河軍政幹校兩個騎兵幹訓隊等組建成騎兵師,轄3個團,共4000多人,騾馬3000多匹。那時,正值朱德總司令60壽辰,軍區上司為給總司令祝壽獻禮,将新組建的騎兵師,叫朱德騎兵師,冀東北區廣大群衆都愛稱朱德騎兵師。騎兵師廣大指戰員都以朱德騎兵師為光榮,鞭策、激勵自己,鼓舞自己,去戰勝一切艱難,争取更大勝利。何能彬騎兵師參加遼沈、平津等大小戰鬥百餘次,為建立新中國屢建功勳,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1949年2月3日受中央軍委指令,何能彬率領騎兵師參加了北京入城儀式。何能彬騎着鐵騎,身背大刀,威武雄壯,從永定門入城,繞城一周,受到軍委上司和廣大群衆熱烈的掌聲和鞭炮聲等曆史性的歡迎,何能彬也成為我軍曆史上第一騎兵師師長。

  1958年,何能彬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同時任湖南省國防體育協會會長。1958年7月,按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兼任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直至1968年5月。何司令到任伊此,面臨三方面的艱巨任務。首先是迎戰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湖湘當時僅有在1957年成立的女子體操、女子排球和男子籃球三支運動隊。面對無運動員、無教練、無訓練場地設施的困難局面,何能彬同志積極籌劃,四方動員,一方面從全省大專院校和部分中學借調體育教員擔任教練,選調數百名大、中學生進行各項集訓,從中選拔運動員;一方面積極組織于1959年5月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第一屆體育運動會,進行了24個項目的競賽和6個項目的表演,2市6專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軍區的1366名運動員參加了運動會的決賽和表演。在省運會競賽選拔和集訓的基礎上,組成了有396名運動員的湖南省體育代表團,在何能彬團長的率領下,參加了如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全運會,湖南運動員參加了29個大項的預決賽,取得包括3金2銀4銅在内的52個前12名,是湖南首次在新中國全運會上展示的成果,也是何老心血的結晶。

  第二是推動湖南體育事業的發展,組建湖南體育學院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1958年9月,在迎戰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同時,經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準許,成立了湖南體育學院,何能彬兼任院長。學院下轄體育系和運動系,将自1956年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體操、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技巧、跳水等8個項目運動隊歸屬運動系建制;同時将射擊、無線電、機車、航空模型、滑翔、跳傘、皮劃艇等7個單項運動隊,分别劃歸1958年7~12月成立的湖南射擊摩托俱樂部、湖南無線電俱樂部、湖南省嶽陽航空俱樂部、湖南省衡陽航空俱樂部,進而奠定了湖南競技運動的基礎。

  何能彬同志堅持貫徹黨的體育工作方針,始終抓住以民兵為骨幹的群衆體育和實施“勞衛制”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體育工作不放,使湖南的群衆體育活動在20世紀50~60年代掀起2次大高潮,形成了湖南群體活動的傳統和地方特色。

  第三是加強體育系統的組織管理,理順全省體育管理體系。一方面加強省體委機關建設,從部隊多批調幹部充實省體委科、處室的骨幹力量,使機關由1958年的3個半共産黨員發展到10多名黨員的幹部隊伍,同時協調好省體委和省國防體協兩方面的工作,使之合成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一方面積極推進全省地市州和縣的體育管理機建構設。1958年底經報告省委、省政府準許,被精簡機構撤并的地市體委全部恢複。在何能彬同志的努力之下,體育組織管理機構的健全和加強,保證了湖南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經過幾代體育人的艱苦奮鬥,湖南體育事業已煥然一新,出現了大批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諸如李小鵬、熊倪等一批體育頂尖人物,創造了中國體育史上的奇迹,為中華民族争了光。

  老将立新功

  何能彬将軍1968年離職休養,為副兵團職待遇安置在長沙市東湖離休幹部休養所安度晚年。他入住東湖幹休所起,擔任黨支部書記,在這個紅軍搖籃、開國将軍衆多的幹部休養所裡,他兢兢業業的大抓公德心和物資文明建設,讓每個老紅軍戰士愉快地度過幸福的晚年生活。苦口婆心地教育幹休所從業人員為大家服務,勸告戰友們保持戰争年代艱苦奮鬥精神,為後一代留下美滿印象。當八十年代初,黨中央、中央軍委号召老幹部撰寫革命回憶錄,為黨史、軍史留下寶貴資料,他多次深入動員每個紅軍戰士發揮作用,受到廣州軍區有關機關多次表彰,其中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獨有的黨史資料和省以上報刊發表的多篇回憶錄。例如:紅軍戰士王群撰寫的:給毛委員送信;鐘明标将軍撰寫的:抗日戰争時賜予“金剛鑽”團稱号的來曆。袁福生将軍事迹撰寫的将軍傳奇:智鬥群妖,為廣州軍區戰士報、湖南省黨支部生活雜志連載。何能彬将軍撰寫:騎兵師的幾次戰鬥等,所有這些資料和回憶文章,都為黨史、軍史留下寶貴财富。

二,何能彬率騎兵師參加的幾次戰鬥

1945年12月,中央軍委根據當時的鬥争形勢需要決定組建騎兵師,開始叫朱德騎兵師,後授騎兵第五師。并調時任熱北軍分區司令員何能彬擔任騎兵師長,轄3個團,共4000多人,騾馬3000多匹。騎兵師組建後,參加大小戰鬥近百次,在此僅記其中幾例。

參加遼西戰鬥

1947年秋,翼察遼軍區以圍城打援,包圍了占領我承德的國民黨軍第十軍石覺部隊,準備殲滅由遼西朝陽西進增援的國民黨第九十二軍侯鏡如部隊。并派騎兵師進到朝陽西南山區李家溝附近,準備在敵東退時予以迎頭阻擊,全殲敵人。

何能彬率領騎兵師連夜趕到指定地點,立即布署,以二團向東阻擊朝陽可能出擊之敵,以一、三團埋伏大陵河南邊山村裡。當天夜裡,我步兵部隊與敵激戰于九宮舌門一線、炮火徹夜不停。第二天天剛亮,由沈陽飛來數架飛機掩護敵人東撤。何能彬指令一、三團以連為機關波浪式向敵沖擊,攔腰斬斷了敵人。就在此時,我八、九縱隊的主力追了上來,将敵分割包圍,基本上達到了全殲敵九十二軍的預定計劃。

第二天,何能彬接到軍區電話,說由義縣向錦州有一部較強之敵南撤,要求騎兵師在餘家屯車站将敵膠着,另有步兵部隊配合将敵聚殲。當夜何能彬指揮以三團為前衛,師部和一、二團随後跟進、沿山間小道向餘家屯車站前進。三團于拂曉進到餘家屯以西山區待命。

這時,發現餘家屯附近村莊晨煙四起,似有敵征候。何能彬立即指令發起猛烈沖擊、敵人毫無準備,恐慌萬狀,成連成營跪地繳械求饒,僅一個多小時就結束戰鬥,共俘敵3000餘人。

當時,延安新華社向全國廣播:我東北鐵騎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乘馬戰術全殲敵暫編一七四師于錦州以北餘家屯車站附近,我騎兵部隊隻輕傷幾人,開創了我軍騎兵戰史上的奇迹。

參加魏峰山戰鬥

1948年秋,遼沈戰役即将開始,中央決定先打錦州。為阻止敵六十二軍林偉等部隊由津、唐增援錦州、上級指令何能彬率騎兵師在一周内徹底破壞山海關至唐山的鐵路橋梁。

何能彬率騎兵師當即在昌黎以西,沿北甯線北側以魏峰山為依托占領陣地,居高臨下,打徒步阻擊戰。在一周時間裡,曾8次擊退敵人在重炮掩護下的進攻。騎兵師以二團從魏峰山右側猛襲敵人,終于将敵阻于灤河鐵橋以西,使國民黨第六十二軍增援錦州的計劃徹底破滅。

這次魏峰山戰鬥,還阻擊了天津、唐山增援遼沈之敵,有力配合了友軍,完成了灤縣至昌黎、山海關100多公裡鐵路的徹底破壞,使鐵路完全中斷、阻止了平津之敵向東北的增援,從此,我冀東廣闊地區通行無阻,廣大群衆稱騎兵師為“英雄的鐵騎”。

參加牛欄山戰鬥

1948年10月,何能彬被指令配合友軍步兵部隊攻打密雲,以掃清北京外圍之敵。牛欄山是密雲與北京之間的一個重要據點,此處有敵人一個營的兵力。

10月的一天晚上,何能彬率領騎兵師急行軍趕到離牛欄山七八裡的一個村子裡,敵人從北平方向的通州、順義運來了3列火車的軍用彈藥物資,火車上有押運的敵人3個連,以增援密雲之敵。何能彬立即指揮一團在前、二團、師部在中間。三團為後衛。過了潮白河後,我先頭部隊就把敵人火車打了回去。第二天何能彬指揮3個團同時發起攻擊,打死敵人100多人、俘敵50餘人。打開牛欄山,一團随即占領順義縣城,上級指令何能彬率騎兵師向張家口方向行動。

1949年2月3日,軍委指令何能彬率騎兵師參加進駐北平入城儀式。何能彬騎着鐵騎,身挎大刀,威武雄壯,率師從永定門入城、繞城一周,受到軍委上司和廣大群衆的熱烈歡迎。

三,傳奇平江抗日英雄之——何能彬

何能彬出生在連雲山下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5月,15歲的他在著名烈士塗正坤的帶領下投身革命,與土豪劣紳、地主進行武裝鬥争。有次奉命在嘉義偵察時不幸被捕,在家鄉父老的營救下,逃出了虎口,臨走時,他向鄉親許下誓言:“隻要何能彬能活着回來,定要報答鄉親!”“七七事變”後,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護華北的群眾,将軍由陝北東渡黃河來到了山西,與晉北鄉親一道,與日寇浴血奮戰了7年。在晉北,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役;在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中,左臂不幸中彈,經晉北參戰老鄉的搶救,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卻痛失了左臂。傷愈後,将軍不願離開前線和一起戰鬥了多年的晉北老鄉,謝絕了組織調回後方的安排,就地出任了晉北地方武裝——河南區隊隊長。晉北成了将軍的第二故鄉。1949年2月,中央決定抽調華北各解放區大批幹部随軍南下,解放江南大地。時任冀熱遼軍區騎兵師長的何能彬,傳信給晉北戰友,向大家介紹了湖南的革命鬥争曆史和風土人情,期盼同志們認清形勢,打消顧慮,響應中央的号召,解放江南的鄉親。晉北幹部沒有辜負将軍的心願,踴躍報名南下。忻縣南下幹部被定為接管将軍故鄉———平江的使者。1949-1952年,何能彬懷着對故土的一往情深,兩次從就任天津、武漢公安總隊司令員崗位上回來探望親人,鄉親和烈士的遺孀遺孤。同時,也想看望從晉北南下的同志和戰友。将軍每次回來,都要向區委、縣委反映鄉親們的呼聲和要求,對工作中的缺失和錯誤,也毫不客氣的提出批評與建議。1955年,司令員被授予少将軍銜。

革命生涯

1946年1月至3月,何能彬率冀東十四旅一、五十七、六十一團參加第一次和第二次承德保衛戰,曾在桲椤樹川村圍殲敵五十四師,在平泉小溝阻擊國民黨四師的進攻,殲敵1100人,受到中央軍委通電嘉獎。而後率部在綏中、山海關間戰鬥。8月下旬,經七溝、六溝、三溝轉至高寺台、中關一線,在中關參加了熱河軍區召開的臨時作戰會議,指揮十四旅在高寺台、中關一線抗擊敵五十四師的進攻,掩護熱河省機關和軍區直屬隊向隆化撤退。9月17日率十七旅同十三旅強攻乃林之敵暫十八師一、二團,殲敵650人。23日至25日率十七旅與十三、十六旅協同作戰解放甯城,殲敵十八師三團千餘人。

1947年初夏,率朱德騎兵師,同五、十三旅、熱河騎兵大隊,在圍場錐子山全殲敵1個整團。6月,率騎兵師同十七旅、十八旅配合追擊從赤峰逃到三十家子的敵人,獲辎重百餘馬車,殲敵4000人,而後解放天義。6月29日至7月1日,十七旅擔任主攻,同十六、十八、十三旅解放北票,殲敵九十三軍十八師2176人。11月9日,率騎兵師同八、九縱隊在義縣以西、朝陽寺、九關台門殲敵九十二、九十四軍兩個師6500人,生俘九十二軍侯鏡如部l000人。

1948年1、2月間,配合蒙古騎兵團孔飛部在烏丹剿匪。4月23日配合獨七師解放壩上重鎮多倫,殲敵2000多人。10月11日,率騎兵師參加遼沈戰役,同四縱、一縱三師進入黑山、大虎山地區,首先與敵接戰,26日至28日,配合四野主力部隊全殲敵廖耀湘“西進兵團”5個軍,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