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沒有清王朝,就沒有現在的疆域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周恩來在《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進步》中這樣評價清朝:“今天大陸的版圖這樣廣大,就是從清朝繼承過來的。大陸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應該承認清朝對此是有貢獻的。”

其實清朝也不是最大的——我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清朝強大的武力、清朝雄厚的物質力量、清朝卓有成效的邊疆開發、清朝靈活多樣的民族政策。

01,強大的武力

先說第一個原因。現在的國人,受到幾十年來官方近代史教育的影響,總有一種清朝被列強吊打、軍力羸弱不堪的印象,其實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衰落的晚清被工業文明武裝起來的西方列強吊打,不代表清朝前期也被吊打。實際上,清代武功之盛,武力之強,在中國曆史上也算罕有其匹。從努爾哈赤崛起,統一女真,橫掃遼東;到皇太極建立清朝,征北韓、滅察哈爾、戰明朝;再到順治年朝入主中原,掃蕩大順大西,滅南明諸政權;康熙朝平三藩、收台灣、戰沙俄、三征準格爾、出兵西藏;雍正朝平定羅蔔藏丹津,收青海;乾隆朝滅準格爾、平定回部、征大小金川、反擊廓爾喀、戰緬甸、伐安南,可謂武功赫赫。其間也打過不少敗仗,但最終清朝總能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即便是已經到了清朝走向衰落的道光年間,清廷還能在萬裡之遙的新疆大規模用兵,一舉消滅受沙俄支援的張格爾叛亂勢力,反擊浩罕入侵。1840年以前的清朝,可以說在其周邊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或民族能對其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這和漢朝長期困擾于匈奴、唐朝長期被吐蕃威脅、宋朝長期受遼金西夏和蒙古的壓力以及明朝長期遭到塞北蒙古各部侵擾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可以說正是清朝強大的武力打下了清代的遼闊疆域,也正是清朝強大的武力確定了外敵不敢大規模入侵,帝國内部也沒有人能夠動搖清廷的統治,進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大地上多個政權并列,四周還有衆多的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國家,最後清朝以武力實作中國的大一統,并對周邊各國形成威懾,保證了中國長期的和平和邊疆的穩定

02,雄厚的物質力量

再說第二個原因。強大的武力隻是基本的保障,但是要想長期控制這些地方,還需要足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撐。漢唐明等朝鼎盛之時,也曾開疆拓土,疆域遼闊,然而由于開拓和守衛邊疆成本太大,造成了國家财政和巨大壓力,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放棄很多地區。而到了清代,由于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國家擁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遠超以前各朝代。18世紀中葉,清王朝達到其強盛的頂峰,擁有人口2.5億,耕地超過10億畝,糧食總産量超過2500億斤,一年财政收入多的時候超過5000萬兩白銀,少的時候也有4500萬兩白銀,這些數字表明清王朝擁有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強大的物質力量。是以雖然清代開拓邊疆的戰事頻繁,耗費巨大,但卻對人民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國家财政壓力也不是很大,這就進一步堅定了統治者開拓和守衛邊疆的決心。

03,卓有成效的邊疆開發

再說第三個原因。曆代開拓邊疆,除了以武力為保障,還要對邊疆進行開發和建設,以為長期守衛提供物力支援。曆史上秦曾開發河套地區,漢唐皆曾在西域搞軍屯,明曾對西南進行大規模移民,都是出于這個目的。清代在邊疆開發方面較之前代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清一代,東北、内蒙、新疆、台灣、雲南、廣西包括康藏等邊疆地區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其中開發成績最大的是台灣,台灣在清朝統一時隻有區區二十多萬漢人居民,此後清廷從福建大量向台灣移民,到清中期台灣已經發展到了二百多萬漢人居民。同時,台灣的制糖産業得到長足發展,并是以帶動了整個台灣的經濟繁榮。新疆地區則是清廷在平準平回之後,開始大規模通過政府力量向此地進行移民。移民分兩種管道,一種是軍屯,清廷直接把大量八旗和綠營官兵移駐到新疆,一邊守衛邊疆,一邊開荒屯墾;一種是民屯,清廷以較為優厚的條件從陝西、甘肅一帶招募貧民,幫他們移民到新疆。内蒙地區和東北地區清廷對于移民漢人有一定的顧慮和限制,但是随着漢人自發移民到這些地區開荒的現象越來越多,清廷也采取了默許的态度。康藏地區則是到了晚清清廷開始對其進行強制性的改土歸流,從四川移民過去。經過清代的邊疆大移民、大開發,邊疆地區同内地的聯系日趨緊密,新疆、台灣以及東北地區都紛紛設立了行省。清政府還曾打算在外蒙和西藏設立行省,隻是因辛亥革命而未能實作。清朝對邊疆的大力開發,為清朝長期穩定地控制這些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04,靈活多樣的民族政策

朝在處理民族問題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特點進行各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制度創新):對滿族實行八旗制度,對蒙古族實行盟旗制度,對漢族實行行省制度,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土司制度(但一直在推進改土歸流),對藏族實行達賴、噶廈、駐藏大臣三頭統治制度,對維吾爾族實行伯克制度。這些制度穩定了清朝對不同民族的統治,也穩定了廣大的邊疆地區,實作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治久安。這種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同時,清朝統治者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清帝一方面遵奉儒家思想,崇敬孔子,同時也對滿族的薩滿教、蒙古族和藏族的藏傳佛教、漢族的道教、和漢傳佛教、維吾爾族和回族的伊斯蘭教等宗教信仰采取包容和平等的态度。等在清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各民族之間大多都能和睦相處,清政府也都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這四點決定了清朝對廣闊的邊疆區域能夠打得下、耗得起、守得了、穩得住,是以清朝的領土才如此遼闊。經過清代200多年的時間,民族融合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一個集合了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是清朝為中國做出的一大曆史貢獻,也是清朝能夠長期穩定控制廣大邊疆的重要原因。然而不争氣的晚清政府……

一,清朝奠定了大陸的版圖,這個觀點是否準确?本文帶你了解真相

清朝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我們對其的看法既有正面的一面,如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也有令人深思的負面,比如晚清時期的屈辱曆史。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清朝的影響,逐漸深入探讨其在中國版圖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對于清朝在版圖形成中的貢獻,不可否認其在整合邊疆省份方面所做的努力。清朝入關後,在康熙初年,通過近二十年的時間完全統一了内地,包括對漢地的完全統一。康熙帝在三藩之亂後,用八年時間平定了規模浩大的動亂,再次實作了對漢地的統一。此時,清朝的最大貢獻在于将新疆、西藏、青海、東三省和内蒙古納入了中國版圖。通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帝王的努力,清朝統一了東北,并在1689年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合法管理了東北二百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然而,清朝的貢獻也伴随着曆史的曲折。在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清朝在與沙俄的鬥争中失去了外東北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簽訂了《瑷珲條約》和《北京條約》。這段曆史讓我們感歎,盡管在法律上實作了對領土的管理,但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喪失了部分神聖的疆土。

對于邊疆省份的争奪,清朝也有着較為複雜的經曆。在内蒙古地區,雖然在秦漢時期就曾有過短暫的控制,但真正的統治是在清朝時期。通過武力征伐和聯姻,清朝實作了對内外蒙古的有效管轄。然而,随着清朝的滅亡,我們失去了外蒙古。青藏地區的掌控也是曆朝曆代的努力,但直到清朝康熙晚年,才最終鞏固了對青藏地區的統治。

至于新疆,早在漢武帝時期,通過張骞的使命,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了西域。然而,新疆的掌控一直是曆代朝代的難題。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通過滅準噶爾汗國,清朝成功将新疆納入版圖。盡管在清朝末年,沙俄搶走了五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但新疆的曆史始終與清朝的努力緊密相連。

清朝的版圖成為我們領土訴求的法理依據,新中國成立後繼承了清朝的領土。在法理上,解放軍收複新疆和西藏是理所當然的。孫中山和袁世凱等政治巨星将“五族共和”寫入法律條文,為我們繼承清朝的領土打下了法理基礎。解放軍在大西北的戰争中,以雷霆之勢收複了新疆,劉鄧大軍出兵大西南,和平統一了西藏。

綜合來看,清朝在中國版圖形成中既有積極的一面,奠定了今天中國邊疆的版圖,也有令人痛心的一面,失去了部分領土。我們應該全面看待清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理性評價其在版圖形成中的貢獻和失誤。同時,我們要珍惜今天的領土,不斷努力在國際事務中維護國家的尊嚴和疆土完整。

二,沒有清王朝就沒有“新中國”?為何說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下诏退位,标志着持續了276年的清王朝正式壽終正寝。

清朝的滅亡,意味着千年帝制的徹底終結,但圍繞清朝的功過是非卻始終無法蓋棺定論。事實上直到今天,這個王朝留給我們的争論依然相當大,尤其是圍繞清朝對現代中國的曆史作用。

雖然“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早已被各種曆史教科書白紙黑字地記載了下來,但随着網絡科技的發展,很多闆上釘釘的曆史相繼被推翻,包括清朝對現代中國版圖的貢獻也似乎岌岌可危。

今天的網絡上,關于中國版圖的貢獻者,大緻可分為兩派:

一派是“自古以來派”,核心思想是新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是中華文明肇始以來,曆朝曆代艱苦創業、筚路藍縷的結果,比如秦朝開疆嶺南,漢朝進軍西域,唐朝經略東北,元朝征服青藏、明朝鞏固雲貴等。

與此針鋒相對的另一派則是“解放軍奠定派”,根本觀點是古代疆域雖有繁盛但終歸都是過眼雲煙,是以現代中國的每一寸疆土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的結果。畢竟從鴉片戰争以來,大陸疆域在列強的啃噬下不斷萎縮,清朝滅亡時隻剩下半個紫禁城。再加上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國土早已四分五裂,如果不是解放軍以弱勝強并最終解放全國,怎麼會有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應該說,這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卻各有各的缺陷。比如“自古以來派”言之鑿鑿,卻解釋不了蒙古問題。畢竟曆史上的蒙古曾經是大一統帝國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但如今卻與我們分道揚镳;而“解放軍奠定派”雖信誓旦旦,卻回答不上寶島問題。畢竟解放軍從未真正踏上過寶島,但我們卻認定寶島是新中國的神聖領土。

是以,兩種觀點本質上都是錯誤的,而它們錯誤的核心,在于都刻意忽略了清王朝在領土奠定方面的曆史貢獻。

得益于某些别有用心的宣傳,今天的清朝早已成為惡貫滿盈的代名詞,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背鍋俠,仿佛清朝是十惡不赦的罪犯,近代以來的負面後果都應該由清朝承擔。

這似乎不是空穴來風,畢竟清朝确實大興文字獄,推行愚民政策,壓制科技發展等種種惡政不勝枚舉。但是以将近代以來的所有罪責都強加到清朝頭上,無疑是無恥和無知的。

要知道,西方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後的異軍突起不是偶然,近代以來整個東方世界被西方世界後來居上并淪為被動挨打的對象更是積重難返的曆史趨勢。說白了,哪個王朝身處這樣的時代都是大同小異的結果,清朝不過是恰好趕上了而已。

很多人認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必然不如漢族建立的王朝給力,君不見明朝後期就比清朝後期長臉。這無疑也是颠倒黑白,要知道,明朝在面對倭寇時,也曾屢戰屢敗,後期料羅灣海戰,反侵略主力是海盜而不是官軍。

是以戴着少數民族有色眼鏡,将清朝的罪惡無限放大,尤其是将近代以來的喪權辱國作為整個清朝的标簽,進而忽略了清朝前期在開疆拓土方面的巨大貢獻,無疑是用心險惡的。

很多人認為,清朝前期的所謂開疆拓土,本質上不過是“撿漏”而已,畢竟中原是明朝的,蒙古高原、西域和青藏高原則是蒙古的,隻要打敗了兩者,1310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國土即唾手可得。

隻是,它們會主動高舉雙手等着清軍來征服嗎?當然不是,事實上從1644年入關擊敗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開始,清朝先後消滅多個南明政權,平定三藩叛亂,直到1683年平定寶島才重新統一中原。

而蒙古方面,從1685年清朝發動第1次雅克薩之戰開始,清朝先後收伏漠北蒙古,兩次擊敗噶爾丹,進軍西藏,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直到1759年才徹底平定天山南北,将清朝的疆域推向頂峰。

可以說,作為漁獵民族起家的馬上王朝,清朝前期幾乎無年不戰,疆域不斷擴大。再加上玉米、蕃薯等高産作物的大規模推廣以及“攤丁入畝”等一系列增殖人口的政策,清朝人口迅速增加,出現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很多人“康乾盛世”不以為然,畢竟英國人馬嘎爾尼早就說了他看到的清朝處處衣不蔽體、窮困潦倒。且不說馬嘎爾尼有沒有白内障,單說乾隆皇帝拒絕馬嘎爾尼攫取清朝利益并打開清朝國門的行為,就足以令馬嘎爾尼胡說八道了。

再者,古代曆史上哪個盛世的老百姓豐衣足食了?張養浩所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才是古代老百姓最真實的生存狀态。

是以,清朝的很多曆史,需要被重新認識。回到領土方面,且不說清朝疆域的取得,是不是清軍浴血奮戰的結果。即便是将東北表述為清朝的“嫁妝”,将中原和蒙古表述為清朝的“撿漏”,清朝的“嫁娶”和“撿漏”也是正當其時的。

換句話說,清朝對疆域的最大貢獻,不是清軍的策馬定乾坤,而是在特定的17世紀,對開疆拓土保持了旺盛的進取心和高瞻遠矚的世界眼光。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因為“小冰期”的到來,而小冰期也促使蒙古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與中原王朝産生了越來越激烈的沖突。

清朝最大的優勢在于,它來自東北,對寒冷氣候适應性更強。而且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中原政權自南向北的艱難北進,清朝自東向西的平推相對容易。

與此同時,異軍突起的沙俄也在自西向東一路狂奔。清朝與沙俄的東西對進,使蒙古等遊牧民族從此徹底喪失了向北向西逃遁的可能,隻能在清俄之間二選一。而相比于以歐洲人自居的俄羅斯,蒙古無疑更傾向于清朝,這是清朝能最終征服蒙古的重要基礎。

而在清朝不斷開拓的同時,歐洲“三十年戰争”終于塵埃落定,并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作為世界近代以來的第1個國際法條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明确了“主權”的概念,從此清朝開拓的每一寸土地,不是“盛之則攬,衰之則棄”的“疆域”,而是由兩國以上共同确定的“領土”,清王朝也由此有了“清政府”的新定義。

此後清朝與沙俄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是對兩國領土的首次确認。其後的《瑷珲條約》以及《北京條約》,雖然喪權辱國,但也是确定兩國領土的法律檔案。

可以說,不管多少個自古以來,隻有在清朝時期被納入中國版圖,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領土。即便是清朝壽終正寝時,隻要沒有國際條約規定清朝領土隻剩下半個紫禁城,那麼清朝的領土就依然有包括蒙古在内的1100多萬平方公裡,這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基本規則。

正是因為有“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清朝領土做出的一系列限制,中華民國才能基本繼承,畢竟這已經不是王朝的更疊,不需要疆域的重新開拓,而是政府的走馬輪換,國際社會隻需要更改國名即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軍閥混戰,也隻是限定在了相對固定的區域,畢竟張作霖再牛,也不會跑到西伯利亞或北韓跑馬圈地。

而等到解放軍秋風掃落葉,當然也不是漫無目的,而是解放南京國民政府曾經管轄的領土,也是國際社會承認的中國領土。

是以,即便解放軍尚未踏上寶島,寶島也不是無主之地。畢竟《開羅宣言》早已重申了中國對台澎等地無可争議的主權,這早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

可以說,清朝前期的開疆拓土,絕不是撿漏,而是中華民族真正的幸事。否則,當錯失了整合中原和蒙古的曆史視窗,一旦蒙古成為沙俄等列強的囊中之物,今日大陸領土将極有可能止步于長城!

當然,清朝前期的強勢,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奮三世之餘烈”,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準噶爾汗國的極盛一時,其複興大蒙古帝國尤其是入主中原的野心,是清朝不得不與之血戰到底的最重要原因。而清朝前期在蒙古方向的不斷擴張,也基本上是“清進準退”的拉鋸戰。

是以,“清朝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得起考驗的鐵一般事實。想想今日中國拿着清朝晚期同列強簽訂的邊界條約作為大陸領土聲索的法理依據,我們就應該明白: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清王朝,就沒有“中國現在的疆域”。

三,有人說“如果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疆土”,對此你怎麼看?

對于中國現如今的疆土,清朝的貢獻确實挺大,雖說當時清政府腐朽無能、不思進取,被列強侵占,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讓清朝少了2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就連日本這個島國也搶走了台灣、琉球群島、澎湖列島,被世界列強肆意瓜分的中國領土越來越少,可事實上如果沒有清朝,中國的疆域将比現如今要小得多。在這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清朝之前的王朝疆域先秦時期諸侯各國的疆域總面積才200多萬平方公裡;秦朝納入兩廣地區、又征服了内蒙黃河地區,此時的疆域面積應該在300萬平方公裡;漢朝又增加河西走廊、西域、雲南,此外還有北韓地區,此時的疆域面積有600萬平方公裡;到了晉朝、三國時期還不如漢朝,南北朝就更不用說了,直到隋唐時期,統一之後又滅了突厥,新疆被納入版圖,這是後疆域高達900萬平方公裡;宋朝疆域并不大,到了元朝時期突破了1000萬平方公裡,但是元朝算是昙花一現,存在的時期比較短;明朝前期疆土還算可以,可是到了後期,明成祖放棄了河套地區以及河北長城以北地區,明朝疆域也就隻有350萬平方公裡。

後來清朝推翻明朝,逐漸将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全部納入版圖,加上自己的嫁妝(東北地區),國土面積史無前例,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裡。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清朝對中國疆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東北地區疆土的擴張,清朝開拓了東北248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東部地區疆土的擴張,應該算是台灣,台灣被鄭成功收複,但是後來一直處于割據狀态,直到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正史登入鹿兒門,台灣也納入了清朝版圖,台灣面積為3.6萬平方公裡;北部地區疆土的擴張,内外蒙古被納入清朝版圖,先是塞北的100萬平方公裡,後世外蒙古和葛爾丹轄下的科布多、烏梁海等180萬平方公裡,共計280萬平方公裡。

西南地區的疆土擴張,自然是西藏160萬平方公裡最終并入清朝版圖;中西部地區疆土的擴張,青海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清朝在1724年徹底擊垮羅蔔藏丹津,将青海納入清朝版圖;西北地區疆土的擴張,也就是新疆19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全部被清政府管轄;要說明的是,清朝對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徹底将他們納入,以前的朝代雖然設立管轄,但隻要中央一弱,他們便趁機脫離,清朝滅亡之後,他們顯然沒有這樣,近三百年的統治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此,相比明朝約350萬平方公裡的疆土足足大了四倍,如果沒有清朝,現在的中國頂多算是個中等面積的國家,很有可能就和宋朝一樣,試想靠近現代的中國實力,有能力擴張這些領土嗎?有哪個軍閥有這樣的實力?

當然,也并不是清朝就這麼厲害,而是曆代王朝奠定了基礎,清朝算是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疆土,并沒有吹噓,對事不對人,個人認為清朝其他地方都可以噴一噴,但是對疆土貢獻這一塊還得慎重。

如果沒有清王朝,那麼大陸的領土之上,就不會有這三個地區,分别是,新疆、蒙古和台灣。小編說清王朝的領土是比較大的,可能大家會感覺有點不太相信,那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對比一下大陸明朝和清王朝的國土領域,明朝的時候,在明朝統治最好的,巅峰時刻的時候,明朝的國土領域面積大約九百九十七萬平方公裡,明朝其實也算是很好的了,這個時候的國家面積和現在大陸的面積沒有差多少,大家可能會感覺明朝的國土領域都是挺大的了,但是清朝的就更大了,清王朝的國土領域面積将近一千三四百萬平方公裡,果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一看,明朝的國土領域就變小了。也是,如果在清朝末期的時候,能在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們進行侵略,要和我們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抵抗,站出來,那麼大陸現在的領土就會變得更加大一些了,可惜,曆史不能重來,也沒有如果。

回到最初,如果沒有清王朝,那麼大陸的領土中,台灣,蒙古和新疆這三個地方都有可能不是我們的,這樣一算,我們現在國家的疆域又要少了。我們也都知道清王朝是滿清入關打下來的江山,建立的王朝。在明朝的時候,可能統治者并不是很有野心,沒有想着擴寬疆域,軍事方面上是修長城,設防道,對蒙古也是防着,沒有想着征服他們,而清王朝确實為了讓蒙古收到自己的麾下,可是做了不少的努力,最後把蒙古給歸到了自己的疆域下。新疆也是,明朝都沒有碰到新疆邊界的邊,但是清朝那為了把新疆的一塊給屬于到自己的疆域下,那真是經曆了好幾代的努力,堅持不懈,最後成功了。最後,還有台灣,台灣也差不多,但是台灣在明朝也都屬于了,隻不過是疏于管理。

四,如果沒有清朝,很難有今天中國的版圖,是嗎?

有這樣一個事實,無論你喜歡不喜歡清朝,可你都必須承認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清朝讓中國擁有了如此大的版圖,這個版圖超越了曆史上曆朝曆代,對大陸疆土如今有巨大的影響。

可以說,清朝的疆域對新中國的版圖有什麼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這樣說呢?

今天,我們來聊下這個事情。

1、曆史上多數時候,擁有多大領土,主要是實力決定

很早以前,世界上沒有國家概念,隻有部落群居的概念,可随着時間發展,部落之間為了能奪取更多資源,發動了戰争,這些需要被奪取的資源包括土地、牛羊及各類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就這樣,不少小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大部落,這個部落足夠大的時候,國家就出現了。是以我們可以确定一個事情,就是所有新國家的建立,都是一部殘酷的血腥曆史,也就是侵略史。

另外,也有一些國家組建的時候,就是部落聯盟,這些部落為了確定自身利益,不斷對外擴張,最終征服了周邊國家,成為了人人羨慕的超級大國。

這個世界上萬物都十分殘酷,是以想要活下去,隻能更加的努力。

周王朝推翻了商王朝,之後又進行了分封,分封後的各大諸侯國則是向四方擴張,取得了大片土地,諸侯國能獲得龐大土地關鍵便是擁有足夠的實力,讓周邊的實力都不是自己的對手,這樣才能确定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一直流傳下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朝的降雨和土地以前沒有見過的,這些土地都是秦國一寸寸打下來,這樣才可以傳下去。

漢朝大軍北上漠北,出西域,疆域十分大,這些降雨也是漢朝靠武力一步步争取過來的。

之後所有王朝,無論他的土地多大,還是綜合國力如何,全部都是依靠武力決定的。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不是靠什麼法律或者規則讓自己強大的,而是依靠自身的實力決定的。

新中國成立後,疆域有960萬平方公裡,解放軍超強的戰鬥力,讓各個地區沒有陷入分裂的狀态。

是以,我可以說,疆域的大小,從曆史角度來看,完全是由實力決定。

還有就是,近代以後,疆域也被另外一個因素影響,影響疆域的因素便是《國際法》。

2、國際法

啥是領土生存法原則呢?

領土生存原則是指新獨立國家繼承被繼承國國家财産的特殊國際法規則。

根據該項規則,被繼承國在其領土附屬期間所屬的國家動産,無論其以國家形式還是以部落或地方政府形式占有,也不論其是否被殖民統治者将其全部或一部分轉屬于宗主國和是否轉移到所涉領土之外,均應轉屬于新獨立國家。

從這句話可以知道,也就是說新獨立的國家,可以繼承上個覆沒國家的土地,是以,新獨立國家的疆域多少,完全就取決于上個王朝的疆域。

清王朝滅亡後,繼承他一切的是民國,民國完犢子後,土地又歸屬于新中國。

還有就是,民國是不是一個獨立國家,是有一定異議的,為什麼有異議,主要是民國所處的年代較為混亂,軍閥和民國政府都有存在過,之後我黨和國民黨也同時存在。

是以一些史學家覺得,新中國應該是繼承了大清朝。是以,對于被租借出去的香港和澳門,新中國有強烈的決心收回,最後這兩個地方都被收回。

反正就是,清朝時期康熙打下了大片土地,以及清末時期還擁有的1100萬平方公裡土地,新中國才能繼承960萬平方公裡土地。

我們可以不喜歡清朝,可我們如今的疆域,和清朝完全脫離不了關系。有不少人說清朝閉國鎖國,讓他們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讓曾經的老大級強國,淪落為人人可欺淩的對象。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大清,我們确實沒有那樣大的疆域。

清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敗家子,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讓西方列強按在身下摩擦,尤其是向俄羅斯割讓了外東北和外西北的大量土地。但是,實際上清朝在前期和中期極具擴張性,始終在不停地開疆拓土,從一個偏居東北的少數民族小政權,躍居雄霸世界的大帝國,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大清帝國全國

一)、統一東北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建立後金。此時,尚是一個新生的弱小政權。1618年,在薩爾浒之戰中,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到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沈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于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占領了遼東大部地區。

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勵精圖治,實行滿漢一體,将八旗組織擴大到漢族和蒙古族,并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産。此時後金與明朝議和,戰略目的是把整個東北所有部落都統一在旗下,積蓄力量,再圖入關。自此後金不斷向北,征服海西女真四部(哈達、輝發、烏拉、葉赫)、野人女真等部落。

1635年,多爾衮等擊敗林丹汗,平定察哈爾部,統一了漠南蒙古。1636年,皇太極改國号為大清,統一族稱為滿洲。并在當年出兵北韓,兩個月後将北韓納入藩屬國。1640年,皇太極發動入關前統一東北對明的關鍵一戰-----松錦大戰,通過一年多的争奪,以清軍大勝告終,生擒洪承疇,降服祖大壽,清軍占領了除甯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至此,大清完全統一東北地區。

二)、統一漢地

1644年,攝政王多爾衮率領滿清軍隊傾巢出動,在明朝将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内,擊敗李自成、攻占北京,并将首都遷到北京。自此,大清進入另一個境界,即不再隻是偏居一地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進入傳統漢地。當時,傳統意義上的明朝已經滅亡,漢地十八省既有南撤的明朝殘餘(曆史上稱為南明),也有農民起義建立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還有鄭成功占據的福建台灣。

丢失北京後,李自成被迫退居關中自保,多爾衮一路追擊李自成,于第二年即1645年在九江大敗李自成,大順政權瓦解,清軍占據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區,兵鋒直逼長江以南的南明。此時的南明還擁有全國半壁江山,軍隊幾十萬,可惜的是,南明政權内部勢力争權奪利,互相攻伐,清軍隻用了8天就攻陷了揚州城,揮師南京,弘光政權僅一年就結束了。與此同時,大清的另外一支軍隊在吳三桂和豪格的帶領下對大西政權發動進攻。1646年,張獻忠被擊敗殺死,大西政權不複存在。

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的殘餘勢力以及鄭氏開始聯合,共同對付大清,相繼收複了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區,到1648年,南明永曆政權控制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占據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但正因為此時的南明政權是多方勢力的聯合,各有各的算盤,内部派系鬥争嚴重,注定了失敗的命運。1654年,孫可望政變投降清朝,李定國帶着永曆帝逃到雲南。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永曆帝逃亡緬甸,南明名存實亡。第二年,清軍在東南沿海擊敗了鄭成功。至此,從入關到統一内地,大清用了不到20年時間統一了内地十八省。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和反複,就是平三藩和收複台灣。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是清廷入關後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為對付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所封的原漢人降将藩王轄地。1673年,康熙宣布撤藩。當年11月,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讨兵馬大元帥,起兵造反。此時民族沖突在全國範圍内依然普遍存在,是以明皇室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官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都迅速做出響應,進而發展成席卷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曆經8年,即到1681年,清朝中央政府才徹底擊敗原反叛勢力,重新平定三藩。并随即于1683年派兵渡過台灣海峽,剿滅明鄭,把台灣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管轄範圍。從此,漢地真正完全歸入大清統治。

五,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的中國版圖?看完解開迷惑

關于版圖奠定這個問題,清朝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畢竟大陸的疆域在清朝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并直接形成了今日領土的架構。

是以,清朝是在事實上奠定了大陸今日的版圖。

有人說清朝在疆域上的貢獻無足輕重,比如新疆是在前60年漢宣帝設定西域都護府時就納入版圖的;東北是在725年唐朝設定黑水都督府就開始統治的;至于說青藏高原,那也是在1247年蒙古汗國和吐蕃高層達成“涼州會盟”後形成既定事實的!

是以,清朝在領土上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

也有人認為漢唐元時代久遠,已然起不到宣示主權的作用,是以大陸今日的疆土,是解放軍叔叔打下來的,同樣和清朝沒有關系!

那康熙、雍正和乾隆以及左宗棠就表示不服了,前後都有意義,為什麼單單清朝就是無用功?難道說和蒙古的百年征戰都沒有意義?

不是的!事實上,清朝在疆域上的開拓不僅有效,而且很有必要。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明确:

1、領土開拓争分奪秒,清朝跑赢了沙俄

說漢唐元奠定大陸版圖的人應該明白,在漢朝擁有西域時,東北北部尚處化外;在唐朝擁有東北時,青藏仍有吐蕃;在蒙古收服青藏時,江南仍在抵抗。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些土地雖然陸續并入大陸版圖,但是并入的時間有先有後,并不是同時的,你在擁有了這片土地時,另一片土地卻仍在遊離,這是典型的按下葫蘆起了瓢。

而且,因為時間久遠,對這片土地的聲索力度有多大,真的很難說,比如猶太人之前在地中海東海岸建國,後來滅國後被迫流亡,這片土地成為巴勒斯坦所占據,那麼問題來了,這片土地到底屬于誰?

事實上,和漢唐元一樣,領土的争奪靠的不是曆史和回憶,而是拳頭和實力。

而在清朝時期,大陸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因為沙俄來了。

從1582年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1639年就擴張到鄂霍次克海,1643年就侵入黑龍江流域。

因為緯度高,是以沙俄一直在尋求溫暖的出海口,這是沙俄向南擴張的不竭動力。

如果此時清朝不作為,沙俄侵略的,将不僅僅是黑龍江。

是以,包括清朝發動雅克薩之戰,将沙俄逐出黑龍江;以及首付喀爾喀蒙古,擊敗準噶爾汗國,事實上,清朝一直在和沙俄争奪西伯利亞南部以及蒙古部落的地盤。

到1757年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清朝終于取得了争奪蒙古的勝利!

清朝前期的進取有效地遏制了沙俄向南擴張的步伐,并通過《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穩定邊界線,使其無法鲸吞整個蒙古地區。如果清朝沒有及時征服蒙古,那麼沙俄南下,整個蒙古地區将成為沙俄的領地,屆時清朝的擴張将直接和沙俄短兵相接,這對于清朝極其不利。

2、領土守衛度日如年,清朝保全了大部

清朝跑赢沙俄後,将沙俄的侵略勢頭有效遏制了100多年。

但是,随着清朝的衰落,殖民者的到來,清朝的疆域開始遭受列強的啃噬,領土開始不斷丢失。

從鴉片戰争到清朝滅亡的70多年時間裡,對于清朝而言可謂是度日如年,因為沙俄的不斷入侵,清朝先後丢失了外東北、外西北、寶島以及喀爾喀蒙古地區,清朝的疆域在一步步縮小。

但是,因為清朝前期的奮力開拓,以及清朝後期不斷通過割地保全大部的做法,使得清朝版圖的主體得到了保全。

到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帝國主義紛紛崛起。在這樣的條件下,列強的殖民擴張方向開始由占領土地轉向全面深入的控制。這種控制雖然加深了清朝的民族危機,但是客觀上保全了清朝的版圖。

等到沙俄炮制罪惡的“黃俄羅斯”計劃,想要将整個新疆、喀爾喀蒙古以及東北地區全部劃入俄羅斯版圖時,其他列強因為利益受損而出手阻撓,最終使得這個罪惡的計劃流産。

因為清朝的“守土”,使得清朝熬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帝國主義時代,度過了那個最危險的領土蠶食期。

等到列強掀起瓜分大陸的狂潮,列強紛紛要厘清朝一杯羹時,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再次幫助清朝保全了疆域的完整。

正因為如此,到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的疆域仍然高達1100萬平方公裡,這些土地被民國繼承,成為解放軍叔叔“奠定”今日版圖的領土依據。

3、領土鞏固難于登天,清朝完成了一統

常言道:“打江山易,坐江山難”,對于清朝而言,打下和守衛江山都很難,而且鞏固疆域更難。

長期以來,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用了200多年戰争,也始終沒有徹底消滅蒙古,還被蒙古俘虜了皇帝,大兵壓境到北京城下。

但是遊牧民族問題在清朝手中的得到了解決,因為蒙古的勢力遍及漠北、西域以及青藏地區,是以當清朝解決了蒙古問題,也就意味着清朝解決了漠北、西域以及青藏問題。

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

1691年,康熙主持“多倫會盟”将喀爾喀蒙古納入版圖;

1716年,準噶爾入侵西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驅逐準噶爾,将西藏納入版圖;

1724年,雍正派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清軍收複青海;

1757年,清軍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至此新疆并入清朝版圖。

相比于漢家王朝,清朝統治邊疆地區的方式更加靈活,也更加牢固。對于清朝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地區設定盟旗制度,在漠北地區設定烏裡雅蘇台将軍,在西域設定伊犁将軍,在西藏和青海設定辦事轄區。

另外,為加強對漠南漠北、西域以及青藏的統治,清朝以喇嘛教為紐帶,在避暑山莊修建外八廟,溝通和這些地區宗教領袖的聯系,另外每位清朝皇帝都有相應的蒙古汗王封号。

通過和漢地十八省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清朝不僅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還将中原王朝的統治力貫徹到邊疆地區,鞏固了清朝的版圖。

應該說,這些措施确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清朝滅亡前,這些地區上層勢力大部分都擁護中央政府,并且,清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比如靈童轉世以及金瓶掣簽等制度被民國和建國後所繼承!

是以,說清朝奠定了大陸今日疆域的說法,并不過分!

六,清朝296年疆域變化情況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建立後,不斷南征北戰,統一東亞大陸各大勢力,最終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政治腐敗、西方入侵,領土面積減少了150多萬平方公裡,許多地區成為了帝國主義的租界、勢力範圍,但是清朝還是将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主權交給了民國,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這裡的清朝是廣義的清朝,包括清朝的前身——後金和女真國。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早在兩宋時期,就曾經建立過強大的金朝。明朝時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東女真)三部分。明朝前期,東北地區成為明朝勢力範圍,明成祖一度設定奴兒幹都司管理黑龍江流域,明朝也冊封了一些衛所。但是宣德之後,明朝的勢力就退出了黑龍江流域,女真族也開始轉而和明朝為敵。明英宗時期,女真族不斷侵犯遼東;成化年間,明朝不斷加強了對女真族的進攻,取得了許多勝利;嘉靖時期,由于國力衰落,不得不在遼東修建“遼東邊牆”來抵禦女真族的侵犯。由于女真族遲遲沒有統一,使得明朝前期對女真族的戰争基本都是勝利的。

1583年,努爾哈赤以“兵不滿百,甲僅十三”起兵,開始了統一建州女真的偉業。到1588年已經消滅了蘇克蘇浒部、渾河部、完顔部、董鄂部、哲陳部,宣告了建州女真的正式統一,同時初步建立了“女真國”,當時女真國隻有15000人口。随後,努爾哈赤又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的程序,到1613年滅達、烏拉、輝發等部,并在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在統一葉赫部的時候,遭遇到了明朝的幹預,兩國于是在1619年爆發了薩爾浒之戰,明朝10萬大軍全軍覆沒。從此,女真族對明朝的戰争從防禦轉為進攻。此後,努爾哈赤不斷進攻明朝,明朝勢力被迫退出了遼東,努爾哈赤于1625年遷都沈陽。

皇太極時期(1626—1643),是清朝疆域面積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張時期。他兩次東征北韓,使得北韓成為了清朝的附屬國,許多西方地圖都把北韓劃入了清朝版圖;三次西征蒙古林丹汗,将漠南蒙古(内蒙古)納入了清朝版圖;四次北征東海女真,将黑龍江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此時俄羅斯的侵略勢力也進入了黑龍江,皇太極征服東海女真,使得俄羅斯侵略被阻。對明朝方面,皇太極不斷進攻遼西地區,使得明朝勢力徹底退出了東北,以山海關為界。皇太極在1636年正式将女真族改為滿洲,将國号改為“清”。

實際上,在皇太極也是蒙古大汗,漠西、喀爾喀各部都表示臣服于清朝,另外西藏的宗教首領也表示臣服,是以譚其骧把準噶爾、喀爾喀蒙古(外蒙古)、西藏青海都劃入清朝早期版圖。但是我一概堅持名義上的冊封不算領土,明清用同一個标準看待,是以這些地區不算為疆域。

1644年,明朝被農民起義推翻。随後在内地出現了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南明、鄭氏等割據政權、此時,皇太極已經去世,順治繼位,實權掌握在多爾衮手中。多爾衮趁機入關,在1644年擊敗了李自成,定都北京,宣告“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之後,清朝先後滅了大順、大西兩個農民政權,弘光、隆武、邵武、永曆等南明政權,最終在1664年統一了内地。此時的清朝,面積已經達到了600多萬平方公裡,達到了明朝的巅峰面積。

在内地接近統一的時候,鄭成功感到無法在大陸立足,于是在1661年率領軍隊登陸台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建立了鄭氏政權。是以他奪回了鄭芝龍經營的台灣,是以叫做“收複台灣”。

康熙時期(1662—1722年),清朝的疆域繼續迅速擴大。康熙親政後,在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亂”,使得大陸的局勢更加穩定。在1683年消滅台灣鄭氏政權,在台灣設定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标志着台灣正式納入中國中原王朝的版圖。在清朝入關時候,俄羅斯趁機入侵黑龍江,康熙統一台灣後,于1685年和1688年擊敗了俄羅斯,最終在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雙方以外興安嶺作為邊界。在簽訂條約中,康熙使用的國名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首次運用在國際條約中,是中國第一次成為了正式的國名。

在中俄談判時期,西北的準噶爾汗國不斷東擴,占據了整個喀爾喀蒙古地區,一直打到了烏蘭布通。随後,康熙三征噶爾丹,三次都取得了勝利。同時,準噶爾後方的策妄阿拉布坦獨立,噶爾丹内外交困,被迫服毒自殺。此後,喀爾喀蒙古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1717年,策妄派6000軍隊進入青藏高原,滅和碩特汗國。1720年,康熙的三路大軍将準噶爾的軍隊趕出了青藏高原,清朝在青藏駐軍,标志着西藏和青海納入了清朝版圖。從此,清朝的疆域面積突破了1000萬平方公裡。

康熙去世後,雍正鞏固了康熙打下的江山。在北方,和俄羅斯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确立了清朝對外蒙古的主權;在青藏高原,平定了羅蔔藏丹津叛亂,設定了西甯辦事大臣和駐藏大臣,這是中國中原王朝首次在青藏高原設定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了“改土歸流”;對準噶爾方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以杭愛山為界。

乾隆皇帝時期,準噶爾汗國走向了衰落,其俄羅斯正準确滅準噶爾。可是乾隆皇帝搶先一步,在1755年,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占據了西域地區。這是唐朝以後,中國中央王朝首次占據此地。之後,乾隆又平定了阿睦爾撒納、大小和卓的叛亂,并将西域改名“新疆”,并且設定伊犁将軍在此進行管轄,從此清朝的面積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裡,這個資料一直維持到了1858年,大約100年,這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出現的現象。

此後,清朝的版圖出現大規模的變遷發生在鴉片戰争之後。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占據了香港島,這是近代領土流失的開端。1858年,清朝陷入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争中,俄羅斯趁火打劫,逼迫清朝簽訂了《瑷珲條約》,占據了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裡土地;1860年又逼迫清朝簽訂了《北京條約》占據烏蘇裡江40萬平方公裡土地和西北40多萬平方公裡,此後俄羅斯還不斷侵蝕西北地區。俄羅斯已經占領了清朝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但是清朝晚期也在努力維護龐大帝國疆域。如進行了洋務運動,建立了三支海軍;左宗棠在1876年擊敗了阿古伯的入侵,收複了新疆,清朝設定了新疆省。1884年,設定了台灣省;在第二次鴉片戰争後不斷移民東北,使得東北的人口迅速增長,最終到清朝末期設定了東北三省。雖然,清朝許多地方都成為了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但是這些地方的主權依然屬于中國。清朝後期,美國推行了“門戶開放”政策,也就是要求各國必須保證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允許瓜分中國的版圖。這項措施雖然為美國服務,但是卻保障了中國對蒙古、新疆、西藏、東北等地的合法主權。

1895年,台灣島被迫割讓給日本,這是清朝晚期最大的領土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除鞑虜,恢複中華”,日本企圖讓東北獨立、英國企圖讓西藏獨立、俄羅斯企圖讓蒙古獨立。此後,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南北議和”,針對帝國主義的企圖,于是達成了“五族共和”的共同意見。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宣布“五族共和”,1912年2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清朝頒布《清帝退位書》,宣布“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也就标志着清朝晚期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主權全部轉讓給了中華民國。

七,清朝為什麼能夠如此龐大的疆域?相比其他大一統王朝有哪些優勢?

我們先看看中原帝國體系内幾個大一統王朝的疆域圖。除了唐朝曾經短暫控制過北方草原地區外——元朝屬于外挂選手,我們暫且不論,大部分時間,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其實就在長城以南所謂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内的傳統農業區,然後通過遊牧區與藏區之間狹窄的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西域還需要在王朝興盛時期才能控制,一旦轉衰首先丢失的也是西域。

看看清朝地圖,這樣看起來就順眼多了:長城以北,西北地區經常與中原王朝糾纏的遊牧地區大多置于統治之下。滿清疆域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差別在于加強了對“傳統邊疆”地區的統治。不誇張地說,滿清奠定了中華民國以及今天共和國的領土基本盤。

與以往的大一統王朝一樣,滿清同樣面對着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也同樣進行了數十年上百年的戰争糾纏,但不同的是滿清最終對遊牧地區進行了有效統治,并維持至王朝滅亡。那麼滿清是如何做到的呢?

到滿清時期,火器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以火炮為例,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滞後共裝備有三大類火炮:紅衣大炮、沖天炮——西方稱為“臼炮”,為現代迫擊炮的前身,子母炮以及神機炮等。其中以紅衣大炮身徑比大,射程遠而威力最為強大,也是清軍主要裝備的火炮,需要指出的是,清軍的沖天炮已經可以發射爆炸彈。清軍裝備的單兵火器主要為兵丁鳥槍和擡槍,這是兩種火繩槍。更先進的燧發槍其實已經傳入中國,但僅限于少量裝備。

在清軍對蒙古準噶爾部的烏蘭布通戰役、昭漠多戰役和額爾德尼昭之戰,對回部大小和卓的黑水營之戰,以及對大小金川的戰争中,火炮與火槍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裝備了當時東方最先進的火器,但清兵與當時主要敵人蒙古軍隊的戰争,并不是前近代火器與原始弓箭的對話。因為準噶爾部也從他們的盟友沙俄那裡得到了火器支援。清軍裝備火器的意義在于,使步兵擁有了面對敵人騎兵而不動如山的實力,克制了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優勢,在步騎協同之下迫使敵人打對攻戰,随後以雄厚的綜合實力将敵人碾壓至死。

不過有朋友要問了,大一統王朝對遊牧民族的戰争,大多都取得了期望中的勝利,但大多也都因長期戰争以緻國疲民敝,那為什麼還是隻有滿清能夠維持長久的有效統治呢??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生産的發展必然推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從這個角度看,人口數量是國力強弱的重要名額。而單從人口名額上看,滿清的國力無疑遠勝以往的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王朝中,漢唐人口基數是千萬級别,到宋朝破億,明朝盛期大約在1.2億-1.5億之間。而清朝康熙初年人口大約為9000萬,短短一百多年便增長至近3億,而這一百多年也正是滿清政權與蒙古及回部軍事糾纏最為集中的時間。

滿清農業發展迅速,主要是由于大亂初定民心初定,政府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同時耕地面積相比明朝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據李根蟠著《中國古代農業》記載,清代耕地面積由明代的7.84億畝擴張到了11-12億畝,新增耕地主要來自于邊疆山區土地的開墾。最後就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另外需要提一下的因素是新作物的擴種,主要指玉米、馬鈴薯和甘薯,但作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正是憑借着高于以往大一統王朝的強橫國力,滿清才能夠在與遊牧民族勢力抵死纏綿一百多年後還能夠持續投入資源保證對征服地區的有效統治。

滿清對北方遊牧地區的管理除了像以往大一統王朝一樣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駐軍以及屯田等措施之外,還采取了“拉攏”、加強控制與有意無意的“弱化”等管理方式。

早在關外建制之前,後金就與蒙古——主要是東部蒙古各部建立了以聯姻制度為基礎的政治聯盟,其目的是為共同對付當時還比較強大的明朝以進取中原。不同于漢朝的“和親”,滿蒙的聯姻是雙向的,即既有滿族的格格們“下嫁”蒙古王公,也有蒙古的公主嫁到滿清為後妃,這一制度一直貫穿了整個清朝國祚的始終。毫無疑問,聯姻制度鞏固并強化了鴻蒙政治聯盟,無論是作為堅定的政治盟友,進擊中原的穩定後方以及重要的兵源,蒙古各部都堪稱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在滿清對内對外的各場戰争中,蒙古騎兵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參與者。

藏傳佛教在草原地區的傳播由來日久,滿清政權敏銳地發現了其中可堪利用之處。早在皇太極時期,滿清就開始了在草原地區大力推行藏傳佛教的政策,并逐漸完善為内蒙古的章嘉活佛和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兩大系統。滿清政府通過冊封将牧區藏傳佛教的領袖納入到了政府的政治體系之内,再通過在牧區大建寺院進一步擴大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在大力推行之下,藏傳佛教很快戰勝了草原上原生态的“薩滿”教,并成為草原人民的宗教信仰。滿清通過掌控其文化信仰而鞏固了其在草原上的政治統治,甚至在平息叛亂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在此之外,滿清還在牧區推行“封禁”政策,即隔絕牧區人民與漢族人民的往來,隔絕蒙古各部之間的交流,甚至還一度禁止蒙古各部開采礦藏,并且還嚴格控制蒙古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滿清對于蒙古勢力的擔憂,既擔憂其被“漢化”以至于影響到滿蒙政治聯盟的穩定性,又擔憂其尾大不掉失去控制。是以,“封禁”政策實際上是滿清政府對蒙古勢力有意無意的“弱化”政策。

單看以往大一統王朝西域的統治,其實已經說明當時中原王朝是具備将統治觸角遠達邊陲的實力的。其反複往往是因為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糾纏中後勁不濟。到滿清時期,火器的發展克制了遊牧騎兵,而藏傳佛教的出現又恰逢其會,再加上對頭的政策,滿清能夠控制如此大的疆域也就水到渠成了。

清朝為何能取代明朝?隻因他們擁有了這三大優勢,很多人不願承認。

至今依然有很多喜歡明朝的朋友提到清朝還咬牙切齒,這不但很幼稚,而且也很不理性。到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還誰的拳頭硬誰取江山?恐怕各有各的說辭吧!在1615-1675年的小冰河時代來臨時,明朝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全球化貿易之内,這讓以銀本位為經濟核心的明朝在全球白銀危機中迅速惡化。

而此時,連自己貨币甚至文字都沒有的滿人反而不受國際形勢的影響。加上即便糧食減産,處于高寒之地的滿人還能靠漁獵和畜牧來補充口糧。面對這種對比,明朝反而被自己蒼老而又臃腫的身體給耽誤了。而後金則趁明朝艱難之際不斷壯大,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下取代了明朝。

一)、皇太極的精明

明朝的滅亡離不開如下幾個因素:

小冰河時代的到來;廠衛制度的恐怖統治;紛雜混亂的朋黨之争;糟糕的經濟;越來越臃腫的皇室群體;上層建築的腐敗。

而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是和明朝接壤的東北之地。

無論皇太極還是努爾哈赤,他們都受到過明朝的冊封,也算是明朝的大臣了。

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風俗習慣,以及文化上,滿人在入關前早就已經漢化了,根本不存在野蠻人這種自欺欺人的說辭。

在努爾哈赤最早組建的八旗中,有4800戶漢人,這些人很多都和的貴族通婚。

即便是身份低下的漢人包衣,他們依然可以擁有自己的财産和權力。

像後來曹雪芹家族,年羹堯家族,他們都是包衣阿哈出身,照樣做到了封疆大吏。

為了盡快擺脫自身草原民族身上的落後文化,努爾哈赤不但大力提倡滿漢通婚,還模仿明朝的行政對内部進行管理。

但努爾哈赤又擔心因為過分漢化而像北魏王朝那樣快速滅亡,為此,他在臨死前又制定了“八王議政制”。

在雍正王朝裡,想搞宮變的八阿哥就想用八王議政來架空雍正,結果被張廷玉一番反駁搞得是相當尴尬。

是的,所謂的八王議政根本就沒實施過。因為這對繼任者皇太極來說就是一個緊箍咒,他不想隻做一個傀儡皇帝了。

為了實作自己真正掌權的野心,皇太極不但更正了努爾哈赤對漢人先前的種種強硬政策,還規定8-15歲滿人子弟必須讀書。

滿人子弟讀什麼書?當然不是傳說中的《三國演義》,而是四書五經,資治通鑒,孫子兵法等漢學經典。

在1629年,皇太極模仿明朝的翰林院建立了上書房,并舉辦了清朝曆史上的第一次科舉。

在300名漢人奴隸中,有200人通過科舉當上了官。不但如此,皇太極還仿照明制建立了六部,并将六部的位置放到了八旗之上。

皇太極這樣的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充分利用漢人,以及漢人所發明的東西來治理漢人。

1636年5月14日,皇太極在漢人大臣範文程等人的建議下改年号為“崇德”,這标志着他們從部落首領向漢人政權轉向的一個起點。

但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他也害怕過分漢化而使八旗喪失先天的騎射優勢,是以臨死前規定滿人絕對不能學習漢人的長袍大褂,一定要保持尚武的精神。

二、多爾衮的政治智慧

多爾衮這個人很像豬八戒照鏡子,無論是在滿人裡還是在漢人裡,他都沒有得到好名聲,結局也很差。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多爾衮,清朝根本就進不了關。當皇太極死後,手握重拳的多爾衮在1644-1645年間,将手下的9個總兵中的3個換成了普通漢人,6換成了擡過籍的漢人。而且,8個巡撫全是漢人。

更加令人叫絕的是,多爾衮早就摸透了明朝文人假仁假義的心思,居然打着替崇祯報仇的旗号進入了北京。

這當然是貓哭耗子,但對那些無恥的文人來說,這是給他們投靠清軍最好的台階了。不但如此,多爾衮在任用漢人時,還優先任用了北方的文人。因為這些人在明朝的黨派鬥争中,一直都被南方派的東林黨所打壓。

在1646年的科舉中,共選中了373漢人進士,其中北方文人就占了365名。

無論是給明朝皇帝報仇,還是到明朝皇帝墳上下跪,目的就隻有一個,就是做給明朝的文人看。

而這些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的文人一旦找到了台階,立刻像蒼蠅一樣撲倒在了多爾衮腳下。

像海甯陳家,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奔過去的。

陳家是誰?就江湖傳說紅花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家族,相傳也是乾隆皇帝親爹的家族。

這個家族自投靠清朝之後,在300年中出了208名舉人,3名大學士,可謂真正的名門望族。

除此之外,多爾衮還頂住了滿人貴族的反對,在戰争期間減輕了稅賦,進一步收買人心。

另外,在司法方面,多爾衮完全以明朝法律為依據進行司法審訊,這在曆史上是極少有過的。但多爾衮和順治相比,他火候還是不到。

三)、将帝王之術玩到爐火純青的順治

隻有不懂曆史的人,才會認為順治隻是一個一心談戀愛的毛頭小子。這位少年天子比後來的康熙還要早熟,還要懂得治國。

在被多爾衮壓制了6年之後,順治徹底翻身了。順治不但抄了多爾衮的家,還将多爾衮手裡的三旗兵馬轉到了自己手裡。即便順治真的是多爾衮的私生子,在權力面前,依然沒有情面,更何況那僅僅隻是宮廷傳說。

在順治親政的這12年裡,他獨斷專行,将皇帝的權力發揮到了曆史的極緻。而他所利用的工具,一個是資治通鑒,二個就是儒家經典。

為了徹底消滅明朝文官集團的局面,清朝的皇帝必須勤政。無論是累死在皇位上的雍正,還是表面上悠閑自在的乾隆,他們和明朝的皇帝相比,工作量都大了好幾倍。

順治将君君臣臣、三從四德等儒家學說充分诠釋,徹底消除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讓他們變成了徹頭徹尾服務皇權的工具。

1653年,順治抓住了一個小小的“任珍案”對滿漢之争展開了擴大化讨論。本來就是一個政見分歧小問題,最後被順治上升到了政治和黨争的大問題。三院、九卿、六科、十四道的所有滿漢官員都涉及到了其中。

“任珍案”原本定罪3位大學士殺頭,13名大員流放,28名漢官被議罪。但最後順治沒有學朱元璋趕盡殺絕,而是一筆帶過。

這樣搞了兩三次,大臣們終于明白了。在帝國大政方針上,順治要的是絕對的服從,而不是官員的意見。

無論滿漢,誰再敢像唐宋元明一那樣拿着過去的士大夫精神幹涉皇權,誰就得死。

也正是這樣,順治将所有大臣變成了他們愛新覺羅家的包衣。

從朱元璋将朱熹捧上神壇,将官員殺破膽那一刻,文人就已經失去了士大夫所擁有的獨立人格,這也正是朱元璋和順治這些皇帝想要的。

是以,很多曆史學家将宋之後稱為流氓時代和奴隸時代……

八,清朝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大,同時又最穩定的朝代

在中國曆史上,元朝和清朝的疆域無疑是最廣闊的。

不過說起來,元朝的疆域雖然廣闊,但是對于北邊的那一塊,他們幾乎沒有怎麼管理。同時,元朝後來被推翻以後,整個元朝所統領的疆域,又一分為二,顯示出元朝并不太穩固的一面。

是以,疆域最寬廣,又能保持穩固的,無疑是清朝。

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成為曆史上疆域最大,又最穩固的朝代呢?

我認為之是以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與中國古代的民族發展和成熟有莫大的關系,同時也與清朝所采用的民族政策,關系密切。

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很少像西方國家以及中東國家那樣,經常因為民族之間的沖突,發生分裂。就算現在邊關地區,還存在一點點小摩擦,但是這些摩擦,根本無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自古以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曆史,就分為“華”“夷”兩支。這裡的“華”指的是中原地區,同時也包括江南地區以及巴蜀地區。這裡的“夷”指的是周邊的一些地區。在這些“夷”中,從楚國開始,到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漢武帝開通西南夷,南邊與西南邊的地區,基本上就已經被融合了。雖然曆史上中原國家與西南及南邊的少數民族也發生過戰争,但是規模都不大,隻是一些小摩擦。

西邊青藏高原那一塊兒,在南北朝、唐朝、宋朝時期,和中原國家摩擦不斷。不過這種摩擦也不是很大。到了元朝的時候,把青藏高原收歸中原國家,是以西邊也就實作融合了。

真正最複雜,和中原對抗最厲害的是北邊。北邊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通過自身的不斷融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這個匈奴帝國,後來雖然經過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國、秦國的打擊,接着又經過秦朝、漢朝的打擊,出現了衰弱。不過,後來又再次出現了很多大帝國。如隋唐時期的突厥帝國、五代及宋朝時期的遼、夏、金、蒙等大帝國,以及明朝時期的蒙古與後金。

北方由于文明比較落後,再加上整個民族的遷徙,是以并沒有一部很完整的曆史。但是中原國家的曆史卻非常完整,中原國家也像北方一樣,不斷出現朝代更疊,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結束。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在很大一部分時間内,北方和中原國家,以兩條主線的形式各自向前發展的。

不過,雖說是兩條主線,但是這兩條主線是交織在一起的,像繩子一樣擰在一起的。北方和中原國家之間不斷發生摩擦,打仗,但同時又不斷地發生融合。

中原地區國家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很多西方國家的融合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的融合,基本上是一個民族替代另外一個民族。而中國古代中原國家的這個主體地位始終保持不變,和北邊的少數民族一直以來形成了一種朝貢關系。雖說南北會打仗,但一般情況下,北邊都會把南方的中原國家奉為宗主國。畢竟中原國家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北方先進得多。是以,中國曆史發展,就是以中原國家為主導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說,前面我們所說的繩子的比喻,似乎就不太恰當。中國國家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樹和藤的關系。中原國家是樹,北邊的少數民族國家是藤。藤一直繞着樹,當然它也可能會影響到樹的生長,但是它同時也在促進着樹的壯大。而樹以一種挺拔向上的姿勢,帶着藤沖上高空。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生長發展的關系,是以到了清朝的時候,整個中華民族基本上已經融合為一體了。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疆域自然就越來越大,民族就越來越多。由此可見,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疆域最大,也就不難了解了。

除此以外,清朝之是以能夠始終保持疆域的穩定,還與清朝所采用的比較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關系。

清朝的時候,事實上整個北邊就隻剩下蒙古族一個民族了。清朝應對一個民族,顯然要容易得多。清朝在對待蒙古族的時候,所采用的辦法,和中國古代的中原國家又有不同,古代中原國家采用朝貢的辦法,而清朝卻采用聯姻的辦法。古代中原國家自然也有聯姻,采用的是把公主嫁到草原上的方式。不過古代中原國家所謂的“嫁公主”,其實所嫁的都是“假公主”。而清朝是真嫁,而且是普遍的嫁。甚至至少是公主,都要嫁到草原上。

清朝這樣做,明顯是想改變草原民族的血統,通過改變血統,來增強血肉聯系。同時,這也使得蒙古人具有了足夠的尊嚴感,是以他們有了“主人翁”的地位。這樣一來,和居于中原地區的清政府的對抗,就沒那麼強烈了。

對抗不強烈,他們謀求獨立的想法就少,是以清朝就能夠保持穩定了。

九,清朝為什麼領土超大、人口超多?

不論大家對清朝的态度是批評,贊美,還是客觀中立。清朝有兩個優點不容忽視,領土面積非常大,人口超級多。

1820年,清朝領土達到1316萬平方公裡。清朝中期人口就達到3億多,清末更是達到4億多人。

可能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覺得科學技術、民主自由才重要,領土、人口根本不重要。

這種看法大錯特錯。

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一個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民主自由相對比較容易,想增加人口數量和增加領土面積都極為困難。

在某一時間段内,人口可以迅速增加,但由于“馬爾薩斯陷阱”,以及其他因素,人口增長很快就會陷入停滞和負增長。即使是現代發達國家,也無法破解。

增加領土就更難了。二戰後,增加領土固然很難。很多人以為二戰前和古代增加領土就容易,其實也很難。對于任何政治實體而言,領土都是生存的根本,要想獲得領土,必須徹底征服領土上的人。

秦皇漢武之是以能大規模開疆拓土,是因為他們站在世界之巅,統治着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隻有一個,一将功成萬骨枯。

近代西方列強滿世界擴張,似乎很容易。其實,過程也是非常難的,最終能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也隻有美國和俄羅斯。其他列強都失敗了,可見增加領土有多難!

相比之下,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科技、民主自由就容易多了。

既然人口、領土增加如此困難,清朝為什麼可以做到呢?

1.總體而言,清朝前中期的統治者水準很高,能有效應對内憂外患。

從安史之亂開始,漢人統治者的統治水準大幅度下降,對内無法有效壓制文官集團和地方豪強,對外無法開疆拓土。

中國最後四個王朝,宋朝是正常的漢人王朝,軍事弱小,唯唯諾諾。明朝也是漢人王朝,但建立者是社會最邊緣的乞丐。這說明文人士大夫、地主士紳已經爛透了,才讓一個乞丐脫穎而出。

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漢人統治者直接被比下去了。潛台詞就是您已經不配當統治者,乖乖當被統治者吧!

清朝中前期的統治者水準已經比肩秦皇漢武,跟同時期的西方列強的統治者有一拼,應付内憂外患不在話下。

清朝統治者具體是如何做的呢?

2.抑制、打壓文人士大夫和地主豪強,向地主富商征稅。

在古代,有功名的家族享有免稅權,明朝以東林黨為首的地主富商拒絕向朝廷納稅,是明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清朝廢除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保證了财政收入,才能在對外戰争中有充足的後勤保障。

廢除人頭稅是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之前的王朝都是按人頭征稅,孩子出生後,兩三歲就要按一口納稅。窮人交不起稅,隻好把孩子溺死。

3.清朝稅賦較輕,有利于人口增加。

人口減少,就意味着人的壓力負擔太大。清朝人口可以大幅度增加,起碼可以說明清朝百姓負擔比之前的王朝輕一些。

以前的漢人王朝,漢人老百姓實際上必須要養活兩支互相打來打去的軍隊,一支是漢人軍隊,一支是遊牧民族的軍隊。遊牧民族不斷南下搶掠,才能活下去,也是漢人養活的。

清朝直接降服了大部分遊牧部族,跟他們結為同盟,分而治之。隻有準噶爾等極少數蒙古部落還敢挑戰清朝,在大部分時間内,清朝實作了和平。漢人百姓隻需要養一支不經常打仗的軍隊就可以了,負擔大為減輕。

總結:宋朝、明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地主地位過高,享有免稅權,生活腐化堕落,不思進取,對外屢戰屢敗。清朝打壓、抑制文人地主的權力,讓地主也交稅,還降服了遊牧民族,廢除人頭稅,減輕了百姓負擔。

朝廷财源有保障,對外戰争節節勝利,領土自然增加。百姓負擔減輕,人口自然增加。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一個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民主自由相對比較容易,想增加人口數量和增加領土面積都極為困難。

在某一時間段内,人口可以迅速增加,但由于“馬爾薩斯陷阱”,以及其他因素,人口增長很快就會陷入停滞和負增長。即使是現代發達國家,也無法破解。

增加領土就更難了。二戰後,增加領土固然很難。很多人以為二戰前和古代增加領土就容易,其實也很難。對于任何政治實體而言,領土都是生存的根本,要想獲得領土,必須徹底征服領土上的人。

秦皇漢武之是以能大規模開疆拓土,是因為他們站在世界之巅,統治着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隻有一個,一将功成萬骨枯。

近代西方列強滿世界擴張,似乎很容易。其實,過程也是非常難的,最終能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也隻有美國和俄羅斯。其他列強都失敗了,可見增加領土有多難!

相比之下,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科技、民主自由就容易多了。

既然人口、領土增加如此困難,清朝為什麼可以做到呢?

1.總體而言,清朝前中期的統治者水準很高,能有效應對内憂外患。

從安史之亂開始,漢人統治者的統治水準大幅度下降,對内無法有效壓制文官集團和地方豪強,對外無法開疆拓土。

中國最後四個王朝,宋朝是正常的漢人王朝,軍事弱小,唯唯諾諾。明朝也是漢人王朝,但建立者是社會最邊緣的乞丐。這說明文人士大夫、地主士紳已經爛透了,才讓一個乞丐脫穎而出。

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漢人統治者直接被比下去了。潛台詞就是您已經不配當統治者,乖乖當被統治者吧!

清朝中前期的統治者水準已經比肩秦皇漢武,跟同時期的西方列強的統治者有一拼,應付内憂外患不在話下。

清朝統治者具體是如何做的呢?

2.抑制、打壓文人士大夫和地主豪強,向地主富商征稅。

在古代,有功名的家族享有免稅權,明朝以東林黨為首的地主富商拒絕向朝廷納稅,是明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清朝廢除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保證了财政收入,才能在對外戰争中有充足的後勤保障。

廢除人頭稅是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之前的王朝都是按人頭征稅,孩子出生後,兩三歲就要按一口納稅。窮人交不起稅,隻好把孩子溺死。

3.清朝稅賦較輕,有利于人口增加。

人口減少,就意味着人的壓力負擔太大。清朝人口可以大幅度增加,起碼可以說明清朝百姓負擔比之前的王朝輕一些。

以前的漢人王朝,漢人老百姓實際上必須要養活兩支互相打來打去的軍隊,一支是漢人軍隊,一支是遊牧民族的軍隊。遊牧民族不斷南下搶掠,才能活下去,也是漢人養活的。

清朝直接降服了大部分遊牧部族,跟他們結為同盟,分而治之。隻有準噶爾等極少數蒙古部落還敢挑戰清朝,在大部分時間内,清朝實作了和平。漢人百姓隻需要養一支不經常打仗的軍隊就可以了,負擔大為減輕。

總結:宋朝、明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地主地位過高,享有免稅權,生活腐化堕落,不思進取,對外屢戰屢敗。清朝打壓、抑制文人地主的權力,讓地主也交稅,還降服了遊牧民族,廢除人頭稅,減輕了百姓負擔。

朝廷财源有保障,對外戰争節節勝利,領土自然增加。百姓負擔減輕,人口自然增加。(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