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維忠将軍簡介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何維忠(1903~1981),平江縣嘉義鎮人。第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财務部原副部長。

何維忠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紅六軍團供給部部長、一二○師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西南軍區财務部部長、總财務部副部長等職。何維忠堅決貫徹執行黨提出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正确方針,積極參與上司了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産運動,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和部隊生産自給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1942年西北局-會議上受到物質獎勵,《解放日報》上表揚了他的模範事迹。毛主席還親筆給他寫下“切實樸素大公無私”的題詞。1944年11月,他随南下支隊挺進廣東,後返中原,曆盡千辛萬苦。他多次參加戰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依靠人民群衆的積極支援,0地完成了戰時後勤保障任務。全國解放後,他努力鑽研業務,學習科學知識,對我軍後勤财務工作作出了貢獻。何維忠在“文革”中,堅持原則,不随波逐流。他對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擁護。

一,開國老将軍——何維忠

何維忠(1903-1981)湖南省平江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0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時期任紅18軍經理處會計、供給部出納科科長,紅6軍團17師51團供給處主任,紅6軍團供給部副部長,17師供給部部長,紅6軍團供給部部長。參加了湘鄂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鬥争和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抗日戰争時期任120師359旅供給部部長,參與上司了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産運動"。在王震旅長和旅黨委的上司下,何維忠帶領供給部的同志們制定了生産計劃,以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大家動手、各盡所能為原則開展生産自給運動,經營方針為:農業第一,工業與運輸業次之,商業第叁。1941年春,359旅進駐南泥灣屯墾,1944年做到全部自給,而且節餘一年。

"南泥灣大生産運動"的輝煌勝利,使我黨、我軍成功的渡過了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在1942年召開的西北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曾親筆為何維忠題詞:"切實樸素大公無私"。 毛主席的題詞是對何維忠品德與作風的高度評價,也是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

抗日戰争後期何維忠調任"八路軍南下支隊"供給部部長,再一次經曆危險而艱苦的征途。

解放戰争時期何維忠曆任晉綏軍區後勤部部長、西北野戰軍2縱後勤部部長兼政委、西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參加了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宜川等戰役。後跟随賀龍部隊挺進大西南,解放大西南。

新中國成立後,何維忠曆任西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西南軍區财務部部長,總财務部副部長,總後勤部财務部副部長。

二,何維忠造紡車

1937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國共産黨成立了陝甘甯邊區政府,上司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戰。然而國民黨奉行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國策,明目張膽地對陝甘甯邊區實行了經濟封鎖,叫嚣“不準一粒糧食、一斤棉花、一尺布”進邊區。從1940年11月起,國民黨政府又停發了八路軍的全部軍費。有一段時間,邊區軍民幾乎到了沒糧,沒油,沒紙,沒菜,沒衣過冬的嚴重地步。

面臨部隊發衣服,換鞋襪,吃飯穿衣的問題,1940年下半年,三五九旅興辦了“大光紡織廠”,可是,要想織成布還必須有棉紗,而國民政府嚴禁往“延安”販運洋紗,“違者與通匪同罪”。為此,延安很快掀起了紡紗熱潮,上到中央上司、下至普通家屬,每人都承擔了一定的紡紗任務。當時父親何維忠任三五九旅供給部長。在大生産運動中始終站在第一線參與具體的上司工作,拟定生産計劃,開荒屯田,興辦工廠,組建運輸隊,建立股份制的“軍人合作社”……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

父親白天工作繁忙,夜晚回到自家的窯洞總要和母親一起紡紗到很晚。母親是陝北綏德的婆姨,從小就用陝北的紡車紡線,自然輕車熟路,紡的又快又好。父親是湖南平江人,初次使用陝北紡車紡線,真是手忙腳亂,急得滿頭大汗。可越着急越斷線,紡得又慢品質又差,氣得爸爸一個勁地埋怨:“你們陝北的紡車太不好用了,輪子又小,搖起來又沉,我們平江的紡車比你們的強多了。”媽媽忍不住頂了他一句:“總說我們陝北的紡車不好,平江的紡車好。那你就自己造一台平江紡車呀。”爸爸一聽,倔勁上來了:“造就造,造好了保證比你紡得快,紡得好。”

爸爸當年在老家學過點兒木匠活,從此,自家的窯洞成了木工房,爸爸在工作之餘沒白沒黑地幹起來了,又是刨,又是鋸。王震旅長聽到“何維忠要造一台平江紡車”的消息,一大早就趕來,邊推門邊喊:“老何!我支援你,陝北的紡車就是不好用,咱們造一台平江紡車。”王震旅長也會點兒木工活,兩個半拉子木匠湊在一起整整忙活了一天一夜,待到天色大亮時,終于做成了一台平江式紡車。讓母親試用了一下,還真是不錯,母親誇獎道:“确實比我們陝北紡車好用,搖着輕,紡的線還長。”父親和王震旅長滿臉洋溢着驕傲的笑容。

王震旅長并不滿足,又蹲下來拿起紡車上的錠子仔細捉摸。王震是湖南浏陽人,他在紡車上認真比畫了一會兒說:“如果把這個錠子按我們浏陽的紗錠改進一下會更好。”又忙了一陣,錠子也改好了,試紡了一下果然效果極佳,搖起來又輕又快,還不容易斷線,原先三尺長的一手紗,車子要搖六七轉,現在隻搖三四轉就夠了。王震旅長高興地說:“馬上集中勞工仿造,制好後先送一架給毛主席。”并起名叫“平江式紡車”。

原先用陝北紡車每人每天隻紡一至三兩紗,現在可紡四至十二兩紗,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毛澤東主席就是用“平江式紡車”超額完成了自己的紡紗任務,周恩來副主席還被評為紡紗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