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言的人多災,多欲的人多債,多畏的人多......

作者:夜讀
多言的人多災,多欲的人多債,多畏的人多......

古訓有雲:“多言多敗,多欲多苦,多畏失機,多事多忙!”

凡事皆有度,多則為過,過則反受其累。

一個人是否有踏踏實實的幸福,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就能看出來。

01

多言多敗,言多必失

清朝朱用純在《治家格言》中說:“處世戒多言。”

衆所周知,“言多必失,禍口從出”。

的确如此,話講多了難免會犯錯,說多了不小心就得罪了人。

隋朝有位大臣,自覺勞苦功高,常因不滿官職而怨聲載道。

皇帝責備他自以為是,目無尊長,但念其功勞,便沒追究。

将軍卻不領情,開始與被人說自己與皇族的親密關系。

他的對頭趁機告發,說他早有謀反之心,皇帝雖然沒說什麼,卻下旨讓這位大臣告老還鄉了。

《易經·系辭上》有雲:“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是立身處世的關鍵。一旦發出,就成了事情成敗、人身榮辱的主宰。

古時一個小國向中國進貢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金人。中國的皇帝十分喜歡,但是他卻被小國使臣的問題難住了。

那位使臣的問題這兩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找來群臣商量對策。

最後,一位資曆豐富的大臣自告奮勇,皇帝便邀請到的使節請到了皇宮大殿。

老臣慢悠悠地拿出兩根根稻草分别從金人的耳中插入:

第一個金人從嘴巴裡出來掉到地上;而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卻掉進掉進了肚中,沒有響動。

于是說:二者之中第二個金人最有價值。使節對大臣的解釋默默無語,點頭稱是,表示欽佩。

含而不露,便是好處。

古人講寫作時有一大訣竅,“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

其實這也是做人一大訣竅,真正會做人的,總是含蓄的。

總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卻隻說三分,總是記着“得理也讓人”,給自己留些餘地,才能避免“多言”之害。

多言的人多災,多欲的人多債,多畏的人多......

02

多欲多債,節欲者安

《韓非子·解老》中說:“有欲甚,則邪心勝。”

現實生活中,對人的誘惑實在太多。食欲、物欲、名欲、利欲、色欲、權欲……一個又一個私欲總是讓人方寸大亂。

有位書生準備進京,路過魚塘時正巧漁夫釣了一條大魚,這位書生便問漁夫是如何釣到的。

漁夫得意地說:“剛開始我放的魚餌都比較小,大魚根本不理我,後來我把小餌換成大餌,沒一會兒大魚就上鈎了。

書生聽後,感歎無比。

《菜根譚》中說:“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荊棘泥塗。”

世間的欲望就像一條狹窄的小路,你隻要踏步出去,就會發現眼前荊棘叢生,布滿泥濘,寸步難行。

《大學》有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在古人看來,人生的最終意義在于“明明德于天下”,若要達到這個目标,“定”“靜”“安”缺一不可,而欲望正是最大的敵人。

《淮南子·道應訓》中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

公儀休曾做過魯國相國,他有一個偏好,那就是喜歡吃魚

平日裡每隔幾天吃不到魚心裡就會癢得慌,一個趨炎附勢之人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

可是公儀休竟然堅決不受,這讓所有人大惑不解。

他的弟子們都勸他:“您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為何卻不要呢?”

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

“受之于人”與“受制于人”僅僅一字之差,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蘇轼曾有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

不要“心為形所累”,讓貪欲壓彎了你的脊梁。

保持一顆靜如止水之心,方能看透外界的浮華誘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那些細微處,才能找尋到生命的意義。

剪去那些不安的枝枝葉葉,定然可以腳踏一方淨土,頭頂一片藍天。

多言的人多災,多欲的人多債,多畏的人多......

03

多畏多憂,一生平庸

有個高僧叫馬祖,有一天他突然想要找個機會試試愛徒修行的深淺。

這天,馬祖看到徒弟推着闆車,正要從一條狹窄的小路上經過,就故意躺在路中間,還伸長了腿擋住了他的去路。

徒弟見馬祖躺在路上,便說:“師父,您老人家快起來,要不然車壓到您的腿了。”

馬祖道:“我的腿既然已經伸出去了,就不能收回來。”隐峰一聽,立即接口道:“我的車也已經推出去了,也不能再後退。”

話一說完,隐峰就推着車從馬祖的腿上碾了過去。腿上頓時鮮血淋漓。

馬祖見此,不僅沒有發怒,反而欣慰的笑道:“善哉!善哉!。”

其實馬祖橫插一腿擋路,實際上是在考問徒弟如何克服學禅路上的各種障礙。而徒弟推車碾過,則表示自己絕不後退

《省心錄·四三》中有言:“行險途者畏而懼,故徐步則不跌。”

恐懼可以說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它奪走人的幸福,使人變為懦夫。

一次,有人問一位登山專家:“如果我們登山時,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麼辦?”

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他覺得很奇怪,不禁問道:“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會更大,它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但卻可能遇到爆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對于風雨,逃避它,你月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都面臨着這樣的處境,迎面是肆虐的風雨,我們本能的選擇就是要逃離。

但是,逃離往往會讓我們走進更大的危險,隻有迎上去,面對恐懼,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多言的人多災,多欲的人多債,多畏的人多......

04

多事多忙,不如執一

古文化街,有一個捏泥人的老頭子給一個顧客現場捏泥人像。

事先說好了樣式和價錢。老頭子捏得挺好,但是顧客嫌自己的泥人像沒有胳膊。

顧客說:“嗨,老頭兒,這是老子嘛?怎麼沒胳膊!”

老頭子說:“先生,事先說好,捏肖像沒胳膊。”

顧客說:“哎,老子偏要胳膊!”

老頭子說:“先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肖像加胳膊不好看。”

顧客說:“嘿,老子問你,嘛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老頭子說:“先生,捏泥人就像制造東西一樣,多一個部件就多一個損壞的機會。”

顧客說:“哎,你說得對,老子算服了你了,胳膊我不要了。”随後便走了。

老頭子笑着對大家說:“諸位!不是我不會捏胳膊,捏肖像要講究幹淨利落,這樣才能儲存很長時間。

捏一萬條胳膊,掉了一條怎麼辦?那叫殘兵敗将。”圍觀者聽罷哈哈大笑。

路遙的作品《人生》有一句話:“人做啥事就要為啥事而操心,既然現在來掏糞,就隻能想着掏糞。”

很多人努力着努力着,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開始心猿意馬,朝三暮四,迷失了自己,不能得到始終。

正所謂:“多為少善,不如執一。”

不要多想,人做什麼事,就要為什麼事而操心,專注于事情本身,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古人雲:“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為人處事,需行止有度,

如此,方能過的舒心,行的安穩,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