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歲以後,斷念、舍物、離人

作者:夜讀
40歲以後,斷念、舍物、離人

一位讀者在背景問我:

自己最近每天都被各種瑣事、人際關系纏住,活得很累很迷茫,應當如何應對?

我告訴他,可以試試劉震雲提出的“斷舍離”法則。

簡單來說,就是斬斷我們和自己、和外物、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就能實作為人生減負的目的。

40歲以後,斷念、舍物、離人

畢竟,人生如行舟,負載太多走不快,還有傾覆之憂。

你若要活得簡單松弛一點,就一定要學會扔掉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部分。

01

斷念

央視主持人曾采訪“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問他快樂的秘訣。

周老的回答很簡單:凡事要想得開。

世事紛繁,執念叢生。

為一件事留存的不甘與怨恨越多,能傷害你的東西就越多。

伏爾泰曾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

是以每走過一段路,就要學會停下來,将鞋裡的沙倒掉。

否則,那些細碎的煩惱,每一步都會刺痛着你,讓你步履維艱。

女星李婷宜就是因為沒學會這一點,進而毀掉了自己後半生的事業。

她曾被瓊瑤選入劇組,扮演小燕子一角。

可當時由于檔期問題抽不開身,她便婉拒了這次機會。

沒想到,《還珠格格》開播後火遍大江南北,小燕子一角更是深入人心。

李婷宜得知後,為自己錯過機遇而懊惱不已,耿耿于懷。

盡管當時她已頗有名氣,可隻要參加活動,她就會提起錯過參演小燕子的事。

沉浸在遺憾裡的她,拍戲時心不在焉,和别人聊天時也抱怨連連。

一開始,很多人還會了解她,勸她忘記過去,将重心放回到演技上。

可她卻遲遲無法釋懷。

漸漸地,沒有劇組再願意找她拍戲,她也漸漸消失在了公衆視野。

哪怕過去了二十年,她依然會在直播時為這件事啜泣不已。

有句話說得很對:人生中80%的煩惱,其實都是自找的。

糾結得越多,束縛就越多;内耗得越狠,活着就越疲累。

生命中的很多痛苦,就來源于人那些堆積如山的妄念。

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到一定年紀以後,學會斷絕雜念妄想,專注于眼前的一切,我們才能将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2

舍物

聽過一個“三七法則”:

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

一間大房子,70%的空間都是閑置的;

屋子裡的物品,70%都是不會再用的......

一個人生活下來,所需要的東西并不多。

很多人上了年紀以後,不僅喜歡買東西,還特别喜歡囤積舊物。

在他們眼裡,不穿的衣服,不看的報紙,用過的塑膠袋,都是家裡不可或缺的物品。

他們把家裡塞得滿滿當當,可與此同時,這些東西,也成了他們人生路上難以舍棄的沉重負擔。

年近四旬的作家佐佐木典士,曾經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囤積物品的人。

他蝸居在東京的一個小房子裡,房間裡堆得到處都是東西,書、零食、衣服、洗浴用品……

40歲以後,斷念、舍物、離人

這些堆積如山的物品,占據了他房間裡的絕大部分空間;

亂糟糟的屋子,也讓他整個人都變得消極憊懶,每天一下班就隻想窩在沙發上。

久而久之,他淪為了一個自己都讨厭的廢柴。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的事業跟着一落千丈,女友也離他而去,經曆這種種變故後,他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态。

他嘗試的第一件事,就是丢東西。

亂七八糟的衣服,一時興起購買的娛樂用品,落滿灰塵的吉他和音響,閑下來時要讀的進修教材……通通被他丢進了垃圾桶。

等到他把生活物品減至最少後,他沒有為丢掉那些東西而心疼,反而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感。

此後,他開始在寬敞幹淨的房間裡惬意地享受時光,閱讀寫作、提升自己。

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他就逆襲成了公司的主編,還出版了暢銷書《我決定簡單生活》。

他在書裡說到:并不是沉下心來才開始舍棄,而是舍棄才能帶來内心的平靜。

很多時候,人身邊多餘的物品愈多,人生愈難獲得幸福。

因為過多的物品,隻會讓你精力分散,最終被欲望所累。

就像梭羅所說:“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能舍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40歲以後,不必用物品去填滿人生,該扔則扔,該舍則舍。

生命真正的豐盈,就在于不斷地做減法。

當你的生活足夠素簡,你便能把精力空出來,去經營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日子,讓人生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03

離人

在一檔綜藝中,孟非曾問李雪琴:你通訊錄裡有多少人?

李雪琴說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4600多。

40歲以後,斷念、舍物、離人

對此,李雪琴自己也很無奈,她說很多人跟她隻是一面之緣,可她卻不敢删。

原因是怕有人忽然聯系她,到時面子上過不去。

已過不惑之年的孟非,卻直接告訴李雪琴不必如此:

無論你有多大的歲數,到了什麼樣的高度,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那些在意我們和我們在意的人。

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隻會将你原本的世界攪得擁擠不堪。

離開無效的社交,才能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敲門》一書中,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書裡主人公是一位中年作家,很熱衷于交朋友。

每次有人登門拜訪,他都會迫不及待去開門,一邊跑,還一邊喊“來了來了”。

可每次來找他的人,要不就是請他幫忙寫條幅送上級,要不就是讓他去某個會堂捧場。

總而言之,來的都是一些求名求利之人,說的一律是為難他的事。

作家雖心裡不情願,但為了維護關系,每次也都一一照做了。

也是以,求他辦事的人越來越多。

在一次次敲門聲中,作家逐漸失去了專心創作的時間,心裡也變得越來越煩躁。

于是他決定遠離這些人,閉門創作。

對于不請自來的人,哪怕他就在房間裡,他也不會去開門招呼。

就這樣,作家終于得以遠離喧嚣,專心讀書寫作,一段時間後,他就創作出了更優秀的作品。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以為朋友越多越好,于是拼命拓展圈子,結識朋友。

但經曆了一些事情就會知道,低品質的社交,遠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正如錢鐘書所說:門外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

40歲以後,就不要再跟一些話不投機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你要做的,是把從這些人從你的圈子裡清理出去。

隻有你的圈子幹淨了,你才能回到安靜之中,享受獨處,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人說:

40歲之前,要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40歲以後,這種狀态就要收斂起來了,要做一次減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生上半場,我們積累了太多繁雜;

到了下半場,就要學會給關系來一次斷舍離。

就像林語堂所說的: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當你把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喜歡的人和事剔除後,你就會發現,最簡單的日子裡,就藏着你後半生最好的活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