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縣:古韻綿長的曆史文化名城

作者:河北文旅

#這麼近 那麼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暢遊河北#

趙縣古稱趙州,秦時置宋子縣。1913年,廢趙州改為趙縣。趙縣是大陸首批“千年古縣”之一、河北省曆史文化名城,其見于文獻記載的曆史已有2500多年,作為郡治、州治時間長達1800多年。趙縣文物古迹衆多、文化底蘊深厚,趙州橋、柏林寺塔、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古宋城遺址等“國保”彌足珍貴,“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的趙州雪花梨更是名揚海内外。

  趙縣位于石家莊東南30公裡的趙縣,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衆多的文化遺産。來到趙縣,随處都可以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韻味;走進趙縣,就仿佛走進了一條千年的文化長廊,讓人流連忘返。

  “趙”之專名曆代傳承

  有着悠久曆史的趙縣,春秋時初屬鮮虞國,後歸晉國,稱棘蒲(今趙縣縣城)。戰國時初屬中山國,後為趙國地。

  到秦代時,位于現在趙縣縣境内的宋子(城邑),屬巨鹿郡;棘蒲屬恒山郡。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棘蒲侯國,七年改為平棘國;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有平棘侯國,置平棘縣,屬常山郡;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置宋子侯國,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侯國廢改置宋子縣,屬巨鹿郡;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設封斯侯國,并置敬武縣,屬巨鹿郡。東漢時,廢敬武縣,平棘縣屬中山國,後隸屬于常山郡(國);建安十七年(212年)改趙國置趙郡。

  東晉十六國時,因戰亂四起、疆域分割,趙郡幾易其主,先後歸屬後趙、前秦、後燕,均轄平棘縣。

  南北朝時,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設殷州,趙郡屬之,此時趙郡治遷平棘,轄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五縣。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因避諱太子高殷的名字,把殷州改為趙州,治所後移平棘,領趙郡、南趙郡、巨鹿郡三郡十五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改趙州為趙郡,開皇三年廢趙郡改為趙州,大業三年(607年)罷趙州為趙郡。

  至唐代,武德初年(618年)趙郡又改趙州;武德五年(622年)趙州更名栾州;貞觀初年栾州複名趙州,仍治平棘,屬河北道;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至唐乾元年間複為趙州。五代時,兵戈四起,戰火連連,國号頻變,趙州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但治所一直在平棘。

  宋大觀三年(1109年),升趙州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元年升為慶源府,仍治平棘,屬河北西路;宋靖康二年(1127年)慶源府歸金。金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降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更名沃州,屬河北西路;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将史天澤取沃州,并改名趙州,屬河北真定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棘縣入趙州,屬真定府。

  清朝初年,趙州仍屬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趙州升為直隸州。

  1913年,廢趙州改置趙縣,屬冀南道,後改屬大名道;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于河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58年并入甯晉縣;1961年析置趙縣;1962年析趙縣地置栾城縣,屬石家莊地區;1996年地、市合并,趙縣屬石家莊市。

  趙縣政區置廢和名稱更疊錯綜複雜,如趙國、趙郡、趙州、趙縣,雖經變遷沿革,但“趙”之專名卻曆代傳承、相對穩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曆史文化底蘊深厚

  趙縣地域早在遠古時期即有人類聚居,創造并留下了堪稱“國寶”的趙州橋、陀羅尼經幢等文物和衆多的文化遺存。在有文字記載的2500多年的曆史文化長河中,凝結形成了諸如“龍文化”“橋文化”“郡望文化”等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進而彙成趙縣曆史文化的絢麗篇章。

  趙縣為河北省文物大縣之一,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6處、省級文物保護機關6處。

  隋代是趙縣“橋文化”的萌發時期,首屬趙州橋(安濟橋),還有永通橋、濟美橋等。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于縣城南2.5公裡處,南北飛架于洨河之上,建于隋開皇至大業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石橋銘序》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迹也。”趙州橋為大型獨跨弧形敞肩石拱橋,全長64.4米,主體由28道拱券縱向并列砌築而成,跨徑37.02米。整座橋建築結構奇巧,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它改變了以前“半圓拱”慣例,采用了“圓弧拱”,是拱橋建築的一個飛躍。趙州橋在建造技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首創并運用“敞肩圓弧拱”結構形式,成為拱橋建築史上新的裡程碑。趙州橋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好、科學技術水準最高、藝術形象極美的大型石拱橋,在國際橋梁建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世界後來的橋梁建築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國外,敞肩圓弧拱橋的出現,比趙州橋晚了1200多年,而趙州橋千年來任憑車馬重軋、地震蕩撼、浪擊日曬、雨蝕冰凍,仍以完整、矯健的雄姿展現于世。1961年,趙州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認定其為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曆史古迹”。

趙縣:古韻綿長的曆史文化名城

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趙州陀羅尼經幢,坐落在趙縣城内石橋大街與石塔路交叉口,建于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而得名,又因石砌似塔故别稱石塔。經幢高16.44米,共7級,平面呈八角形,建在方形石基上,台基四周刻有蓮花圖柱和“金剛力士”“婦人掩門”圖案。經幢高峻秀逸、造型别緻、比例勻稱,高度僅次于印度的石經幢,為大陸現存最高大、最精美、最傑出的古石經幢,世人稱之為“華夏第一塔”,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趙縣:古韻綿長的曆史文化名城

趙州陀羅尼經幢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資料圖檔)

  趙縣地傑人靈,名人輩出,留下不少傳世之作。其中趙郡“平棘李氏”家族多為曆代重臣,僅唐代就有13人為相,且多文采,著作頗豐,在趙縣曆史文化中居重要地位,被譽為李氏“郡望文化”。

  在趙縣曆代衆多的名人中,既有武将、名相、精英又有名醫、文豪,除“平棘李氏”十三相外,還有諸如名将李牧、耿純,名臣李安世、李栖筠、宋敏求,名詩人李颀、李嘉佑,名書法家李陽冰,名醫王好古等。

  民俗文化瑰麗多彩

  趙縣的民風淳樸、民俗豐富,是以流傳下來獨特的民間工藝和民間文化。

  趙縣民間花會藝術具有悠久的曆史,内容豐富、獨具特色。通過深入挖掘,趙縣擁有衆多的民間花會組織,有大鼓班、戰鼓班、挎鼓班、背燈挎鼓班、架鼓班等等。其中趙州戰鼓源于秦漢,流行于古宋子縣一代,為古代作戰擊鼓進軍助陣之舉。其形似古代戰車,鼓柱雕有蛟龍,表演時陣列整齊,威武雄壯。趙州扇鼓由4人、8人、12人或更多人參加,載歌載舞,形式靈活多樣,曾多次參加河北省群衆文藝彙演并獲獎。始于趙縣南寺莊的“背燈挎鼓”和流傳于趙縣城北一帶的“九環扇鼓”等都是趙縣的傳統民間藝術,在河北省群衆文藝彙演中都曾先後獲獎。

  每年農曆二月二舉行的範莊龍牌會頗具特色,被譽為華夏“龍”文化和圖騰崇拜的“活化石”。範莊龍牌會分為迎龍牌、祭龍牌、送龍牌三個部分,齊整的舞姿、喧天的鑼鼓,讓整個村莊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之中。2006年,趙縣範莊龍牌會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據史志記載,趙州雪花梨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曆史,自漢代始到商北朝時即成為“宮廷貢品”,魏文帝曾诏令其為“宮廷禦梨”,當時南莊就有“貢梨果”(即雪花梨)百株。曆代史志和文人都對趙州雪花梨有記述。如唐杜佑《通典》記載:“皇帝欽定常山郡(轄趙州)貢梨六百棵。”唐名相李吉甫在其《懷伊川賦》中曾寫下“正是北州梨棗熟,夢魂秋日到郊園”的詩句。趙州雪花梨果型豐滿肥大、色澤金黃、肉脆核小、汁多味甜、嚼之無渣、營養豐富,獲得了一系列殊榮,趙縣成為國務院命名的“中國雪花梨之鄉”。每年4月是梨花盛開的時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萬頃梨園似雪如玉、漫天皆白,數十裡花海飄香醉人。4月下旬,花瓣開始脫落,萬頃梨園含煙帶雨如飛雪蔽日,加之蜂飛蝶舞,形成“梨花飛雪”的文化景觀。待到金秋時節,累累碩果挂滿枝頭,梨園内果實飄香,誘人欲醉,漫步林海,令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近年來,趙縣大力開發梨鄉文化旅遊業,建設生态農業觀光度假旅遊區,“梨花節”“雪花梨采摘節”等活動,将趙縣“梨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來源:石家莊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