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的快速科技轉型戰略,面臨的七大挑戰【上】

作者:國際戰略對策研究
中國的快速科技轉型戰略,面臨的七大挑戰【上】

有七個挑戰可能會阻礙技術優勢的建構。一些缺點與國内方面有關,而另一些則是在全球範圍内。在第一類中,中國必須處理品質問題,為真正的創造力創造條件,以便産生突破性的創新 (而不僅僅是增量創新),提高其經濟的生産力,并且不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在第二類中,中國建立全球規範的能力, 處理其技術發展的負面外部因素(如社會信用體系)所帶來的問題,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出售技術。這些挑戰都不是不可克服的,但國内問題需要解除一些文化障礙,而全球挑戰需要 中國所面對的國家接受。 關鍵詞:發展 - 競争優勢 - 國内挑戰 - 全球挑戰 中國推動的技術創造的成功願景,為 了成功實作其雄心勃勃的計劃,必須克服某些挑戰。這些挑戰有可能阻礙技術上自力更生的總體目标。我将介紹一下七 個缺點:

品質的缺失 -創造力的缺失 -生産力的劣勢 -中等收入陷阱 -對全球規範的影響 -技術的社會影響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帶一路”倡議(新絲綢之路)的限制。中國能否解決其品質不足的問題?及其對品質的負面影響,在曆史上,“中國制造”意味着工藝、傳統和關注細節,比 如絲綢、陶瓷、瓷器、漆器、玉器、青銅器、木材等等。中國的 工匠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在用玉石!(玉石不能雕刻,但 可以用磨料加工)。景德鎮(江西)在17世紀就成為“瓷都”。 傳教士們在那裡呆了一段時間,記錄了生産瓷器的技術訣竅,才 将技術從中國轉移到歐洲。十九世紀帝國的崩潰、戰争摧毀了這個特殊的工藝之都。 自從中國在過去40年的經濟複蘇以來,該國對數量的重視程 度遠遠超過了品質。這并不是一種刻闆印象。中國制造的産品經常品質出現問題,

就像戰後所有來自日本的産品一樣。建築施工也有同樣的缺陷。沒有建築物倒塌,因為中國的工 程師把建築物的結構計算得相當大。缺陷更多的是與裝修工作和裝飾有關:設計錯誤,使用不耐時間摧殘的材料,施工馬虎,維護有限,等等。我記得有 一次在一家大型歐洲公司的外籍經理的工作場所開會。其辦公室 所在的大樓正在建設中。這很令人驚訝,因為這些場所看起來很新。他向我解釋了為什麼還在施工。這棟樓是三年前才建好的。 而一樓的地闆倒塌了:建築商“忘記”将地闆與大樓的支柱綁在 一起。 挑戰是衆所周知的:與德國、瑞士或日本的工程師不同,他 們隻有在99.9%的把握下才會讓産品問世,而中國的工程師,在 其等級制度的壓力下,90%或92%的把握就夠了,

即使這意味着以 後要進行必要的調整,或者甚至打破一切,重新開始;我們知道 這8%或10%的差異在時間和資源上的代價是什麼(這是以給人一 種錯覺,即比别人走得快,因為産品沒有進行深入測試就 投入市場了)。

中國的快速科技轉型戰略,面臨的七大挑戰【上】

外國公司充當品質教師

然而,也有一些品質的保證,如在中國分包的某球 衫,或由某公司生産的iPhone和iPad,或在天津組裝的某 飛機,或在某汽車工業公司生産的奔馳汽車。 外國公司帶着他們的品質管理方法來到了中國。通過為外國 大品牌做代工,相當多的中國公司已經學會了制造品質,并推出 了自己的品牌。更令人驚訝的是,自2000年代初以來,許多瑞士 手表制造商從深圳地區的供應商那裡采購零件(這一地區從中國向瑞士的進口接近10億瑞士法郎)。這些例子證明, 中國制造保證品質是可能的。但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仍有很多需要 學習。一些部門也發生了有效的變化:十年前,汽車媒體的批評 者對中國汽車的碰撞測試抱着居高臨下的态度,而現在沒有人這 麼說了,因為有中國的汽車(當然是少數)獲得了四星或五星的 評價。

即使其概念不是嚴格為中國所獨 有,而是中以兩國共有的。随着這些品質實踐島在中國制造業結構中的擴散,我們需要不 斷修改我們的判斷。特别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要求品質,德國汽車制造商的成功就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是否能夠提高其創造力的潛力?

創造性并不是文化藝術的專屬領域,也影響到技術領域和經 濟。最近的經濟曆史表明,像日本和南韓這樣的國家,在20世紀 70年代被認為沒有創造力,幾乎不能複制西方産品,但後來證明 是真正的技術創造者。這與中國可能采取的道路非常一緻。

中國的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些中國公司已經指明了方向。網際網路領域和資訊技術領域的,傳媒就是這種情況。在汽車制造、家用裝置、 醫療或建築機械和其他重型裝置)等 更傳統的行業也是這種模式。例如,為美國設計了一個有三個隔間的冰箱:一個标準 的,一個冷凍室,還有一個中間隔間,是用來放冰淇淋的,而美 國人是冰淇淋的主要消費者。随着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進入國際 化程序,發達國家的公司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不是簡單地追求成本戰略:當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被某收購時,才意識 到“中國擁有5000多項專利。

數量還是品質?

中國最近在一些排名中占據了首位:特别是在科學出版物的數量、申請的專利數量和獨角獸企業的數量方面。與中國的情況一樣,規模模糊了視角。數量不一定 是正确的衡量标準,因為品質問題仍然存在。迄今為止,創造力更多地展現在商業模式上,而不是科學突破或颠覆性技術上。是以,在汽車、半導體和制藥領域,中國集團迄今仍落後于這場全 球創新競賽。

中國正在發展對初創企業的胃口

中國的初創企業現在比美國的初創企業籌集更多資金。人民 币的融資超過了美元的融資--網際網路除外。中國初創企業提供的 工作環境在矽谷首屈一指。初創企業的企業家可能更喜歡 測試新的商業模式,其結果可能比基于基礎研究的創新更快地被 觀察到--量子計算等少數領域除外。而研究人員如果能通過一些 更接近工業的操作迅速大幅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他們就不會關 心基礎研究了。

創新的有利條件是存在的

中國為創意做好準備了嗎?國家有一些優勢。由于創意 要經過試驗,中國有一個優勢,因為他們首先是務實的。創 造力也是關于網絡的,在這個層面上,他們很出色。中國的另一 個優勢是整體思維模式,這有利于了解複雜和互相關聯的情況, 這往往是創新的特點。創造力也是關于開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對 于在中國旅行過一段時間的外國人來說,可以在中國人中觀察到 這些品質。然而,被訓練成具有夢想和懷疑精神的中國人的數量 很少,而且集中在少數特殊的大學,如北京或清華。在這些更開 放的背景下,創造力更有可能得到表達。但創造力也是關于質疑 和觀察的--這些素質需要時間,是以在一個匆忙的社會中很難發 展。中國人什麼都想要,馬上就要。

采取原創立場的第一個障礙是文化

中國的一些傳統活動,如書法,顯示出對“做得更好”的文化依戀;為了改善這個姿态,人們無休止地重複。這些加強學習 的價值觀是否會阻礙對“以不同方式做事”的探索--創新的必要 條件?創造性也是對主導原則的批判,是為了動搖既定的範式, 挑起社會轉型等等。而這恰恰是中國的痛點,因為在他們的教育 中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中國為這些挑戰做好準備。當你看到學生們在學校操場上完美地排隊,或從事書法或學習書面中文,就 能看出來中國人對重複是多麼重視。審查制度對中國的印象 力和創造力起到了遏制作用,而幹預都會窒息創 造力。創造力的障礙在于組織本身。是以,意識形态是中國大學 的現實;中國甚至想加強意識形态。 如果我們承認創新會破壞環境的穩定,我們就會明白,在一 個追求和諧和穩定的社會裡,創新可能很難出現。

你必須是一個 瘋子,邊緣人,叛逆者,或者,無論如何,有特立獨行的發明; 就像許多行為在中國很難流行一樣。然而人們可以反駁說,中國可以在一個罕見的領域中發洩壓力,釋放他們的創造潛力, 在這個領域中,采取與主流論調相反的行為是允許的。事實是, 儒家價值觀雖然是創造力的障礙,但不一定會阻止創新。日本也 是一個儒家價值觀強大的社會,而半個世紀以來,該國産生了大量的創新。

中國能否克服其生産力的劣勢?

這是中國的緻命弱點之一。工業流程調動了大量的人。參觀工廠時,幾百個人都順從地、有節奏地進行着同樣的幾秒鐘的工 作,整天重複。美國、歐洲或日本的生産力--按國内生産總值與 工作時間的比率計算,要比中國高得多。經合組織的研究表明, 中國已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但這種差距仍然很大:中國的生産力比美國低70-80%(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許多國營企業和重工業由于生産力低下,甚至處于衰退狀态。中國的農業也有同樣 的問題:農場往往太小;衛生控制并不總是合格的,也不容易監管。中國有4000萬養豬戶,這項活動也存在極端分散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正在尋求在那裡注入更多的市場;例如,小 麥的價格在2016年被放開了。 然而,提高生産力的競賽是富士康等公司戰略的核心, 該公司宣布大規模投資以提高其工廠的機器人化。

觀察家們顯然很了解這一點。1998年至2003年在過去已經将其作為行動路線。除了自動化,還支援數字化和規模化,作為提 高生産力的途徑。中國已經成功地獲得了生産力,但西方公司保 持着對中國公司的優勢;他們可以向中國的子公司提供他們在中 國境外開發的技術和方法,以保持競争力。

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學家表明,當一個開發中國家的個人所得達到一定水準 (每年6000歐元左右)時,其增長就會從持續(7-8%)變為正常 (1-3%)。“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是用來描述那些經曆了非常強勁的增長,但卻無法轉變其模式的新興國家,它們的發展在人均GDP的基礎上蹒跚而行,從未加入發達經濟體的行列(人均GDP 為12500美元被認為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世界銀行發現,在 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13個在2008年進入了高 收入群體。成本的上升侵蝕了使其發展的優勢,并且沒有被市場 的上升和/或技術進步所抵消。幾個拉丁美洲國家已經陷入了這個陷阱,尤其是智利、墨西哥、巴西和烏拉圭。 另一方面,日本、新加坡、台灣、南韓和波蘭等國家已經能 夠避免這種陷阱。

1953年,經過一場血腥的内戰,南韓從一無所有開始,當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現在發展出了最好的技 術,并将其幾家公司定位在全球水準上--三星及其在84個國家的 32萬名員工,還有LG、現代、起亞、海力士半導體和韓泰輪胎等 等。南韓已将其5000萬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到歐洲國家的水準。 順便說一句,南韓與中國的貿易額是與美國的兩倍。新加坡通過 對技術(尤其是電子和醫藥)的大量投資,改變了經濟。但是, 盡管新加坡在種族上是中國人,但與中國的規模關系無關(540 萬人口,包括130萬外國人,而根據2020年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 是1402萬)。

中國能否擺脫陷阱?

随着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工資上漲,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縮 小了。中國的成本優勢已被削弱,現在在中國生産的成本比在墨 西哥或越南生産的成本高得多。中華希望改變其比較優勢的性質。根據波特鑽石模型,中國已經失去了基 于大衆市場商品生産的低勞動力成本的曆史優勢;要素條件已經改變。但是,中國已經建立了相關和支援性的産業。由于中 國擁有巨大的國内市場,中國也從強大的需求中受益。表明挑戰在于從與低勞動力成本 相關的優勢轉向基于創新能力和先進技術的優勢。問題是,中國 是否能夠像南韓、台灣或新加坡那樣保持人均GDP的增長,還是會變成像巴西或墨西哥那樣?中國正在勞動力價格方面保持競争 力的經濟體和技術先進的經濟體之間徘徊。【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下一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