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作者:環球中藝

數字藝術是新時代的藝術語言。特别是随着移動網際網路、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以下簡稱數智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數字化時代的行列,這個比例将在未來逐年遞增。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先生數字作品

《小元探索》2 視訊截圖

據不完全統計,從小就與數字時代密切接觸的人數已達到6.7億人,他們對虛拟時空的接受度和了解程度更高,這便不可避免地使之成為了數字藝術的天然閱聽人。為此,如何服務好這一龐大的閱聽人群體及千家萬戶,做好數字藝術的創作、普及與推廣,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任務。

如通過數智技術的運用,藝術家可通過更加靈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意,實作作品的多樣化、多彩化。另外,數字藝術的興起也為文化産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數字文化産品的創新與發展,同時也拓展了文化消費領域。顯然,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新形式,已成為文化産業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要實作藝術與科技的有效融合,需要更多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數字藝術曆經了從早期星星之火般的初期階段到如今全面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是以,我們應持積極開放的态度,允許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的主動探索,不斷突破藝術的邊界;同時也要冷靜思考,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使數字藝術在符合藝術規律的軌道上健康有序地發展。

藝術與科技的關系

在數字時代,科技為藝術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使得藝術創作、展示和傳播都發生了深刻變革。然而,科技的角色始終是輔助性的,即助體的角色。藝術創作的主體是藝術家,客體則是廣大的人民群衆。藝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作品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人文觀念,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追求。是以,在主體進行創作時,應把技術置于助體的位置,助力于藝術,而藝術應服務于人民。

通過科技的賦能,藝術呈現出了一種炫酷、科幻的視覺效果,引發了對藝術與科技關系的深入思考,藝術創作的核心在于觀念和情感的表達,科技隻是實作這一目标的工具。是以,藝術家應利用科技手段拓展創作的可能性,實作更高層次的藝術表達。通過這些思考,我們認識到,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更需要内容和表達上的突破。隻有如此,才能使數字藝術既保留科技的炫目效果,又不失藝術的深度和溫度。

未來,藝術與科技的關系将更加緊密,協同創新将成為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藝術家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将其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以實作更高水準的藝術表達。同時,科技的發展也需要藝術的引導和啟發,藝術家的創意和想象力可以激發科技的發展,并為科技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以,藝術與科技的互相促進将共同推動藝術和科技的進步。

為了實作數字藝術的全面發展,我們需要通過系統的教育和教育訓練,培養具有科技素養的藝術家和具有藝術素養的科學家。這不僅包括對藝術家的技術教育訓練,還需要注重對其藝術素養和創造力的培養,以及對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了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實作數字藝術的持續創新和發展,為人類文化的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數字藝術内涵與外延的關系

從廣義上來說,數字藝術的内涵是基于虛拟世界而産生的創作形式,其底層邏輯依賴于01數字的基礎代碼。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數智技術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它通過資訊技術、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手段,以科技強有力驅動為顯著特征不斷推動着藝術創新。

在數字化的初級階段——資訊化,藝術家們開始嘗試使用數字技術制作圖形和圖像,這些作品往往比較簡單,技術也比較初級,但标志着數字藝術的萌芽。

在數字化的中級階段,即數字化,是數字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在這個階段,涵蓋了廣泛的技術和應用領域,數字藝術開始呈現出更加成熟和複雜的形式,創造出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

随着數字化的進階階段——智能化階段的到來,數字藝術開始涉足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創作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作品。

據此發展邏輯,數字藝術的外延廣義地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數字藝術(狹義)和人工智能藝術。廣義的數字藝術不僅在創作方法上具有創新性,而且在内容和表達上也在不斷突破傳統藝術的界限,展現出數字時代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随着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演變,在藝術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經曆了從計算機輔助、超級工具到合作夥伴的轉變。這一過程涵蓋了計算機輔助創作、AI生成藝術及AGI(強人工智能)三個主要階段。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先生數字雕塑作品《資訊社會》

刊登于《藝術市場》雜志封面 2023年7月

在計算機輔助創作階段,計算機主要作為輔助工具,幫助藝術家擴充創作能力和表現範圍。藝術家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相關軟體進行數字繪畫、數字雕塑和動畫制作等,或者通過算法和程式設計來創作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展現了通過自然語言算法和預設規則創造的可控随機性,使得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具有獨特性和可預測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AI生成藝術階段到來,涵蓋了文字、圖像、視訊、音樂等多種生成模态。它們通過學習和分析海量資料,基于複雜的算法和大規模資料處理能力,表現出內建創新的新形态,但尚未達到根本性的原始創新水準。相比之前階段,AI生成藝術展示了機器在藝術創作中的更大自主性和創新能力。

在未來,當AI通過模拟學習人類神經元,發展到具備自主意識特征的AGI(強人工智能)階段,人工智能将不僅作為創作工具或執行者,還會以獨立的創作者身份,基于自身的“意識”和“感覺”與人類協同創作藝術,這将在很大程度上對藝術創作的概念和實踐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

可視化與藝術化的關系

科技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創作手段,也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和表達方式。可視化是将肉眼不可見或難以了解的資訊、資料和概念,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客觀圖示化,使其易于被感覺和了解。

然而,單純的可視化并不足以成為藝術。藝術化是在可視化的基礎上,進行審美和人文情感的表達,使其具有藝術價值。藝術的外在載體是新的圖示、新的符号和新的語言,是超越單純視覺體驗的更深層次的表現。例如,神經元的研究是一個高度科學化的過程,通過對神經元結構的細緻觀察和圖示化處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複雜的功能和機制;而要進行藝術化的表達,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顔色的搭配、線條的運用、形态的變化和構圖的創作等方式,賦予科學圖示以美感和情感深度,使其成為具有獨特視聽覺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

未來,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藝術創作的不斷創新,可視化與藝術化的結合将為我們在許多領域基于新認知範疇帶來更多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人文内涵的藝術作品。

賦能性與原創性的關系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歡聚小元》數字繪畫 68×200cm 2022年

主體形象采用數字藝術“高密度”藝術手法,

由 2000 個像素塊組成;

背景由 50 萬個字母,經過 33 層疊加而成。

在數字時代,科技不僅為傳統藝術賦能,也能通過科技手段賦能到其他如生物、太空等各個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新瓶裝老酒”的現象,即僅僅使用高科技表現手段,形式上的酷炫和科幻,隻滿足視聽覺的感官刺激,但内容上依舊缺乏創新和轉化。

賦能僅僅是對于技術的應用,而非藝術的創作,如果要上升到數字藝術,既需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語言、新的圖示表達,有經驗之外的鮮活視覺,也需在技術的基礎上植入新的觀念、人文情感、觸動靈魂深處的表達。防止“數字藝術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把數字技術運用等同于數字藝術創作,迷失數字藝術的正确方向。

數字藝術的原創性既展現在對新圖示、新語言、新符号等形式的創新,還展現在對人類經驗以外的内容創新,隻有通過形式和内容的雙重探索,我們才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獨特藝術價值的作品。

為此,藝術家們應努力探索屬于數字時代的藝術語言,力求做到“新瓶裝新酒”,通過新的藝術符号和表達方式,創造出當下最能為新時代有力發聲、最具獨特藝術價值和最能反映時代思考話題的數字藝術佳作。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呼吸》數字互動裝置作品(截圖)亮相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聖馬力諾國家館

數字化與産業化的關系

相比傳統藝術,數字藝術在轉化形式上的賦能性更強、速度更快、方式更多,是以更能實作數字藝術的産業化。而優秀的數字作品則可以應用于文體産業,為現實空間(舞台、體育場)呈現出震撼的視覺盛宴;應用于電影和科幻工業,帶來超高清、數字模拟等全新體驗,推動影視業的更新換代;應用于建設數字化城市,創造新的場景,必将促進城市文化的繁榮和新的打卡地不斷湧現;應用于文旅業,數字藝術能夠通過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性增強遊客的體驗感,通過數字文創産品吸引更多遊客購買,進而促進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另外也能推動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播。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先生數字文創産品

通過數字化和産業化的緊密結合,數字藝術不僅豐富了數字文化産業的種類和形式,從整體上推動了數字文化産業的發展,還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準和生活品質。正因如此,藝術家創造數字化的藝術佳作是新的使命,而打造中國的數字文化産業則需要藝術界與各領域一同努力。

颠覆性和疊代性關系

從中國藝術的曆史長河來看,經曆了古今融合(藝術1.0)、中西融合(藝術2.0)和現在的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藝術3.0),這種經曆轉變不是一個颠覆性的過程,而是一種疊代。在這個疊代過程中,藝術形式、技術和理念發生了融合與轉化。這種疊代包括淘汰、傳承和創新三個要素。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觀念被淘汰,而那些能夠跨越時代的精髓則被傳承下來,同時新的技術和理念被不斷探索和融入到藝術創新中,這種融合為藝術提供了更多樣的表達方式和更深的思想内涵。因為隻有不斷地在傳統與現代、守正與創新、現在與未來之間尋找平衡,才能形成一種動态的疊代關系,正是這種融合式的疊代發展,不斷豐富了人類的藝術寶庫。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圖檔《藝術3.0》 一山 (編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23年

綜上所述,隻有冷靜思考數字藝術與外部的關系,確定數字藝術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下一步,我們還應該從數字藝術的内部本體進行探讨,隻有通過内外兼修、裡應外合,通過持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才能推動藝術與科技更好融合,實作數字藝術的全面繁榮。

本文首發刊登于《藝術市場》2024年6月刊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先生于2019年總策劃的首屆數字繪畫實驗藝術展

藝術家簡介:

一山:數字藝術蓬勃發展中的冷思考

一山,四川詩書畫院顧問,曾榮獲聯合國公益聯盟金獎及蒙古國首屆國際藝術節“最佳藝術家”獎等。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并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歐洲國家展等。在歐洲、非洲、亞洲的多國進行了大型、小型數字藝術雕塑捐贈。擔任中國(成都)數字藝術博覽會第一屆、第二屆總策展人,最早提出了“建構藝術3.0(藝術與科技的融入)”學術概念并出版專著。在多個高校進行數字藝術的講座、講課,與時俱進的投身到人工智能藝術的創作前沿,多方位助推了中國數字藝術蓬勃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