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夕涼恰恰好溪行——詠夏至古詩詞賞析(三)

作者:川雪詩詞苑
夕涼恰恰好溪行——詠夏至古詩詞賞析(三)

夕涼恰恰好溪行

——詠夏至古詩詞賞析(三)

王傳學

夏至時節正是江南的雷雨季節。南宋詩人楊萬裡晚年隐居南溪之畔,夏至日這天,雨過天霁,空氣清新涼爽,詩人與朋友沿溪而行,寫下了《夏至雨霁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描述了夏至雨後黃昏時,他與朋友在溪邊漫步的情景,展現了獨特的夏至風光:

其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其二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其一》主要描繪了傍晚時分暗淡幽微的殘照,以及雨後奇幻瑰麗的山色。

前兩句“西山已暗隔金钲,猶照東山一抹明”,說的是西山已經變得暗淡無光,但東山仍有一抹明亮的陽光照耀着。與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紅”(《暮江吟》),有異曲同工之妙。

“金钲(zhēng)”,本是一種古樂器,在古詩中常用來比喻太陽。“一抹”兩字用得極好,它表達了東山夕陽照耀下景色的精緻、柔美和短暫。由于西山已經變得暗淡無光,而東山的夕照隻有一抹,暗示了餘晖的存在時間很短。這種短暫的美,讓人覺得更加珍貴和美好。

後兩句“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山巒顔色的變幻多姿。

“片子時間”,形容時間的短暫。這兩句詩形象的描繪出雨後黃昏天空的顔色變化非常迅速,忽而黃色,忽而紫色,最後全青。“青”在古詩中不僅有“綠”的意思,還有“黑”的意思,比如說李白的“朝如青絲暮成雪”(《将進酒》)。

全詩用簡潔而細膩的語言,描繪了夏至雨後傍晚時分山巒顔色的绮麗絢爛,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之神奇美妙的感慨和喜愛。

《其二》主要寫歸途中的所見所聞。

首句“夕涼恰恰好溪行”,夏天傍晚,雨過天晴,詩人和好友沿着溪邊散步,神清氣爽,恬然自适。“恰恰”二字用得好,展現出詩人惬意的心情,

次句“暮色催人底急生”,寫天色越來越暗,詩人的内心開始變得焦急,可能是因為他和好友陶醉在夏至雨霁的美麗夕景中,不知不覺間時間很晚了,他們得趕緊回家了。這裡就寫得很有起伏,将内心的感受由愉快轉為焦急。

三、四句“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緊承上句,寫詩人歸途中的見聞。行到半路,正在鳴叫的青蛙聽到路人的腳步聲,停止了鳴叫,顯得更為幽靜。路邊茅舍中竈裡燃燒着柴火,隔着籬笆閃爍搖曳。“松火”指的是燃松柴的火,與次句的“暮色”遙相對比,使得畫面明暗相映,層次更加豐富。

這兩首詩都蘊含着楊萬裡對大自然的仔細觀察和體悟,将夏至雨霁後的暮色美景展現得淋漓盡緻。

夕涼恰恰好溪行——詠夏至古詩詞賞析(三)

夏至之時,農事已忙碌得差不多了。秧已插好,田野間青綠一片,既充滿了生機,又分外甯靜祥和。南宋詩人洪咨夔的《夏至過東市二絕》,生動地描繪了這一情景:

其一

插遍秧疇雨恰晴,牧兒頂踵是升平。

秃穿犢鼻迎風去,橫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

漲落平溪水見沙,綠陰兩岸市人家。

晚風來去吹香遠,蔌蔌冬青幾樹花。

這是詩人因直言被彈劾落職、居家七年時期的作品。淳樸簡單的田園生活,撫平了詩人受傷的心靈,重新喚起生活的勇氣,拿起筆勾勒出一幅絕美的夏至田園詩,讓我們見到了南宋鄉村最美的人間煙火。

夏至這一天,詩人從東市經過。隻見秧田裡已插滿了碧綠的秧苗,雨過天晴,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南風送來清涼,隻見一個放牛的孩子,全身穿着寓意太平的衣衫,手裡牽着從牛鼻中穿過的牛繩,橫坐在牛背上,悠然地從草地上穿行。

第一首詩側重描繪了一幅牧童牧牛圖,刻畫了牧童的悠閑自在。說明到了夏至,夏種農忙已基本結束,農村呈現出一片悠閑祥和的氛圍。

第二首詩寫夏至東市的優美環境。

“漲落平溪水見沙,綠陰兩岸市人家”,形象地描繪了東市的優美風光。這裡有溪水、綠陰、人家,甯靜樸素,與世無争,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漲落”的不僅僅是“平溪”,還有不可捉摸的人生。繁花落盡見真淳,潮水退去見泥沙,隻有回歸本真,回歸内心安定,才能感受周圍景色的變化,感受點點滴滴的美好與感動。

“綠陰兩岸市人家”,一水流過,白沙露出,兩岸綠陰掩映之下,是詩意繁華的東市與人家。“綠陰”點出了節氣特點,“兩岸市人家”,顯示了東市的富庶與繁華。

“晚風來去吹香遠”,傍晚時分,悠悠南風吹來了陣陣清香,一個“來去”,寫出了夏至南風的悠閑自在,也道出了是對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吹香遠”,通過嗅覺描寫,将詩人心曠神怡、花香沁人心脾的神态表現了出來。

“蔌蔌冬青幾樹花”,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通過聽覺,寫出了夏至的安甯靜谧。陶醉在香風美景中的詩人,忽然聽見冬青樹發出的“簌簌”聲響,這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讓詩人進入到一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意境中了。

夏至時節,感受夏至一陰生、感受鄉村美景、感受大自然變化的同時,更要關注内心的變化。隻有心情好,一切才會好;隻有心情美,一切才會美。

夕涼恰恰好溪行——詠夏至古詩詞賞析(三)

夏至在宋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常會引起人們對生活的反思。北宋詩人蘇轍在《夏至後得雨》一詩中,回顧過往,檢討自身,領悟天意,有着獨特的感悟: 

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辄至。  

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  

一年失二雨,廪實真不繼。  

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  

奪祿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  

餘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  

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元祐六年(1091)蘇轍拜尚書右丞,次年升任門下侍郎。哲宗親政(1093年),蘇轍落職知汝州,複責雷州安置。崇甯三年(1104年)正月,蘇轍在颍川定居,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複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從詩中“奪祿十五年”可知此詩約作于1108年複職前。

蘇轍在颍川,因感于元祐時人所剩無幾,于是築室曰“遺老齋”,自号“颍濱遺老”,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禅,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詩中。此詩就是 詩人見夏至節氣後下雨,而生發的對于天意、人事的感悟。

前六句為第一層,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詩人認為,老天不會讓人永遠貧窮,幹旱久了,雨就來了。春天麥田幹旱了,春雨就下下來了,夏天禾苗幹枯了,大雨就降落了。如果一年中春夏兩季都缺少雨水,收成就要減少,糧倉的糧食就見底了。這裡反映了詩人對于天時與人事之間關系的一種看法:物極必反,辯證統一 。

接下來六句為第二層,詩人回顧十五年來的貶谪生涯。詩人說,自己仕途不順,處境艱難,生活困苦。幸虧老天給予自己活路,在颍川河邊置有田地。十五年來雖然俸祿減少,也不緻挨餓。我身體不好,無力親自耕種,還能享受田地的收獲,自己覺得很慚愧。

十五年的貶谪罰俸,讓詩人的身心俱疲,處境艱難,生活困苦。幸好詩人在颍川置買了一些田地房産,才不至于挨餓受凍。

最後四句是第三層,表現詩人内心的檢討與感慨。詩人覺得自己的功夫都用在治理家室之中,逐漸放棄了原來養成的好習慣,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行為。詩人感歎:久久養着這個身體卻沒有發揮作用,是沒有識破老天的心意吧。

在這個夏至時節,詩人回顧過往,檢討自身,領悟天意,有一種有才無處使、難于把握自身命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