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作者:南方+用戶端

進入暑期,國内熒屏新劇湧現,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劉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自6月8日開播以來,《玫瑰的故事》不僅連續多日創收視新高,網絡熱度也居高不下。

《玫瑰的故事》改編自著名作家亦舒的同名長篇小說,如今的影視化改編在保留“女性愛情觀成長”這一精神核心的同時,将故事中不少背景細節和表達方式作了更貼近當下真實生活的處理。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近年來,在文學IP影視化的新風向助推下,“她題材”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女性成長中的高光部分——堅韌、自信、勇敢,輔以明快的節奏和張力十足的情感表達,成為“引流”密碼。而《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對于感情的抉擇、對于自我價值的追求,也在觀衆中不斷掀起熱議。

改編突破原著局限,展現當代女性風采

1981年,亦舒所著的小說《玫瑰的故事》正式發表。這部小說以出身于富商之家的黃玫瑰為主角,講述了她一生中與多名男性的感情糾葛,旨在強調女性在愛情中應保有獨立自主的精神空間。

《玫瑰的故事》曾在1986年被導演楊凡改編為電影,由周潤發和張曼玉主演。囿于篇幅,電影版對情節和人物進行了大幅删減,隻重點着墨于黃玫瑰的青春時代,影片上映後獲得了近千萬港元的票房收益。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此次熱播的《玫瑰的故事》是其首個内地影視化改編版本,由李潇、王思編劇,汪俊執導,素有“天仙”之名的劉亦菲飾演女主角黃亦玫,被觀衆評為“神仙選角”。彭冠英、林更新、霍建華、林一分别飾演黃亦玫感情路上遇到的四個男主角,顔值與演技兼備的陣容,令觀衆充滿期待。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導演汪俊在看完亦舒的小說後曾産生疑問,“真正的黃亦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認為,電視劇中的黃亦玫需要充實起來,将書中的描述落實到一個具體形象上。

是以,相較原著通過他人視角展現玫瑰的形象和感情生活,劇版以黃亦玫的成長經曆為軸,将其在家庭、婚姻、職場、交友等方面的生活細節細膩描摹,緻力于打造一部探讨個人成長與人生百态的作品,而非單純的愛情劇。

劇版在創作時首先剔除了原著中一些令人诟病的設定。原著中,玫瑰描述自己“自由散漫,不學無術,除了打扮花錢,什麼都不會,甚至不能養活自己”。此外,她插足周士輝和關芝芝的感情,僅僅是因為一句“我寂寞,而他對我好”;遇到初戀莊國棟時,玫瑰還未成年,男方還有未婚妻。

劇版則讓黃亦玫出生在書香世家,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并為她加入了一條事業線,展現她是如何在藝術策展領域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除了美貌,劇中黃亦玫還擁有很多優點:雖然被異性的追求所環繞,卻懂得清醒拒絕;對于優秀的女性充滿欣賞和關心,不輕易陷入“雌競”;敢愛敢恨,從不拖泥帶水。“人間清醒”的黃亦玫,與大衆青睐的獨立女性形象不謀而合,也展現了劇版積極貼近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改編意識。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在感情方面,黃亦玫對每段感情都全力以赴,帶着與生俱來的自信與勇敢,為活出更精彩的自己而努力。在感情中受挫時,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正視問題,灑脫放手,這種“談一段戀愛就當上了一課”的心态,也讓不少觀衆拍手叫好。

人生沒有标準答案,隻有敢于面對失敗,才能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情感關系中淬煉成長,探尋自我價值。這樣的改編讓劇版整個故事的精神核心,突破了原著的局限,展現了當代女性自立、自信的勵志表達,令不少觀衆受到鼓舞、産生共情。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她故事”多次受熱捧,契合觀衆情感訴求

除了《玫瑰的故事》之外,亦舒的作品近年來成為影視改編的“香饽饽”。據統計,目前已有《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承歡記》等多部電視劇播出,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喜寶》也于2020年上映。綜觀這些影視作品,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在播映期間都曾引發較高的讨論度。

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申霞豔認為,亦舒的小說能獲得影視行業青睐,關鍵在于亦舒本人賦予故事腳本的“精氣神”和“情感場”。

“某種意義上說,亦舒全部的作品可以說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小女孩是如何修煉、成長為大女主的?”而這類強調追求自立、自主、自由的“她故事”,恰好契合當下觀衆的精神情感訴求。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其實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她題材”一直是中國影視行業熱衷創作的類型。張愛玲、瓊瑤筆下以女性視角展開的愛情故事被頻頻搬上熒屏,掀起了第一波“她故事”熱潮,也讓《半生緣》《傾城之戀》《一簾幽夢》《情深深雨濛濛》等成為影視經典。

随着網絡文學興起,桐華、匪我思存、顧漫、八月長安等新生代女作家也為影視行業貢獻了多部“她故事”IP,《步步驚心》《東宮》《何以笙箫默》《你好,舊時光》等劇集也讓不少寂寂無名的年輕演員跻身當紅演員行列。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今年5月,根據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編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開播即火,8集的篇幅短小精悍,卻能淋漓盡緻地呈現大陸北疆的壯闊風光與遊牧民族的淳樸生活,給予觀衆别樣的“治愈系”觀劇體驗。

主人公幽默、豁達的生活态度,女主角回歸自然尋找人生出路,高度契合了當代年輕人追求的“松弛感”。該劇播出之後,同名散文集最高單日銷量達5萬冊。

有評論指出,女性作家的文筆細膩動人,在描寫人物的情感或心理成長、轉變和發展時,表達往往能帶來更多的共鳴,創造出人物弧光。在業内人士看來,具有明顯的人物弧光的小說更适合改編成影視作品,而故事中豐滿、鮮活的人物群像,也将吸引到更為多元的觀衆群體。

《玫瑰的故事》高熱收官,女性題材何以恒久觸動人心?

然而,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時常面臨“衆口難調”的窘境。以亦舒的作品為例,部分作品情節并不符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改編的尺度又難以把握,容易被原著粉诟病。

誠然,每位作家都擁有獨特的文學魅力,但随着時代發展,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也應與時俱進。對于創作者和出品方而言,在文學IP影視化改編時,平衡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和社會性已成為創作的重中之重。

正如申霞豔所說:“影視是集體合作的工業産品;而小說創作,則是春天一個人孤獨地播下語言的種子。”經典文學IP能夠為一部影視作品做好故事的“兜底”,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要想得到觀衆的廣泛認可,還需要創作者對文學作品本身以及觀衆的情感訴求進行深入研究。

用心用情,才能創作出能夠恒久觸動人心的好故事。

南方+記者 張思毅

【作者】 張思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