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作者:南方周末

陶斯(Taos)平穩地歇息在美國西南新墨西哥州的巨大台地之上,是以它離天空近了大約2.1公裡。台地英文裡叫做Mesa,是平頂的山或丘陵,它寬闊平坦,而邊緣卻是陡峭的岩壁。生活在那裡的人往往會被外人看作仙風道骨般遺世獨立,可是生活其上的人覺得,這就是我的平原,它隻是有點高而已,有點美而不自知,或者順其自然的淡定。

現在,陶斯台地出現了新的人群,他們不僅僅是嬉皮士,還有因囊中羞澀而無法在美國城鎮擁有房屋,或者是有餘錢但深信末世論者,還有一些将離網生活(Off-the-Grid)視為理想生活模式,希望到此實作自給自足的人。他們在陶斯西北郊外的64号高速公路邊上遇到彼此,一起打造“地球之船”(Earthship)。

陶斯家居裝修先驅的家

在登上陶斯新居民的地球之船前,我們不妨先拜訪位于陶斯鎮上的尼古拉·費欽故居 (Nicolai Fechin House) ,它現在是陶斯藝術博物館的一部分。誰是尼古拉·費欽?有人曾問俄羅斯畫家列賓,他那個時代最天才的畫家是誰,大師爽朗地說:“費欽!” 他說的就是尼古拉·費欽。

費欽在 1928年買下這棟房子後,花了數年時間對兩層土坯結構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并使用典型的俄羅斯設計元素,諸如“三聯窗和精雕細琢的門”,重新“雕刻” 了房屋。在這座外表樸實的屋子裡,有柴可夫斯基在卡内基音樂廳演奏的同一款Knabe鋼琴,有東正教教堂的窗,有西伯利亞的燈。如同他擅長用刮刀在畫面造成豐富的紋理,他也用锛在木頭上造成起伏的波浪,以至于客人一進門,就被帶着深沉俄羅斯氣息的木工活給抱個結實。他是最早把電、冰箱、抽水馬桶帶進陶斯的人。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費欽故居 攝影 毛豆子

費欽對陶斯的貢獻,與其說是在繪畫上的,似乎更是在工藝上的。那些希望建造地球之船的人,也許都應該膜拜一下這位陶斯家居裝修先驅的家。

等待滿月“燒穿大腦”的建築師

從費欽故居出發,大約行駛20分鐘,在64号高速公路右手邊,是一片超過2.6平方公裡的曠野,導航裡柔和的女聲指導你:“在地球之船路右轉。”事實上你不需要導航,曠野之上,好像有即将沉沒的小型戰艦在起伏,這讓眼前的土地具有了湖的意象,還有些人頭在晃動,就好像戰艦上的水手,他們正在建造新的地球之船。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新墨西哥州的大世界地球之船社群 攝影 毛豆子

那些“戰艦”的前方往往被玻璃覆寫,建有以易拉罐和酒瓶為主要材料的院子圍牆,是以,在一定角度,太陽會讓它閃閃發光,為這些外貌質樸的建築平添了某種神性濾鏡。陽光極其灼熱,用電影《小行星城》裡來自懷俄明的作家易拉普的說法,就是:“高原沙漠的太陽既不溫暖也不涼爽,但總是幹淨的,也是無情的。”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建築師雷諾茲打造的“地球之船” 攝影 毛豆子

入口處有一個用鐵皮做的太陽狀标示牌,上寫:僅限大世界地球之船社群(The Greater World Earthship Community) 居民。這一切,都起始于一個有點瘋狂的建築師邁克·雷諾茲(Mike Reynolds),一個熱愛鮑勃·迪倫,固執,時常等待滿月“燒穿大腦”的狂熱可持續生活踐行者。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水、食物以及躲避風暴的避風港,“大世界”正是他設想中的避風港。

如果要找出雷諾茲和費欽的相似之處,莫過于兩個人都離不開類似锛和斧頭這樣的木匠工具。雷諾茲如果計劃露營過夜,他的裝備就是一個睡袋和一把全功能、可調節、可在後院砍伐原木的斧頭。

這個肯塔基人從學生時代便是一個充滿争議的人物。他的畢業論文讓一半的同學和教員都極其讨厭,因為它建議業主/居民在混凝土建築内建造自己的房中房,讓普通人可以踏上“建築師擁有的聖地”;班裡另一半同學卻交口稱贊,論文最終發表在《建築記錄》雜志上。這件事奠定了雷諾茲一生的基調:譴責和贊美如影随形。

1970 年,雷諾茲開始嘗試用啤酒罐來建造房子。此靈感來自著名節目支援人沃爾特·克朗凱特的新聞報道,節目裡談起易拉罐被扔到鄉村各處,還談到了在西北地區砍伐木材用于建造住房的問題,他們由此預測,砍伐造成的環境破壞以及木材價格的飙升,将導緻未來的房屋變得超級昂貴。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1970 年,雷諾茲開始嘗試用啤酒罐來建造房子。 攝影 毛豆子

1971年,從辛辛那提大學建築系畢業的雷諾茲在陶斯郊外的一個蘋果園裡買了一個占地一萬八千平米的舊谷倉。正是在那裡,他開始嘗試用自己能找到的任何廢料改造成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在谷倉上添加了瓶子、罐子和輪胎,他用舊鍋爐裝了一間浴室和一個壁爐,用鮪魚罐頭制作了燈具,用木制可樂盒制作了兒子的床,用亞麻籽油罐制作了門把手。這棟房子就是地球之船的原型。

現在可以在短租平台“愛彼迎”上找到雷諾茲在1979 年建造的第一艘官方地球之船,雷諾茲夫婦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它經過翻新成為民宿,日租金為170美元左右,它被稱為“霍比特人之家”。大多數住客會滿意如此獨特的住宿體驗,但有一個住客的評論頗為中肯:“這間霍比特人住宅配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綠植浴室,非常适合住一晚——如果停留的時間超過一晚,請忍受外面強烈的糞肥味。”

自給自足的藝術品

64号公路在格蘭德峽谷大橋(Rio Grande Gorge Bridge)右轉,公路右邊,雷諾茲五十多年前的“一葉扁舟”早已變成一支名為“地球之船“的“艦隊”,該艦隊現有七十多艘地球之船,規劃中,有一半是永遠的綠地。乍一看,這些建築有點像嬉皮版的西班牙建築師高迪的作品,但在預算有限情形下,草草完成。

我最早知道地球之船這個名詞,來自于一部名叫《無依之地》(Nomadland)的公路電影。在電影裡,Linda 給大家上了關于地球之船的啟蒙課:“這完全是一幢獨立的房子,用輪胎、瓶子和罐頭制成。它絕不會損害這片土地......它自給自足,看起來像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是你用雙手建造的。這是我們可以留給子孫們的東西,這所房子将世代相傳,比我們所有人都長壽......"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用輪胎、瓶子和罐頭砌的牆 攝影 毛豆子

訪客不能進入社群,這是私人領地,但他們建造了一個訪客中心,供好奇的遊客探訪。一名來自得州的,名叫克裡斯蒂的女孩接待了我。她是那種典型的美國南方金發鄰家姑娘,來參加為期四周的地球之船教育訓練項目,帶着她的狗。教育訓練的時間表很簡單,上午上課,學習理論知識,下午則造房子,進行實地演練。

雷諾茲開辦了一家名叫"Earthship Biotecture"的公司,進行可持續房屋的建造和教育訓練,“Earthship”是該公司擁有和營銷的商标。通過中心提供的資料,我了解到地球之船需要具備的六個原則:1.冬暖夏涼;2.用太陽能和風能提供能源;3.有自己的污水處理系統;4.使用天然和可回收原料;5.收集天然水,建立水過濾淨化系統 ; 6.種植蔬果并飼養動物,以提供食物來源。

收集的雨水會被使用四次

地球之船的房子是U形的,也許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好像一艘船。房子是雙層的,内裡一層是居住空間,好像熱水瓶瓶膽,外面一層是溫室暖房,種植花卉植物,保持冬暖夏涼。房子大多朝南,陽光可以融化積雪。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地球之船内的溫室暖房 攝影 毛豆子

訪客中心就是一個樣闆房,從室内管道到電力裝置,以及自給自足的食物生産和封閉的化糞池管理。廁所、走廊、花園,你所走過的地方都貼有顔色鮮豔的紙張,向你解釋這些你在房子裡司空見慣的空間,在地球之船裡有多麼的不同尋常。

在洗手間,有一張黃色便條提醒我:馬桶使用 1.6 加侖的水沖洗。沖洗水已經使用過兩次:第一次在水槽或淋浴中,第二次在花盆中澆灌蔬菜。這裡對水的利用的确到了無以複加的珍惜程度,事實上,它們會被使用四次:這些水從雨水中收集而來,經過處理,第一遍使用是淋浴、洗碗、洗衣等,第二遍則經過暖房花盆裡層層疊放的堆肥過濾層處理後澆灌植物,再進入抽水馬桶,經過第三遍使用後,抽水馬桶裡出來的水再會去灌溉戶外花園裡的景觀花草。

每“艘”地球之船配備了1700 加侖的水箱,建築物的兩側各有兩個蓄水池,它們被掩埋起來,以防止水箱退化并能保持理想的水質。雨水會順着排水孔流入埋在土壤中的蓄水池,它們通過管道和地球之船的各項用水環節連接配接在一起。

地球之船的内部非承重牆是用鋁罐和土坯建造的。鋁罐是一種“天然”資源,這種回收資源減少了建築原材料的數量。使用時,隻需将罐子稍微擰曲一下,它們就會卡在土坯上,然後在每個鋁罐周圍放置大約 5厘米長的土坯,土坯幹燥後會形成結構堅固的矩陣。它的四面外牆中的三面是用泥土夯實的廢汽車輪胎建造的,這些輪胎填充了壓實的泥土,可在白天吸收熱量,夜晚釋放熱量,是以可以調節地球之船的溫度。其南立面則為全玻璃,可以在冬天吸收盡量多的陽光供暖,在夏季則用百葉窗遮陽,這是地球之船在日夜冬夏保持室内舒适溫度的秘密。

地球之船的通訊使用衛星天線,每艘地球之船有八塊深循環電池,八塊太陽能電池闆提供 1.5 千瓦的電力。

克裡斯蒂不忘提醒我:“哦,今天是我們創始人邁克的生日。”

長達7年的鬥争

那天是2023年8月9日,是這個被封為“垃圾衛士”的非主流建築師邁克·雷諾茲的78歲生日。年輕時,他生命履曆中最瘋狂的事情可能是想通過騎機車受傷來逃避為越戰服役,而後,他丢棄了機車,為被人類自己制造的垃圾海洋行将淹沒的世界建造逃出生天的方舟,好比新墨西哥的諾亞。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年輕時的雷諾茲 攝影 毛豆子

1994年,他在新墨西哥弄到了2.6平方公裡的土地,不求利潤地賣給社群居民,據說首付便宜得就好比你在一家好餐館吃一頓飯。大家建立起這個名叫“大世界”的社群,自給自足,不需外接電線,無需市政排污設施,不用支付水電瓦斯費,也沒有按揭貸款,大家用雷諾茲提供的建築方案建設自己的家園。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項目開始後,這個貌似烏托邦式的家園項目卻讓雷諾茲被吊銷了建築師執照,他的分割地塊也被判為非法。因為這些實驗性建築沒有标準和規劃,完全是違規的。雷諾茲也經常被客戶抱怨,一會兒屋頂漏了,一會兒衛生間有異味,有時太冷,有時太熱,熱起來的時候,一個住戶發現自己的打字機塑膠外殼在地球之船裡熔化了。

雷諾茲為了讓政府接受他的實驗社群,花了七年時間進行整改,項目終于獲得可以繼續進行的許可證,前提是必須有工程師進行監理,不能任由這個狂野的建築師天馬行空地發揮。那段時間,雷諾茲花大量時間遊說新墨西哥州修改實驗性房屋的相關法規,這個須發如愛因斯坦般狂亂的建築師,頻繁出沒在聖塔菲的政府辦公室。

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嘯後,雷諾茲帶着他的七人團隊入駐孟加拉灣的遇難小鎮,他們用輪胎和水瓶為當地人建造了臨時小屋。雖然新墨西哥州帶給他很多麻煩,但他還是在14天建成的臨時小屋頂升起了新墨西哥黃底紅十字的州旗。

雷諾茲的運氣終于開始反轉。在州建築師委員會聽說他在印度做的善事後,重新邀請他申請建築師執照。2007年3月,新墨西哥州立法機關通過了雷諾茲撰寫的《可持續發展實驗場地法案》,他的團隊獲準在8000平方米土地上研究和測試可持續住房。

雷諾茲仰天長嘯:Hubbahubbahubba (美俚,表示贊歎、高興的感歎詞)!

已到期的實驗場所

在訪客中心的停車場對面,有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周圍還有一些矮小的建築,地上有一塊橘黃色的警告牌,上書:美國官方可持續生存實驗場所,2英畝。

這裡就是雷諾茲經過不懈努力而獲得的地球之船可持續住房的“實驗田”,它的官方名字叫“EVE”(Earthship Village Ecologies)。在這片兩英畝(約8000平米)的土地上,他們可以盡情地進行各種建築實驗,無需接受建築規範的束縛。這棟兩層樓房有着易拉罐的金屬色,反射着日光,讓它充滿後現代科幻感,直到走到近前,才發現它的表面如此原始。而室内牆壁則由空瓶和空罐填滿,經光線射入,宛若彩色玻璃效果,巨大的拱形窗也讓空間充滿了自然光亮,讓人有種迷你高迪聖家贖罪堂的視覺效果。同時,它也承擔了實驗任務,即對于更高的建築物,如果周圍沒有護牆的話,牆壁要有多厚才能提供全年舒适的居住空間。

周圍散布的矮一些的大廈由五套一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組成,是一個個私人起居艙,共享一個公共生活空間,包括廚房和溫室,這是規劃中的高密度地球之船社群,可以容納最多 25 名居民生活。其設計願景是通過公共自行車道/食物叢林連接配接地球之船,将收集雨水、污水處理、種植果蔬和飼養魚雞整合在一起。不過,這個實驗基地的五年有效期已到期,他們的實驗也是以停頓下來。

在實驗基地裡,隻有一台第四代垂直風力渦輪機還在運作,好像是這個實驗村的一面非官方旗幟,這台被稱為“動态球”的捕風裝置還在完善之中。設想中的它将捕獲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提供1.5千瓦的電力,并擁有20年的壽命。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實驗基地裡,隻有一台垂直風力渦輪機還在運作。 攝影 毛豆子

夢想肥皂泡

選擇在地球之船安家落戶的,本來是嬉皮士,試圖逃避社會的人,也有向往離網生活,渴望實作自給自足的人,後來一些無法在城市購買住房的中産也開始加入其中。近年來,随着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全球氣候變化頻繁,越來越多的“生存主義者”橫空出世,他們開始為不可預知的災難做準備。矽谷的富豪們熱衷于把冷戰時期的地下建築改造成末日掩體,但這往往耗資巨大。作為紐約、舊金山這些大城市中産階級的想法則是,不如在新墨西哥荒野建造避難屋。誰曾料到,新墨西哥的沙漠曾經忙于進行核武器測試,現在這裡又成為人們躲避大災難(包括核災難)的避世天堂?

事實上,建造地球之船的成本早已不低,需要40萬-50萬美元,才能舒适地在這沙漠之海中無憂無慮地“航行”。這也是地球之船被人诟病之處,其成本與傳統住宅的成本幾乎相同,除非你能獲得那些可循環建材,并獨立完成所有的建造工作。入住後,盡管水電都是免費的,但定期維護也需要花錢。當然,雷諾茲的公司承諾,隻需2000 美元或更少,他們可以為你建造一頂小型、簡單的“生存圓頂”,不過你得有心理準備,姑且當它是一個昂貴的帳篷吧。

地球之船本身并不如它宣稱的那麼自然,因為一半以上的建築材料是混凝土,它可是産生了世界上 10% 溫室氣體的“罪魁禍首”。另外,真正的食物自給自足其實也很難實作,那些U形暖房裡的蔬果産量很有限。

可是,地球之船本來就不是帶着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願景誕生的,它隻是一個擁有嬉皮内心的非典型建築師的一種嘗試。當它被商業化複制時,本來的缺點就會被放大,優點卻被縮小。自給自足,廢物利用,慢悠悠地為自己建造一棟離網建築的夢想肥皂泡,曝光在量産、資本化和功利心的空氣中,它便毫不猶豫地破滅了。

是的,這些有着各種漏洞的地球之船,似乎隻有在荒野中,由類似《無依之地》裡的Fern提着油燈穿梭其中,才真正有趣。那些住在裡面的人,聽路人和鄰居講述各自好像傳說一樣的生活,在奇迹和怪誕的驚濤駭浪中,卻如履平舟。

毛豆子

責編 楊嘉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