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局長劉斌:傳承英烈精神 彰顯信仰力量

作者:群衆雜志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指出,在黨的初創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江蘇是我們黨活動的重要區域。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們的事迹展示了共産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和愛國志士的集中殉難地,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等,成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英烈精神的信仰高地。近年來,雨花台烈士陵園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按照省、市委關于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工作要求,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雨花台紅色資源,激揚開拓前進的信仰力量。

深度闡釋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豐富内涵

闡明紅色資源背後的精神内涵,是弘揚英烈精神、彰顯信仰力量的基本前提。雨花台烈士群體特征鮮明,具體表現為時間跨度長、地域分布廣、黨内骨幹多、殷實家庭多、年輕烈士多、學曆層次高,他們的精神生動展現了共産黨人的生死觀、義利觀、公私觀、苦樂觀、榮辱觀,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兩高一大”,即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崇高理想信念诠釋了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産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雨花台烈士的崇高理想信念,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是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覺醒年代裡喚起的,是在救亡圖存的艱辛求索中确立的,更是在生死攸關的風險考驗中始終踐行的。從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展陳的烈士生平事迹看,出身富有家庭的超過50%,近70%受過師範或高等教育,他們對信仰的抉擇更加理性和深刻,更為自覺和堅定。正因如此,在革命低潮的危急關頭、在身陷囹圄的艱險境地,他們始終将崇高理想信念作為政治靈魂,未有絲毫動搖,直至獻出生命。

高尚道德情操映照了共産黨人的思想境界。雨花台烈士不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關照中國現實,還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心明德、修身立德,不斷涵養家國情懷、砥砺君子人格,始終堅守民族氣節、擔當社會責任,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争實踐中錘煉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雨花台烈士的高尚道德情操,從根本上講是共産黨員先進性、純潔性和先鋒模範作用的展現,是無我境界和人民立場的結合。

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展現了共産黨人的價值旨歸。雨花台烈士來自全國22個省份或地區,為了共同的信仰慨然擔當、舍身取義,最終犧牲在南京雨花台及周邊地區,已知姓名烈士犧牲時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他們堅持信仰至上、人民至上,抛棄個人之利隻求人民之利,即使在個人生死存亡之際也義無反顧、戰鬥不息。雨花台烈士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所昭示的是共産黨人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更彰顯了“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

深入挖掘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深挖紅色資源蘊含的時代價值,是弘揚英烈精神、彰顯信仰力量的主題主線。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寫照,蘊含堅定信仰、守正創新的内生動力,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思想引領功能。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核心,通過烈士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動解答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和“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道理。雨花台烈士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高文華烈士認為“我們雖然苦,我們依舊有我們至高無上的精神的愉快”,史硯芬烈士笃信“我們的革命事業必底于成,故我雖死猶存”,他們的精神對于教育廣大黨員體悟初心使命、引導廣大人民感悟思想偉力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激勵功能。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英雄的傑出代表,雨花台烈士不僅有不怕犧牲、英勇鬥争的精神氣魄,更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風範。冷少農烈士緻力“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侯紹裘烈士踐行“以最多數人之最大幸福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最大責任”。雨花台烈士在嚴酷的地下鬥争中恪守紀律、嚴守秘密,在革命危急關頭率先垂範、一心為公,為教育激勵新時代黨員幹部提供了精神滋養、标注了精神坐标。

實踐動力功能。雨花台烈士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以前赴後繼的實際行動和舍生忘死的犧牲奉獻,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前進道路上會遇到各種風險考驗,需要發揚革命先烈排除萬難、不畏艱險的鬥争精神,依靠頑強鬥争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大力弘揚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激發黨員幹部群衆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奮進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而不懈奮鬥。

深刻把握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傳承路徑

把準紅色資源傳承的創新路徑,是弘揚英烈精神、彰顯信仰力量的關鍵重點。雨花台烈士陵園聚焦“信仰的力量”這一主題,在“育、展、護、研”上奮力打造特色品牌,讓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信仰力量在新征程接續傳承。

教育為“本”鑄牢信仰之魂。堅持将育人作為根本任務,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信仰的故事,推動紅色資源與教育關聯、與時代融合。與央視、新華社深度合作,推出《雨花台家書》《青春之歌》等一批能引發共鳴的主旋律作品,以高品質文化供給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依托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持續打造“信仰課堂”等品牌社教活動,變固定的教育基地為移動的信仰課堂。

展陳為“體”閃耀信仰之光。堅持将展陳作為主要抓手,本着“見人見物見精神”的理念,多元度、生動化呈現曆史情境與人物精神。精心打造“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與精神”全國巡展,因時因地挖掘雨花台烈士同巡展時點、巡展地區之間的關聯,将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融入當地曆史文脈,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堅持以物叙史,分專題描繪特色鮮明的烈士群像,讓觀衆在紅色資源中感覺英烈精神世界、汲取強大信仰力量。

保護為“要”守好信仰之地。堅持将保護作為首要任務,本着對曆史、對人民、對先烈負責的态度,積極建構紅色資源“大保護”格局。貫徹實施全國首部保護具體烈士紀念設施的“點”上立法《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保護條例》,與深入落實省、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點面結合、互相貫通,為全國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法治保護貢獻“江蘇方案”。持續開展文物史料征集“紅星計劃”,有效豐富“紅色家底”,逐漸實作從立法保護到總體規劃,從搶救性征集到科學化保護的全鍊條貫通。

研究為“基”闡釋信仰之道。堅持将研究作為基礎環節,聯合駐蘇雙一流大學等力量,建設高水準研究平台,闡釋紅色資源豐富的思想意蘊。深耕烈士家書、日記、詩詞、文章等一手史料,持續推出《雨花英烈史料叢書》等編研成果,舉辦“雨花英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學術研讨會,以史為據探尋雨花台烈士堅守信仰的深層邏輯。建強國内首家依托革命紀念館、烈士紀念地而成立的新型智庫——雨花台紅色文化研究院,與南京大學共同建好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平台——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通過學術委員會、博士後工作站等彙聚專家、造就人才,讓有信仰的人講好信仰、書寫信仰。

來源:《群衆》雜志2024年第11期

作者:劉斌(作者系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雨花台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