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作者:完美夢想9

倘若要評說曆史,不少人就仿佛是打開了話匣子,他們口若懸河,道古論今,不論是哪個曆史人物都能說道一番,再看他們所評說的曆史人物,多少也都像那麼一回事。

由于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的平均受教育水準持續水漲船高,很多人也卻是有了評價曆史人物的本事,結合一個人物的生平,有關于這樣一名人物的真實形象便似乎也是呼之欲出。

不過,現代人要想評價古人,終究還是得依托這些古人所留下來的文字記載,有關古人的文字材料,有時便也不局限于曆史傳記,更多的材料常常反而是來自于一些坊間傳聞。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這樣就可能造成一些褒貶過度的現象,畢竟,有時候我們所擷取的資料,其來源以及真實性常常不可考,也是因為如此,是以史學界很難像民間一樣對曆史人物輕易地蓋棺定論。

對人物的刻闆印象

這也難免造成一些有失偏頗的結論,甚至有一些民間傳說,并沒有诠釋清楚一名曆史人物在曆史上扮演的本來角色,反而以藝術加工居多。

比如說《西遊記》就是脫胎于現實的架空小說,總不可能唐朝的玄奘法師真的帶着三名本領高強的徒弟去往西方取經吧,甚至于有關于玄奘法師其人,我們根本就知之甚少,書中有關于玄奘法師的形象,同樣也是杜撰的。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有句話說得好,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們所了解到的曆史未必是真實的,但有些人将這句話奉為圭臬,一昧地捏造自己腦海中的曆史,那就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就造成了一些矯枉過正的極端例子,比如說近些年來,網絡上對于一些曆史人物的诠釋時不時地就會出現一些颠覆,對于明朝的亡國之君朱由檢的評價就是一個極好的佐證。

盡管朱由檢的治理下明朝最終滅亡了,但網絡上也不乏一些将朱由檢稱為明君的聲音,由于朱由檢個人行為極其端正,是以這樣的呼聲也是一度很高。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然而即使如此,卻也還是掩蓋不了他的治下國家發生了颠覆這樣最大的污點,一些将其稱為在世明君的聲音反倒是很明顯的矯枉過正了,畢竟朱由檢沒有做出實際成績,我們也無法為其在假設中賦予一個崇祯盛世。

像這類試圖為碌碌無為的曆史人物翻案的例子,其實數不勝數,在此我們也不便于一一列舉。不過曆史的評價是否會真的有失偏頗呢?

其實那也是有可能的,有時候在一些曆史角色身上,也會出現一些由于當時的時代局限性,因短視導緻對一些曆史人物的錯誤評價,這種評價或許是過度贊揚,有時也或許是過度貶低,為人熟知的呼延慶就是一個例子。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大名鼎鼎的外交官

說到呼延慶,這名曆史人物已經是各種康樂活動中常見的一個客串形象了,清代文學史中,呼延慶的藝術形象就是五花八門,倘若較真起來,恐怕呼延慶在清代的名氣,遠遠超過任何其他的曆史人物。

大量的小說和評書,争先恐後地向民間百姓講述有關于呼延慶的故事,并且通過這些故事,将呼延慶這個人塑造成了北宋時期的一名“民族英雄”。

看過呼延慶的故事,我們便可以知道,呼延慶其人,是一名為了國家大義,甘願抛頭顱灑熱血的忠義人士,各大影視劇當中的呼延慶形象也不外如是,這更加使得民間對于呼延慶其人的故事是趨之若鹜。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然而,作為演義小說,民間百姓能夠接觸到的呼延慶故事,當中也同樣不乏一些虛構成分,由于口耳相傳,有關于呼延慶的故事,不少其實并不具備太大的真實性。

曆史上的呼延慶其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是否真的像演義小說那般,手持雙鞭,雷厲風行,散發着與衆不同的角色魅力呢?

其實,呼延慶雖然出身于将門之家,卻并未繼承自己父親在戰場上的勇猛,畢竟武學天賦還是靠天生的,呼延慶并沒有生得這樣一幅好筋骨,隻能在長大以後,成為了一名宋朝的外交官,這樣的現實與演義小說是明顯不符的。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甚至于,呼延慶所留下的功績,大抵上也不太經得起推敲,呼延慶生平最大的外交成就,即為使宋朝與金朝之間建立了聯系。

當時的女真族正在逐漸壯大,宋、金兩朝的邊境都時不時遭到了女真族的侵犯,為了解決邊境上的後顧之憂,兩國各自派出了外交官進行交涉,其中,宋朝所派出的外交官就是呼延慶,最終這次交涉圓滿的成功了。

結果論上的失敗者

或許正是因為這段劃時代的建交,為呼延慶迎來了如此高的美名,想想倒也有理有據,畢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夠與另一個常有沖突的政權定下互不侵犯的平等條約,已經算是功不可沒了。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甚至于在兩國建交之後,還商量起了如何對付周邊地區一些其他能夠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勢力,首當其沖的就是與雙方沖突頻發的遼國。

這次盟約的簽訂被稱作“海上之盟”,盟約也确實很快地收獲了成效,周邊一些小的部落在強強聯合之下直接覆滅了,這讓統治者們也是喜出望外,或許也正是這些肉眼可見的利益,才使得呼延慶被吹捧成了有着萬世之功的大忠臣吧。

呼延慶本身想必也對自己的外交成果是十分滿意,其實哪怕是換了任何一位曆史名将,恐怕也會被一時的收獲而蒙蔽了頭腦吧。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然而,不管是呼延慶也好,甚至于當時的掌權者宋徽宗也罷,在勝利的喜悅沖擊之下,卻完完全全忘卻了身邊的金朝這一最大的威脅。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叫做“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說到底金朝之是以與宋朝建交,也是為了消滅周邊部落這一唾手可得的利益罷了,而且這一利益的最大受益者,當屬原本相對較弱的金朝。

而且,顯而易見的是,在本質上,這兩個國家并非同氣連枝、唇亡齒寒的關系,是以等到周邊部落都平定的七七八八以後,得到勝利果實輸血之後的金朝其實力也是分外壯大起來。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最為緻命的是,當時的宋朝卻由于周邊形勢的大好,一時間沾沾自喜,完全忽視了金朝的壯大,最終,遼國亡國以後,金放棄了盟約,繼而南下伐宋,給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

大名鼎鼎的“靖康之恥”就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倘若究其原因,恐怕同呼延慶的外交成功不無幹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呼延慶非但不是清代小說中所盛傳的救世英雄形象,反而更接近導緻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這一身份,是當之無愧的“曆史罪人”。

從結果論而言,呼延慶确實不該受到如此多的盛贊,有關于他的溢美之言,則大抵上都得怪罪于後世的二次創作了。

他被人們奉為民族英雄,在曆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罪人

小結:

盡管将“曆史罪人”這一大帽子扣在呼延慶的頭上,又仿佛顯得有些過于苛刻了,曾經的那些曆史人物并不能預測未來,導緻一些為難倒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之是以強調這一點,終究還是為了點醒人們,存在于藝術加工之後的某些曆史人物,其形象未必就是真實有效的,要想真正評價一個曆史人物,還是得結合真實的曆史,承前啟後,才能有所收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