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作者:人汽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作者:宋家婷

在美歐聯手狙擊中國新能源汽車拉拉扯扯之間,中國前五個月的汽車出口量出來了。乘聯會資料顯示,

全文沒有透露出口歐盟的資料。想想也知道,怕是不好看。然而,更難過的日子還在後面。歐盟從7月4日開始,将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三個重點關照對象: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将分别被加征17.4%、20%和38.1%的關稅。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加上歐盟乘用車正常關稅稅率10%,三者面臨的關稅稅率将高達27.4%、30%和增至48.1%。這已經是驅逐式的壁壘了——雖然,表面上歐洲多國還是力邀中國車企建廠來緩解貿易沖突,但是,突然跳出來刻意上強度的G7,讓中國車企在歐洲建廠的計劃又添了變數。

歐洲的大門要對中國車企關上了嗎?歐盟是中國電動汽車最大的出口地區以及試金石,要放棄這一不小的增量市場實在可惜,然而如何才能戰勝目前嚴峻的形勢?

我們要了解當下中國汽車品牌的政策調整,必須弄清楚幾個核心的問題:

1、階段性放棄哪些市場,加強哪些市場,強攻哪些市場?2、在哪兒建廠成本可控,又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在這場世界的草台班子大亂炖之下,中國汽車品牌展現大智慧的時刻到來了。

上汽:壓力越大,韌性越足

歐盟關稅的“特别照顧”發酵數日後,上汽歐洲熱銷品牌MG釋出的MG 38.1設計周邊火出圈了,公路車、胸卡套、棒球帽、襪子、咖啡杯、T恤、帆布鞋等産品打上的“歐盟嚴選 品質好車”标簽令人捧腹之餘,也收獲了一批“路轉粉”網友。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會玩梗的上汽終于被肯定了一次,但是它其實面對的壓力着實不小。原因很簡單,上汽在歐洲市場的銷量最大。

今年前五個月,上汽MG在歐洲市場傳遞了超過10萬輛新車,又創下同期曆史新高。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參照早年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銷量達到5萬輛就可以本土化的标準,MG早就具備了在歐洲當地建廠的體量和條件。去年7月,上汽也宣布将在歐洲建設生産基地,并稱正在進行選址工作。

根據公開報道,上汽集團計劃在歐洲建立兩家工廠。第一家工廠建立在現有工廠之上,年産量預計為5萬輛汽車;第二家工廠應該是從零開始建設,年産量目标在20萬輛。

不過此前上汽考慮建廠國家是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國家,随着G7的大力折騰這個選址範圍可能要進一步縮小。

“優等生”上汽是否能扳回一局取決于歐洲建廠落地速度。目前官方還沒有公開進度,從這一點來看,它已經落後于幾位友商了。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好在上汽在澳新、美洲、中東、東盟及南亞四個新興市場增長迅速。在中日韓汽車品牌已經紮堆了的東南亞市場,上汽MG在泰國乘用車市場已經排名第三,算是一點慰藉。

長城:當機立斷,加強長闆

歐洲市場遇冷的風聲,實際上始于今年5月底長城汽車将歐洲總部從德國慕尼黑遷到荷蘭的消息。相對來說,長城汽車也是今年最明确做出應對的車企。

原因不難了解。雖然長城汽車去年海外銷量突破了30萬輛,但是歐洲市場并非其海外主力市場。

長城汽車的主要市場是俄羅斯、中東、巴西、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俄羅斯市場已經占據長城汽車整體出口銷量的30%-40%。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長城汽車出口的優勢,更多在于産品的獨特性。從皮卡到SUV再到硬派越野,适應更廣泛的地域性需求。用官方的話說,國際化不隻是高端化,一定要拿捏好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買得起、用得好的産品才是好産品。

新能源汽車時代,這一趨勢也在加強。以今年上半年城汽車海外市場的品牌結構為例,其中哈弗品牌占比超過65%,坦克品牌占比10%以上,魏牌占比3-5%,歐拉占比5-10%,皮卡占比10-15%。

長城全品類、全動力和全檔次的的産品布局,也幫助了其在全球化戰略中滿足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并且能夠進退自如。

目前來看,長城汽車的歐洲戰略有一定調整,但整體戰略沒有變化。當下長城已進入德國、英國、瑞典、愛爾蘭、以色列等市場,計劃今年登陸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市場,并在2025年覆寫大部分歐洲市場。同樣的情況,西班牙、匈牙利等友好國家有望順利入場,意大利等G7國家則有待觀望。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與此同時,長城汽車也加強了對中東市場、東南亞市場和中南美市場的投入力度。以東南亞市場為例,長城汽車已在東盟營運的樞紐泰國打造了其第一個海外新能源汽車生産制造工廠,并且将之打造為其全球右舵車的生産中心。2023年,長城還進入了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等其它東南亞國家市場。

在中南美市場,巴西位于伊拉塞馬波利斯(SP)的長城汽車工廠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組裝生産哈弗H6及混動皮卡,該工廠标準産能為10萬輛,最高可達15萬輛,未來也将覆寫巴西及南美其他國家市場。未來,長城汽車還計劃進入更多的北非和中東國家。

奇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經常與上汽争執誰是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車,現在要慶幸的反而是,它的主戰場不在歐洲。截至目前,奇瑞最大的海外市場是俄羅斯、巴西、伊朗和智利等國家。2023年,奇瑞在俄羅斯銷量僅次于當地品牌拉達,市占率達到了11.2%。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得益于布局早,目前奇瑞在海外市場已經打造了10個生産基地,主要分布在南美、中東和俄羅斯等地,奇瑞也是首家在巴西建廠的中國汽車制造商。

2023年奇瑞在歐洲總銷量是34095輛,跟它海外總銷量比當然不值一提,但是接下來奇瑞汽車出口到歐盟的産品也将被征收21%的關稅。

不過不聲不響的奇瑞,反而成了第一個在歐洲生産乘用車的中國車企。

今年4月,奇瑞宣布将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在巴塞羅那設立合資企業,并在日産此前關閉的工廠基礎上建廠,計劃年内開始生産電動汽車。2027年開始,該工廠産能将達到每年5萬輛,2029年産能将增加到15萬輛。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相對來說,作為僅次于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産國,西班牙的投資環境相對友好。去年末至今,先後宣布資助15個電池和電動汽車工廠新項目,以及将向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新的17億歐元貸款和補貼招标。中國動力電池廠商甯德時代、遠景能源也已經進入該國家建廠。

奇瑞也有意在歐洲建設第二座工廠,目前還沒有進一步消息。倒是今年初有報道稱,奇瑞将擴建其位于法蘭克福附近勞恩海姆的研發中心,并在年底将中心員勞工數增加一倍至120人。該研發中心系2018年成立。

按照計劃,奇瑞将于2026年在歐洲推出三個品牌,每個品牌分别推出三款新車型。今年将首先推出Omoda(歐萌達)和Jaecoo(對應奇瑞)兩個品牌,豪華品牌Exlantix(對應星途)将于2025年推出。該計劃是否會受到影響不得而知。

比亞迪:氣勢拉滿,此消彼長

誰說人類的悲喜不相通?體育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跨國界橋梁。這兩年全球汽車業的公敵比亞迪,就在如此微妙的政治時刻借助足球在歐洲門口上了大分。

作為歐洲杯創立以來首家擔任最進階别汽車類贊助商的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顯然達到了它的目的,“比亞迪取代大衆”的标題已經成為德國當地媒體的共識。

實際上,比亞迪不僅贊助了本屆歐洲杯,也贊助了接下來的美洲杯。如此頂級的體育賽事贊助價格當然不菲,但是若能借此撬動這兩大市場自然值得。

不同于美洲市場,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算是新秀。不過,鑒于其布局迅速且還拿下了拿下歐洲最大租車公司10萬輛訂單,加上歐盟原本對電動汽車的支援态度,比亞迪将中期目标定為了歐洲前五。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相對來說比亞迪還有個伏筆。早在2016年,其就在匈牙利建設了電動大巴工廠。2023年它又與匈牙利塞格德市政府簽署了比亞迪匈牙利乘用車工廠的土地預購協定,建立其在歐洲的首家乘用車組裝廠,預計2025年建成投産。

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經進入19個歐洲國家和地區,銷售5款主力車型。接下來,主打更高成本效益的比亞迪海豹将登陸歐洲市場。與此同時,騰勢、方程豹、仰望品牌也計劃進入歐洲市場。

按照這樣的投資力度,歐洲市場将占據比亞迪海外100萬輛目标的幾成尚未可知,不過作為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環,比亞迪還打造了自己的船隊。除了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奇瑞都擁有自己的遠洋運輸船隊。

吉利:戰略協同,後發制人

作為歐洲第十大汽車制造商,吉利汽車成為歐盟第二關照對象不意外。畢竟,2023年吉利集團在歐洲共銷售了34.8萬輛新車。

但是,相較于友商們的被動應對,吉利汽車在應對貿易壁壘上有着後天的優勢。原因就在于,憑借過去多年在全球範圍内大收購,如今俨然成為全球性車企集團的吉利,完全不怕被搞心态。

比如,吉利旗下的子品牌如沃爾沃和極星總部在瑞典,而沃爾沃在中國、美國和瑞典都有生産基地;smart是吉利與奔馳的合資品牌,奔馳的大學營就在德國;路特斯則在中英兩國都有工廠。

這樣的全地域優勢下,無論是當地建廠,還是借力管道,吉利集團的優勢不要太明顯。沃爾沃就已經率先做出了反應。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前不久,沃爾沃汽車宣布将其在中國生産的電動汽車EX30和EX90的生産線轉移至比利時,原本沃爾沃EX30在張家口的吉利工廠生産,EX90則在大慶工廠生産。另有消息稱,EX90純電SUV已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沃爾沃工廠生産,預計将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傳遞。

沃爾沃如此,極星、路特斯們更是如此。去年7月,路特斯還傳出要在美國建廠擴産能的消息,如今看來也是未雨綢缪了。相較而言,吉利品牌、領克和極氪如何盤活出口産能則可能需要費些腦筋。

以領克為例,2018年領克曾計劃利用沃爾沃位于比利時的根特工廠生産旗下車型,但一年後該方案折戟,領克改為在中國生産直接進行出口。原因是,當時沃爾沃XC40在歐洲銷量非常好,比利時工廠沒有多餘的産能生産領克車型。

現在随着全球政經形勢的變化,吉利集團不排除會重新開機該計劃。接下來,極氪、smart都會面臨同樣的難題。這将極大地考驗吉利集團的戰略協同能力。

「人汽」汽車出海:望洋興歎美利堅,一波三折歐羅巴

相對來說,吉利在東南亞市場倒沒什麼大問題,借助寶騰汽車吉利在馬來西亞當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進一步輻射東南亞市場不難。

說起來,吉利當年馬不停蹄地大手筆“買買買”,可能隻是圓一個中國品牌全球夢,創始人李書福恐怕也沒有想到他的大魄力有一天會趕上這樣的用途。隻能感慨國際形勢此一時彼一時風雲際會難預測了。

然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大概是人力無法扭轉的天道規律。被地緣政治糾紛越箍越緊的中國汽車品牌隻能順勢而為,等待下一個“合”的局勢到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