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作者:青花大磁盤

前兩天寫的美國檔案中關于北韓戰争的小故事沒想到看的人還挺多,看到大家對這個感興趣,就再說點關于長津湖的内容吧。在評論中看到有人說“美國的記錄不能信,都是滅中國人威風,長美國人志氣的。”那在寫這篇時又相對應的查了下國内官方的資料。

先要說下,長津湖戰役在美國也是被大肆宣傳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紀念館有長津湖戰役紀念碑,幾乎是南韓總統訪美的固定打卡點。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而美國電影界更是在北韓戰争還沒結束的1952年,就拍攝了描寫美軍陸戰一師在長津湖的電影:“從地獄撤退”。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為什麼美國會大肆宣揚這次戰役,因為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場偉大勝利。

原因是當時東線陸戰1師在長津湖一帶被志願軍9兵團分割包圍,陸路後撤已經不可能了,而短時間内沒有任何有能力的部隊能趕過去援救該師,包括日本和美國本土,是以形勢萬分危急,美國的新聞媒體都認為該師可能要完蛋了。

杜魯門總統宣布進入緊急狀态,甚至情急之下口不擇言說出了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狠話。那時候全美國人每天看聽廣播、看報紙,關注着遙遠東方冰天雪地中深陷重圍的陸戰1師的命運。

當陸戰1師成建制地突破志願軍9兵團16萬人的圍追堵截,成功抵達東海岸的興南港,接着又順手撤走了近10萬北韓難民時,對美國人來講算是松了一口氣,對美軍特别是陸戰隊來說,認為這是其曆史上的高光時刻;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偉大勝利。

是以美軍方為長津湖戰役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勳章,70枚海軍十字勳章,是美國戰史上為一次戰役頒發勳章最多的一次。

相對于北韓戰場二次戰役時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北韓西部的潰退,美國人在提及的二次戰役時反而更多地宣傳長津湖的戰鬥,認為陸戰一師在已經被分割包圍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最終成建制的突圍成功,還帶回了大部分重裝備,是一場勝利。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在美國軍史中是這麼評價長津湖戰役的:“陸戰1師從包圍圈中後退,帶着可以使用的全部裝備,後送了傷員,保持着建制突圍出去了。⋯⋯而志願軍9兵團的3個軍都因參加長津湖作戰受到損失而失去了作戰能力,為了補充裝備和整頓組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此,“聯合國軍”在北韓能保持立足點還是必須放棄的危急時刻,避免了中國軍隊的12個師增援到第8集團軍正面。”,美軍司令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提到:他們是在絕對優勢之敵的不斷進攻之下實施了一次了不起的撤退。”

接下來再詳細說說九兵團和美陸戰一師的實力對比和最關注的第九兵團入朝時的裝備和補給問題。

第九兵團當年是計劃用來解放台灣的,是以其兵力配置和裝備在當時的志願軍乃至整個解放軍中都算最強的。

下屬的3個軍均為4師制。其中20軍50569人,裝備步槍13285支,沖鋒槍3227支、輕機槍1021挺、重機槍152挺、迫擊炮311門、火箭筒47具;26軍48894人,裝備步槍13504支、沖鋒槍4353支、輕機槍932挺、重機槍209挺、迫擊炮435門、火箭筒42具;27軍50501人,裝備步槍13448支,沖鋒槍4413支、輕機槍1210挺、重機槍212挺、迫擊炮494門、火箭筒68具;全兵團總兵力約15萬人。

九兵團的主力27軍那會兒更是傲的不行,入朝前的口号是:

“一條幹糧帶,從北打到南,一雙解放鞋,解放全北韓”

但由于該軍團是華東調來緊急赴朝,裝備在軍、師兩級的野炮和榴彈炮運輸不及,大多未能随同部隊一塊入朝,這讓該兵團與美軍在重火力上差距很大。

關于服裝問題,國内電影裡的宣傳是因為緊急開赴北韓,還未換冬裝,是以火車站的士兵把身上的棉大衣脫下來扔到軍列上,實際上如果一個軍隊的後勤搞成這樣是不可能也是不負責的。

真實情況是第9兵團北上時,全軍已經按華東地區禦寒标準換裝了新棉衣。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率一些将領先行北上,途經北京時曾向在東北戰鬥過3年的蕭華請教嚴寒情況下的保暖問題,并就冬裝問題多次與上級電報溝通。

按原先計劃,第9兵團應該在沈陽、梅河口作短暫停留,以補給東北标準的禦寒衣物。但北韓東線戰場形勢變化,迫使該兵團不得不提前從輯安、臨江入朝,緻使諸多物資轉運不及。為解燃眉之急,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于11月5日緊急動員軍區機關幹部和直屬隊,捐出641件棉大衣送給先期抵達的20軍。11月8日,東北軍區将準備發放給西線第13兵團的35090件棉大衣轉交給第9兵團,後又緊急協調财政部,調來了10萬件新舊棉大衣,各地也紛紛運來棉大衣應急。根據統計,到11月底,第9兵團後勤部簽收的新舊棉大衣總計226661件。

因為對9兵團給予厚望,是以當時對九兵團的補給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抓的,從賬面上看,總人數約15萬人的第9兵團已經接收到了足夠的冬季裝備。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但是從客觀上看,首先是北韓1950年冬天遭遇到最低可達零下40餘度的極度嚴寒天氣,根據美軍的記錄,在當時的氣溫條件下,僅有棉大衣遠遠不夠,必須有絨衣絨褲、特别是手套、棉帽和棉鞋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在室外手腳和頭部非常容易凍傷。

其次雖然棉大衣在11月底已經順利交割給9兵團的後勤部門,但20軍、27軍、26軍已分别于11月7日、12日、19日跨過鴨綠江,向前線開撥。而當時美空軍的封鎖讓9兵團後勤部未能将領到的棉大衣全部及時下發到前線指戰員們手中。

而從主觀上講,當時為了能迅速包圍美軍不影響行軍速度,許多已經領到棉大衣的指戰員為了多帶彈藥和幹糧,竟将棉大衣留在了留守處。

如20軍60師在跨過鴨綠江前,因為将全師的大衣、背包留在了輯安,結果出動第1天僅1個團就凍傷了700餘人。

從臨江入朝的27軍基本人人發到了棉大衣、棉鞋、絨帽,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寒區标準的冬裝。但該軍過江前将其中的絕大部分留在臨江留守處,結果出國首日就凍死2人,凍傷500餘人。此後,部隊白天黑夜均在野外行軍、宿營,沿途幾乎每晚都下雪,衣物經常透濕,難以烤幹,凍傷者與日俱增。

更重要的是糧食和副食供應的嚴重不足,讓前線将士無法攝入足夠的熱量禦寒,加劇了凍傷所帶來的傷害。

按戰前後勤部門測算,僅僅保障1個軍的糧食供給就至少需要150輛汽車。志願軍後勤第1、第2、第3分部入朝時的735輛汽車,至11月12日就有315輛被敵機炸毀,另有20餘輛因車禍損毀。運力的嚴重不足,導緻第9兵團各部隊隻能時斷時續地收到不到需求量46%的給養,大部分時間隻能靠随身攜帶的,以炒面、炒米、炒黃豆為主的幹糧維持生命。在長津湖之戰中,許多部隊都出現過斷糧現象,最長的完全斷糧間隔長達3天之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不得不靠挖取路邊田地裡無人收獲的洋芋充饑,而不是電影裡描述的後方送來的補給食物是洋芋。

再回過來看9兵團的對手美國陸戰一師的情況。

美陸戰1師編制人數約2.5萬。長津湖之戰時,因其師屬第1海岸營、第1水陸兩栖車運輸營、以及陸戰第11炮團所屬的1個114毫米多聯裝火箭炮連留在興南港,以及在此前戰鬥中遭到的傷亡尚未得到補充,該師實際參戰人數約1.8萬人。

雖然從人數看,最開始交手的9兵團第20軍、27軍對美陸戰1師就有将近5倍的人數優勢,但美陸戰1師的火力卻強于整個第9兵團。

其師屬陸戰炮兵第11團下轄4個炮兵營。第1、2、3營各裝備18門105毫米榴彈炮,第4營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師屬第1坦克營裝備63輛M26重型坦克,6輛M4中型坦克,2輛M24輕型坦克2輛,合計71輛。

每個陸戰團下轄3個步兵營和1個重迫擊炮連(裝備12門107毫米迫擊炮)、1個反坦克連(12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輛 M4A3E8型坦克)。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和1個火力連(裝備4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12挺12.7毫米M2HB重機槍)。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和1個火力排(裝備4具89毫米火箭筒、2門81毫米迫擊炮、6挺12.7毫米M2HB重機槍)。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和1個火力班(裝備2具89毫米火箭筒、3挺BAR勃朗甯輕機槍和1挺12.7毫米M2HB重機槍)。每個步兵班配備10支M1“伽蘭德”自動步槍和2挺BAR勃郎甯輕機槍。班、排長配備M1卡賓槍,連長以上軍官配備M1911A1型自動手槍。

陸戰1師還有一個和其他美軍的最大差別在于他們全部是志願兵,沒有一個征召兵,是以幾乎全是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戰鬥力比其他美軍部隊要高出一個檔次。

而從9兵團當時的進攻部署看,顯然是輕敵了。最初計劃是一次出動第20軍、27軍2個軍的兵力把美陸軍第一師分割成三段加以圍殲,第26軍做為預備隊在後方待命。但真正交手後才發現,即使不考慮美軍的空中支援,僅美陸戰一師的地面火力強度就遠超了整個9兵團的火力。

下面就是雙方戰史中關于長津湖之戰的一些細節内容,因為和國内許多媒體宣傳的不同,我特意花了很長時間去核對國内相對應的資料。

首先說整個長津湖之戰,慘烈而艱苦,對戰場上雙方人員的精神壓力都極大,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

根據美國記錄,至少有兩個戰場上士兵精神失常的案例。

一例是美陸戰一師7團1營當時曾在志願軍身後打了一次穿插,在穿插過程中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和被對手發現的壓力,再加上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巨大的精神壓力讓其中一名士兵精神崩潰了,大家不得不把他綁在擔架上,次日清晨大家發現在擔架上悄無聲息的死去。

陸戰7團E連的一位軍醫則是在被58師圍攻下竭隅裡時,精神崩潰瘋掉了,大喊大叫并把自己關在一個帳篷裡,向任何靠近的人開槍,最後不得不将其擊斃。

這裡說下前面提及的那個在志願軍身後搞穿插的事情。

美國人認為陸戰1師在長津湖戰鬥中最兇險的時刻當屬長津湖畔的死鷹嶺激戰。

該戰鬥爆發于11月27日夜晚,也是志願軍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向美軍發起全面進攻的時間。當時美陸7團F連(加強連)負責守衛德洞山口——美軍後撤必經公路上的一個制高點。

德洞山口(Toktong Pass),當地北韓人稱之為死鷹嶺,據說因為高海拔和極度嚴寒,老鷹飛躍山嶺時都會凍死,故得此名。志願軍59師11月27日當夜派175團占領死鷹嶺以西公路沿線各高地,177團2營占領死鷹嶺以東西興裡附近陣地,177團1營和3營占領公路以南死鷹嶺1519和1563高地,但1營和3營的攻擊卻失利了。

把守關口的陸1師F連在這裡硬怼志願軍兩個營6倍于己兵力的強攻。從11月27日夜起,一直打到12月2日與陸7團1營彙合,F連寸土未丢。後來根據這五天五夜的戰鬥細節,美國人出了部專著 "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講述F連這五天五夜的戰鬥故事。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這一戰志願軍雖兵力占優,但火力落後,僅有迫擊炮的支援。而F連除了本身火力強大外,還有數公裡外下竭隅裡的一個105榴炮連提供重炮火力。此外,白天還有航空火力支援。美軍彈藥補給均通過空投進行。

經過此戰,防守的F連傷亡180多人,其中陣亡32人,7名軍官有6人負傷。下面是美軍戰後統計的陣亡資料。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而美軍為了支援堅守的F連,還兵行險着,安排陸7團1營用志願軍慣用的戰術穿插打了志願軍進攻部隊一個措手不及。雖然奔襲距離并不遠僅十來公裡,但卻是雪夜酷寒中的山地越野,突入到志願軍陣地後方發動攻擊打垮了志願軍的進攻,這一戰不但打出了兩枚代表美軍最高榮譽的國會榮譽勳章,更是把志願軍的一名營級指揮官打得徹底崩潰,畏戰逃離戰場。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這個戰鬥的結果是陸7團1營營長Davis中校表現耀眼,用志願軍拿手的戰術擊敗對手,在戰役還未結束的12月7日,就擢升為陸7團副團長,不久獲得了代表美軍最高榮譽的國會榮譽勳章。此後仕途暢通,一路做到了陸戰隊四星上将。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而進攻死鷹嶺的失敗,讓美陸戰一師軍可以順利從下竭隅裡撤出。而宋時輪對此火冒三丈,在戰後團以上幹部戰役總結會上當衆把那個逃離的營長槍斃。

除了這個情況,27軍243團3連也出了問題。

當時243團的任務是沿路阻擊陸戰1師的撤離,其中先趕到的243團1連在道路北側打的不錯,甚至摧毀了數門美軍的門155榴彈炮,但自身傷亡也很大。而随後趕到道路南側的3 連在這種情況下,連長指導員竟然消極畏戰,在前線開起了民主生活會,經商議後竟然沒有對撤退中的美軍發起攻擊。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最悲慘的還是26軍88師263團的遭遇,當263團按計劃趕到預定的阻擊地點後,發現公路積雪上有清晰的車轍印,263團團長誤以為美軍已經提前通過,于是團長決定下山沿公路追擊。 就在部隊下山過公路的時候,遇見了美軍殿後沖出來的M26潘興坦克。而在長途奔襲行軍的情況下,263團的迫擊炮和重機槍等重武器是拆開運輸的,結果是輕裝步兵遭到美軍坦克的碾壓和射擊而沒有反擊的能力,部隊傷亡慘重,一個主力團還未與美軍實際接觸就失去了戰鬥力,戰後團長被撤職。

最嚴重的一個事件,是根據美國檔案記錄,在1950年12月6日美軍開始撤出下竭隅裡時,負責殿後的陸一師5團為了掃清後撤時的威脅,在空軍的配合下集中火力攻擊下竭隅裡東山地區,而守衛東山的一隻志願軍部隊約一百多人竟然殺死了他們的軍官後主動向陸5團2營投降。更為悲慘的是這些投降的志願軍戰俘,并沒能活着走出長津湖地區。根據美軍記錄,在12月6日夜裡,後撤部隊在行進中同另一隻志願軍部隊發生激烈交火,雙方激戰時,進攻的志願軍向公路上押送的戰俘喊話。于是戰俘們開始四散逃跑,接着兩方的火力都射向了他們......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關于美軍提及的投降事件,未從我能找到的國内史料中查到直接佐證,但查到的資料中也有提到在五次戰役時,出現過志願軍連長帶部隊主動投降事件。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不管怎麼說,長津湖戰役後9兵團傷亡慘重,也未能完成原定的殲滅美陸軍一師的任務,是以戰後第9兵團向軍委作出了檢讨。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至于雙方的傷亡情況,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編撰的《抗美援朝戰争衛生工作總結》中記載:20軍犧牲2963人,戰傷5539人,凍傷11468人;26軍犧牲1674人,戰傷4488人,凍傷7945人;27軍犧牲2667人,戰傷4035人,凍傷11319人。戰前總計15萬人的第9兵團減員52098人,減員率34.7%。其中有30732凍傷,占該兵團戰前人數的20%,占第9兵團減員總數的59%。

從中美史料再看長津湖戰役

美軍承認陸戰1師在長津湖戰役期間共計陣亡604人,傷重而亡114人,失蹤192人,戰鬥負傷3508人,另有7313人凍傷,共計減員了11731人。以該師實際1.8萬餘人的參戰人數計算,減員率高達65.2%。其中凍傷占陸戰1師參戰人數的40.6%,占該師減員總數的62.4%。

除了陸戰1師的傷亡,美軍承認美7師中在新興裡傷亡超過了2670人,編入該師中的南韓兵戰鬥傷亡1602人,其中第31團戰鬥群基本被殲。美3師、美海軍航空兵、英軍以及在鹹興地區掩護美10軍上船撤退的韓軍第1軍團共計傷亡、被俘1805人。

此戰後兩方的最高指揮官都退出一線,說明兩國高層都認為進階指揮官的指揮上問題比較大。東線的美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在長津湖後被安排去軍校教書,然後就退役了。陸1師師長則認為表現出色在戰後晉升為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