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現在的聯考學子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感覺一代比一代“硬核”?

作者:解筱文

現在正是又一屆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新一屆聯考學子填報志願,仰望夢想大學之旅的時期,社會對學習,對教育,對年輕一代成長發展,給予非常之多的關注,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所呈現的時代活力。

幾乎是每一代中國人都擔心年輕一代不如他們自己,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總體上年輕一代最終還是超越着前人,繼往開來。

最近有一些涉及教育類的新聞熱點,就值得稱贊,甚至令人激越。

先舉兩個明明可以靠顔值,卻偏要靠硬實力的女大學生,她們智慧、力量與美貌并存。

看現在的聯考學子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感覺一代比一代“硬核”?

6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核工程計算實體實驗室的碩士畢業生李藝飛,在畢業演講中決心“為國家核安全貢獻綿薄之力”的演講獲得網友們大贊。

李藝飛畢業前夕,到位于西北戈壁的核設施廠區實習。她說,仿佛看到了核工業前輩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筚路藍縷、艱苦創業的身影,仿佛聽到了那片戈壁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的歡呼聲……畢業後,她選擇加入國家國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選擇紮根西部,投身國防事業。

看現在的聯考學子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感覺一代比一代“硬核”?

6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學舉行畢業儀式,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畢業生王優作為代表發言,她的發言振奮人心。

王優稱,在自己的導師周張健教授的指導下,成功研發和設計了“先進第四代核反應器燃料包裹材料”的産品。這一創新不僅使制備數量從“每公斤級增長到了噸級”,而且為大陸在國際核燃料外殼材料領域從“跟跑者”轉變為“領跑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她說,是學校鋼鐵報國的精神激發了她鋼筋鐵骨的擔當!發言中,下起了雨,學校的上司為她撐起了雨傘,此情此景令人動容。

再舉兩個今年聯考學子的例子。

看現在的聯考學子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感覺一代比一代“硬核”?

6月23日,四川成都錦江區嘉祥外國語進階中學李宇軒在聯考中取得了710分的優異成績,其中數學科目更是滿分。

對此佳績,可以說最一流的學府随他挑選了。當被問及未來規劃時,李宇軒表示,他的夢想是投身生命科學領域,緻力于在分子細胞層面探尋攻克癌症的方法。他的堅定選擇和敢立大志的擔當精神,更令人敬佩和贊賞。

看現在的聯考學子和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感覺一代比一代“硬核”?

6月26日,曾坐邁巴赫參加聯考被網上非議的浙江杭州考生朱也天居然考了700分。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的孫子,作為名門之後,他的目标是進入北京大學,摘掉“不學無術”标簽。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樹立正确的價值觀,追求自己的夢想。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家庭背景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成就,真正的成功來自于個人的努力和堅持。

雖然以上列舉的隻是個例,并不是關注幾十年新老人群貢獻與成就的資料化分析對比,但我們一定可以通過這些例子,聯想和親眼目睹,在中國國力加速向前的新時代中,年輕一代的很多“硬核”成長故事。

這樣的“硬核”是來自時代的推力和國家資源的支援,源自自身努力和家庭整體的托舉。這是一種大機率整體性的素質和能力躍升和社會責任擔當。

從知識擷取和學習能力看,如今的學子們擁有着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資訊觸手可及,他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内擷取最新、最前沿的知識。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和教材,線上課程、學術論壇、知識分享平台等為他們提供了多元的學習途徑。

比如,許多高中生已經能夠熟練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在大學階段,不少學生已經掌握許多專業技能,具有一代的社會化生存思維,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看,這是當代學子“硬核”的重要展現。他們成長在一個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時代環境中。學校和社會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層出不窮。許多大學畢業生在還未走出校園時,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創業項目或創新成果。

例如,一些大學生研發的智能環保裝置、新型應用軟體等不僅在國内獲得認可,甚至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這種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精神,使他們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具備更強的适應能力和競争優勢。

從社會責任感方面看,這是新一代學子顯著特征。他們更加關注社會問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心社會實踐。對此,大中國小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行動者。他們通過組織志願者活動、發起公益項目等方式,為解決社會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近幾年一些優秀的聯考學子放棄北大、清華,以及國際名校的召喚,毅然投身“硬核”的“國防七子”,甚至投筆從戎,進入國防科技大學等部隊院校學習。

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一代比一代“硬核”,但他們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和壓力。激烈的競争環境、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以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過高期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是以,在為他們的“硬核”表現點贊的同時,社會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了解、支援和關愛,讓年輕一代又一代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自信。

因為,年輕一代的未來就是中國的未來!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衆号:zgmjply(評論員解筱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