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作者:NYTtravel新視線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夏至後,位于意大利羅馬的博爾蓋塞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呈現出一派煥然一新的面貌。在這裡,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從大門進入,穿梭在大鳥舍(The Aaviary)前綠意盎然的花園,一件巨大的蜘蛛雕塑屹立于此處。而當人們走進展館,擡頭看的時候,法裔美國女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巨型雕塑《牢籠(最後的攀登)》(Cell, The Last Climb)正直沖向天花闆處的古典壁畫。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穿越大鳥舍前的花園,博爾蓋塞美術館門前。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牢籠,這一方正簡約的現代幾何結構,與美術館瑰麗典雅的氛圍相對照,營造出了一種震撼的視覺反差。在二者的強烈對比之下,觀衆不由自主地思考起人類存在的脆弱性與永恒性之間的二進制對立。在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當代女性藝術家個展“路易絲·布爾喬亞:無意識的記憶”(Louise Bourgeois: Unconscious Memories)正在進行中,布爾喬亞與這座古老的美術館建築之間的跨時空對話由此展開。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牢籠”(Cells)系列作品,位于博爾蓋塞美術館展廳内。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建築原為博爾蓋塞家族的别墅住所,于1613年開始施工,1620年完工。從20世紀起,這裡成為意大利著名國立美術館地标,以收藏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卡拉瓦喬繪畫作品以及大量貝尼尼雕塑作品而聞名全球。到20世紀末,意大利政府花費500億舊裡拉對美術館進行了全面修複,并于1997年重新面向公衆開放,構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博爾蓋塞美術館的基石。富麗堂皇的古典風格,“回憶式”的當代藝術,在這場富有張力的展覽現場背後,觀衆不由得會發出疑問:有别于白盒子空間的呈現模式,為何這樣一場極具雄心的當代藝術展覽會發生在一間始建于17世紀初的歐洲古建築裡?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上&下:“路易絲·布爾喬亞:無意識的記憶”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2024年。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18世紀末,英國大英博物館創立,首次正式确立了現代“百科全書式”的美術館基本範式。彼時不斷擴大的展陳規模和容納範圍,讓藏品從私人奇珍室走向公共博物館;到了20世紀初,美國藝術界再度革新了美術館的面貌,自那以後,“白盒子”成為了現當代藝術空間建構中最具影響力的方法論,并借由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 Barr)所上司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得到了充分運用。一些專注當代藝術的策展人認為,“白盒子”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視覺幹擾,引導觀衆對藝術作品進行純粹的體驗。光秃秃的空間、白色的牆壁和極簡主義的畫框,以至于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然而,當下的觀衆有權發問:“白盒子”是當代藝術的唯一解和最優解嗎?當“白盒子”成為美術館和畫廊在進行現當代藝術展陳時不假思索的“标準答案”,這一現象也使得部分學者産生懷疑,“白盒子”本身是否已經讓當代藝術變得循規蹈矩?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布萊恩·奧多爾蒂(Brian O’Doherty)的《白立方之内》系列文章。

圖檔來源于網絡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藝術展覽在呈現方式上,仍然有許多曆史力量可以借鑒和挖掘——縱覽全世界,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将古建築與當代藝術進行融合,這一趨勢已然顯露出旺盛發展的生命力。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意大利,位于佛洛倫薩的斯特羅奇宮(Palazzo Strozzi)不僅曾經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更是在今天成為了城市的文化中心。自2006年至今,斯特羅齊宮已成功舉辦超過50場展覽,并與巴黎盧浮宮、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一系列的世界頂級美術館展開合作。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大型回顧展“The Cleaner”展覽現場,斯特羅奇宮,2018-2019年。

© Palazzo Strozzi

近年來,斯特羅齊宮将工作重心更多向當代藝術方向傾斜,先後舉辦一系列大型的藝術家回顧展,包括當代影像藝術大師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回顧展“電子文藝複興”(Rinascimento Elettronico)、“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回顧展“清潔者”(The Cleaner)、“傑夫·昆斯:閃耀”(Jeff Koons: Shine)等等。

當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流淌着傳統且深厚的曆史文化血脈,它便不可避免被質疑難以順暢地與現代化程序水乳交融,在當代藝術領域似乎更是如此。博爾蓋塞美術館與斯特羅奇宮都意在指明一條傳統與創新進行實驗性對話的可能路徑,與之類似獨具實踐挑戰的案例,也發生在中國遙遠的聖城拉薩。

吉本崗藝術中心深處拉薩現存唯一一座立體壇城結構古建築之中(壇城在藏地,亦被稱為曼陀羅,是佛教宇宙觀中圓滿莊嚴的至高理想世界,16世紀,高僧們為抵禦傳說中的巨大洪水在此修建寺院,到了19世紀,其原型作為抵抗英軍的屏障與結界的吉崩崗拉康開始建造。)這座曾被作為糧食儲備局的古建築在被重新發現時已不複往日榮光,精美的壁畫與木質構件大量毀損。曆經三年的修複努力,它終于以一家當代藝術中心的面貌重新與觀衆見面。吉本崗自成立以來先後接受多位藝術家駐留,舉辦了丁乙個展“十方”、楊冕個展“照見”、蔣晟個展“八萬四千年”、周力個展“四季”。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周力:四季”展覽現場,吉本崗藝術中心,2024年。

© 吉本崗藝術中心

左滑依次觀看圖檔

建築空間的古為今用與對當代藝術多樣化場景的建構,亦展現于近年來國家級别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展覽決策中。比如在盧浮宮,一項名為 “盧浮宮主人”(Les Hôtes du Louvre)的大型計劃,就邀請當代藝術家卡德爾·阿提亞(Kader Attia)和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等在盧浮宮内開設工作室。

而在中國,故宮作為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具備完整的古代藝術收藏體系。2020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其曆史上首個當代藝術大型個展——“蔡國強:遠行和歸來”,展出了共180件作品,亦為藝術家的展覽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9年,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中國首展的部分作品在太廟藝術館中展出,他的凹凸面鏡雕塑,映照了這座六百年建築的熠熠生輝,不僅中國古典風格在鏡面的反射中與這個當代藝術的造物相融——觀衆甚至能夠透過鏡面凝視自身的存在。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上&下:安尼施·卡普爾中國大型首展,太廟藝術館,2019年。

© Jonathan Leijonhufvud 2019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古建築與當代藝術的交彙不僅發生在美術館空間,古建築更成為商業畫廊選址的絕佳選擇。國王畫廊(KÖNIG GALERIE)的柏林分址隐于一座粗野主義标志性的建築内,其前身是聖艾格尼絲教堂和社群中心,是一座立方體混凝土建築,四周環繞着庭院景觀,畫廊沒有窗戶,光線從天窗和牆縫中射入。畫廊創始人約翰·柯尼希(Johann König)談到這個空間時說:“這座建築頂部采光充足,外觀非常粗糙,但内部卻柔和明亮,非常适合展示藝術作品。”

無獨有偶,在亞洲,南韓本土的領銜畫廊Kukje Gallery将一間傳統韓屋改造為其藝術項目的延伸部分,承擔書店、私人觀賞、辦公等新用途。畫廊副總裁宋普暎(Bo Young Song)在采訪中回應道:“這裡(韓屋)展示了我們如何在傳統中生活。”在百年古建中煥發新生,這間氛圍獨特的展館已展示李禹煥(Lee Ufan)、烏戈·隆迪諾内(Ugo Rondinone)、羅尼·霍恩(Roni Horn)、梁慧圭(Haegue Yang)等一系列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深入了解古建築如何與當代藝術共生這一主題,博爾蓋塞美術館館長弗朗⻄斯卡·卡佩萊蒂(Francesca Cappelletti)在布爾喬亞展覽之際告訴我們,早在2007年,博爾蓋塞美術館便開啟一系列大型當代藝術項目,目前已經推出過尼德科·索拉科夫(Nedko Solakov)、張恩利、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等傑出當代藝術家的展覽。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上&下:張恩利“鳥籠”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2019年。

© Galleria Borghese

自2020年上任以來,卡佩萊蒂也在進一步推動博物館當代藝術項目的成熟化與系統性。在她看來:當代藝術應當成為這座美術館展現其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美術館的一員,她肩負着確定這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得到精心呵護與合理保護的重任,同時更要創新性地利用這一寶貴資源,讓當代藝術能夠與這座曆史悠久的美術館本身産生深刻的共鳴,并釋放獨特的藝術張力。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上:展覽中布爾喬亞的作品與博爾蓋塞的館藏并置在一起。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下:現任博爾蓋塞美術館館長弗朗⻄斯卡·卡佩萊蒂(Francesca Cappelletti)在美術館14号展廳。

© Galleria Borghese

博爾蓋塞美術館因其璀璨的古典館藏與深厚的曆史底蘊而聞名遐迩,如何将古典的大師之作重新帶回當代人的視野中,又如何将日新月着的當代雕塑為更多人熟知,這是卡佩萊蒂上司下的美術館進行當代藝術展陳時面臨的挑戰。卡佩萊蒂特别提及了布爾喬亞展覽的策展政策:館方與策展人精心排布了布爾喬亞的作品,使其與不同展廳内的館藏作品互相映襯,讓觀衆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深入探索古代雕塑與當代雕塑之間的隐秘共鳴。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上&下:“路易絲·布爾喬亞:無意識的記憶”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2024年。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為将當代藝術展覽的品質與精确性調整至最佳狀态,博爾蓋塞美術館通常會嚴格控制作品數量在30件左右,確定每件作品能在保持自有完整性的同時,充分與美術館内包括花園的各個展示空間形成良性互動。在合作藝術家的選擇上,美術館也會基于自身的古典調性格外親睐那些能夠了解藝術與曆史之間深刻聯結的藝術家。與此同時,考察藝術家的作品是否注重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友善實作後續展覽中藝術作品與美術館的公園景觀交相輝映的呈現效果。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路易絲·布爾喬亞:無意識的記憶”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2024年。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左滑依次觀看圖檔

将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古典藝術裡沉澱的曆史與當代藝術的相遇,将會為觀衆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正如卡佩萊蒂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我相信這是我們共同追逐的目标——在保護曆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地讓每一位觀衆,尤其是年輕群體都能欣賞并了解曆史藝術。我們想要向每一個人傳達,熱愛藝術和文化遺産,确實能帶給你快樂!”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路易絲·布爾喬亞:無意識的記憶”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2024年。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SIAE 2024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by A.Osio

左滑依次觀看圖檔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采訪、撰文:盛泺穎

編輯:Cynthia

排版:于梓垚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把當代藝術放進“古典盒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