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可能通過摧毀港口應對兩栖登陸

作者:淵亭防務

摘要:“歐洲安全與防務”(ESD)于2024年5月釋出的《國際安全與防務期刊》刊載了蘭德公司進階工程師的文章《毀滅前夕》。文章認為,相關主體可能采用兩栖登陸的方式開展對台作戰。是以,文章提出台灣可通過摧毀港口這種焦土政策阻止相關主體通過占領港口實施兩栖登陸作戰,進而獲得整個沖突的勝利。本文通過對上述文章的梳理,主要介紹占領港口對軍事沖突的影響;并探究台灣作為防禦方在必要時摧毀港口的具體方法,以為相關主體提供借鑒;最後探讨台灣在實施這種焦土政策時可能面臨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正是值得相關主體關注的突破口。

關鍵詞:台灣,兩栖登陸作戰,軍事港口,台海沖突,焦土政策

台灣可能通過摧毀港口應對兩栖登陸

對任何大規模兩栖登陸戰而言,迅速奪取軍事港口設施通常是重要目标。反之,旨在摧毀這些設施的有效措施可以極大阻礙登陸部隊的行動。本文以台海局勢為例,探讨在作戰中摧毀港口對反登陸的重要影響,并通過存在的問題反觀兩栖登陸作戰中進攻方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相關主體登陸台灣的影響

在任何兩栖登陸戰中,盡早占領港口都是取得勝利重要的先決條件。通過登陸艇将物資和人員從大型軍艦運到海灘上,無論從所需的時間還是資源來看,效率都非常低。除非海灘周邊地區的地形非常有利,或者擁有龐大的公路網,否則登陸部隊可能難以從最初的陣地突圍。

一開始在海灘上登陸或許是必要的,但通過已建成的港口運送補給和裝備則更具優勢。利用港口及毗鄰的公路基礎設施可以大大縮短部隊從大型軍艦轉移至前往關鍵目标的地面車輛的時間。如果相關主體要以海上登陸的方式進入台灣,那麼港口縮短行動時間的能力勢必格外重要,因為需要迅速前往内陸,而不是在毫無遮掩的海灘上集結,否則容易遭到轟炸。

登陸艇消除了大型軍艦在近海處停留的需要。通過往返于大型軍艦和海灘之間的登陸艇,大型軍艦能在更短的時間内将更多人員和裝備運往台灣,速度快到使台軍措手不及,進而能夠限制其戰鬥力。

若進行登陸作戰的相關主體具備如此快速移動的能力,可能會令台軍感到畏懼,甚至會加速台軍投降,就像1940年法國向德國光速投降那樣。鑒于向西太平洋地區調動部隊的準備時間較長,相關主體的快速攻克将限制美國任何幹預行動的有效性,或迫使美國不敢進行任何幹預。政治上,既成事實的統一将有助于平息國際社會在長期沖突中支援台灣的聲音。最後,相關主體便能夠快速、不受阻礙地收複台灣,使台灣大部分地區完好無損,且能夠維持經濟繁榮。

台灣可能如何摧毀其港口

通過了解台灣可能采取何種具體措施摧毀港口,可為相關主體提供一定的借鑒,針對具體措施做好應對準備。

文章提出,台灣針對其港口的破壞活動可分為兩種,即港口陸域和港口水域的破壞活動。

在陸地上,台灣可能通過多種方式破壞相關設施:

  • 如切斷電線、污染光學儀器和砸碎控制器來毀壞起重機和其他裝卸裝置;利用輕型武器擊毀管道、泵和儲存罐;利用一些裝置内置的自毀模式,例如某些電子裝置會自行發熱,直至熔化關鍵部件或引發火災來摧毀相關設施等。
  • 将預先設定的“自毀代碼”和惡意軟體植入裝置,進而引爆港口内的爆炸物,摧毀裝置和控制中心,然後利用長軟管朝着着火處噴灑燃料,最後燒毀所有殘留物。
  • 在港口各處部署大量誘殺裝置,使相關主體誤以為他們接觸到每一樣東西都是潛在的威脅,進而直接減緩其行動速度。
  • 在港口四周的隐蔽地點布設小型電子幹擾器,以幹擾通信和導航。
  • 在港口周邊的公路和鐵路沿線布設爆炸物,或設定大量隐蔽的小型尖銳物,用以紮破汽車輪胎。
  • 利用看似岩石的爆炸物阻斷公路和鐵路。
台灣可能通過摧毀港口應對兩栖登陸

圖1. 1950年12月24日,美軍乘坐“貝格爾”(USS Begor)号(APD-127)軍艦撤離北韓興南,并炸毀興南港設施。

而在港口水域,台灣可能主要通過水雷來實作廣泛的破壞活動。

  • 如通過布雷艦艇在整個港口綜合體周邊和通往港口的水道上布設大量水雷。
  • 采取多種方法妨礙相關主體利用掃雷具産生的模拟船舶特征的信号來誘爆水雷的掃雷行動。例如,有些水雷經過程式設定,可以僅在多次感應到船舶特征模拟信号的情況下才會引爆,或在每次感應到該信号後都有一定的引爆機率。這可能延長相關主體的掃雷過程,還會給其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台灣可能通過摧毀港口應對兩栖登陸

圖2. 美國海軍潛水員正在進行水雷探測和處置訓練。盡管技術不斷進步,但港口地區典型的惡劣條件使在被破壞的港口進行排雷成為一項既危險又耗時的工作。

港口摧毀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相關主體可利用的點

據文章分析,台灣要實施摧毀港口這一焦土政策面臨三大挑戰。相關主體可對此加以利用,尋找合适的突破口,促使登陸作戰順利進行。

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協調各項工作,使其不會互相幹擾或對台方人員造成傷亡。例如,放火時需避免傷害正在放置炸藥的人員;水雷之間需間隔足夠遠以避免殉爆等。摧毀行動隻能在港口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炮火攻擊,且相關主體正在削弱戰術通信或利用模拟資訊和指令來幹擾通信的情況下進行。是以,摧毀行動可能随時因港口被占領而中斷。

對此,相關主體可考慮在一開始就采用壓倒性的火力進行攻擊,使得登陸作戰快速成功;或破壞戰術通信或利用模拟資訊和指令來幹擾通信,使得台灣摧毀港口設施的行動無法順利進行。

第二個挑戰與指揮和控制相關:確定在港口淪陷已無可避免的情況下開展摧毀行動。相關主體可能會滲透進指揮管道,以盡可能完好無損地奪取港口。此外,相關主體也可能引導台軍破壞其無意奪取的關鍵港口。這兩個目标都可能通過網絡攻擊、資訊戰或僞裝成台軍人員撤銷關鍵指令來實作。這對台軍的指控機制造成了挑戰。此外,還需要考慮本方人員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在本方土地上開展焦土行動這一事實,哪怕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

對此,相關主體可考慮采用網絡攻擊、資訊戰或僞裝成台軍人員撤銷關鍵指令的方式來實作對台軍指揮管道的滲透。或通過軍事欺騙手段,隐藏對目标港口的攻擊意圖,使得台軍缺乏足夠資訊判斷是否需要摧毀目标港口,進而通過奇襲順利奪取港口;或引導台軍摧毀錯誤的目标港口,對其基礎設施和軍隊士氣造成破壞。

台灣可能通過摧毀港口應對兩栖登陸

圖3.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港口進行實地訓練。利用特種部隊悄悄占領港口,可将港口封鎖行動時間限制在數小時内。

第三個挑戰與速度相關。如果相關主體利用特種部隊悄悄占領港口,則整個過程僅需數小時。此外,相關主體可對摧毀港口的部隊進行炮擊,阻止他們開展工作。相關主體可使用人員殺傷武器(如搭載在小型無人機上的火炮),在不破壞港口設施的情況下阻礙摧毀港口的活動。

是以,相關主體可派遣特種部隊以最快的速度占領港口,使台軍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或使用小型武器阻止台軍人員摧毀港口,同時不破壞港口設施。

總結

綜上所述,占領港口對兩栖登陸作戰的戰局影響極大,而台灣極有可能采取摧毀港口的方式阻止相關主體占領港口。是以相關主體需要重點關注這方面的訊息,做好應對準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