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秀水橋影 | 白雲橋

作者:嘉興正春和文化

攝影 | 幹根華、夏 松

文 | 郭紅英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看到白雲橋這個名字時,崔颢的詩句不經意間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白雲橋邊自然是沒有“晴川閣”的,但江南四月的綠樹定然不會少;橋邊估計也沒有“鹦鹉洲”,可芳草萋萋的景色總也是不會差的。

秀水橋影 | 白雲橋

憧憬中,循着小路問詢過來,我穿過一個又一個村莊,來到新塍鎮南洋村27組與沙家浜交界處。在一片綠色的麥田中,我遠遠地望見了綠樹掩映下的橋的側影。沿着羊腸小道,兩邊芳草萋萋:白色的蛇床花浮動在草葉上,像一個個小小的降落傘;紫色的野豌豆花綻開嬌俏的翅膀,翩翩欲飛;車前草搖晃着一根根小棒,開出一點點微不可見的小黃花。這橋果真是如名字一般詩意的存在。

快步向前,轉過田頭,白雲橋赫然出現在眼前。水泥的橋面,水泥的欄杆,中間似乎修補過了,還有幾截鏽迹斑斑的鐵欄杆。乍見之下,我頓時蒙了:這怎麼可能是座古橋呢?分明是座破舊的水泥橋。之前的那些美好的想象與詩情畫意瞬間灰飛煙滅。難道是因為同名我搞錯了?或者是被拆了重造了?各種念頭在我腦海裡翻騰。

蹲下細細看,終于發現點蛛絲馬迹。兩邊護欄上纏滿薜荔,郁郁蔥蔥幾乎淹沒欄杆,扒開稠密的枝葉,我驚奇地發現靠近橋面的護欄竟然是石頭做的,這個發現令我大喜過望。再看橋的另一端,沒有被薜荔覆寫的殘留的抱鼓石上雕刻着花紋。這花紋與一般石橋上刻的别無二緻,呈祥雲狀。雖然不新奇,但足以證明,這是座古石橋,至少曾經是。但緣何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呢?

轉到橋下,從側面看,謎底終于揭開了。這确确實實是一座五孔梁式石闆古橋,水中的橋墩為4塊石闆并立而成。橋的東、西兩頭還分别儲存着9級石階,隻是上面被鋪上了水泥闆,想來是由于現代生活離不開車子,石階不友善出行。隐約還能看到墩帽上有細膩精美的雕刻,呈花狀,橋欄上也有祥雲的花紋。

奈何橋上薜荔繁茂,垂挂下來像綠色的簾子,我根本看不到橋名。不過也正是這纏繞的薜荔藤蔓,讓被水泥敷面的古橋在不倫不類中,總算透露出些許古意來。讓人想到年久失修的老屋和原始森林中的老樹,它們都是被時間覆寫同時也被綠植覆寫的滄桑身影。時間給予人皺紋、駝背,卻讓一座老橋在河面上更顯古樸端莊。

轉至另一側,野樹橫生,枝枝蔓蔓,無法選取一個合适的角度拍照,也看不清橋墩上的橋聯。

民國《新塍鎮志》卷六《津梁》篇中記載:“白雲橋(新塍東)五裡,光緒三十三年重修。”橋的具體始建年代不詳。橋長28米,寬2.3米,橋身上刻有“重建白雲橋”。

白雲橋南、北兩側均有橋聯,資料中顯示南聯是“浮空利涉舟行明鏡,桑麻夾岸誕登人在白雲”,北聯是“溯鴛水于三秋過分煙雨,踏鳳山之一曲時超風雲”。

我站在橋上遠眺,河水較為清澈,真是水準如鏡,兩岸的綠樹倒映其間,尤添靜谧。曾聽朋友說,他小時候去新塍,經常坐船穿過白雲橋。可以想象迎着清風,小船兒在水面滑行時的輕快,那是真正的“舟行明鏡”。那時候的古橋很美,通身石頭,還有石望柱。

從錢寶雲老師拍攝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望柱頭有圓有方,東、西兩端為圓球狀,中間兩個為方形,雕刻着花紋。可惜現在面目全非,隻有水泥望柱,橋身的石闆上也被澆築了水泥。

秀水橋影 | 白雲橋

再說“人在白雲”。雖不能置身雲端,但白雲倒映在河面上,人過橋時,仿佛在白雲間穿行,倒是非常貼切的形容。也許當初建橋時,正是看到了悠悠白雲一團團浮于水面,人仿若在雲中,胸有萬壑,于是想起“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此橋才被叫作“白雲橋”。不過,無論是因為人似身在白雲,還是想起了崔颢空靈的詩句,這都是極有情緻的。

如果說南聯讓人想到了當時橋側的秀麗風光,那麼北聯則着重對橋的史脈淵源做了一個交代:“鴛水”,嘉興有“鴛鴦湖”,即南湖和西南湖,兩湖相連,形似鴛鴦交頸;“鳳山”,新塍能仁寺小蓬萊一帶因地形像丹鳳展翅,故稱“鳳山”。

這麼美的橋,緣何淪落至此?我很是不解。正好不遠處的地裡有一老翁在勞作,于是我上前詢問。這才得知此橋多年前曾斷裂過,有人掉落河中,後來才在上面澆築了水泥,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根據相關新聞報道,2009年1月28 日下午3點多,一對探親回來的母子騎機車到橋上時,突然感受到一陣劇烈的晃動。沒等到反應過來,隻聽兩聲巨響,母親回頭一看,坐在後面的兒子不見了,自己的機車也卡在了橋洞中。原來橋面上的一塊石闆發生斷裂掉入水中,小孩跟着掉了下去,好在及時被村民救起。

秀水橋影 | 白雲橋

這之前,此橋乃是交通要道,是南洋村村民來往新塍的必經之地。由于老橋年久失修,加之近來車輛劇增,除了行人,還有載貨物的三輪車等,使其不堪重負,導緻事故頻發。這之後,橋曾被封過一段時間。

我看了邊上的水泥文保碑,标注是2010年3月,也就是那件事故發生的一年後。

既要保住古橋,又要保證村民通行,最後當地有關部門在修複與重建兩者之間選擇了中庸,即在老橋上澆築水泥。

了解了來龍去脈後,我心生遺憾,倘若10多年前來看它,還能見到其秀麗端莊的姿态。而如今的它,面目全非,隻能從側面窺探一二當年的風采。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忽然想到崔颢《黃鶴樓》的最後兩句,感覺倒是應了此時我的心境。眼前此景,真是“古橋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秀水橋影 | 白雲橋

編輯:柴 琤

責編:李 利

稽核:林 榮

【來自:文藝秀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