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作者:A💟葫蘆 娃

夜幕低垂,司馬昭獨自站在魏國皇宮的高台上,眺望着遠方的燈火。他的心中思緒萬千,回想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從父親司馬懿開始,司馬家族逐漸掌控了魏國的大權。如今,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魏國實權人物,但距離最終的目标還差最後一步。

司馬昭知道,篡位稱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謹慎行事。他回憶起曾經聽過的那些成功和失敗的篡位故事,心中暗自盤算着自己應該如何行動。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朝,這些他都已經做到了。但是,還有一個關鍵的步驟,他始終放在心上,日夜思考。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一、司馬昭的崛起

世人皆知司馬昭野心勃勃,卻鮮有人知他的崛起之路竟是如此曲折。公元208年,司馬懿攜家眷避難河内,彼時司馬昭尚在襁褓之中。誰能想到,這個初生的嬰兒日後會成為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呢?

司馬懿家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始于亂世。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在曹操麾下任職,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司馬懿繼承父志,憑借自己的才智,逐漸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有趣的是,司馬懿最初并不想出仕。據《晉書》記載,司馬懿曾裝瘋避禍,稱"我頭風發,不堪仕進"。然而,曹操慧眼識珠,看穿了司馬懿的僞裝。曹操曾對身邊的人說:"夫人深識遠慮,過于常人,非有奇志,不能如此。"就這樣,司馬懿被"請"出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司馬昭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親影響。他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和謀略,更善于觀察時局,把握機會。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徹底掌控了魏國朝政。司馬昭此時已經三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他協助父親處理朝政,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然而,司馬昭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其長子司馬師繼承了父親的權力。司馬昭此時隻能屈居其下,擔任侍中、中領軍等職務。但他并未是以而心生不滿,反而更加謹慎行事,協助兄長鞏固權力。

司馬昭的機遇來自于一次意外。公元255年,魏帝曹芳欲奪回權力,與司馬師發生沖突。司馬師果斷廢黜曹芳,立曹髦為帝。這一事件中,司馬昭表現出色,為平定叛亂立下大功。從此,他的地位更加穩固,成為僅次于司馬師的重臣。

公元258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昭終于得以全面掌控魏國朝政。他以魏國大将軍、相國的身份,實際上已經成為魏國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司馬昭并未就此滿足。他深知,要想真正實作自己的抱負,還需要更進一步。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在掌權的過程中,司馬昭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善于籠絡人心,對功臣舊部格外優待。同時,他也注重培養新人,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年輕官員。這種平衡之道,使得他的權力基礎更加穩固。

司馬昭還十分注重對外擴張。他多次派兵讨伐蜀漢,最終在公元263年滅掉了蜀國。這一軍事勝利不僅擴大了魏國的疆域,更大大提高了司馬昭的威望。

然而,司馬昭深知,要想真正取代曹魏政權,成為新的皇帝,還需要走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就是讓魏帝冊封自己為王,建立屬國。隻有這樣,他才能名正言順地将權力傳給後代,最終完成改朝換代的大業。

二、篡位稱帝的前奏

司馬昭雖已掌控魏國朝政,但要真正篡位稱帝,還需要一步步地鋪墊。這個過程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每一個動作都意味深長,每一步都在向着最終的目标靠近。

首先是"入朝不趨"。在古代的朝廷禮儀中,臣子入朝見帝王時,必須快步小跑,以示恭敬。這種行為被稱為"趨"。然而,司馬昭開始改變這一規矩。他進入朝堂時,不再小跑,而是緩步而行。這看似微小的變化,實則意味深長。它象征着司馬昭已不再将自己視為普通臣子,而是與皇帝平起平坐的存在。

公元260年,一個引人注目的場景發生在魏國朝堂上。司馬昭緩步走入,群臣無不側目。有些老臣面露驚訝,有些年輕官員則暗自揣測。曹髦皇帝雖然年輕,但也察覺到了這一變化。然而,面對勢力強大的司馬昭,他隻能裝作沒看見。

緊接着是"贊拜不名"。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行禮時,必須呼喊"萬歲"。這被稱為"贊拜"。而"不名"則意味着不再稱呼皇帝的名諱。司馬昭開始在朝堂上實行這一做法,進一步突破了禮制的限制。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有一次,司馬昭在朝會上向曹髦行禮。當所有人都高呼"萬歲"時,司馬昭卻保持沉默。整個大殿頓時鴉雀無聲,空氣中彌漫着緊張的氣氛。曹髦面色鐵青,但最終還是默許了這一行為。從那以後,司馬昭在朝堂上再也不稱呼皇帝的名諱,仿佛他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第三步是"劍履上朝"。按照禮制,臣子入朝時不得佩劍,以示對皇帝的尊重。然而,司馬昭開始佩劍入朝,這一行為展示了他的軍事實力和不可侵犯的地位。

公元261年的一個冬日,朝堂上再次上演了一幕令人驚訝的場景。司馬昭腰佩寶劍,昂首闊步地走進大殿。劍鞘與地面摩擦發出的輕微聲響,在寂靜的大殿中格外清晰。群臣們面面相觑,有的人甚至下意識地後退了幾步。曹髦皇帝的臉色變得蒼白,但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阻止這一切。

這三個步驟,每一步都在挑戰既定的禮制,都在彰顯司馬昭超然的地位。它們就像是一場無聲的宣告,告訴所有人司馬昭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臣子,而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取代皇帝的人物。

然而,真正标志着司馬昭篡位野心的是"加九錫"。九錫是古代君主賜給功臣的最高榮譽,包括車、服、樂、旗、斧钺等九種物品。在中國曆史上,被加九錫往往是篡位的前奏。

公元262年,曹髦在司馬昭的"建議"下,決定加九錫于司馬昭。這一決定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老臣都明白,這意味着司馬昭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了。

加九錫的儀式極為隆重。那天,整個洛陽城都沉浸在一種詭異的氛圍中。街道兩旁擠滿了百姓,他們既好奇又忐忑,不知這場儀式将會給魏國帶來怎樣的變化。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司馬昭身着華服,乘坐天子車駕,在群臣的簇擁下緩緩駛向皇宮。沿途的百姓跪伏在地,高呼"萬歲"。這一幕,與皇帝出行幾乎無異。

在宮中,曹髦親自主持了加九錫的儀式。他将九種寶物一一授予司馬昭,每授予一件,司馬昭都恭敬地接過,但眼中卻閃爍着難以掩飾的野心。整個儀式過程中,曹髦的聲音始終有些顫抖,而司馬昭則越發從容。

儀式結束後,司馬昭已經擁有了與皇帝幾乎等同的榮譽和地位。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王者之相"。從這一刻起,魏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雙頭政治的狀态。

然而,司馬昭并未就此滿足。他深知,要想真正完成篡位大業,還需要更進一步。而這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獲得封國。隻有獲得自己的封國,他才能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基礎,為最終取代曹魏王朝做好準備。

三、司馬昭最關心的步驟

在篡位稱帝的複雜過程中,司馬昭最為關心的步驟莫過于獲得封國。這一步驟不僅是篡位的關鍵,更是確定權力穩固、為後代鋪平道路的重要保障。

封國,在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安排。它允許功臣或皇室成員在特定區域内擁有類似于獨立王國的權力。對于野心勃勃的司馬昭來說,獲得封國意味着他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基礎,為最終取代曹魏王朝做好充分準備。

公元264年,司馬昭開始積極運作獲得封國的計劃。他首先通過自己的親信在朝中散布輿論,強調自己對魏國的巨大貢獻,特别是平定蜀漢的功績。這些輿論很快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廣泛讨論。

與此同時,司馬昭也在暗中調動軍隊,将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各個重要崗位上。他深知,軍事實力是獲得封國的重要保障。在洛陽城外,司馬昭的私軍日夜操練,随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為了進一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司馬昭在這一年還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不僅展示了魏國的軍事實力,更是司馬昭個人權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來自各地的将領們親眼目睹了司馬昭的威嚴,許多人開始認為,司馬昭已經具備了君主的氣度和能力。

然而,獲得封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曹髦雖然年輕,但并非完全沒有主見。他意識到一旦同意封國,就意味着自己将失去最後的權力。是以,他暗中聯絡了一些老臣,試圖阻止司馬昭的計劃。

得知這一消息後,司馬昭立即采取了行動。他先是派人秘密接見了那些老臣,用利益誘惑和威脅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地瓦解了曹髦的支援力量。随後,他又通過自己在宮中的眼線,密切監視着曹髦的一舉一動。

公元265年初,司馬昭決定采取更加激進的行動。他指令自己的親信起草了一份奏章,建議皇帝封司馬昭為晉公。這份奏章措辭懇切,列舉了司馬昭的諸多功績,強調封國是對其忠誠和才能的應有回報。

奏章呈上後,朝中頓時陷入了激烈的争論。支援司馬昭的大臣們極力贊同,反對者則提出種種理由加以阻撓。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亂。

就在争論最激烈的時候,司馬昭親自出現在朝堂之上。他慷慨陳詞,回顧了自己為魏國立下的汗馬功勞,特别強調了平定蜀漢之功。他的演講既有力又情真意切,不少原本持觀望态度的大臣也被他的誠意所打動。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面對如此局面,曹髦陷入了兩難境地。他深知同意封國意味着自己權力的進一步削弱,但若拒絕,恐怕會激怒司馬昭,引發更大的政治風波。在權衡利弊後,曹髦最終做出了讓步。

公元265年2月,曹髦正式下诏,封司馬昭為晉公。這一決定标志着司馬昭在篡位道路上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從此,他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封地,更獲得了相當于獨立王國的權力。

封國儀式舉行得異常隆重。那天,洛陽城内張燈結彩,街道兩旁擠滿了觀禮的百姓。司馬昭身着華服,乘坐豪華車駕,在衆多随從的簇擁下,緩緩駛向皇宮。沿途不斷有人跪地叩首,高呼"晉公萬歲"。

在皇宮大殿上,曹髦親自為司馬昭舉行了封國儀式。當曹髦将象征封國的玉冊交到司馬昭手中時,整個大殿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一刻将永遠載入史冊,魏國的命運就此改變。

獲得封國後,司馬昭立即着手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他在封地内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組建自己的班底。同時,他也沒有忘記籠絡人心,對功臣舊部格外優厚,吸引了更多人才投靠。

四、如何對待曹魏皇室

在司馬昭逐漸掌控朝政、獲得封國之後,他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置曹魏皇室。這不僅關系到他篡位的合法性,也直接影響到新政權的穩定性。司馬昭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行動,既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當時複雜的政治局勢。

首先,司馬昭對曹魏皇室采取了"削藩"政策。曹魏皇室的宗親們分封各地,擁有相當的權力和影響力。這對司馬昭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是以,他開始有計劃地削減這些宗親的權力。

公元265年春,司馬昭下令對各地藩王進行大規模的檢查。表面上,這是為了確定各地藩王盡職盡責,但實際上是為了削弱他們的權力。檢查隊伍由司馬昭的親信組成,他們深入各個封地,仔細審查藩王的政績、軍事力量和财政狀況。

在這次檢查中,許多藩王被發現存在"問題"。有的被指控A錢腐敗,有的被指責治理不力。司馬昭借此機會,剝奪了一些藩王的封地,将他們召回洛陽"面聖"。這些藩王雖然保留了頭銜,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權力。

其次,司馬昭對曹魏皇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他深知,團結的皇室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威脅。是以,他巧妙地利用皇室内部的沖突,挑撥離間,使得皇室成員互相猜忌,無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昭特别關注年輕的皇室成員。他以"培養後備人才"為名,将一些年輕的皇族子弟召到洛陽,安排他們在自己的麾下學習。這不僅是為了監控這些潛在的威脅,也是為了培養一批對自己忠心的皇族成員。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公元265年夏,司馬昭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邀請了所有在洛陽的皇族成員參加。在宴會上,他對這些年輕人格外關照,頻頻敬酒,詢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種親和力讓許多年輕的皇族成員對司馬昭産生了好感,逐漸淡化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與此同時,司馬昭也沒有忘記籠絡一些有影響力的老臣。他知道,這些人雖然年事已高,但在朝中仍有一定的聲望。通過拉攏這些人,他可以進一步削弱皇室的影響力。

公元265年秋,司馬昭舉行了一次"尊老大會",邀請了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參加。在會上,他對這些老臣表示了極大的尊重,還特意安排他們與年輕的皇族成員座談,借此傳達自己重視傳統、尊重前朝的态度。這一舉動赢得了不少老臣的好感。

然而,司馬昭對待曹魏皇室的政策并非全是溫和的。對于那些可能威脅到他權力的皇室成員,他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手段。

公元265年冬,曹魏皇室中的一位親王因為私下議論司馬昭專權,被司馬昭以"謀反"的罪名逮捕。這位親王被關押在大牢中,受盡折磨。最終,在司馬昭的授意下,這位親王"畏罪自殺"。這一事件在皇室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許多人開始避諱談論政事,生怕惹禍上身。

對于年輕的皇帝曹髦,司馬昭采取了更為複雜的政策。一方面,他表面上對曹髦恭敬有加,在朝堂上總是以臣子的身份自居。另一方面,他卻暗中控制着曹髦的一舉一動,甚至安排自己的親信監視皇帝的起居。

公元266年初,曹髦試圖聯絡一些老臣,想要擺脫司馬昭的控制。然而,這一行動很快就被司馬昭的眼線發現。司馬昭沒有直接對曹髦采取行動,而是巧妙地調動了那些老臣,使得曹髦的計劃無法實施。

這一系列的行動,使得司馬昭在處置曹魏皇室的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他既削弱了皇室的力量,又避免了因過于激進而引起普遍反對。這為他後續的篡位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推動晉朝建立的最後一步

在經過長期的謀劃和準備後,司馬昭終于來到了推動晉朝建立的最後一步。這一步驟不僅需要政治智慧,還需要精心的策劃和執行。司馬昭深知,任何輕微的失誤都可能導緻功虧一篑,是以他格外謹慎,每一個行動都經過反複推敲。

公元265年末,司馬昭召集了他最信任的幾位謀士,秘密商讨篡位的具體計劃。會議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與會者被嚴格禁止與外界聯系。在這次會議上,司馬昭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将篡位過程分為幾個關鍵步驟。

首先,司馬昭決定進一步削弱曹魏皇室的影響力。他下令對皇室成員進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以檢查他們的才能和德行。這次考核表面上是為了選拔人才,實際上是為了找出可能對篡位構成威脅的皇室成員。

考核結果出來後,司馬昭借機對一些不聽話的皇室成員進行了清洗。有的被貶為平民,有的被軟禁在偏遠的地方。這一行動極大地削弱了皇室的力量,為接下來的篡位掃清了障礙。

其次,司馬昭開始積極籠絡軍隊。他深知,軍隊的支援是篡位成功的關鍵。公元266年初,司馬昭以檢閱軍備為名,對各地駐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巡視。在巡視過程中,他不僅慷慨地賞賜将士,還親自與一些有影響力的将領促膝長談,表達了對他們的信任和重視。

這次巡視極大地提高了司馬昭在軍中的聲望。許多将領開始公開表态支援司馬昭,甚至有人提議讓司馬昭取代曹魏皇室,自己登基為帝。

與此同時,司馬昭也沒有忽視民間輿論的重要性。他派出大量密探,在民間散布有利于自己的言論。這些密探或在茶樓酒肆中高談闊論,或在集市上散發傳單,宣傳司馬氏的功績,暗示曹魏皇室已無力治理天下。

為了進一步赢得民心,司馬昭還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他下令減免部分賦稅,開倉赈濟災民,修建水利工程。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他在民間的聲望,許多百姓開始公開稱頌司馬昭的仁德。

公元266年夏,司馬昭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決定采取最後的行動。他首先安排自己的親信在朝中提出"禅讓"的建議,稱曹魏皇室已無力治理天下,應該将皇位禅讓給有才能的人。這一建議立即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論。

在古代,篡位稱帝要走哪些流程?司馬昭最關心的是哪個步驟?

支援司馬昭的大臣們紛紛站出來,列舉司馬氏的功績,強調隻有司馬昭才能帶領魏國走向繁榮。反對者雖然也有人出聲,但很快就被壓制下去。

就在朝堂争論最激烈的時候,司馬昭突然宣布要退隐林泉,不再過問朝政。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恐慌。許多人擔心如果司馬昭真的退隐,魏國将陷入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臣聯名上書,懇請司馬昭接受禅讓,以拯救魏國于水火。面對這樣的請求,司馬昭表現出了極大的"猶豫"。他多次表示自己才疏學淺,不敢擔此重任。

但是,随着請願的聲音越來越大,司馬昭終于在公元266年冬"勉強"同意接受禅讓。他在洛陽城南的明堂舉行了隆重的受禅儀式。在儀式上,年輕的魏帝曹奂将傳國玉玺交給了司馬昭,标志着魏國的統治正式結束,晉朝開始建立。

在登基大典上,司馬昭宣布改元"泰始",正式稱帝。他頒布了一系列诏令,大赦天下,減免賦稅,安撫各地。同時,他也沒有忘記獎賞那些幫助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大量的爵位和封地被分發下去。

然而,司馬昭深知,建立新的王朝隻是開始,如何鞏固政權,如何處理與前朝餘孽的關系,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叛亂,都是他即将面臨的新挑戰。這場始于權力争奪的大戲,随着晉朝的建立,又翻開了新的一頁。